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類文明的空間經驗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類文明的空間經驗
◆  交安改善應比照國安
◆  比判決更重要的事:預防下齣悲劇
◆  三接的錯誤環評未爆彈
◆  台海有事 美國定出兵來救?
◆  挺藻礁未必擁核 別太政治
◆  找出鳳梨介殼蟲更重要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類文明的空間經驗


2021-02-27 04:27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台東面對廣闊浩瀚的太平洋。圖為台東市富岡地質公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位居亞洲大陸東南邊緣,就大陸而言,台灣是邊陲。中央山脈貫穿南北,雄偉而直插雲端的綿延群峰,連綿不絕構成台灣的精神,彷彿人類脊梁骨一樣挺直而立。台灣東邊狹小,西半部寬闊,物產富庶而繁榮。在我們經驗裡面,常會說東部是後山,或者說宜蘭是台北後花園。但是,居住到東邊的人不喜歡被稱為「」山人,正如同宜蘭人討厭被稱為台北的「」花園一樣。

根據考古學研究,四百萬年前人類老祖先在東非平原開始站立行走,其重要意義之一是可以看得更遠,更容易保護自己。其實,從認識事物的法則來說,我們身體構成我們對外在世界認識的起點,由此演繹為抽象概念,譬如空間上的「前方」意味著「未來」,那是指涉現實存在的身體所尚未邁出的前方空間,那是必須透過身體感覺去揣度的空間,用抽象語彙來說,那是蘊含著想像的空間。身體背後則是自己的過去,那是身體經由移動後的現實空間,那是抽象性的時間,同時也是身體感知所經驗過的場所,具有安全性,乃是隱蔽與覆蓋性的場所。

人類站立起來,頭頂上方是天空,足部踩的是土地,上半部為神聖的場域,下半部則是次級與低俗之地;天神居住的巍峨宮殿,歡樂喜悅,地府則是幽暗世界,悲戚痛苦。印度婆羅門教認為,婆羅門出自於原人的嘴巴,首陀羅則是足部

人類經歷數百萬年演化,與漫長身體經驗歷程有關。英文的經驗(experience),意味著切入未知世界,對於難以掌握的事物透過不斷實驗,最終成為卓越者。但為了成為卓越者,必須以熱忱與勇氣面對危機。因此,人類文明的建立必然是經歷長夜漫漫不斷面對危機的冒險前行

漢民族冒險渡海來台,背後存在著一種對空間的想像力華裔美籍學者段義夫重要著作空間與場所》(Space and Place)出版於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後期,成為人文地理學上的嶄新成果。段義夫透過人類的感受、感覺去理解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廣泛地採用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理念,建構出類似現象學地理學。段義夫認為空間是人類追求自由的想像,場所則是基於自我保護的安全場域,前者如同曠野、大海等未知世界,後者最明顯的是我們現實的「家」或者理想的過去經驗的世界。

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似乎面向未來的自由想像力容易被解讀為文明發展的動力,但是如何透過場所來保護我們身體存在的安全,卻也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兩者必須均衡發展。

好些年前帶著學生參訪位居「後山」的台東,一位具有卓越論述能力的副縣長為我們進行一場演講。他指出台東是最先看到陽光的地方,相較於淺窄的台灣海峽,台東面對廣闊浩瀚的太平洋。空間與場所的理念,透過存在於場所當下身體性的文化觀點,獲得了嶄新想法

台灣是位居大陸邊陲的島嶼,卻是處於面向浩瀚大海的地理位置,那裏存在著無限自由想像力可以飛翔的空間。大海是現實的空間也是時間性的未來












交安改善應比照國安


2021-02-27 04:25  聯合報 /   李克聰/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新北市)
台江大道1日深夜發生6人死亡的重大車禍。圖/本報資料照片


這個月發生幾起嚴重交通事故,如一日的台南台江大道六死大車禍、廿一日的台六十一線西濱快廿一輛車追撞造成二死九傷連環車禍、廿四日苗栗縣三灣鄉二死二傷的二車對撞車禍等,引發社會對危險的交通環境及不安全駕駛行為很多討論。

依交通部道安資訊統計近三年交通事故,一○七、一○八、一○九年的卅日死亡人數分別為二,七八○人、二,八六五人、二,九六八人,與受傷人數均呈一定比例增加。估計每日約有八人死於車禍,相較於新冠疫情迄今一年多只有九人死亡,其嚴重程度絕對應比照為國家安全等級。

檢視這幾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研擬各項交通安全改善策略,但成效不彰。全國人口數漸減但汽機車數量卻不斷上升,如不改善汽機車持有率的增加趨勢,交通安全只會更加惡化。建議應盡速實施以下結合改善策略與行動計畫的突破性具體作為。

一、交通安全改善應比照國安等級,每月甚至每二周定期召開道安會議,會後並對外說明改善情形,以引起全民重視,將交通安全改善提升為全民響應作為。

二、目前交通安全改善預算嚴重不足,交通部道安預算每年約只有三億元,分配給各地方政府的執行預算只能進行局部甚至表面的改善。建議行政院應將前瞻預算部分移撥,以大幅增加道安執行預算,訂定各中央及地方執行單位的改善績效評估指標,並對各單位定期改善情形研擬適當的獎懲制度。

三、機車對本身及其他用路人均為高風險運具,中央及地方執行單位應規畫機車管理方案,如研擬機車管制或限制措施,應有溝通機制並有配套替代選擇方案,並應在定期道安會議後對外說明,以爭取社會甚至機車族共識與支持。

四、中央及地方執行單位應針對混亂不安全的交通環境,規畫設計以安全為主、效率為輔的交通工程,如有預警及保護功能的標誌、標線、號誌設計(路口禁止左轉或設左轉專用號誌、路口行人專用保護時相號誌、路口對角線行穿線、路口行穿線退縮、路口Z型行穿線、無號誌化路口之增設停讓標誌標線、路段的斑馬紋行穿線、連貫一致的機車專用道及公車專用道等),並將增設及改善設施列為改善績效評估指標,滾動式檢討改善成效。

五、除目前的定期稽查及大執法外,地方政府應規畫增加實施社區化常態性執法方式,以彌補警力不足的缺點。建議可將有意願的檢舉違規達人經教育訓練後,成為社區的交通助理員,協助社區執法與透過社區關懷方式了解社區內各項違規使用運具情形,如七十五歲以上高齡者未換照仍開車騎車、違規使用電動自行車等。

六、為改善用路人習以為常的不安全交通行為,建議可鼓勵民眾運用行車紀錄器,多檢舉嚴重影響交通安全的違規,如任意變換車道以致無法保持安全車距及惡意逼車等嚴重違規,還可考量發給檢舉獎金,以導正成大多數用路人安全駕駛之良性循環的交通環境。












比判決更重要的事:預防下齣悲劇


2021-02-27 04:22  聯合報 /   王昱培/前監獄教誨人員(高雄市)
鐵路殺警案凶嫌一審原判無罪,二審逆轉改判十七年。資料照片/翻攝自YouTube


鐵路殺警案凶嫌一審原判無罪,二審逆轉改判十七年,網友紛喊:「正義和公平回來了!」筆者陋見,重刑判決並不代表正義實現,本案凸顯的結構性問題若不改善,悲劇只會一再發生。

一、司法精神鑑定制度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一審判決主要根據是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的鑑定報告,該報告認定凶嫌行凶時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故判決無罪;而二審改判原因,是採納成大醫院認定凶嫌「辨識行為違法能力明顯降低」的鑑定報告,故改判十七年重刑,兩鑑定報告雖都認定凶嫌具精神障礙,但對凶嫌違法辨識能力見解差異甚大,雖然鑑定意見無法拘束法官,判決結果仍取決於法官自由心證;但法官不具醫學訓練,採納鑑定報告標準何在?

同樣犯行,出現無罪與重刑兩迥異判決,個案判定標準浮動如此巨大,勢必影響民眾對司法信賴,前述種種,反映司法精神鑑定制度需建立具可信度及一致性的嚴謹標準,方能取信於民,相關單位應即刻著手改革。

二、重刑化的應報思想彌漫社會:本案發生後,要求「殺人判死」「重刑才能遏止犯罪」訴求成輿論主流,一審無罪判決出爐,質疑正義已死、精神病殺人就無罪聲浪更甚囂塵上;二審改重判,網民才表示正義來臨,顯見社會普谝認為重刑才能懲治犯罪,實現正義。然實證研究顯示嚴刑峻罰無法有效降低再犯,與監禁比,協助犯罪人重新融入社會,才能真正防止其重蹈覆轍。

德國刑法學家李斯特名言:「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精障犯罪人要的是適當處遇和治療,而非監禁與汙名,當務之急應是盡速完善社會安全網,以接起類似本案凶嫌般的社政體系「漏網之魚」,才能避免犯罪慘劇一再發生。

三、特殊危險性質公務員的犯罪情境應對訓練亟待加強:本案凸顯警察執勤時隨時面對未知的犯罪風險,除完善裝備及補足人力,加強其犯罪情境應對訓練,亦刻不容緩。除警察外,只要是會面對犯罪人或潛在犯罪者的工作,如監所內戒護人犯的矯正人員,都應強化相關的訓練,惟有先確保人員安全,才能保護社會安全。

悲劇既已發生,太多情緒與謾罵都無濟於事,與其糾結判決結果,筆者更希望這事件能讓社會思考,如何改善結構性問題,並促成相關部門著手改善,才能預防下一位加害人與被害人產生。













三接的錯誤環評未爆彈


2021-02-27 04:19  聯合報 /   蔡嘉一、蔡義仁/台灣重大工業意外防治協會理事長、研究助理(新北市)
桃園市觀塘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施工,大潭藻礁破壞嚴重。記者曾增勳/攝影


中油正於觀塘工業港設置第三 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三接),包括興建容量十六萬公秉 LNG 儲槽二座,第一座興建中。一座儲槽 LNG 的爆炸威力,相當於八萬一千公噸 TNT 炸藥,於最惡劣情境下造成的危害距離,以超壓一 psi(每平方英寸一磅的壓力)計,達八公里。仔細檢視早期所作環評,顯有重大錯誤!

早在二○○五年六月,筆者投書民意論壇「隱瞞毒鴨蛋 罔顧民眾健康」一文中,就指出中油第二 LNG 接收站(二接)之風險!當時中油擬於台中港設置二接,在西十三至西十五碼頭,興建三座十六萬公秉 LNG 儲槽,相當於八萬一千公噸黃色炸藥,卻故意隱瞞居民。顯見相關單位刻意忽視印度波帕爾災難的教訓。

所幸二接環評專案小組會議中,同意依筆者二○○四年之建議,進行最惡劣情境之後果分析,此法後來成為我國環評標準方法。

觀塘三接之後果分析完成於台中港二接之前,是錯誤的、無法驗證的方法。中油應依二接的後果分析方法,推估最惡劣情境之「危害距離」,以維臨近社區居民安全。












台海有事 美國定出兵來救?


2021-02-27 04:03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台北市)
台海一旦有事時,美國是否派兵馳援台灣?各界各有觀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智庫廿五日舉辦「中共對台灣之軍事威脅」座談會,討論到一旦中共對台動武,美國航艦會不會來的問題。雖然與會退將帥化民、國防部前部長楊念祖與基金會國安組召集人林郁方各有觀點,但一致同意民進黨政府為騙選票還不斷矇騙人民說美國一定會在台海有事時派兵馳援。

美國是否派兵馳援台灣以及台灣是否具備保台能力,至少牽涉到三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台灣與西歐、日本相比,絕對不是攸關美國重大利益的問題,充其量只是美國邊緣的利益而已。

平時,美國官員可以夸夸其談台灣是亞洲民主的燈塔,也是美國重要供應鏈的一環。但一到是否出兵馳援的關鍵時刻,可能就會另做考量,就像過去拋棄曾與美軍並肩作戰的南越政府與庫德族一樣。

但是,長期以來,民進黨政府從陳水扁到蔡英文都告訴國人「安啦!台灣有事,美國一定會來」。

第二,台美兩地關於美軍是否會在台海有事時派軍馳援所做的民調,可說大異其趣。台灣所做的民調顯示,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台灣人民相信美軍會來協防台灣。美國歷年所做的民調則顯示,只有三成到四成美國人民支持美軍捲入台海戰爭。但是,民進黨政府從不告訴台灣人民有關美國民眾的真正看法。

第三,有關台灣人民願不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的問題,民進黨支持的民意測驗機構與其他民調機構也存在著極大的落差。民進黨所做的民調顯示高達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人民願為保衛台灣而戰,但非民進黨支持的民調顯示不到三、四成,若是問題改成「為台獨而戰」,則數字更低。

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在二○○四年接受公共電視台訪問,被問到「台灣關係法」是否要求美國在中共對台動武時出兵馳援,他回應說當然不會,特別是台灣為挑釁的一方就更不會。

從去年到今年初,共有三份國際上有份量的報告認為台海情勢嚴峻,兩岸戰爭風險升高;分別是「外交關係協會」、「美國之音」與「美中經濟及安全檢討委員會」的報告,這也是蔡英文從去年「國慶演說」、今年「元旦文告」、除夕前講話與國安人事安排,企圖向對岸釋出善意願遞出橄欖枝的原因。當然,這也是美國促談壓力日益升高的主因。

國民黨智庫學者專家說的話,也許民進黨支持者不見得聽得進去,但外交部長吳釗燮去年九月接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專訪,應足以佐證。顯然,他是在美方要求下做出以下宣示:台灣目前不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即便台海衝突,台灣也不會依賴美國干預。













挺藻礁未必擁核 別太政治


2021-02-27 04:02  聯合報 /   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台北市)
季青漫畫


農曆年剛過,台美氣候政治兩樣情,美國拜登組成氣候夢幻隊,聲勢大漲;台灣則是陷入漩渦,一旦藻礁公投通過,馬上衝擊民國 114 年(二○二五)「天然氣五十%、煤卅%、再生能源廿%目標」的氣候布局。

這逼得府院黨三軍齊發滅火,甚至喊出支持公投就是支持核能、支持國民黨的對立言論,但從藻礁跳到核能,實在跳得太快、太政治了。

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蔡政府提出 5+3+2 能源轉型規畫時,正好是天然氣最熱,美國首度成為淨天然氣出口國的一年,主流論述為「棄煤揚氣」;但不過五年光景,已有超過一一○個國家,包括與台灣相似的發展型國家如日本、南韓,相繼宣布民國 139 年(二○五○)碳中和目標。

國際情勢驟變,現有民國 114 年(二○二五)能源配置已非超前部署,第三接收站氣候價值正在下降,於此同時,天然氣於整體氣候戰略角色如何重新思考?

首先,能源供需是數學問題,是發用電量之計算,不必然發電一減就要一增,仍有用電管理面。能源需求、供應持續隨經濟成長而增加,本就落入「成長無極限」迷思。追求能源需量與經濟成長脫鉤,碳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是任何綠色轉型國家必須跨越的障礙。

只靠核能增加發電,是飲鴆止渴,跳過太多諸如碳稅、碳交易等節電、產業轉型誘因;電價、電能管理與需量控制;再生能源儲能與加速應用等政策工具實施之可能性,也沒有真正逼迫自己窮盡一切努力,即輕易放棄藻礁背後所代表「自然的價值」。

其次,能源選擇也包含時間因素,非核家園一定要發生於二○二五嗎?以核養綠為何不行?再生能源、天然氣、核能三者是互斥選項嗎?世間哪有絕對的政策,晚幾年會怎樣?護藻礁一定是國民黨獲益嗎?

太多政治立場,無助氣候治理,應正面看待公投,但更關注 5+3+2 能源配比。即使三接順利興建,八成火力發電結構仍如芒刺在背,如何最大化再生能源發展,特別是都市地區。爭議落幕後氣候戰略要往哪走?如果必須犧牲藻礁,夠分量的「氣候籌碼」在哪?鬼扯「停深澳,換三接」這類政治交易,無法令人信服。

藻礁公投是照妖鏡,核能只是遮羞布,掩蓋現有準備與氣候決心不足之事實。不管藍綠,不願意為「自然的價值」發聲的首長,無法帶領台灣轉型,不值得支持。請問,你今天連署了嗎?














找出鳳梨介殼蟲更重要


2021-02-27 04:02  聯合報 /   雷立芬/台大農經系教授
大陸海關總署發布因多次從台灣輸入大陸的鳳梨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決定自3月1日起暫停台灣鳳梨輸入大陸。記者劉學聖/攝影


昨天最震撼的農業新聞,就是中國大陸以「多次從台灣輸入菠蘿中檢出大洋臀紋粉蚧新菠蘿灰粉介殼蟲菝葜黑圓盾介殼蟲…」為由,將從三月一日起暫停輸入。各方對此新聞有不同反應,農民普遍認為即將進入鳳梨採收期,市場價格必定受影響;農委會則宣示將花費十億元透過內外銷管道行銷逾四萬公噸輸銷中國的鳳梨。更多消費者表示要用新台幣下架鳳梨以支持農民。

去年因新冠疫情爆發,台灣農產品輸中受阻,透過農委會補助電商業者在國內行銷,紓緩市場滯銷、價格崩盤的嚴重度。期待政府能即時提出輔導開發新市場等措施,以及國內消費者大力支持下,減輕鳳梨產業可能發生損害。

不過,從國內產業永續發展的角度思考,實有必要關心介殼蟲是不是台灣鳳梨害蟲?若是,有沒有防治方法?根據農委會嘉義試驗分所植物保護系研究員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發表之田間調查結果,當時並沒有發現大洋臀紋粉蚧、新菠蘿灰粉介殼蟲危害的紀錄,而菝葜黑圓盾介殼蟲的危害程度為輕微。論文還建議「持續偵(監)測田間害蟲發生種類的變化,避免害蟲入侵…,防患於未然。」但媒體轉述防檢局副局長說法,證實國內存在中國海關所列三種介殼蟲,且去年十月十九日前,中國即曾通知我輸出的鳳梨發現介殼蟲顯然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如果這次暫停出口事件,仍僅止於探討大陸的動機,而不思如何有效防治病蟲害,除了鳳梨,國內其他主要外銷水果產業,將來可能不只要面對中國的暫時禁止進口,其他國際市場同樣存在類似隱憂。

鳳梨主要出口地區是中國大陸,雖然生產者與政府都明白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缺點,卻一直沒能找到更多籃子。即使有找到新籃子,可能都不夠深,不容易取代中國市場。過於倚賴中國市場,就必須承擔政治介入的風險。如果沒有「蟲」,是不是可以避掉這次的危機?農委會主委聲稱大陸此舉不符國際貿易規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到世貿組織尋求調解?除了口頭上表達不滿,政府應提出更具實益的動作。

面對鳳梨市場可能價格崩盤的情況,農委會往往補助相關業者增加採購量。但是國內市場規模有限,如果不能即時找到國外市場,提升價格的力道非常有限。另一個爭議點是,十億元應該直接用在農民身上,還是透過中間業者產生乘數效果,才更具經濟性與公平性?不管國內產銷失衡,或是出口受阻,農政單位仍習慣拋出撒錢的信心喊話,惟具體的用錢計畫才是面對問題的態度。

網路已經出現很多消費鳳梨的方式。假期結束後,大家的問候語可能是:你吃鳳梨了沒?連假讓政府有更多時間規畫因應鳳梨出口問題的措施,更期待能夠找到鳳梨介殼蟲的真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