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經濟日報社論/運用智慧 化解兩岸僵局
◆ 聯合報社論/從普悠瑪到海端事故,台鐵改革了什麼
◆ 聯合報黑白集/廢核四又毀藻礁,不通!
經濟日報社論/運用智慧 化解兩岸僵局
2021-02-27 03:5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蔡政府日前調整了國安部門人事,陸委會主委由邱太三取代原來的陳明通;邱被認定屬於鴿派,代替被視為鷹派的陳,外界解讀是蔡總統對北京表達善意,希望為已冰凍的兩岸關係解凍,恢復兩岸官方互動與交流。
蔡總統會有這種動作,和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有關。拜登上台後,多次釋放信號要兩岸恢復對話,不願兩岸衝突擾亂其外交政策。一般認為這次陸委會改組,和美國這種態度具有高度相關,否則難解釋連疫苗採購都刻意排除對岸的蔡政府,會在共機頻頻兵臨城下的此時此刻,做出這種「善意」的動作。
無論如何,邱主委的確在上任記者會中,表達了對兩岸關係美好的期待。他表示,後疫情時代兩岸交流勢必恢復,期待兩岸未來能春暖花開。然而,他也否定了馬政府時代兩岸好不容易獲得「共識」的「九二共識」,認為陸方對此「共識」做了新「加註」後,已讓台灣民眾無法接受;希望北京能務實看待台灣對「九二共識」的反應,才能繼續對話,進而取得進展。
他也強調蔡政府對陸方從無惡意,各項措施都是務實並能增進兩岸交流的正向效益,期待雙方都務實面對並積極推動。他甚至相當文青地呼籲對岸:「派軍機不如創商機。」看得出來,邱主位的姿態已經放軟,期盼和中國大陸恢復經貿和文化交流。
但顯然陸方並不買帳,國台辦發言人迅速回應:「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不該將兩者刻意混淆。是否接受九二共識,關係到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檢驗蔡政府「善意」的試金石;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雙方的接觸交往就「不存在障礙」。
看來,若蔡政府的兩岸關係說法,沒有任何調整的話,碰撞僵硬的北京政府是沒有解方的。而兩岸關係繼續冰凍,對台灣的影響如何呢?我們認為,在關係冰凍之下,別說軍機不會停止、商機不會創造,所有事務性的往來停止,對我方極其不利;而且台灣的外交和經濟將會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逐漸步向封閉與窒息。別看去年和今年台灣經濟表現不錯,事實上RCEP尚未正式批准生效,CPTPP的威力也還剛剛開始,台灣資訊電子業的榮景能維持多久難說,或即使可以持續,卻難嘉惠發展多半停滯的服務業和傳統產業,因此北京對台經濟杯葛,加上封鎖台灣加入這些區域經濟整合,長期來看,即使美國拉攏台灣進入其產業供應鏈,還是會對台灣經濟造成顯著傷害。
國際貿易理論中,有關於「小國」和「大國」貿易的利益歸屬分析: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兩者貿易的結果會對小國相對有利,因為在兩國貿易前的價格有差異下,貿易後逐漸相等的均衡價格會偏向大國,讓小國獲利空間較大。這種現象被幽默地稱為「身為不重要的重要性」。台灣若因政治爭議,拱手讓出這種貿易相對獲利較大的機會,是不智也不利。更何況對岸可在外交上拿走我們更多的邦交國,讓我們在國際上逐漸邊緣化、總統出訪更困難,進而付出更巨大的政經代價。
因此,即使兩岸關係難有交集,突破現狀高度困難,還是必須運用智慧化解疑慮、恢復對話交流,才對我國政經發展較為有利。
蔡政府可以提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應求同存異、力求統合」的說法-同屬中華民族是客觀事實,但提出來就是善意;求同存異早就如此,亦無疑義;力求統合並無任何承諾,但至少表現善意,願意往北京樂見的方向努力。
如果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可以讓陸方接受、維持互動,我們看不出上述更積極的提議不能打開交流僵局,請蔡政府慎重三思。
聯合報黑白集/廢核四又毀藻礁,不通!
2021-02-27 01:2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藻礁議題全面延燒,環團力拚公投達標,府院黨全面滅火,被視為一場「小蝦米對決大鯨魚」的戰爭。記者陳正興/攝影
環團發起「珍愛藻礁」公投連署,反對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蓋在大潭千年藻礁上,藍白黃三在野黨皆表態力挺護礁。蔡政府則全面發動反擊,辯稱建設面積已經縮減,如果換址,北部未來將會有電力缺口。
拿「缺電」當藉口,政府這個理由弱爆了。民進黨長年反核,並急著把核一到核四全都廢掉,不就是宣稱環保和安全優先,電力充裕是在其次嗎?現在只為了搶蓋接收站,不惜破壞珍貴的藻礁生態,不論面積多大,都證明過去高喊「愛台灣」攏是假!
大潭藻礁已有七千多年歷史,「三接」若移設台北港,則要多等十一年。請問:是七千年珍貴,還是十一年難等?說穿了,不能等的是蔡英文的能源承諾,要在二○二五年實現;所以那頭要急著廢核電廠,這頭要急著建天然氣站。但在藻礁保護與總統承諾之間,多數民眾也許寧可選擇護藻礁。畢竟,總統可以再選,但七千年生態毀了就無法重來。
至於缺電問題,政府的說法其實「騙很大」。政府只要放緩關閉核電廠的腳步,讓目前安全無虞且相對乾淨的核電廠繼續運轉供電,台灣應有餘裕等待接收站改設台北港。
一切都是為了總統的施政承諾,是一件可怕的事。對蔡英文而言,二○二五非核是神聖目標,但絕不應以毀藻礁為代價。
聯合報社論/從普悠瑪到海端事故,台鐵改革了什麼
2021-02-27 01:2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鐵事故不斷,調查、檢討報告一個接個出爐,每次檢討後都提出解方,卻始終未能藥到病除。圖為海端車站23日發生2死1傷重大工安意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鐵東部海端站又發生撞死自家員工的工安事故,造成二死一傷。短短一個月,已有三名台鐵員工在值勤現場喪命。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十月普悠瑪翻車事故後,蔡政府誓言改革台鐵;但兩年多過去,台鐵到底改革了什麼?事實證明,一切只是在敷衍,徹頭徹尾打假球。
普悠瑪事件發生後,蔡政府由政委吳澤成及張景森分別組成「跨部會事件調查小組」及「台鐵體檢小組」,並催生了「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運安會);但事後證明,雷大雨小。其間,甚至發生體檢小組總報告出爐後就被束之高閣,直到報告被刻意外流,交通部才悄悄公布。如此遮遮掩掩,能期待政府認真改革台鐵嗎?
歷經兩年調查,運安會去年底公布普悠瑪事故調查的最終報告,指出四大根源錯誤,包括組織因素、人員操作、車輛設備等長期問題,並就組織管理、維修管理、運轉管理及列車系統設計提出洋洋灑灑廿七項改善建議,要求台鐵九十天內回覆。運安會花費無數人力與時間得到的發現,實讓人發噱;試問,哪一項不是人人皆知的事實?
除車輛設計外,運安會提出的改善事項都指向同一源頭─台鐵散漫的組織文化。即使台鐵將普悠瑪事故原因甩鍋給日商車輛設計缺失,但台鐵卻也被揪出,普悠瑪列車主風泵內的空冷除濕系統的濾網塞滿羽毛、雜草與泥土,上路五年來從未清理,可能因此導致機器過熱故障。無論這是否為列車翻覆主因,台鐵維修管理顢頇,得過且過的心態充斥,給台鐵再多的人、再新的車,都會出事。
以海端事件為例,台鐵規定,道班工在路線施工時,前後都要設有瞭望員,絕不能兼其他工作。但事發當時,不僅只有一名瞭望員,且可能因加入施工而同遭撞擊。再看,撞死同事的電力維修車上有兩名駕駛,明知該路段正施工,將車速改為四十公里慢行,他們卻沒看到路線上有夥伴在工作。這點,再次印證風險管理中的「乳酪理論」:層層乳酪中的不同孔洞,只要有一道孔洞被堵起來,就能阻絕光線穿透;但台鐵因為管理破洞太多,孔洞輕易就串連成一線,讓意外一樁接一樁地發生。
造成台鐵處處是洞的原因,主要是組織文化鬆散、員工士氣低迷及素質低落所致,必須大刀闊斧砍掉重練。台鐵必須向公司化轉型,並導入現代化企業的管理,從根本改變百年台鐵的流弊與積習,才可能重生。很顯然,這已非台鐵自身所能因應,而需要有上至交通部乃至行政院層級的大決心,才能徹底轉型。但運安會卻把問題丟給台鐵,要台鐵自行回覆,豈不可笑又荒謬?
普悠瑪事件後,台鐵邁向公司化一度出現契機,但蔡政府終究沒有面對的勇氣。當時,只換上閣揆賴清德的愛將張政源,以交通部政次之尊降格接任台鐵局長。張政源做的唯一改革,就是改革台鐵的「粉專」與車廂,並砸大錢幫自己的「政績」出書,台鐵誤點、事故從沒斷過。
海端事故發生後,交通部長林佳龍要求台鐵交代五個疑點,又是同樣的官樣文章。林佳龍上任兩年多,為改革台鐵做出什麼努力?除了多次公開斥責張政源,將兩人不合搬上檯面外,卻不見改革台鐵沉痾之決心。這次台鐵再爆意外,林佳龍也難辭其咎。
面對病入膏肓的台鐵,運安會、交通部乃至府院都選擇裝傻,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的改革方案。如此,假裝認真揮棒,卻是不折不扣的打假球。「會做事」的政府,除了疫情,什麼都不必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