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洪蘭/父愛母愛有沒有科學證據?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父愛母愛有沒有科學證據?
◆  林中斌/奇異的中國經濟
◆  盛治仁/AI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  廖達琪/民眾黨能逃脫「寡頭鐵律」嗎
◆  廖元豪/勿陷大法官於不義
◆  葉匡時/「我恨故我在」









洪蘭/父愛母愛有沒有科學證據


2025-08-16 00:00  聯合報/ 洪蘭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暨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有讀者來信問:我從小就被告知母愛是天性,虎毒不食子,為什麼現在每天又有這麼多親生父母虐殺孩子的新聞呢?

這是個好的問題,母愛天性究竟有沒有科學的證據?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我們一直深信不疑的說法其實並不是天性,它得要和孩子肌膚接觸,大腦裡產生催產素這個荷爾蒙之後,母性才會顯現出來,如果沒有這些接觸,沒有產生催產素母性行為便不會展現出來。

這個接觸很重要,研究發現第一次生產的母鼠必須要先聞到牠寶寶的味道,才會展現出母性行為,如果把母鼠的嗅腦切除,牠就不會替幼鼠築窩,也不會去餵奶。如果讓沒有懷孕過的雌鼠照顧幼鼠十天,牠的大腦就會產生催產素,這個荷爾蒙出現,就會使這隻老鼠開始築窩、躺下來哺乳(雖然無乳汁),讓幼鼠趴在牠身上;而原本不會照顧幼鼠的公鼠,只要在實驗室中跟幼鼠相處足夠時間之後,也會像雌鼠一樣的去舔舐、照顧牠們。也就是說,公鼠在照顧跟牠沒有血緣關係的幼鼠後,也會因催產素分泌出現育兒的行為母性行為是老鼠的基本特質,是所有老鼠都有,不是只有母鼠才有

大腦中,母愛養育行為的中心在下視丘內前視區MPOA),這裡有跟生殖相關所有荷爾蒙受體,它接受從嬰兒來的各種感官數據,是嬰兒訊息集散地MPOA 基因的展現受到母鼠梳理舔舐幼鼠行為的影響,梳理和舔舐會大大減低幼鼠的壓力反應,也促進母鼠哺乳,使母子生理系統更為同步。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老鼠的 MPOA 區細胞會製造出甘丙肽這個神經胜肽。如果用基因剔除法,去除這些基因或破壞 MPOA 區製造甘丙肽的細胞,母鼠就會不理幼鼠的需求,以前會做的撫育行為都會消失。

公鼠身上的母性行為也在 MPOA,如果破壞牠的 MPOA,也會使公鼠的照顧行為消失。但是如果把雌激素或其他可以活化這些神經元藥物注射 MPOA 去,就可以加速公鼠和母鼠照顧行為出現

因為公鼠和母鼠大腦都有甘丙肽神經元,表示母性不是雌性才有,雄性一樣可以照顧孩子,兩性都有照顧孩子的能力演化上來說,這是合理的:所有物種都有生存的壓力,在原始社會裡,照顧幼小子女能力很重要,不只是對媽媽有用,對整個族群都有利,所以大腦發展出相同的男女教養照顧幼兒 MPOA 神經迴路,奶爸很正常,養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因為母愛不是天性,嬰兒沒有自衛的能力,所以演化讓動物小的時候都長的很可愛,圓圓的頭,大大的眼睛,以激發大腦中,對正向報酬起反應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活化,不忍心去傷害,嬰兒才得以長大。

孩子的身心要能健康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愛,寫安徒生童話的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曾經非常沉痛的說,八十%的少年犯來自冷漠破碎家庭家庭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支柱,不知道執政者對現在敗壞社會風氣,能不能拿出一點辦法來?至少可以讓那些有外遇醜聞官員下台以正視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