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8294/web/
.聯合報社論..安倍「國難突破」會不會變日本的國難?
.聯合報黑白集.「免簽」有兩種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全球化 審慎應變才能制變
經濟/正視全球化 審慎應變才能制變
2017-09-30 03: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全球經濟競爭的無時無刻、無所不在。 路透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日前在華府智庫「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演說,闡述川普總統的貿易政策。他說,美國當前在貿易上的挑戰極大,都是因為中國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挑戰所致,包括大規模補助、創造全國冠軍(國企獨營)、強制技術移轉、扭曲中國和世界市場等。萊特海澤特別提到他接觸到的所有美國企業執行長都向他抱怨,和中國企業合資的結果,到頭來智財權都遭到剽竊,而世貿組織無法處理這些問題。他支持川普總統,必須讓扭曲的市場回到公平競爭,並且要採取主動。
幾乎就在同時,媒體報導了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雖會略低於預期,但仍達到6.8%左右。顯然,在美國未能大力推動川普新貿易政策之前,中國經濟仍會快速成長,並迅速超越美國。另一項報導,則轉述某會計師事務所報告,指出過去的「亞洲四小龍」在人口紅利衰退下,經濟表現已受影響,成為「凋零的伏虎」。日本和中國兩波人口成長也已開始消退,會由三個擁有第三波人口成長的印度、印尼和菲律賓「新蛟龍」趁勢而起,帶動成長。
這些幾乎同時發生的事件,在在說明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全球經濟競爭的無時不在、無所不在。不管是企業或政府,無論是足不出戶或跨遍各洲,都被迫要面對來自全球各地、形形色色的競爭。因此,沒能戰戰兢兢、全神專注於經營擴展的企業很快就被淘汰;無法掌握各國最新政策趨勢、地緣政治變動的政府,也很快就成為企業投資經營的絆腳石,例如讓廠商成天抱怨缺電、缺水、缺地、缺工、缺人才…。
美國對中國貿易作為的抱怨可說合理,也可說不合理。合理,在於這些現象的確都存在,也造成個別企業國際競爭上的不公平。但是,目前世貿組織的規範中,其實都有相對應的處理模式,包括反傾銷稅、平衡稅可以分別用來處理傾銷和政府補貼。智財權比較複雜,它其實混雜了國家和企業本身的問題,例如,迄未聽聞蘋果或鴻海抱怨智財權被陸方剽竊,顯然和企業本身之作為有關;但即使法規不嚴謹,或官方未落實規範,也有相關途徑或本國規範可循,包括要求貿易對手依國際規範修法調整或加重刑責,否則當然可以貿易報復,就像美國301條款。
但若捨棄原有規範,或不修改認定有所不足的規範,逕自以貿易逆差金額多寡來認定「貿易不公平」,當然會讓貿易夥伴難以認同,並導致貿易烽火。平心而論,美國今天抱怨中國政府和企業所採的不公平行為,許多都是歐美自己曾經做過的,只是今天躋身為先進國家,顏面上必須調整作法,讓政府對企業的協助或補貼更為隱晦而已。例如,美國威斯康辛州剛通過對鴻海30億美元補貼,難道不是在全球激烈競爭外來直接投資的「不公平作為」嗎?
同樣的,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的確已趨近「飽和」-生產成本高漲、人口紅利不再。但同為小龍者,各國表現還是不同-新加坡過去十年的經濟成長沒有落後過台灣,南韓和香港則和台灣互有勝負,顯然新加坡有其獨到之處。關鍵其實在該國務實地面對主客觀環境,周全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良方,不受限於某種理論、信仰或意識形態。新加坡並非沒犯過政策錯誤,例如在1980年代上半,曾強迫企業採行和生產力不符的高幅調薪,導致1985年經濟成長率轉為負2%。但卻能迅速學習更正,更務實地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不管美國、亞洲四小龍或台灣,無法認清全球化的無所不在,務實而有效地面對競爭的話,或快或慢都會被快速變動的環境所淘汰,所以,面對大陸、三小龍、三蛟龍,甚至其他各地的競爭,要審慎地變,才能制變。
聯合/「免簽」有兩種
2017-09-30 03: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但送出的「免簽禮」,有些並非互惠平等原則下執行; 尤其部分開放的免簽國,不少有治安疑慮。 聯合報資料照片
感冒用斯斯,斯斯有兩種。這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廣告歌。現在政府也在大力做廣告:南向用免簽。但民眾有所不知,免簽也有兩種。
台灣人對「免簽」二字有好感,起始於馬英九時代,在務實外交的大方針之下,台灣民眾出國免簽的國家增加到一百六十多國。
回想台灣身為國際「孤兒」的年代,民眾為了出國辦簽證,送件、花錢、排隊,甚至被面談到令人備感受辱。美國在台協會簽證處的門口,幾乎永遠大排長龍。那景象已一去不返!馬政府的免簽成果,讓國人受益良多,無論如何不能否認。
如今蔡英文也好談「免簽」,但實行的卻多是片面開放外國人入台免簽。若是你來我往,互惠平等,本來也無不可。但蔡英文送出的「免簽禮」,有些並非互惠平等原則下執行;尤其例如東南亞若干國家,從其國內治安,到國際間恐怖組織乃至販毒活動的活躍,是令人不能不有戒心的。菲律賓現任狂人總統杜特蒂的掃毒活動,據傳大開殺戒以致數千人喪命。而國人赴東南亞旅遊,連老練的旅行者如空姐都曾在旅館被迷昏遇劫,也非罕聞。台灣對這些國家一廂情願地送上「免簽禮」,是何作用?是何心態?天天掛在口邊的「不容被矮化」原則,又到哪裡去了?
台灣民眾聞「免簽」而喜,但免簽有兩種,政府送禮不能太大方啊!
【相關閱讀】
‧ 我狂送東南亞免簽卻難獲互惠 蔡政府堅持送心酸?
‧ 聯合社論/總統,免簽不該這樣隨便放送
‧ 新聞眼/免簽大放送 應評估負面效應
聯合/安倍「國難突破」會不會變日本的國難?
2017-09-30 03:0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28日解散眾議院,象徵國會選戰正式開跑。 (美聯社)
打著「國難突破」的口號大旗,安倍周四解散了國會,並將於下月廿二日舉行國會改選。事實上,日本並無「國難」,而是安倍自己出現了「家難」;原因是,日本國會計畫在十月開議後對安倍涉入森友及加計學園政治醜聞的調查進行審議。安倍為了避免對自己不利,只好先發制人解散國會,以轉移政治焦點。
這並非安倍首度解散國會。安倍是個頗能利用解散國會來鞏固自己權力的能手,在二○一四年,因提高消費稅導致「安倍經濟學」重挫時,他便以將提高消費稅交由國民審判為由,解散眾議院,並重新舉行國會大選。當時,此舉不但讓安倍順利跳脫經濟失利的泥沼,還使自民黨聯合政權順勢在國會取得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
也許是民意的彈性疲乏,這次安倍故技重施,效果卻不如以往。這次安倍提出以將消費稅兩兆日圓轉移補貼育兒津貼為名,來解散國會,並要求日本全體國民共赴「少子化的國難」。但這次日本人似乎不怎麼埋單,高達六成的民意反對在北韓導彈危機的緊急時刻解散國會。不少人認為,這只是安倍為轉移對自身醜聞之調查,並模糊重振經濟失利焦點的作法,且會讓日本出現長達一個月的政治空窗期。民意的反彈,恐將對這次國會大選投下一顆難測的未爆彈。
或許是一心急於壓制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東京都議會勝選的氣焰,安倍這次解散國會的做法,顯得相當粗糙。安倍在解散國會前,並未依照往例先行召開朝野諮詢大會,同時也拒絕與在野四黨進行政治協商。安倍強渡關山的做法,不但引發在野黨的群情激憤,也讓小池的政治勢力迅速集結。小池不僅迅速組建了新黨──「希望的黨」,並預計在東京、橫濱及埼玉等都會區提滿一百五十席,號召「刺客」強取議席。小池勢力的消長,將成為自民黨能否在國會取得過半席次的變數。
安倍明知在民意反彈及小池勢力的雙重夾擊下,自民/公民執政聯盟在這次國會改選中想要維持過去的三分之二席次,似乎已不可能,但他為何要甘冒著失去多數黨地位的政治風險解散國會呢?況且,假若執政聯盟在這次改選中失去了絕對多數的優勢,不是會讓安倍念茲在茲的修憲大業更加困難嗎?
由此,不難看出安倍另有政治盤算。原因是,自從自民黨經歷今年的東京都議會敗選後,小池勢力已經取代民進黨,成為威脅自民黨政權的一股政治勢力。以日本選民喜新厭舊的習性,越晚舉行國會大選,自民黨失去政權的可能性就越高。正因如此,安倍這次改選所設定的政治目標,並不在取得三分之二的絕對優勢,而是要趁小池勢力羽翼未豐之際,透過國會改選取得過半席次,以維繫自民黨的長期執政。
至於在修憲的議題上,小池過去曾擔任防衛大臣,與安倍同屬右翼的「小泉學校」出身,其「希望的黨」成員也大多來自自民黨、民進黨及新進黨。亦即,小池在政治上雖與自民黨相互對立,但在修憲的意識形態上,卻是與安倍不謀而合。這是安倍並不擔心在國會改選後,無法通過三分之二修憲門檻的主要原因。
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一直是安倍最崇拜的政治人物,安倍也一直以岸信介的政治接班人自居,而岸信介教導安倍最重要的身教便是:「有權就要用盡」。岸信介在一九六○年不顧民意強烈反對,以首相的權力強行通過《美日安保條約》;對照今天安倍屢次運用解散國會的權力來維繫自民黨的執政,也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祖孫兩人的善用權力,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問題在,安倍若把「有權就要用盡」的原則用在修憲大業上,恐將讓日本重蹈過去軍國主義的老路,不知道這會不會成為日本的另一種「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