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美232調查攸關我半導體業興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血汗「學研布」:當剝削假藉學術之名遂行
◆  聯合報黑白集/要不要換陳其邁上?
◆  經濟日報社論/美232調查攸關我半導體業興衰









經濟日報社論/美232調查攸關我半導體業興衰


2025-07-19 00:24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美貿易談判,預計我方將被課以高關稅,農產品和汽車大門進一步敞開,半導體產業也面臨高關稅。路透


台美貿易談判,預計我方將被課以高關稅,農產品汽車大門進一步敞開,半導體產業也面臨高關稅。川普日前放話,232條款涉及的半導體晶片關稅,可能先從較低稅率起步,廠商經一年在美國境內建立工廠後,再調升到更高稅率。

台灣產業發展而言,台美貿易新稅率影響最深遠的是《貿易擴展法》232條款,如果美國基於國家安全考量,逼迫半導體企業赴美投資生產,很可能針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徵收高關稅,造成產業鏈外移,從而扼住台灣半導體命脈。我方向美方表達若對台灣晶片課關稅恐有斷鏈風險美方態度尚屬正面,現階段談判仍以對等關稅和非關稅貿易障礙內容為主,我方可能在晶片關稅談判領域拉長戰線以為因應。

什麼是232調查依據美國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規定,美國商務部對進口特定產品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進行調查,並向總統提出報告。美國總統有權根據報告對進口產品實施包括加徵關稅在內的限制措施

調查圍繞著美國國內產能需求國外供應鏈風險等,主要包括五個面向:一,美國目前對該產品的需求;二,美國國內該產品的生產能力及自給率;三,主要進口來源國在其中所占比重及供應商過度集中風險程度;四,外國政府補貼及不公平貿易行為對其所占比重及供應商過度集中風險程度;五,外國政府補貼及不公平貿易行為是否有額外影響。

如果美國商務部認為有國家安全威脅,總統可以選擇是否採取行動以及何時採取行動。近年來的232調查主要發生在川普任期內民國一O七年(2018年)至今共發起15次232調查新一輪的七起調查於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3至5月啟動,目前處於調查過程

232條款對於「國家安全」概念界定較為模糊,只要商務部定調,總統就擁有較大自由裁量權新一輪232調查的產品,主要是礦產及衍生品、卡車、藥品和半導體台灣的半導體產品進口美國居世界之冠,自為調查重點。232調查是美國進行貿易限制貿易脅迫重要手段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多次在談判的關鍵時點公開表示即將完成232調查並實施相應關稅。由於232調查初衷是美國透過加徵關稅保護國內產業安全促進製造業回流,但實際上已成貿易談判籌碼,所以我方承受重大壓力。美國總統在90天內就調查結果決定是否採取行動,如徵稅、配額,或選擇其他措施,如產業補貼、繼續談判等,彈性很大。

半導體是國防、AI5G關鍵技術核心,被美國視為「戰略物資」,供應鏈風險必須嚴控。美國晶片製造業占全球比重從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的37%降至民國一O九年(2020年)的12%,其中78%的先進製程集中在台灣,由於地緣政治因素,安全擔憂特重。為了避免台海局勢造成供應鏈動盪,美國總統可能援引232條款,對我半導體產業課以高關稅,以促進在地化生產

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這項調查對台灣產業界影響深遠, 調查範圍涵蓋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以及下游衍生產品,包括晶片、裸晶圓、微電子裝置等,調查結果將在關稅匯率供應鏈重組等方面採取措施。  美國是台灣半導體產業出口重要市場,若實施高關稅,將增加導體產品出口成本降低競爭力,可能導致廠商面臨在美設廠壓力,並影響現有供應鏈加速供應鏈重組,迫使台灣廠商調整布局

232調查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嚴峻的考驗,但同時也可帶來產業升級轉型契機台灣產業應積極應對,提升技術自主性,加強研發創新,並尋求多元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以確保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領先地位












聯合報黑白集/要不要換陳其邁上?


2025-07-19 00:28  聯合報/ 黑白集
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表示,需舉債千億,才能普發現金1萬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卓榮泰再度表態反對「普發現金」,稱目前歲計賸餘僅三百多億,若普發萬元,需舉債千億,他此刻「內心交戰」。事實上,民眾對卓揆的「內心戲」毫無興趣。他要麼提出覆議,要麼辭職不幹,否則就依法執行;再賴下去,就歹戲拖棚了。

卓榮泰的說法,顛三倒四。先前要誇示政績卓越時,就說政府超徵五千多億元;如今不想發這一萬元,就哭訴歲計賸餘僅三百多億。「稅收超徵」和「歲計賸餘」是兩回事,卓榮泰卻拿來「魚目混珠」,以為老百姓不懂。更好笑的是,卓揆還把民國一一O到一一三年(二○二一到二○二四年)的政府用度都數了一遍,把新冠特別預算都算進來。如此瞎扯,只暴露自己技窮

論憲政,對於立院通過的法律案,卓榮泰是不能用院長的個人身分否決的。正當程序,他只能提出覆議請立法院收回成命,或聲請釋憲更決絕的話,他可以辭職以示不滿卓榮泰是「覆議」的愛用者,他提過七次覆議,全都摃龜,顯示此路不通。但是,他似乎又捨不得辭職不幹,只好不斷放話。

對賴政府而言,發不發萬元現金其實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如果改由「暖男市長」陳其邁擔任閣揆,應該不會把事情搞得這麼僵。卓榮泰能力有限,又行事剛愎;除締造不出政績,更可能搞砸大罷免。為台灣好,他也該知難而退了!
















聯合報社論/血汗「學研布」:當剝削假藉學術之名遂行


2025-07-19 00:24  聯合報/ 社論
台師大「抽血換學分」事件引發譁然,受害學生去年舉行記者會,今年7月,吹哨者、女足球員簡奇陛(左二)再次召開記者會,拿下墨鏡公開自己的親身經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師大「抽血換學分」事件震驚各界。被害學生兩度舉行記者會,甚至不惜摘下保護隱私的墨鏡,控訴「該遮遮掩掩的不是我」,才讓閣揆、教育部長「震怒」要求徹查。此案暴露的,不僅是師生間權力不對等霸凌剝削,更反映官員、學者間的隻手遮天罔顧學倫國科會對其補助計畫缺乏審查規範,同樣難辭其咎

一般民眾對於學術工作,尤其是涉及人體醫學的研究者,多半既敬且畏。因其間往往伴隨得以掌控他人身體或檢體的專業,研究方法相對艱深,從而具有超脫於法律之外的「隱匿權力」;因此,讓科研存在不少灰色地帶。例如,早年遺傳學相關研究為取得血液或 DNA 樣本,因個人隱私權觀念不普及、法令也不備,有時便逕取病患檢體作為研究樣本病患也往往誤信與治病相關,卻不知檢體可能被用於其他用途。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訴諸學者良知學術倫理來制約。

事實上,即使享有盛名的學者,也很難抗拒「便利研究」的誘惑。例如「台灣輸血醫學之母」林媽利教授研究團隊,在民國九十六年(二○○七年)進行南島民族分類擴散研究時,曾到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收集廿九名噶瑪蘭族原住民唾液檢體。儘管研究團隊稱曾與部落溝通,也經他們簽下同意書,事後仍遭控未完整說明研究目的未向族人充分說明權益未通過部落會議決議違反醫學研究倫理最後,在國科會監督銷毀這些唾液樣本,成為台灣首宗因抗議而銷毀遺傳研究樣本案例

隨著人權觀念的進步,台灣在民國一OO年(二○一一年)訂定《人體研究法》,從此,人體、檢體研究有了明確的 SOP任何研究,無論是取得、調查、分析、運用人體器官、組織、細胞、體液等檢體,均須受到規範;甚至還有研究計畫審查專章,以明確責任

以此檢視台師大國科會申請的「精準運動科學計畫」引發的風暴,申請計畫的學者、執行者,負責審查的「倫理審查委員會」,乃至國科會、教育部、衛福部相關官員,都不可能不知道相關規範。包括計畫須載明研究對象實施方法研究對象權益保障,以及須揭露與研究人員利益衝突事項SOP

換言之,台師大的研究若如學生指控,須配合長達數年實驗抽血,甚至要連續十四天抽血、每天三次,且初期非由醫事人員採血,以及實驗結束要求補簽同意書等,不僅不符合學研倫理,也已涉違反醫療法人體研究法。包括對參與實驗者的補助被剋扣作為「公基金」,乃至血液樣本是否移作他用等,恐還涉及刑法。外界實難理解,這樣的計畫如何通過審查,又如何瞞天過海多年

如此嚴重的事件,卻是受害學生兩度出面控訴,其父甚至哭訴,「怪爸爸沒權沒勢沒背景,才讓你被欺負這麼久」。教育部國科會不覺羞愧嗎?

教長鄭英耀怒斥台師大處理不當,但這段期間,他忙著維護罷團進入校園宣傳並未指示嚴查此案直到五月中,台師大送交調查報告後,教育部才研議懲處同樣的,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要台師大「好自為之」,卻不提國科會是否善盡監督責任是否釐清其中絕無商業利益,又為何體育人體研究經費台師大獨占六成衛福部將本案主責推給教育部,但對於侵入人體研究的法令缺漏,有考慮修法補漏嗎?

台師大教授對學生的剝削,絕不能光道歉了事;國科會、教育部官員的推拖、卸責,也是必須追究的共犯請趕快掀開這塊權威利益交織的「學研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