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雙普會」是新雅爾達密約?
2025-08-19 06:50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美國總統川普(右)和俄羅斯總統普亭(左)15日在阿拉斯加州愛爾門道夫與李查遜聯合基地合影。(路透)
今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亭在阿拉斯加舉行高峰會。這不僅是川普第二任期以來美俄領導人的首次正式會晤,也是普亭首度踏上美國本土。阿拉斯加的地理與歷史象徵不言而喻:這塊曾屬於俄羅斯的土地,如今成為兩國角力與談判的舞台,被外界視為「新雅爾達」的隱喻。
川普此行主要目標是推動烏克蘭局勢談判,嘗試達成停火甚至更大的戰略安排。然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並未受邀參加,引發歐洲及基輔方面的高度不安。許多觀察者擔心,若烏克蘭缺席,戰爭結果恐被大國交易,重演雅爾達模式下小國被宰制的歷史陰影。
川普意在透過這場峰會塑造「和平締造者」形象,只要能推動第一階段「停火」即可宣示外交成績,此乃川普再次展現其交易型外交的舞台,以威脅「若不同意停火將面臨嚴厲後果」為手段,試圖營造壓力與突破的雙重效果。
然而普亭的訴求遠超過此一層次,他既要藉由戰場優勢換取國際承認,也希望以此為契機談判戰略武器控制,並要求烏克蘭割地求和,還要求歸還戰爭期間遭西方凍結的俄國資產,令談判更加複雜。對普亭而言,這場會議的象徵意義或許大於實質成果。即便未簽署任何協議,他依舊透過登上談判舞台彰顯俄羅斯仍是國際遊戲的要角。
歐洲領袖對這場「阿拉斯加會議」普遍保持戒心。一些重要的歐國家強調,任何和平安排必須尊重烏克蘭主權,反對以領土交換作為合法方案,並已同意與澤倫斯基儘速一同赴華盛頓會見川普總統。對他們而言,此會談更像是普亭的「外交回歸秀」,而非真正的和平契機。這也暴露出川普政府與歐洲盟友之間的戰略分歧,美方更重視快速止戰的政治紅利,而歐洲則擔心烏克蘭被邊緣化,進而影響自身安全。
總體觀之,這場「新雅爾達式」的會議凸顯出美俄在微妙平衡中尋求突破。它或許能帶來短期的停火或局勢降溫,但距離真正具法律效力的和平協議仍相當遙遠。此次峰會也揭示一個現實:當大國以自身利益為中心主導戰爭談判時,小國命運難免被忽視。未來的走向,不僅將深刻影響烏克蘭與歐洲,也將對亞太乃至全球戰略格局產生長遠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