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AI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 廖達琪/民眾黨能逃脫「寡頭鐵律」嗎
◆ 廖元豪/勿陷大法官於不義
◆ 葉匡時/「我恨故我在」
盛治仁/AI 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2025-08-14 00:00 聯合報/ 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
我在工作上愈來愈常使用 AI,從探索靈感、搜尋資料、討論方案優劣、到翻譯並審視合約文件等,都得到許多助益。隨著時間的累積,也常被其優異的理解和推理能力震撼,更強烈感受到它持續且迅速的進步。
但是科技發展往往是兩面刃,正面貢獻的能力有多強,負面破壞的威力就有多大。
最近美國德州眾議員 Greg Casar 提出一個法案希望能夠規範 AI 科技被商業濫用的可能性,叫做 Surveillance pricing,亦即不讓 AI 從個資中推論出該如何定價以增加獲利。他舉了兩個例子說明。
第一是聯邦貿易委員會前主席 Lina Khan 曾指出,AI 可分析電腦紀錄瞭解使用者因為有家人去世必須趕赴某地,所以航空公司可因此提高其機票售價。
第二是公司欲聘用員工時,透過 AI 分析知道他最近去過當鋪急需用錢,所以在敘薪時可提出較低薪資,對方也會接受。
這些例子細思極恐,但都是 AI 能做到的。達美航空最近就公開對投資者說他們目前已提高到對百分之三的客戶以 AI 定價,成功提高獲利,並計畫在年底前再提高到對百分之廿的客戶身上。這引發了國會議員的強烈抨擊,認為是不公平定價,價格的制定不應該以消費者收入和急迫程度等因素來決定。達美航空則回應並未使用個體資料,但未回覆具體準則為何,以及百分之三的 AI 定價實施於何處等。
過去 AI 作分析多是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現在卻有能力以個資來決定價格,因此 Casar 提出的法案禁止公司以個人搜尋記錄、所在地區、或重大人生事件等資訊作為定價的依據。企業不能用蒐集得來的個人資料作為制訂或提高售價的工具。
其實 AI 的能耐絕對不止於此。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最近說他在開發測試下一代 GPT-5 模型的過程讓他感到奇怪和無用,因為他收到一封他不太理解的問題的郵件,結果 GPT-5 卻能給出完美答案。
他把 AI 開發過程喻為二戰時研發首枚核武的「曼哈頓計畫」,當時科學家看著他們發明的成果,腦袋想的是「我們做了什麼」?因此他也表達了對 AI 治理的擔憂,認為立法的速度跟不上科技的發展,但同時他也擔心政府利用 AI 監控人們的生活。
不管我們對 AI 的看法如何,未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都會翻天覆地改變。例如 OpenAI 在打造教育界的底層基礎,未來可以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客製化,甚至擁有廿四小時個人家教,教育和學習模式必定有大改變。
AI 的影響層次也將逐漸從現在著重對話的人工智慧,進化到幫我們完成例如線上訂位等的 AI 助理,再進化成以各種形狀包括人形機器人來完成日常生活和勞動工作的實體存在。
至於這會是人類的美夢還是詛咒,只有時間能驗證。發明家成名致富的野心和政府監管控制的能力孰強孰弱將會是關鍵。正如機器人用在家庭可以處理家務、照顧嬰幼兒或陪伴長輩,用於戰場則是可怕的殺人機器。
關鍵不在於 AI 能做什麼,而是我們容許它做到什麼地步。或許,AI 不是鏡子中的怪物,而是照見人性的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