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期許數發部贏得資安治理信任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550/web/ 

◆  經濟日報社論/期許數發部贏得資安治理信任
◆  聯合報黑白集/誰關了水龍頭?
◆  聯合報社論/國教危機當前,教長只顧雍容洗滌人心?









經濟日報社論/期許數發部贏得資安治理信任


2025-09-02 02:42  經濟日報/ 社論
期許數發部贏得資安治理信任。聯合報系資料照


數位發展部自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掛牌以來,被寄予厚望,要成為推動國家數位轉型強化資安防護縮短數位落差核心機關。然而三年過去,外界對它的評價高度分歧。分歧的表象下凸顯出一個深層問題:這個新部會的設立,到底為台灣帶來了多少實質價值

最嚴重困境在於定位模糊。社會普遍認為既然成立了「數發部」,理所當然應由它統籌打詐、資安、數位產業發展及假訊息治理。然而事實卻是:打詐仍由警政署主責,金融詐騙案件年年攀升,資安議題牽涉國安單位,數發部無法單獨決策。這樣的角色混淆,不僅讓社會無法理解它的核心任務,也讓原本「整合分散職能」的設立初衷淪為口號。如果只是將內政部交通部國家通訊委員會經濟部相關單位拼湊在一起,卻無法形成新政策合力,那麼成立新部會正當性就會被質疑為多此一舉。

執行力不足更使數發部形象雪上加霜。對一般民眾而言,最直觀觀察指標就是:詐騙新聞仍舊氾濫,偏鄉網速依然落後,數位身分證資安疑慮而停擺。這些都是人民切身需求,但數發部卻未能拿出具體成果來回應。諷刺的是:在沒有數發部之前,台灣數位建設產業發展未曾停滯,甚至保持在不錯的水準。於是問題就變得尖銳成立專責部會之後,究竟「增加」了什麼又真正「加速」了什麼

資安事件更凸顯其專業不足。中華電信 TLS 憑證遭國際瀏覽器撤信,導致大量政府網站一度被標註為「不安全連線」,讓國際社會台灣資安產生質疑。數發部雖強調雙憑證備援,但處理過程卻顯得倉促推諉無法展現專業判斷危機應對身為資安第一線專責部會,卻在關鍵時刻缺乏專業態度透明問責,難免令人懷疑它是否真能承擔起守護資訊安全角色

假訊息治理同樣讓人憂心。數發部推動與平台合作查核不實訊息,引來學界與民間疑慮:這樣的機制會不會模糊「打擊假訊息」與「箝制言論自由」的界線台灣社會對於任何帶有審查意味政策,都會立刻引起警覺。數發部如果不能擺脫「數位警察」的形象,以透明取代黑箱,以協調者而非裁判角色介入,恐怕只會愈走愈偏

更令人詬病的是缺乏長程願景。三年來,數發部從未提出完整的民國一二四或一三九年(2035或2050)國家數位藍圖。一個專責數位發展中央級部會,卻無法告訴社會台灣AI、資安、雲端基礎設施、數位人權等領域的未來方向,這無疑顯示出戰略高度缺失政策只能零星出現年度計畫片段措施,不僅無助於凝聚社會共識,更讓台灣國際數位競爭處於被動

未來最嚴峻的挑戰將來自人工智慧AI 快速發展已經重新定義資訊安全深偽技術製造高度逼真的影像、聲音與文字,不僅可能操縱民主選舉,更可能成為詐騙國安風險新武器深偽辨識機制是否健全,將決定國家資訊安全底線。然而數發部並未展現足夠技術準備政策規劃。當外界一再質疑「數發部準備好了嗎?」答案至今仍不明確。

歸根究底,數發部的問題不僅是執行力不足,更是角色迷失。若要扭轉現況,數發部必須徹底轉型,應專注於政策領航跨部會協調;必須建立即時應變公開問責機制,讓社會能重新信任政府的資安治理

人民對數發部的期待,要的不是口號、不是國際場合曝光,而是實實在在能感受的安全便利。唯有提出具體中長期願景,並展現真正整合效益,才可能轉型值得信賴的「數位守護者」。如今新部長上任,正是最好的機會窗口。若再錯失,數發部恐怕將成為行政改革史上一個無效實驗














聯合報黑白集/誰關了水龍頭?


2025-09-02 01:14  聯合報/ 黑白集
前年總統大選時,賴清德推出「新青安」政策,隨後引發房價上漲、銀行放款資金短缺的連鎖效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購屋族貸不到款的「房貸之亂」延燒,閣揆卓榮泰一聲令下,要求銀行「把水龍頭開大一點」。為此金管會「使命必達」,找八大行庫開會。卓榮泰顯然忘了,「關水龍頭」的元凶,正是賴政府自己。

前年總統大選時,賴清德為吸引青年選票,推出「新青安」政策,大幅降低青年購房貸款門檻。但根據銀行法,不動產放款比率有卅%的上限,政策上路後,隨即引發房價上漲銀行放款資金短缺連鎖效應。銀行不是故意「關緊水龍頭」,而是沒水了。

連串問題,使中央銀行被迫出手,找銀行團喝咖啡,祭出所謂的「限貸令」,這也是「房貸之亂」的前世今生。其後,一般購屋族貸不到款,使用「新青安」買房的年輕人,也面臨房貸斷頭壓力。水龍頭不出水,就是賴政府自己造的孽

緩解通膨壓力,央行屢屢以升息作為手段,房貸利率因此水漲船高。要開大水龍頭,除面對「缺水」問題,還有「水價也飆漲」。卓榮泰一聲令下,不僅是赤裸裸干預央行,也與現實脫節,更是視金融秩序於無物。

從蔡政府到現在的賴政府,一面打房,一面推新青安一面要穩定物價、提高利率一面又要開大水龍頭,何其矛盾政策反覆無常,根本原因,只是想討好選民。但製造了爛攤子,也救不了民調;忙來忙去,不知道在忙什麼?












聯合報社論/國教危機當前,教長只顧雍容洗滌人心


2025-09-02 01:10  聯合報/ 社論
大罷免大失敗,教育部長鄭英耀也是屢被點名應下台的閣員之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學年已開學,全國中小學卻鬧教師荒教育部八月廿五日統計,全國中小學代理教師缺額一,四二九名;經各方努力,到廿八日仍缺四一二名。各校持續招聘,並透過校內教師、跨校教師及退休教師等機制,暫時解決學生等不到老師的困境。這個暑假,許多學校多次招聘招不滿,二十招、三十招不足為奇,甚至有逾五十招仍找不到老師。此一慘況,對照這次內閣改組教育部長鄭英耀留任,也成為賴政府面對國教危機教師缺額最大嘲諷

近年的教師荒,不像往年只發生在偏鄉,連都會區明星學校也缺老師。許多學校在群組發出求救訊息,在網路狂貼徵人哏圖。「交通便捷、生活機能發達」的招聘說明,有如房屋廣告;「大學畢業,不需證照,無經驗可」的徵才條件,更凸顯教育已經很難堅持專業門檻。

面對這個問題,教育部趕在開學前頭痛醫頭,三天內填補一千名代理教師缺額,並推出校內教師超鐘點授課應急作法。這些作法,一點都不值得高興。那意味著新進師資專業不足教學品質參差堪虞;也意味著學生變成白老鼠學習權益無法確保;更意味著教師超鐘點過勞非專長授課加劇教學環境惡化

中小學缺老師不分城鄉全面告急,顯示教師一職不再具吸引力。學者和教團曾分析各種原因,但教育環境惡化,無疑是現職教師不斷求去儲備師資不願投入代理教師乏人問津主因。教育現場不斷疊加教學行政負荷,讓教師備感壓力親師生關係複雜化,更讓教師職業風險倍增。尤其,教育行政體制持續傾斜,一味取悅學生與家長,卻吝於給教師支撐。氾濫成災的投訴與備受詬病的校事會議,磨耗掉多少優良教師的教育熱忱,甚至因此消極待退斷然求去,也讓儲備師資代理教師躑躅不前。

少子化海嘯可能讓一些學校沒頂師資荒整體教育環境惡化反映。在學校滅頂之前,教師荒的衝擊,即可能讓教育體系崩毀。雖然教育問題層出不窮,教育困境也不只一端,基層教師和教團多次籲求重視教師荒問題,輿論也多次示警,卻罕聞教長關切,遑論具體解決辦法。

那麼,今之教長所為何事?人們看到的是:首先,仰體上意,用政治指導教育。從大學校長集體聆聽總統訓示、阻擋兩岸學術交流,到遵循「賴十七條」,清查教育人員政治忠誠,編寫識讀中國威脅教材,又袒護青鳥罷團進校園。鄭英耀從事的是「一邊一國,無庸置疑」的教育實踐

其次,全國教育大家長當然要關切中小學教育,但鄭英耀提出校園活化開放愛心球、限制第七節排課、教師身心調適假等,都讓教師大譁。連與中小學教師座談,都挑在中小學最忙開學準備周,卻避談最致命教學人力短缺問題。在在顯示,教長與教育現實脫節,對百年樹人的工作虛應故事

鄭英耀上任一年,曾被教團評為表現不及格。大罷免大失敗,鄭英耀也是屢被點名應下台的閣員之一,教團更公開呼籲更換教長。當閣員湧現跳車潮,鄭英耀也表示進退應「雍容優雅」,以政策無法有效推展兩度請辭。誰料,卻獲賴總統以教育改革重要為由慰留換言之,鄭英耀雖與基層教師宛如活在平行時空,但他選擇留在賴清德的政治同溫層,繼續執行賴清德的洗滌人心工程

少子化國安危機教師荒則是國教危機。長期來看,當教師不再是百年樹人的志業,教育崩毀只在旦夕,各種國安危機更將陷入循環無解困境。鄭英耀如何雍容優雅面對國教危機教育崩毀








陳冲/凱恩斯的諍言 專業但不必過謙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冲/凱恩斯的諍言 專業但不必過謙
◆  闕志克/族群滅絕受害者 如何變成加害者








陳冲/凱恩斯諍言 專業但不必過謙


2025-09-02 00:00  聯合報/陳冲(作者為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日前大學學測揭曉,再度出現「牙醫直逼醫學系」,甚至部分大學還出現牙醫超越現象,網路上議論紛紛,是牙醫投報率較高?還是醫生較為辛苦?議題甚至上綱到醫療糾紛責任輕重,這當然不是我有能力置喙,不過有一點我可以插嘴的是,凱恩斯對牙醫相當推崇

凱恩斯被稱為總體經濟學教父、資本主義救星,地位崇高。民國卅三年(一九四四年)抱病代表英國參加布列登森林協議,倡議 Bancor 方案,功敗垂成,民國卅五年(一九四六年)過世,是否抑鬱以終,不得而知,但心情應該不會很愉快。凱恩斯文筆極佳,字裡行間頗有哲學風味,嘗自稱「如經濟學家能努力做到牙醫等級謙抑專業,那可真棒!」(If economists could manage to get themselves thought of as humble, competent people on a level with dentist, that would be splendid.),根據凱恩斯的觀察,牙醫就是謙虛專業的代表,經濟學家應以此為模範。

我咀嚼凱恩斯這句話,卻始終缺乏深刻解,直到川普揮舞關稅經貿大棒,才猛然覺得經濟學家的確需要專業,但不必太過謙遜!最近全球都在紀念二次大戰結束八十年回首民國廿九年(一九四○年)代,美國出口高達世界百分之十八,是全球最大出口國,也是全球最大出超國,當時的美國當然矢志降低全球關稅,主張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此種口號充斥教科書各種公報凱恩斯學派大行其道,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後,全球化運動漸次達到頂峰

物極必反,從小布希、歐巴馬以降,不僅在地緣政治上重返亞洲,各種國際會議及公報上,自由貿易字眼漸次少見,而反對保護主義竟成為一種禁忌,但卻少見經濟學家出面指責。連經濟學家雲集國際貨幣基金,談論國際經濟趨勢時,也用「地緣經濟碎片化」取代全球化,其總裁及副總裁雖在公開演說表示逆全球化憂慮,但對「新課綱」的泛濫傳統教科書敗退,倒也無可奈何。經濟學家依然專業,但似乎過於謙抑

今年開春,川普二度入主白宮,在經貿方面厲行競選團隊去年提出的「重構全球貿易體系使用導引」(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由川普四月起有關關稅的舉措,及其他怪異招式,莫不與這份俗稱海湖莊園協議佈局大致符合,加上主筆人米倫日前又被任命為聯準會理事原為白宮經濟委員會主席),在川普團隊中位高權重,令人不得不逐字重讀該份文件。從「美國優先」的角度來看,用關稅驅使夥伴坐上談判桌,再挾美元(含匯率)美債問題,重返美國製造業霸主地位,重塑外銷優勢與實力,進而利用百年債券擺脫債台高築窘態,凡此雖不符舊課綱,卻不失為高明策略。而被送上祭台的所謂貿易夥伴,也只能徒呼負負,所有貿易順差外匯存底,均被川普汙名為掠奪甚至不勞而獲,也只能哭訴無門

當然美國眾多經濟學家,濟濟多士,早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選前,就有廿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聯名公開信反對川普經貿政策,雖然剖析事理,但用字溫和似引不起選民共鳴;今年四月後,又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發布反關稅宣言,超過兩千位學者聯署,卻也曲高和寡,倒是凱恩斯學派大將克魯曼在八月的數度發言,不再溫良恭儉,直言 But now inflation is coming. So stagflation it is。痛陳關稅必然導致通膨期待外國出口商自行砍價幾無可能。克魯曼更強調營業稅具累退性質,勢將轉嫁底層民眾負擔We might be heading for-we're definitely seeing a slowdown in the economy。等於直接打臉川普。

雙城記的一段名言,這是充滿智慧時代,也是愚蠢時代,此時此地,最需要經濟學家秉持專業,但不要過於謙虛,這應該才是凱恩斯真意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與數據治理 重塑永續金融競爭力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515/web/ 

◆  提倡全民運動 借鏡新加坡經驗
◆  若李洋遇見林書豪…
◆  師資荒海嘯 教育部可有對策
◆  盼教長有擔當 當學校後盾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與數據治理 重塑永續金融競爭力
◆  財源分配 勿淪零和對抗
◆  國內政爭稍歇 4大挑戰接踵來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數據治理 重塑永續金融競爭力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暨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永續揭露標準漸成全球金融市場的共同語言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推出的 IFRS S1IFRS S2,正由各司法區納入規範,並改變企業與金融機構揭露永續資訊方式全球已有超過卅個司法區宣示將採用 ISSB,顯示其正逐漸成為國際揭露核心標準。我國金管會也已預告自明年起,金融控股公司、銀行、券商與期貨商等,將分階段揭露符合 ISSB 永續資訊,以提升投資人市場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ISSB 今年七月發布產業別指引協助企業識別,並揭露特定行業永續風險機會。指引在 IFRS S1 部分指出,企業在辨識永續風險機會時,需參考 SASB 揭露主題,並在缺乏對應標準尋找合適指標,以確保資訊決策價值。而在 IFRS S2 部分,則針對氣候議題,要求企業參考與商業模式、價值鏈及策略相關的衡量指標,歐盟 ESRS 甚至允許ISSB 產業別指引做為過渡方案加強國際互通價值在於提供統一框架降低應用成本提升可比性,使揭露決策意義

如果說 ISSB揭露框架,那麼 PCAF SBTi 則分別代表數據量測減碳承諾PCAF 提供範疇三「財務碳排放」的計算方法,即使客戶沒有盤查數據也能透過估算補足,已獲全球逾四五○家金融機構採用。SBTi 要求金融業設定近程(民國一一九年(二○三○))與長程(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的減碳目標確保策略符合巴黎協定一點五度 C控溫路徑ISSB S2 要求揭露指標目標」,若沒有 PCAF數據SBTi基準揭露淪於形式,三者因此形成「量測、目標、揭露」的整合框架

台灣政策設計展現互補性去年初,金管會發布「金融業減碳目標設定策略規劃指引」,鼓勵金融業依 PCAF 盤查碳排,並參考 SBTi 設定目標推動淨零政策、綠色投融資與內部碳定價。今年更修正金融業年報準則,要求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起揭露符合 ISSB 的資訊。前者提供「方法」、後者建立「義務」,確保金融業先行規畫,再將成果公開透明化,避免流於形式。

真正的挑戰在於數據。標準間的「範疇三」並不全然一致,且涵蓋供應鏈投融資,資料龐雜、來源分散且品質參差。若缺乏數據治理,再完備的準則也難落實。金融機構須建構統一平台、建立標準化流程與驗證機制,並打破財會、投資、風險管理部門的壁壘,才能形成可信碳帳本

在此基礎上,AI 新科技將是永續金融重要推手。機器學習可用於補足缺漏數據、偵測異常;自然語言處理能自動化擷取企業年報與新聞,加速非結構化數據整理;AI 驅動的情境分析則能模擬不同政策與氣候情境下的資產風險,呼應 IFRS S2 的要求;智能揭露平台更能同時支援 ISSB、ESRS PCAF 格式,降低合規成本。AI 的價值不只在合規,更在競爭;能將揭露數據轉化投資決策風險定價金融機構,將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前瞻角度來看,ISSB 提供透明框架、PCAF 帶來計算方法、SBTi 奠定科學承諾,再加上產業別指引的落地應用,三者共同塑造永續金融秩序

台灣若能把握這股趨勢,強化數據治理並善用 AI ,不僅能降低合規壓力,更能透過金融槓桿引導資金流向真正具永續價值產業,在全球淨零浪潮中取得領先。












提倡全民運動 借鏡新加坡經驗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尚憶薇/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花蓮市)


運動部九月九日將正式掛牌成立,並由奧運羽球金牌得主李洋出任首任部長。李洋在受訪時強調,將以「百分之二百努力」帶領台灣體育更強大;這企圖心不僅意味著強化選手專業訓練科學支援,更反映出全民運動重要性。長期以來,台灣體育資源大多集中在菁英選手,雖然國際賽事榮耀振奮人心,但國人規律運動比例偏低肥胖率慢性疾病人口持續上升全民運動扮演重要的角色,要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近年,新加坡政府推出的「Walking Trails@CDC」活動,便值得我們借鏡。該活動結合「寶可夢」概念與健走,將遊戲化設計融入運動,提升趣味與參與度;推出五條徒步路線,各具特色,每條路線設有五個打卡點,參加者須依線索完成拍照與答題,並在途中尋找吉祥物「奧利小鳥」,完成一條路線並收集五隻奧利,即可獲得兩張價值五元新幣的購物券;若完成全部步道,最高可領取五十新幣。活動涵蓋遊戲化挑戰,避免運動單調乏味;文化教育結合,健走同時認識殖民歷史城市記憶;提供實質獎勵購物券帶來即時回饋,提升參與意願。推出後,許多居民相約一起走步道,不僅健身,還能「賺錢」、促進人際互動。顯示「全民運動」若能貼近生活兼具樂趣回饋,自然能獲得大眾支持。

借鏡新加坡的經驗,首先台灣可打造台版「全民運動路徑」。運動部可規畫健走路線,讓運動不僅鍛鍊身體,更能與文化、自然、社區及經濟緊密連結。台北大稻埕、台南赤崁樓、高雄哈瑪星等地區;陽明山、日月潭、太魯閣等國家級景點,皆可設計成兼具健身旅遊價值自然健走線。各縣市也可依照在地特色打造「體驗文化、親近自然、帶動經濟」的多功能生活路徑;例如結合地方農特產市集,讓民眾健走後能以購物券換購農產品,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簡單易走亦能吸引不同年齡層參與。

其次,善用科技推動遊戲化運動,開發全民運動 App,設計打卡任務、積分兌換、角色蒐集等功能。健走完成可兌換購物金或健身消費折扣,甚至納入學校體育課程蒐集大數據亦可供政策規畫參考

第三全民基礎體能提升,能擴大運動人口,為菁英體育提供人才;而菁英體育榮耀則能回饋社會,帶動全民風氣。運動部應推動、培養全民運動習慣,讓全民健康菁英榮耀良性循環形成雙贏,讓台灣體育永續發展。

最後,結合運動經濟,與超市賣場、地方市集或餐飲業者等商家合作;參與者完成相關任務,可獲得購物金,不僅提升運動參與率,也能直接刺激消費。民眾因運動獲得健康、商家增加收益,地方人潮形成觀光效益,打造健康、經濟、文化的三贏模式

運動部成立是台灣體育新頁起點,李洋部長的運動員精神固然令人期待,但更關鍵的是全民共同參與。新加坡經驗告訴我們,只要設計周全,運動不僅能養成習慣,更能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並帶動經濟發展。體育不應只停留在競技舞台,更要融入日常生活;唯有讓全民動起來健康才會成為國力基石













盼教長有擔當 當學校後盾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關晶麗/小學教師會理事長(新北市)


新學期開始,老師們一邊埋首於工作中,卻又難掩憂慮與疲憊。看到中小學教育層出不窮的各種問題,與現場老師每況愈下的處境,心中充滿感慨;期盼政府能正視學校困境,自新學期開始成為老師的後盾,而非麻煩製造者。筆者觀察,目前教學現場亟待解決的問題有:

一、尊重教師專業:近年來,中小學出現教師荒,已然成為影響國家長遠發展的一大警訊,背後原因是教師專業日漸式微,難以吸引優秀人才投身教育;更令人憂心的是,社會對教師的尊重正在快速流失,家長質疑教師的專業判斷,媒體放大個別教師的失誤,輿論將教育問題簡單歸咎於教師,教師竟成為艱困職業,乃至乏人問津。今年教師節將恢復為國定假日,政府應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帶頭尊重教師專業,減少對教學過程的不當干預,也呼籲家長認識教師工作的專業性與複雜性。教師自身也需持續成長,專業才能重獲應有的尊重與地位。

二、落實行政減量:行政減量的口號已經高喊多年,行政負擔卻有增無減。教師們疲於應付各種報表、評鑑、會議、文書工作,真正用於備課、教學和關心學生的時間被不斷壓縮,直接影響教學品質。號稱要減輕壓力的主管機關,反而成為壓榨教育人員的元凶。為了創造政績亮點,不斷提出各種脫離現實的錯誤政策;光是這個暑假,教育部就提出「校園愛心球」、「限制末堂排課」與口惠實不至的「教師身心調適假」等異想天開政策。呼籲教育官員停止口號施政,把減輕學校與教師負擔當成核心,讓教師回歸教學本務。

三、調降班級人數:近年來少子女化現象日益嚴重,弔詭的是,不少學校的班級學生人數卻依舊居高不下。以筆者任教的學校為例,每班仍有高達卅二人,各縣市不少人口成長區域的學校同樣人滿為患,班級人數甚至超過法定上限,老師備多力分而影響教學品質。少子女化現象,只要能提前面對、前瞻規畫,何嘗不是落實精緻教育的契機?小班教學能夠讓教師更多地關注每個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

四、重建友善校園:最令老師們厭惡的政策,相信有很高機率是現行的校事會議與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此一制度實施以來嚴重干擾學校運作,連不少認真教學的老師都遭無辜捲入,學校更投入龐大資源應付,使教育人員怨聲載道。筆者支持懲處不適任教育人員,現行制度卻矯枉過正,把認真教學的老師當成了嫌疑犯,以至於人人自危、個個明哲保身。再不調整,勢將影響教師熱忱與教學品質,確實到了不得不嚴肅面對這個錯誤機制的時刻。

開學了,老師們共同的心聲其實很卑微-我們需要一個有擔當、能抗拒外力干預的教育部;需要一個當學校後盾,或至少「不給學校添亂」的部長。













若李洋遇見林書豪…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陶以哲/高中教師(新北市)


林書豪宣布高掛球鞋退休,引起籃壇討論。林從哈佛到 NBA,再到兩岸職業聯盟,不僅展現運動員堅韌,也累積跨文化實戰經驗國際豐沛人脈。筆者以為,這些資歷視野,加上語言溝通能力,可以是運動部非常需要的稀有運動人才。如可以顧問或其他合適角色延攬林,不僅可能對本國職業運動產業發展有幫助,更能將國際競爭運動制度策略可能,引入決策核心,為提升台灣體育運動文化帶來更多激盪可能

事實上,延攬尋求林書豪合作僅是開端。體育運動要前進,關鍵在建構完整運動生態系:一如李洋部長日前宣示,包括全民運動、基層到運動菁英支持、運動科學、產業發展、國際競技到交流合作,缺一不可。這需要多元人才共同推動,如尋覓退役選手不同產業領域人才,帶來實務經驗智慧,結合運動資源良善治理。唯有如此,運動政策才能由單點突破進化全面進步

運動部的使命不只是組織更名,更在理念翻新;若能以林書豪退休為契機,逐步建立適才適所機制,讓真正具備專業能力與視野的人進入權力圈實作端台灣體育運動發展才可能邁向長遠實質繁榮












師資荒海嘯 教育部可有對策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簡麗賢/高中物理教師(台北市)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逾卅七年,今年對於師資荒感受最深刻;尤其媒體最近兩個月報導師資告急,全台代理教師缺額千人,甚至明星高中不須教師證也招不到人的窘境,於我戚戚。

七月二日下午,賴總統在總統府接見今年出國參加國際科展的師生團隊,筆者在交流時間全程以台語向總統建言,其中特別憂心忡忡提到師資荒,盼能更縝密規畫師資培育管道,並能如過去卅年掌握師資培育人數和少子女化議題。

十年來,師資培育制度究竟培育了多少準教師?教育部是否能掌握?推動一項政策必須縝密思考,因為政策往往環環相扣,很容易衍生另一種現象,必須全面顧及。

舉例說,八月起代理教師敘薪制度上路,具備合格教師證的代理教師可將年資納入薪級計算;究竟在都會區任教還是回到故鄉回饋,都是教師思考的層面。不諱言,一樣的薪資,都會區消費高,自然吸引部分老師返鄉任教,加劇教師離開台北都會區的「脫北潮」效應。

媒體報導脫北潮來襲,雙北市代理教師缺額逾四千人,增加薪資或透過獎勵,是否能留住教師?何況教育部不會同意台北市增加薪資或透過獎勵制度留住教師,因為必須顧及其他縣市的財政和各種衍生問題的考量,例如整體教師薪資制度必須統一,不能因縣市制宜。

此外,物理、化學、資訊科系培育師資的準老師,可能因不同考量而往科技業就職,因此各國中、高中想找這些科目的代理教師,更容易陷入師資荒的窘境,這些都是師資培育必須長遠考量的議題。今年各地招聘情況比過去兩三年更難,因為這段時間開出不少正式缺,許多代理教師已陸續徵選上正式專任教師,但各縣市仍皆面對教師荒現象,明年可能亦難倖免,教育部可有任何具體的應對和改善作為?

迄今,報載全台仍有逾千名代理教師缺額;桃園有國中招考五十餘次仍乏人問津,連台北市明星高中也難逃「找嘸老師」的困境,相信家長、學生和老師都甚為擔憂。教育是百年大計,國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傳道、授業、解惑,教師任重道遠,規畫和掌握師資培育的成效和人數實刻不容緩。

面對各地學校上演缺師潮、師資荒海嘯,一切恐只是開始!期盼教育部未雨綢繆,從教師薪資、工作壓力、教育資源和師資培育等面向展現積極作為,才是學生之福、國家之幸。














財源分配 勿淪零和對抗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新北市)


「八二三大罷免」落幕,民意已明確否定惡罷操作。然而,激情過後,人民真正期待的不是藍綠惡鬥,而是政府能否提出務實解方,妥善處理災後重建、經濟轉型、產業競爭醫療照顧迫切問題民生才是台灣最大的共識,行政與立法若仍陷於惡鬥,終將消耗社會信任、拖慢國家前進的動能。

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引爆藍綠地方縣市齊聲不滿,甚至出現超過三百億元無法分配荒謬結果,凸顯倉促修法埋下的制度漏洞。財政部日前依新版財劃法公式計算,通知各縣市明年度統籌分配稅款數額,結果有十縣市獲配金額比預先試算結果少,雲林縣長張麗善則是向行政院長卓榮泰抱怨中央左手給,右手扣」。卓榮泰對此則表示,新版財劃法計算公式有誤差,會請各縣市長來共同解決問題

卓榮泰親自南下地方,並承諾與縣市開誠布公討論,這是正確的起點;但更重要的是,行政團隊必須以謙卑態度傾聽各方意見,並透過立法院平台凝聚共識,才能避免財源分配淪為零和對抗,讓城鄉差距進一步惡化擴大。

同樣的挑戰,也存在於其他重大政務:對美關稅談判牽動上兆資金產業存亡能源轉型決定供電穩定環境永續醫療改革攸關全民健康;災後重建直接影響災民生計社會韌性;兩岸關係更牽動台灣安全與繁榮。這些議題無一不是全民關切核心課題,唯有朝野理性合作、行政立法同心,才能讓人民真正看見希望。

新內閣團隊上路,首要之務就是拋棄意識形態,放下傲慢,展現謙卑。謙卑不是退讓,而是願意傾聽、善於協調、勇於修正錯誤。政治不是比聲量,而是比誰更能解決問題。唯有在國會中廣納意見、強化溝通,施政方向才能符合多數民意,避免再次重蹈意識形態凌駕專業、忽視民生的覆轍。

當前國際局勢多變,民間疑美情緒升高、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台灣更需要穩健務實的治理。人民要的不是誰更討好美方,也不是誰操弄意識形態,而是政府能否帶領國家走出困境,讓民眾安居樂業,這才是人民最殷切的期待。

總結一句,行政立法唯有合作,施政唯有謙卑,民意才會成為推動國家前進的最大底氣。這才是罷免落幕後台灣社會真正的共同期待,也是人民對新內閣最核心的要求。唯有合作,才能化解對立;謙卑才能贏得民心;拋棄意識形態,才能回歸民生關懷。



2025-08-31 23:24 聯合報 / 波波漫畫 波波漫畫












國內政爭稍歇 4大挑戰接踵來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黃健群/工總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灣來說,雖然極端的政治舉動偃旗息鼓、高漲的社會對立氣氛稍停,但接踵而來的各種情勢的變化,將讓台灣將面臨更為艱困的處境。要如何轉危為安?已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依輕重緩急,台灣將遭遇以下挑戰:

首先,對美關稅的談判。目前美國對台灣「百分之廿+N」的關稅,顯然已嚴重衝擊我相關的傳產與中小企業;但若依媒體報導,台灣如須透過大幅對美投資及採購、增加軍事預算,及完全開放市場等方式,才能換取相對較為公平的對美關稅;加上如果美國再祭出「二三二條款」,對作為台灣經濟命脈的資通訊產品課徵關稅,如此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不啻是建立在台灣被掏空的基礎上。

其次,國際情勢的衝擊。川普2.0時期美國的戰略退縮,讓大陸更積極布局全球。近來,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藉由出訪或在大陸舉辦峰會等方式,與全球許多領導人都舉行了會談,主軸多是強調如何維繫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主義,隱含對美國霸權的反動。這兩日在天津的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九月三日的大閱兵等,大陸已或即將和包括印度、俄羅斯、北韓等多國領袖會面。至於眾所矚目的「川習會」,在美中預計於十月底進入第四輪談判的同時,將有會晤可能。也就是說,雖然大陸一再強調應建構「多極化」的全球體系,但若「從實力地位出發」,大陸的國際話語權日益強大,已是不可諱言的事實。

第三,對陸政策的調整。如上所述,隨著大陸伴隨綜合實力崛起下的話語權的強大,台灣的未來與其寄託在不切實際的「中國崩潰」或虛無飄渺的「美國馳援」,不如從發揮主體能動性做起:反思與檢討既有台灣對陸政策的不合理之處,避免因意識形態而自縛手腳。例如適度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創造對話機會、進而累積善意,降低兩岸社會近年來相互間的高漲敵意與劍拔弩張;又例如在「全球減美國」的新全球化趨勢下,在風險可控下思考如何與大陸產業有序的合作。

最後,產業的升級轉型。在 AI 逐漸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中心的同時,台灣雖然為全球 AI 供應鏈最重要的部分,但台灣主要強項仍為硬體代工,產業 AI 化仍相當不足。因此,如何透過「 AI +」賦能傳產乃至百工百業,將是台灣產業是否轉骨的重要關鍵。

持平而論,上述四大課題都非易事,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問題,絕非一蹴可幾,更非只是任一政黨或團體的責任。因政治分歧台灣已蹉跎浪費了一年多。為因應接下來的挑戰,最關鍵的解方是上位路線戰略調整再者,是多提出務實的民生政策、少談務虛的政治理論;最後,則是政策執行過程,政府各部門的有機協調、行政立法之間的有效合作,以及執政當局與社會的有感對話。唯有如此,才是台灣能夠轉危為安的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