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國彥/馬太鞍溪 預知災難記事
◆ 方祖涵/其實,美國也有體育班
◆ 王正方/一分鐘的電影
◆ 陳立恆/台灣當棋手的機會來了
◆ 陳力俊/IC薄膜研究領航人 杜經寧院士
◆ 魏國彥/我那小小多坑谷的國家
魏國彥/馬太鞍溪 預知災難記事
2025-09-27 00:00 聯合報/ 魏國彥(台大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
花蓮縣光復鄉,萬人墨面,輾轉泥塗,心中茫然,無語問蒼天!
洪水引來口水,奪走十餘條人命,千家泥濘,有心人還在扯藍綠,辯論是溢流還是潰堤,是中央卸責、還是地方沒有執行好撤離。
九月廿一日是「國家防災日」,九月廿三日光復鄉形同滅村。而就在一個多月前,八月十三日朝野黨團協商會議上,立委要求及早處理堰塞湖,農業部長陳駿季說:「無立即潰堤危險」,因為,堰塞湖水面離滿水位還有五十公尺。是的,水還淺,不會潰堤,但是一個多月之後呢?八、九月不是颱風季節嗎?每次颱風來,花蓮、台東不是首當其衝嗎?去年四月三日花蓮大地震及餘震震鬆了多少土石?今年的颱風要送來多少風雨?沒有一點打算嗎?
九月十八日,西太平洋三颱齊生,編號今年第十七至十九號颱風,分別叫做米塔、樺加沙、浣熊,預報單位說:「短期來看,對台灣也沒有影響」。到了九月廿日,樺加沙兵臨城下,外圍環流在花蓮地區帶來超過七百毫米的雨量。
九月廿一日是「集集大地震」廿六周年祭,當年「世界銀行」評估報告認證台灣是天然災害複發型地區,地震、颱風、土石流、洪水,交相作用,台灣東部地區同時暴露在複合型災害的機率最高。農業部、內政部、參與評估的專家團隊不知道嗎?
堰塞湖不是一天就長成的,大山崩發生於七月廿一日。台灣密布的有感地震報告測站和強地動觀測網有抓到訊號,那幾天雲多下雨,能見度欠佳,衛星無法及時看見走山石落的具體範圍,雨過天青之後,衛星影像和 Google Earth 都清晰呈現堰塞湖的地形地貌。
觸發坍方山崩的遠因是去年的花蓮大地震,土石鬆動;近因是七月中旬的薇帕颱風帶來豪雨,複合型災難的布景已然就位。內政部很快就有了偵測與估計,堰塞湖壩體高度二百公尺,積滿水的水量會有八千六百萬立方公尺。台灣有科技能力,有偵測與計算的能力,缺的是防災、減災與避災的決策與方法。所謂天災,也有人禍的因素!
泥流大水灌到光復鄉的時候,姑婆與姑爺為了保護六歲的女孩小沂,兩人採取疊羅漢方式舉高她,將她托高至屋樑上方,然後雙雙沉沒在泥水之中,天人永訣。小女孩兩天後獲救,是救難隊聽到微弱呼聲,破壞石棉瓦屋頂尋獲救出的。
小沂命在旦夕的同時,民進黨籍立委王定宇在高層人士組成的 LINE 群組中發動政治作戰,要行政院主動釋出「具殺傷力」的消息;林淑芬委員要求做成「死亡地圖」,以強化政治攻勢,並方便友軍側翼反擊國民黨。
對於奪命的自然災害,政府會監測,卻不能解決,眼看它發生、奪走生命,毀滅鄉鎮。政客能耐表現在冷血算計,熱烈上演。天災帶來的無助感正在民間蔓延,崩落的不只是馬太鞍溪上游的土石,堆積的不只是洶湧的堰塞湖水,而是人民的沮喪與憤怒。
愛如此短暫,而遺忘很長,全台灣的人都陷在泥濘中無法自拔。水慢慢退了,記憶並不流逝,傷痕在災後擴大。
「推動世界的不是幸福的愛,而是分離、悔恨的愛」。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中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