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薛承泰/訃聞與喜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訃聞與喜帖
◆  洪蘭/困境是鍛鍊一個人最好的方式
◆  楊渡/國殤與和平









薛承泰/訃聞與喜帖


2025-11-12 00:00  聯合報/ 薛承泰(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日前和朋友吃飯,席間有人說到「今年已收到廿幾張訃聞,只有兩張結婚喜帖」。同樣是退休教授,過去常收到結婚喜帖,有來自親友同事,還有過去教過的學生;然而,這些年喜帖少了,訃聞卻多了。在飯店服務的朋友也説,近年來的壽宴已多過於婚宴了!

民國三十九年與四十九年(一九五○與一九六○年)代台灣處於高生育率,當年出生人口陸續成為老人,在壽命延長老人人口快速增加,同時生育率卻不斷下挫,推升老人占比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今年底將占百分之廿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

檢視內政部統計,台灣近十年死亡數除了疫情間較突出,其它年份約呈百分之二的增幅,主要為人口老化;因此,民國一○ 九年(二○二○年)以來總人口即使負成長,死亡人數也仍在增加。例如,去年死亡人數廿萬一千餘人(較十年前增加三萬餘人),其中約有四分之三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至於結婚對數,去年約為十二萬三千對(較十年前減少約三萬對);生育數更離譜,去年只有十三萬四千餘人(較十年前減少約八萬人)。

台灣在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年)代生育率曾是世界最高之列,進入廿一世紀不久即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最低之列,近年來更是和南韓競逐全球最低台灣的少子高齡化現象,比一般工業國家來得快又猛!尤其近年來結婚對數下降,直接影響生育,今年新生兒可能只有十一萬,不僅將創歷史新低,也恐是跌幅最大

「少子高齡化」現象近十年感受尤深,變的不只是身型與容貌,也是社會樣態。筆者出門搭乘公車或捷運,除了上下班時間年輕人較多,平常看到車廂內多為銀髮同胞,有好友結伴、有夫妻作堆、也有推著娃娃車帶孫輩出遊。走進公園,傳來一群外籍看護對話,我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卻看到旁邊停放一排排輪椅、以及一個個呆滯眼神。同樣是老人,在老化路上,卻是不同情境!當然,這也可能是一前一後不歸路

有愈來愈多老人無法自理需要照顧,也有不少老人仍在縱橫商場叱吒政壇!而假以時日後者可能變成前者,要不就現於訃聞。「少子高齡化」首度出現人類社會,各國政府都很棘手,舉凡各類預算、稅收都深受影響,而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健保退休年金

就在最近,年金議題再度燃起,長期因素是因人口老化,繳保費人口縮減,領年金者逐年增加,社會保險基金遲早入不敷出!至於短期因素,則是當年蔡政府的「年改」是否「合情合理」?

還記得嗎?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蔡英文甫就任總統即成立「年改會」聲稱要花一年時間進行社會對話尋求共識。當時筆者即預言,「年改會」宛如釋出寶可夢,讓各行業互相抓,撕裂社會挑撥世代,最終為了選票不會去動勞保。果然,「年改會」最後只挑軟柿子拿公教來祭旗,好一個虛晃一招的「社會共識」

然而,這不是說公教退休撫卹制度不需改,而是政府應從人數最多、債務最高、危機最大的勞保先來進行改革,成功之後,以此為基礎再著手其它社會保險改革制度較能永續,這樣才「合情」。

至於「合理」,不能光以「所得替代率」為刪砍年金標準,也應考慮「工作時所繳的保費」。公教退休後領的比勞工多,最重要因素前者繳較多,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