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GPT-5爭議與AI發展的臨界點(廿一)

◆  【專家之眼】GPT-5爭議與AI發展的臨界點(廿一)

◆  【專家之眼】從鄭麗君談判記者會看台積電外再丟的籌碼
◆  【專家之眼】動態調整或互相制衡:當前美中俄關係分析
◆  【專家之眼】《零日攻擊》能增加823多少同意票?
◆  【專家之眼】普發一萬元,你真的可以拿回錢嗎?(十八)








【專家之眼】GPT-5 爭議與 AI 發展臨界點


2025-08-14 07:00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OpenAI推出功能更強大的新一代人工智慧模型GPT-5。(路透)


GPT-5 的亮相原本應該是一場科技界的盛宴,畢竟 OpenAI 將其定位為「博士級智慧水準」的大模型被宣稱是邁向通用人工智慧重要一步。但發布僅數日後,風向急轉,質疑聲、失望感與使用者反彈迅速擴散,讓這場原本應該代表進步技術發布,成為一次集體檢視 AI 業現況未來方向契機

技術層面OpenAI 強調 GPT-5 在程式設計、多步驟推理、指令遵循及降低「幻覺」等方面有顯著提升,甚至透過「路由器」機制,能根據問題難度需求自動選擇不同模型進入深度推理模式許多專業觀察者指出,這些改進並非突破性創新,更像是在既有大型語言模型架構上的調整優化並未解決 AI 事實準確性自我學習能力與真正理解世界核心瓶頸部分評論甚至直言,GPT-5 像是「舊酒換新瓶」,在 AGI 通用人工智慧)的道路上並沒有明顯跨越

真正引爆輿論的,並非單純性能評估,而是 OpenAI 在推出 GPT-5 的同時,突然下架了 GPT-4o 與其他舊版本模型。對不少用戶而言,這不只是工具被替換,更是情感上的剝奪。許多長期依賴特定模型工作陪伴使用者,在缺乏任何緩衝期的情況下,被迫面對陌生感受不同新系統。有人直言,自己與 GPT-4o 之間建立了深厚情感連結,它曾在焦慮低潮提供理解慰藉,而 GPT-5 冷淡回應讓人倍感疏離這種現象凸顯了 AI 產品的一個新現實,它們不只是工具,更可能成為人際互動的一部分,一旦被替換,衝擊便不僅是功能上的

面對反彈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罕見迅速回應,承認貿然下架舊模型錯誤,並恢復 GPT-4o 的使用,同時增加 GPT-5「推理模式」的使用額度他還坦言,AGI 這個詞已經失去明確意義,與其糾結定義,不如專注於 AI 現實世界中的實際表現價值。這番說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 AI 產業的困境,在行銷話術技術實際落差之間,如何維持用戶信任市場信心,已成為更迫切的課題。

AI 產品已達到類似 Google、Facebook 等平台的規模,牽動數億人的日常與工作。一旦改動,便可能引發巨大使用者情緒反應。所以科技公司在更新產品時必須更加謹慎,提供足夠的過渡期,甚至保留舊版本作為備選,以維持用戶的自主權選擇感。同時透明度也成為關鍵,用戶應清楚知道當下使用的是哪一個模型,以及它在回應中的能力限制

宏觀來看,GPT-5 的爭議反映出 AI 發展的臨界點大型語言模型規模化增長似乎遇到瓶頸,單純堆疊參數資料量已難以帶來飛躍。未來要突破,可能需要結合新的架構方法,例如引入可持續學習、強化真實世界感知能力、提升可解釋性與可控性等方向。若技術停留在「更大、更快、更貴」的循環中,最終只會讓大眾對 AGI 承諾產生疲勞懷疑

這場事件雖然短期內是 OpenAI 公關挑戰,但長期來看,也許會促使整個產業重新審視與用戶關係,並在技術創新人性需求之間找到更穩健平衡AI 若要真正成為人類信賴夥伴,必須不僅在推理計算精進,更要理解情感尊重習慣維護選擇自由GPT-5 的故事提醒我們,技術的未來不只是由演算法算力塑造,更是由使用它背後信任共同決定

如果說 GPT-5 的推出是一面鏡子,那它映照出的,不只是 AI 能力邊界,更是整個科技產業在邁向下一個階段時,必須直視責任挑戰這場爭議或許會過去,但它留下的啟示,將在未來的每一次技術革新中,持續被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