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王文華/從「人力」,變「人才」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從「人力」,變「人才」
◆  李清志/北歐人與自然相處的哲學
◆  闕志克/AI所帶來明顯立即的威脅









王文華/從「人力」,變「人才」


2025-08-19 00:16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為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AI 的發展,讓職場的命運兩極化少數人站上金字塔,多數人陷入流沙

以科技界為例,微軟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裁了一萬人,今年到目前又裁了一萬五千人。Google 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裁了一萬兩千人,今年六月再對員工提出「優退方案」

裁員原因複雜,但關鍵就是重新布局,將資源全力投入在 AI

科技業以外也很慘。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紐約分行六月的報告指出:廿一到廿四歲,失業率創十年新高(不算疫情期間)。原因之一是 AI 開始取代入門的行政、會計、財務、研究、法律…等工作AI 公司「Anthropic」的執行長說得更直接:五年內,一半的初階白領工作都會被 AI 取代。

在一片裁員、失業的陰霾,AI 人才卻呼風喚雨。五月,「OpenAI」開價卅億美元併購自動程式生成工具「Windsurf」。談判破裂後,Google 以廿四億美元挖走這家公司的執行長和資深主管。不買公司,只買人才

而六月,臉書以一四三億美元投資新創公司「Scale AI」,條件是廿八歲的創辦人必須帶一群人才到臉書上班。

紐約時報的報導,臉書正火力全開地挖角 AI 人才。六月接觸了四十五位「OpenAI」員工,開出的年薪甚至高達一億美元。

這些令人暈眩數字後面,未必有清晰的策略其實也沒有任何公司完全知道 AI 將如何影響產業和經濟唯一共識是:AI 是這世紀最大的機會(或危機),先搶到人才準沒錯

其實,這不是 AI 時代的新觀念。管理學大師柯林斯在「從 AA+」中就總結,A+公司請不對的人下車,找對的人上車,把對的人放在對的座位,再一起討論這班車要開到哪。他舉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富國銀行」為例,執行長庫利預見法令鬆綁將造成銀行業巨變,四處延攬人才,有時甚至沒有明確職缺庫利說:「創造未來就得這樣。我未必能看到改變,但我請來的人看得到,也足以應變」

預言了今天的科技業

五十多年前的富國和今日的 Google 都相信同一件事:人才,比策略重要有對的人,好的策略自然浮現相反的,對的策略沒有人才,也只是幾張空洞投影片

於是在今日的矽谷,公司絞盡腦汁來吸引、留住人才。錢和股票不用說,免費三餐不限量濃縮咖啡是基本。此外,工作的意義要夠大、同仁要夠強、上下班專車接送、辦公室開在生活機能完整、好玩的地段、允許在家上班,每個月一個禮拜五放假,讓員工「照顧自己」。萬一不孕,還補助人工生殖領養

每個人都想享受這些福利、「照顧自己」無奈的是,我們都可能收到「優退方案」不想優退,就得轉型在被取代之前,先用 AI 取代自己,藉此升級從「人力」,變「人才」,就有機會走出流沙,走向金字塔
















李清志/北歐人與自然相處的哲學


2025-08-19 01:27  聯合報/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丹麥哥本哈根的Kastrup Sea Bath,因外觀呈現蜿蜒環狀而被暱稱為「The Snail」(蝸牛)。圖/李清志提供


夏日炎炎,大家都很想到海邊戲水,泡在水裡降溫消暑

記得小時候暑假總會去海水浴場游泳,不論是到淡水或金山,都留下許多歡樂的回憶。過去台灣處處有海水浴場,如今多數已因工程建設地形改變安全等因素停用,改為開放式沙灘僅限岸邊活動

北歐地區夏日短暫,大家都很珍惜有陽光可以戲水的時間,所以只要是海岸邊,港灣或是河岸邊,只要有水的地方,幾乎就有人跳入水中戲水。好像從來沒有人會干涉或禁止,對他們而言,接近大自然,登山或是潛水,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政府單位也不會以安全疑慮出面管制

我到北歐參觀了一處受歡迎的海水浴場,那是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 Kastrup Sea BathKastrup Søbad)。藉著木頭棧道延伸至海中,圓弧的木頭結構,擋住寒冷的海風,同時也圍構安靜戲水空間環形結構逐漸上升,在末端成為高低兩座跳台。只見當地民眾來到此公共浴場,輕鬆自在地脫光衣服,跳進海中享受海水浴。


這裡沒有「水深危險」、「禁止跳水」等警告禁止牌子,也沒有鐵欄杆等防制措施,所有人自己管好自己,自己享受自然的美好,深深感受到北歐人與自然相處的哲學,跟我們台灣人有很大的不同


北歐人民可以隨時在海邊港灣戲水游泳,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十分看重游泳訓練,在小學課程中都有游泳訓練以及落水自救訓練,因此有80%~90%的國民都會游泳;另一方面北歐的海洋港灣水質優良,污染很少,也因此常常看到人們在河邊港口游泳。 

反觀我們的生活空間,只要有水池、河流,就會有「水深危險」、「禁止靠近」、「禁止游泳」、「禁止跳水」等警告標誌,或是乾脆築起不銹鋼圍欄,防止人們靠近。因為政府單位深怕出事時,人們會怪罪管理單位,因此乾脆先立警告標誌,表示我已經警告你了,你不聽話然後出了事,罪責就不在我。因此台灣地區觀光景點休閒區域便佈滿各種警告標誌

我曾經在台北市的公園裡漫步,短短的行程中,就看到幾十個警告標誌,「禁止釣魚」、「禁止露營」、「禁止飲酒」、「禁止放風箏」、「禁止便溺」、「禁止投球」、「禁止滑板」、「禁止騎車」、「禁止販售」、「禁止爬樹」、「禁止遛狗」等等,到處都有警告標誌

政府管理單位為了怕人民出事,只要有水的地方、有懸岩的地方,有枯樹斷木的地方,也都會用不銹鋼欄杆圍起來,禁止人民去靠近,這種心態美其名是保護人民,事實上卻是將人民與自然空間隔絕而人民因為長久以來被管理禁止,遇到事情只會歸咎政府單位,不會為自己負起責任其實政府單位的能力與資源是有限的,無法永遠跟在你旁邊呵護叮嚀你,人們必須學會不再扮演「巨嬰」的角色,讓自己去面對自然,學習與自然相處,才能享受自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