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危機 技職教育崩解中
◆ 從《推銷員之死》到空服員之死
◆ 校園悲劇 冷漠才是元凶
◆ 國家有責 接住艱困孩子
◆ 偉大城市、成熟企業的責任
◆ 請北市議長出面協調
◆ 惡意螺旋上升 輝達案恐兩敗俱傷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從《推銷員之死》到空服員之死
2025-10-17 00:07 聯合報/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台北市)
一名長榮空服員在抱病執勤返國後病逝,引發社會對職場病假制度與勞工健康權的關切。這起悲劇不僅令人憤慨與心碎,更宛如《推銷員之死》劇本的現實重演:主角以為只要努力、忠誠,就能被制度眷顧-如今在高空中以另一種形式崩塌。當社會允許制度將勞動尊嚴交換為績效幻象,死亡就不再是個體的終點,而是對勞動制度的沉默控訴。
媒體報導該空服員疑似因身體不適請病假後繼續執勤,最終返台後病情惡化不治。雖然《職業安全衛生法》第廿二條形式上保障病假權,但工會指出,多數企業透過獎金剝奪、考績調降與升遷受限等方式,實質上削弱了病假權。
十月十五日,勞動部長洪申翰對此事件公開表態:「若勞工請病假就被扣除全勤獎金,並不合理,也不該如此」。他表示勞動部將透過制度介入予以改善。此番發言雖具象徵意義,但也反映出台灣目前對病假制度保障仍未明文化,仍倚賴行政首長的個人回應,制度基礎尚待建立。
根據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九月的《Social Sciences》期刊研究指出,台灣航空從業員「崩熬現象」發生率達百分之六十四點三,女性空服員更為高風險群體。這類職場風險長期未納入國內職安系統或企業 KPI 考核,反而視情緒耗竭為個人適應力不足。
針對職場霸凌與權力濫用問題,勞動部於今年八月底通過《職安法》修法草案,首次增訂「職場霸凌專章」,並已送交立法院審查。但草案仍存制度性漏洞。草案雖形式回應社會訴求,卻仍未正面處理「病假被懲罰」的核心困境。
目前勞動部已啟動深入調查,然而長榮航空尚未發布調查報告或懲處聲明。若社會關注逐漸消退,遺族與工會聲音恐陷入沉默。這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個制度不願正視的結構症狀。
從制度出發,這起死亡事件呈現出三重結構性剝奪。其一,權力的剝奪:企業對病假處理擁有壟斷性裁量權,勞工無從議價;其二,勞動的剝奪:身心修復未被視為基本權利,反成績效考核中的隱性扣分項;其三,人性的剝奪:病弱被視為不忠,請假被視為負擔,沉默成為生存策略。
這場悲劇的核心並非個體不幸,而是社會制度在沉默中默許疲勞與服從。當我們繼續教導下一代「只要夠努力,就會被看見」,卻從不揭露努力如何被制度榨乾,文明的根基便已動搖。
真正的改革,必須跳脫文字條文,轉向制度信任與結構監督。台灣應即刻啟動以下行動:第一,明文禁止病假列為懲罰依據,如全勤獎金扣除;第二,「崩熬現象」應列入職場風險評估與管理指標;第三,建立公正第三方調查機制、並且獨立於雇主、具查詢與追訴能力;第四,建立透明申訴平台與通報公開資料庫,避免黑箱。
一個真正安全的職場,不該要求個體為工作而犧牲健康。從《推銷員之死》到空服員之死,歷史一次次地提醒我們:當社會無法保障那些最努力的人,悲劇就不會停止。
三大危機 技職教育崩解中
2025-10-17 00:09 聯合報/ 蘇嘉宏/輔英科技大學教授(高雄市)
日前台中一名科技大學學生,因家境清貧,打算先休學去當兵,再找工作穩定家計,結果因為繳不出學雜費無法辦理休學,竟走上絕路。此事凸顯現行技職教育體系,已到了必須要改弦更張的時刻。
在少子化、產業轉型與教育資源失衡的多重夾擊下,台灣技職教育體系正處於生死交關的關鍵時刻。許多私立技職院校面臨倒閉邊緣,導致在地就學選項急遽萎縮,技職體系原本肩負的在地人力培育功能也正快速崩解。特別是南部或非都會區的私立技職大專院校,有超過三成的清寒學子需辦理助學貸款,這群學生正逐漸失去成長機會與競爭力。
面對這樣的危機,政府應果斷推動「十六年技職國民義務教育」,也就是將現行的十二年國民教育,針對技職體系學生延伸至大學階段。這不僅是對技職教育的制度性強化,更是關乎產業未來、教育公平與社會階級流動的深層改革。
當前技職教育崩解有三大危機。首先,少子化衝擊與技職倒校潮。教育部統計指出,全台專科以上學校招生名額遠超過高中職實際畢業人數,形成結構性供過於求的困境。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南部、私立與技職類大專院校。這些學校倒閉,不只是校園消失,更代表「在地產業人力供應鏈」的斷裂。
其次,在地就學中斷與偏鄉空洞化。技職教育崩解,直接導致在地升學機會中斷,尤其是宜花東等原本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一旦失去本地技職大專院校,青年只能「北漂、西漂、南漂」。這使原本可在地就業的青年逐漸定居他鄉,形成地方社會「世代中空化」的惡性循環。
再者,貧生以債起跑、社會起點不公。南部與私立技職校學生超過三分之一學生申請助學貸款,他們畢業時可能背負數十萬元債務。雖然政府現行補貼每學年分兩學期給付三點五萬元補助,但這些學生卻從進入社會的起點就被債務綁住。相對地,國立大學學費低廉也有補貼,但學生較多來自社經地位較高家庭與升學名校。換言之,清貧家庭的孩子除繳稅外,許多人還得靠借貸完成教育,這嚴重違背社會正義。
面對上述挑戰,推動「十六年技職國民義務教育」應落實以下三項願景:
一、適性適才:讓學生從高中職階段起,就能依據自身興趣與技術能力,選擇合適的升學與就業進路,而非因升學壓力與社會偏見被迫轉向;二、在地就學:保留並強化地方技職院校,讓青年能在地升學與就業,對抗偏鄉人才流失;三、社會公義:消除學費不公現象,讓貧窮家庭子女不再負債起跑。
推動十六年技職國教的經費負擔雖不輕,但在適當調整預算分配、設立專項基金,或引入產業帶薪實習機制後,完全可行。透過這項投入,政府不僅能減輕學生與家庭負擔,消除學費不公造成的社會階層差距,更能穩定技職體系的發展,保障台灣產業的人才供應鏈,是一項高報酬率的長遠投資。
十六年技職國教不只是教育體系的改善,更能直接回應產業用人需求。倘若教育制度無法保障基層人才培育路徑,台灣各產業將面臨基礎勞動力枯竭的困境。十六年技職國教不只是救學生、救技職,更是守住台灣整體產業結構與社會公平的最後韌性防線。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校園悲劇 冷漠才是元凶
2025-10-17 00:06 聯合報/ 吳立昊/教(嘉義市)
台中一名清寒大學生,為了能趕緊工作賺錢養家,想辦理休學先去當兵,卻因無力繳清一萬八千元的學雜費,選擇了輕生。校方事後則以「橫向聯繫不夠」回應。
台灣的教育系統,不管「橫向」還是「縱向」,聯繫不足皆是事實,且不僅大專院校如此,中小學亦然,相同的資料內容經常必須各處室分別填報一次,而往上級單位的不同科別送件時,甚至連表格形式都還不同。在上下級單位跟學校處室都各自為政、且彼此缺少整合下,資料可能無法串連共享。
然而,這種狀況在教育系統早非一日之寒。可以設想,若學校負責休學業務的承辦人員,能多一分警覺、多一點溫暖,在學生提出休學申請時主動關心學生個人情況,避免一些公事公辦的態度如「休學就必須繳清學雜費」,也許就能救下這位學生,避免悲劇發生。
目前,政府及社會各界提供給清寒學生家庭的補助雖然多元,但通常申請流程繁瑣,需繳交的證明文件也不少,等到補助金核發下來更是耗時。對真有燃眉之急的學生而言,就會出現遠水救不了近火的狀況,因此如何簡化申請流程,甚至補助金先核發,資料再後送,都是可討論及努力的方向。
當然,若追本溯源,教育的本質還是教導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能在社會上立足。因此,即便現在的大環境對教育工作者並不友善,但不管教師還是學校行政人員,都仍應該多點溫暖,主動給予學生關懷,才有可能防止不幸事件繼續發生。
※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國家有責 接住艱困孩子
2025-10-17 00:05 聯合報/ 陳啟濃/教育人員(投縣水里)
朝陽科大要求學生辦休學,需要先繳交三分之一學費,這就等同以往醫院要求的保證金,怕學生跑掉,註冊費用討不回來。大學不是營利事業,如今學生因繳不起學費而自殺,難免讓人感到「學校也太冷血!」
註冊組辦公的人,職責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要繳註冊費」,聽到學生繳不起註冊費,可能沒有敏感度或缺少熱忱,聽聽學生是否有困難需要協助。然而大學也有導師,導師的功能雖然不必像國高中學校對學生的事事關注,但至少固定時間可以跟學生約談,瞭解學生的適應情形以及需要哪些協助。若導師伸出更有力援手、或通報給相關單位積極介入,年輕的生命不致殞落。
社福體制有責任做好「接住每一個生活艱困的孩子」,才不至於讓從小經濟困難的孩子,已經奮鬥到了大學,卻又因繳不出學費而失去生存的勇氣與希望。
在教育界卅幾年,每每遇到家境清寒的學生,常想尋求社會機制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卻無法找到法律上的根據、讓政府接手,負起提供孩子一個衣食無虞安全健康的學習生活環境。
有句動聽的教育政策口號「零到六歲的幼童國家養」,然而這對許多父母健在、衣食無虞的孩童都只是錦上添花;如果能做到「父母教養失能、生活艱困的孩子讓國家來養」,這樣更能照顧生活在困苦環境中的孩子、幫助他們創造人生的一片天,不至於讓他們被社會遺落在某個角落,甚至自我放棄了生存的信心。
※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偉大城市、成熟企業的責任
2025-10-17 00:00 聯合報/ 楊正/退休媒體工作者(台北市)
新光人壽昨天「低調但強力」的舉行 T17、18 的大樓開工典禮,這個動作當然是做給市政府及社會大眾看的;市政府說,開工沒有申辦手續,市政府最嚴厲可以「勒令停工」。台北市政府和新光人壽的母公司台新新光集團,這段時間彼此的動作、語言,可謂劍拔弩張、互不相讓。
全世界市值最高的輝達,希望將海外總部建在這塊基地上,美事一樁。但近月以來,台北市政府和新壽為了這塊土地,彼此舌劍唇槍你來我往,相互折損傷害,把一樁美事,在這關鍵點,可能要搞成一件醜事。
市政府希望成就這件事,對台北市的招商引資、國際形象或蔣萬安的政治前途都有加分;台新新光金控的董事長吳東亮,在企業界,更是少數的「器識恢宏格局寬闊」的企業家,他除了主持台新新光金控,還擔任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理事長,一向為工商產業爭取權益,一馬當先不落人後。這樣的兩個大單位,都希望玉成輝達案,怎麼搞成今天這樣即將破局的狀況?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市政府及新壽不斷對外放話,這些話都比較本位,不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說,缺少善意,還有一些惡意。話一說出來,經過現在不成熟遠比成熟多的媒體報導,再加上分析、渲染、小道消息的夾雜,事件本身就會扭曲,對彼此都傷害,對輝達案的促成沒有幫助,對相互的形象也有減分,實無必要。
照現在的軌跡往下走,極有可能輝達案破局。半年後,市政府及台新集團回首此事,會悔不當初,這不是一個偉大的城市、成熟的企業要做的事。
建議協調者、又比較年輕的蔣萬安,親自去看吳東亮,立即約一個時間,兩人各帶少數的幹部,坐下來開閉門會,開誠布公極力促成,計天下利求萬世名,達到共同的目標再散會,所有過程不對外透漏,事成再共同舉行記者會,這會有建設性的效果。
川普一向話多,信口開河出爾反爾,且攻擊性強。所以全世界的民眾和媒體,對他沒有公信力的談話,負評高。另外一個例子是台積電,外界對它天天都有閒言閒語揣測臆度,它從不辯解說明;但在該說話的時候(如法說會),該講的話會說得清清楚楚,民眾及社會給予高度評價。這兩個例子,對市政府及台新新光金控都是重要教材。
記者蘇健忠/攝影
請北市議長出面協調
2025-10-17 00:00 聯合報/ 尤英夫/律師(台北市)
台北市議長戴錫欽。本報資料照片
輝達計畫在北士科 T17、T18 基地設立海外總部,但因該基地已經公辦設定地上權予新光人壽,其權利歸屬與權利移轉均受制於公法契約之高度管制,故北市府無法同意直接轉移給輝達,否則涉及圖利,因此輝達總部用地至今無法定案。對此見解,本人無法贊同。
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六○○六號刑事判決載明:「按公務員之行政行為,本即有導致相關人民獲利或不利之結果,是不能單純以公務員之行為已使人民獲得利益之結果,反向推論而謂該行政行為即為圖利行為。…」依上判例,北市府與新壽所訂的地上權契約,固然有約定完成建築物後才能移轉地上權,但契約本可修改或取消內容,若說修改契約就是圖利罪,如何成立?
輝達屬意北士科 T17、T18 基地設立總部,這對台灣甚為重要,修改契約有何不可?何況新壽移轉地上權,北市府不必支付任何款項,對北市也不見得不利。
考慮的時間不多,筆者建議不妨由北市議長出面召集北市府與新壽共商解決之道,縱使輝達要與會也無不可,希望地上權卡關問題能順利解決。
惡意螺旋上升 輝達案恐兩敗俱傷
2025-10-17 00:00 聯合報/ 陳昶日/企業經理人(台北市)
新光人壽看似罔顧「和氣生財」明訓,甚至不惜觸犯「富不與官爭」大忌,從頻頻放話到突襲式「開工動土典禮」,搞得北市府十分難堪。但若深入瞭解,事情恐沒那麼簡單。
台北市長蔣萬安若想解開棘手難題,首先必須釐清談判對手到底是誰?握有北士科 T17、T18 地上權的新光人壽,誰說了算?正值法定合併前尷尬時期,決策大權是否隨著合併而能完全移轉至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手上?如何解決前董事長吳東進遺留下來的問題?集團內部的權力消長與過渡,也牽動著輝達總部能否進駐北士科。
台新金今年八月底合併新光金後,原新光金旗下新光人壽與台新金旗下的台新人壽也將於明年元旦合併。儘管新光金控兩年多前經營權變天,再加上「新新合併」,吳東進舊勢力是否完全退出新光人壽備受質疑。
明年元旦由吳東亮全盤掌握後,可能是轉圜契機。但去年九月北市議會「北士科專案調查報告」直指「招標放水,新壽財團發大財」;再加上吳東進長女吳欣盈當時成為柯文哲競選總統搭檔,若遭質疑涉政商運作,勢必加深裂痕。外界勸諫吳東亮要有退讓智慧,只怕他卡在手足親情、集團利益、法令規範及政治僵局中動彈不得。
新光人壽強調從頭到尾都沒有想從北市府拿一毛錢,如果把地上權讓給輝達,補償金是新光人壽和輝達間的事。此與蔣萬安與李四川日前表態輝達願意概括承受解約補償金,雙方立場難得有所交集。不過明顯窒礙難行。
首先,此舉最大用意是想繞過市議會監督,會否太天真?其次,一旦輝達加碼溢價贖回兩塊基地,無異加深當初賤租圖利財團指控。最後,北市府重新招標給輝達的簽約金額,有可能酌情扣除解約補償金,實質上仍是台北市民埋單。
如今新壽、北市府各有堅持,惡意螺旋不斷上升,合意解約顯然道途多舛,很可能走上兩敗俱傷最糟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