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周行一/「人心致富」vs.「投資致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人心致富」vs.「投資致富」









周行一/「人心致富」vs.「投資致富」


2025-09-29 00:17  聯合報/ 周行一(作者為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


在探索我的「全人均衡理財」思維的時候,一般人需要超越兩個傳統的觀念桎梏,才能真正理解「全人均衡理財」怎樣能夠幫助大家理財成功。第一個桎梏是,投資的目的就是要獲得好報酬!這個束縛人心的觀念非常難打破。我們身處的投資理財環境中,金融商品推陳出新,讓人目眩神迷。推出商品的金融機構使出渾身解數爭取投資人有限的目光,由於民眾在媒體中接觸到的多是新商品的介紹、商品分析(例如股票分析)、價格趨勢分析等等,讓人們益發以為投資就是選到好的標的賺大錢。

由於金融機構的股東也想獲利,在利益驅使下金融機構想盡辦法鼓勵投資人交易,在高舉資本主義旗幟的美國,權益 ETF 的數目已經超過上市股票數目,美國媒體戲謔稱「菜的數目已經超過食材的數目」。而在貧富差距日益惡化的時代,社會彌漫著薪水趕不上物價、房價等悲情氛圍,導致以投資理財獲利取代工作所得的講法應勢而生,甚囂塵上,例如我曾在本專欄中論述過的存股迷思。

第二個難以克服的觀念桎梏是:人生最重要的是解決錢的問題,有錢萬事足!這兩個桎梏相互強化,驅使人們更想以投資快速致富。全人均衡理財提倡的是「人心致富」,而非「投資致富」,希望大家了解的是,我們從小就熟悉「選股(或選金融商品)」與「擇時(最極致的一種是當日沖銷)」這種投資方法,但是在長大的過程中,有看過很多親朋好友因投資理財致富而不需要工作的嗎?如果仔細回顧,反而看到的是不少人因為投資而追悔不及。

第二個桎梏就像是人體內的慢性疾病,傷害不會一天造成,但是發現問題時已痼疾難醫。投資人經常是經過了數十年後才發現多年的投資效果不佳,而且曾經擁有的快樂多數跟投資理財無關,反而跟職涯進步、家庭和樂、朋友同歡、探索興趣、身心健康、心靈寄託等有關。

「人心致富」指的是人的快樂是心裡的快樂,這種快樂通常跟物質多寡關係不大。大家都喜歡出國旅遊,大概很少人認為愈奢華的旅遊快樂感就會愈高,我參加過的旅遊團多數是經濟型的,團員興高采烈的程度,相信不會比朋友描述過的高級旅遊低(儘管聽他們講的時候我還是很羨慕)。當然,沒有錢會連經濟旅遊都變成奢求,所以人是需要錢的;理財的重點是如何經由理財讓人心富有,也就是把讓人快樂的因子(職涯、家庭、健康、朋友等)建築的更好,而非本末倒置想要「投資致富」。

「人心致富」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利用理財規畫思考怎麼把錢花在職涯發展、家庭、健康;怎樣儲蓄得到一個一般人拿得到的合理報酬率,你的心一定會愈來愈踏實快樂。我所見過的這種「人心富有」的人,都有足夠的錢過快樂的日子,這就是全人均衡理財的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