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專家之眼】臺灣光復八十周年的省思(廿九)

◆  【專家之眼】臺灣光復八十周年的省思(廿九)









【專家之眼】臺灣光復八十周年的省思


2025-10-20 06:50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1999年10月25日位於台北市中山堂前廣場的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揭碑啟用。本報資料照


今年是臺灣光復八十周年。回顧百年風雨,從戰火重生民主繁榮臺灣人民走過艱難而光榮歷程。然而,在全球局勢日益緊張、兩岸對立加劇的今日,我們更應反思:如何讓和平發展重新成為共同語言

當前社會的撕裂與政治的惡鬥,讓民眾普遍感到疲憊與惶恐,也削弱了國家治理能力。兩岸之間的零和對抗,更讓台海陷入不安的陰影。在這樣的時代,臺灣最需要的不是口號,而是一種能超越對立化解衝突智慧-那就是「中道之道」

中道不是妥協,而是圓融的大智慧
中道不是含糊折衷,而是一種兼顧多方追求平衡智慧。它強調「和而不同」,主張在尊重差異尋求共識臺灣社會多元開放,本應以包容為榮,而非以分裂為常。只有承認不同、包容多元,社會才能和合共榮

兩岸之間亦然。政治制度不同,價值觀各異,若強求一致,必然徒增對立;唯有尊重差異理性交流,才能化解誤解敵意。和平並非單方面退讓,而是互相尊重共同創造雙贏局面。

以民為本,凝聚內部共識
臺灣若要在變局中穩定前行,首先要內部和解。各政黨應放下意識形態枷鎖,共同簽署一份「和平守則」:不挑釁、不改變現狀、積極對話。唯有超越政黨私利,回歸民生、聚焦治理,社會才能從對立轉向合作。

政治應競合善政,施政應以全民福祉為依歸。這不僅是對臺灣社會的責任,也是對歷史交代。當人民能感受公平希望,民主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兩岸關係:從對抗走向共生
台海和平不僅關乎兩岸安危,更是全球穩定的重要樞紐。若繼續陷於對抗,只會讓外部勢力有機可乘。反之,若能以「和合共生」為原則,推動民生、文化與經濟合作,兩岸關係將開啟新局。

文化是連結人心橋梁中華文化強調仁愛、王道與天下為公的精神,這正是今日全球所缺乏的道德資本。兩岸若能以文化為舟、人道為梁,不僅有助於化解政治僵局,更能為東亞和平注入新的力量。

AI 時代的中道倫理
人工智慧快速改變世界,我們更需以「中道倫理」作為指引。AI 既能促進發展,也可能帶來風險操控。兩岸若能在倫理規範數據安全科技治理展開合作,不僅可避免軍備競賽,更能共同建構仁愛和平科技文明

以中道智慧,實踐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句古訓提醒我們,真正的政治理想,是讓天下人皆得其所臺灣應以中道精神,成為兩岸和平共存示範,讓「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成為新時代核心價值

唯有內部團結理性對話臺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當兩岸都願意以仁愛為懷以和平為志大同盛世並非遙不可及。願我們共同以中道之智,走出對立的陰霾,開啟「天下為公、和合共榮」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