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對美進退失據曝台危機
◆ 大屋頂下/大罷免橫柴入灶大失敗 被蓋牌的一個數學算式
◆ 名家縱論/珍惜民主的最後一線希望
◆ 星期透視/關稅戰 美國贏了嗎?
◆ 台積電洩密案的警示 制度文件厚度 擋不住僥倖的薄度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珍惜民主的最後一線希望
2025-08-10 00:00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賴總統上任才一年多,就已經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其實在總統選舉與立委席次雙少數的情況下,以總統擁有的資源以及政治的高度,他應當發揮調和與妥協的雙贏策略,黨政大權仍然可以牢牢掌控。但是他卻選擇直球對決和凡事都要贏方式,終究被個性決定了命運。
要知道,從他當選之日開始,他就必須扮演好總統的角色,減少個性對角色的干擾。
美國前總統雷根在競選之前,還曾誓言要在當選之後恢復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反映出他個人對我國的偏好,但是當選之後就以美國國家利益為最重要考量,最後更與中國大陸簽署了限制對我軍售的「八一七公報」。
執政黨大罷免大失敗的原因顯示,選民已經厭倦了政治極化產生的社會衝突,少數以「抗中保台」的罷免成員極端言論與行為,已被唾棄。八月廿三日尚有七名國民黨籍立委的罷免投票,不過綠營的氣勢已衰,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應該不會改變。
民進黨政府經常宣稱現在是對美關係最好的時刻,但是最近前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發表「台灣如何失去川普」一文,指責民進黨政府無視當前美國思潮的轉變,仍然在強調與執行多元、平等與包容的進步價值觀,並且堅持廢核的政策,與川普新右派 MAGA 的理念背道而馳。
民進黨一向認為台灣在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競爭中,占有關鍵的地位,尤其在美國對抗中國大陸過程中更為不可或缺,美國絕對不能丟掉台灣,會在中共武力犯台時援助台灣。因此推動進步價值的政策,無損我不可撼動的戰略地位。
其實這篇文章道盡了大國為所欲為的霸權心態,也顯示出大國怕被小國拖下水的憂慮。川普政府的為所欲為,就是要讓美國獲利,如何與中國大陸達成利益最大化的協議,才是川普最重要的考量。
在這過程中,必須避免干擾美國獲利的行為,因此川普不同意賴總統過境紐約、要求我增加國防經費、增加對美投資,同時要避免被捲入兩岸衝突的困境,對美國而言,台灣可能不會被當作交易的對象,但是絕對要擁有掌控的能力。
在此格局下,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新加坡前外長表示,搞好兩岸關係,東協就是台灣的天下,一語道破改善兩岸關係的關鍵作用。但是賴總統在去年就職演說,卻極具挑釁的宣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大罷免之前又開始「團結國家十講」,徹底切割台灣與大陸的連結,對此大陸必須做出反應。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最近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對台灣的主權」,兩岸關係定位的表述已經沒有模糊的空間。由此,在大陸仍然堅持和平統一的政策時,最令人擔心的是被迫做出對台用武的選擇。
從大罷免的結果看來,我們的社會還有矯正極端、自我修復的能力,我們的民主還有一線希望,在明年的縣市長選舉與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的大選,還要做出與反對大罷免相同的選擇。
星期透視/關稅戰 美國贏了嗎?
2025-08-10 00:00 聯合報/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系特聘講座教授)
美國在四月二日宣布對各貿易國課徵高額對等關稅,金融市場為之震盪,為了爭取調降稅率,各國代表兼程赴美談判。但八月一日既定談判終止日時,僅有十餘國與美國達成協議,其餘近六十餘國,包括台灣,均由美方片面宣布稅率。八月七日為新關稅統一實施起始日,有些國家雖還鍥而不捨的爭取調降,但美方官員明言:可能性不高。
新關稅稅率確定後,美國政府估算,平均進口稅將由今年年初的百分之二點五,膨脹到約百分之廿,為近百年來美國進口關稅的最高紀錄。財長貝森特宣布,年底將可為國庫增加近三千億美元入帳。
各界擔心,新關稅可能對通貨膨脹或投資市場造成衝擊,但七月份的數據顯示,美國消費市場呈現了相當的韌性,使得問題並不嚴重。短短一個月內,美國在川普的關稅政策下,整體貿易赤字縮減一成六,對中貿易逆差更驟降三分之一,達到廿一年來的最低。美國財經分析師因此大言不慚的表示:依此狀況研判,美國其實還有「更積極調漲關稅的空間」。
表面看來,川普似乎贏了關稅戰的第一回合,但不少財經學者卻開始擔憂,川普政策已助長「非美聯盟」與「美國中心」的國際經濟對抗。被川普視為打擊對象的中國,反將因此獲利。
川普以一夕數變的關稅政策勒索各貿易國,已使美國累積百年的國際信譽付出代價。如與日本才剛談定十五趴的關稅,轉頭便稱這是在現有稅率上「疊加」,嚇得日本談判代表連夜奔回美國請求澄清。七月底川普以行政命令公布印度稅率為廿五趴,但不到一周卻又簽署新命令,以印度購買俄國石油為由,將印度進口稅翻倍成五十趴。巴西對美貿易為入超,美國賺了巴西錢,卻以巴西政府對前總統博索納羅的起訴不公,宣布對巴西課以百分之五十的懲罰性關稅,魯拉總統氣得直斥美國干預主權。亞洲第一個與美國達成關稅協定的越南,據稱在談判桌上美方原同意稅率為十一趴,但川普宣布時卻未知會越方而逕自宣布為廿趴,讓越南吃了大悶虧。此一狀況也發生在台積電的投資金額上,川普說的與台積電公開承諾的迄今都還兜不攏。
然而美國的關稅政策,在中國卻踢到鐵板。四月以來雙方共進行了三次貿易談判,皆以破局收場。為了怕落入全面的貿易戰,美方只好一再「暫緩」實施川普誇稱的一百四十五趴懲罰性稅率。八月十二日是原訂截止日,但各界預期,除了宣布再「暫緩」九十天外,川普並無他計可施。
中國所以敢抗拒妥協,固然因掌控美國尖端產業所需的稀土資源。而過去幾年美國推動與「中國脫鉤」的政策,幫中國大幅降低對美的出口比重,減少了中國打貿易戰的後顧之憂。相對的,美國自千禧年以來,進口中國生產的關鍵品項,成長了將近四倍;同時間,中國對美國產品的依賴度卻大幅砍半。川普第一任期開始發動貿易戰時,中國曾積極尋求與美國談判,因為當時中國的經濟一片榮景,對美國施加的壓力不敢小覷。但過去四年來,中國經濟情勢嚴峻,政府早已採行各項措施勒緊民眾褲帶,這使得中國人民在面對新的產業困境時,似乎較美國民眾更具耐受力。
川普單邊主義的成功,乃美國可以透過不平衡國力,在談判桌上迫使各個貿易國委曲求全。一旦出現中國在體制外獨樹一幟,美國的成功策略便有了破口。因為在與美國談判受辱的這些國家,必將轉而尋求中國撐腰,使得「非美聯盟」得以迅速成形。如美國宣布印度五十趴稅率後,莫迪總理便立即宣布將訪中。一旦「非美聯盟」形成氣候,今天各國在談判中口頭承諾美國的鉅額投資,恐怕就會東折西扣。投資金額若是不能到位,今天美國所歡慶的關稅成效,將很快轉為泡影。
大屋頂下/大罷免橫柴入灶大失敗 被蓋牌的一個數學算式
2025-08-10 00:00 聯合報/黃年
對民進黨來說,大罷免大失敗。
失敗尚不只在投票失敗,更致命的失敗,是在民進黨自黨外以來累積了數十年的義理與形象在這次政治運動中已告解構崩塌,粉身碎骨。
囂鬧了一年的大罷免,社會民眾忽然發現,民進黨居然是這樣荒唐的一個政黨。甚至,許多民進黨人經大罷免後照照鏡子看自己,恐怕也會嚇一跳,這還是你曾自以為是的那個民進黨嗎?
大罷免以二十五比零揭曉,一般人都有了後見之明。但是,現在可以問的是:民進黨在發動這場鋪天蓋地的政治運動時,為何沒有預見大失敗的先見之明?
民進黨憑什麼相信可以發動大罷免?大罷免為何大失敗?這並非一個孤例與個案,而是反映了民進黨的根本素質,一直存在於民進黨所有的重要政治操作中。
經過這場大罷免,海水退潮,終使民進黨露出底褲,原形畢露。
本文試從一些先見之明與一些後見之明,來談民進黨憑什麼發動大罷免,及為什麼大失敗。分做「結構/義理/操作」三個小題:
①結構。結構,是一種原生的既存狀態,有相對的穩固性,不易只憑操作就能變化。
大罷免始終有一個彷彿被蓄意蓋牌的數學算式,那就是「結構」。
這是我早些時日與群友交換的看法,略論:罷免的門檻是選民總人數的二十五%。二○二四年總統大選,投票率為七十%,賴清德得票四十%,換算成總選民數為二十八%。相互比照,此次罷免方若要贏,至少就須所有二○二四的賴清德選票都要出來投同意票,這並非易事,此次二十四個立委案中就有十七案未達二十五%門檻;且雖有七案略跨越門檻,但在原本藍大於綠的選區中,投票結果反罷方都輾壓了挺罷方,因為這些立委原本的當選得票率大都超過五十%,換算成選民總人數是三十五%。
這就是「結構」,也是大罷免大失敗應有的先見之明,卻是一個始終被挺罷、反罷雙方都彷彿蓄意蓋牌的一個數學算式。
反罷方將這個「結構」蓋牌,可以理解,以免鬆懈了士氣。但是,在民進黨思考憑什麼發動大罷免時,為什麼沒有人看出這個結構的數學算式?或有人看出但警告無效,竟使整個民進黨就這樣眼睜睜地演出了這場飛蛾撲火。
從後見之明看,沒有人會將此看成民進黨的一場壯烈悲劇,只會看成一場昏庸造成的笑話而已。
無視「結構」,刀口舔血、橫柴入灶、飛蛾撲火,大罷免是自取滅亡。
②義理。民進黨在面對前述的結構性難題下,照理說,應當在論述訴求及操作策略上盡其可能地擴大號召,以避免挑激反罷方的對抗士氣,且爭取中間地帶的選民。
但是,民進黨在大罷免的義理論述卻完全反其道而行。談民主,說要「打掉雜質」。談兩岸,最後幾乎只剩下一句話:「國民黨立委都是共匪。」
這類粗暴齷齪的義理論述,反智,違反人性,嚴重激怒了反罷方的強烈情緒,選情升高,投票率升高,前述的「結構」也就呈現出來了。
但是,民進黨卻似完全不知義理號召的眉角。賴清德發表十講,顯然是自信能夠為大罷免建立一套高光的「頂層/全局」論述,卻反而暴露出他的淺薄愚昧,講了四講就在內外壓力下閉嘴,狼狽萬狀。
問題是,賴清德憑什麼自信他的十講能夠號召國人?他知不知道他的猛獁象多麼滑稽?他為什麼如此沒有自知之明?而民進黨連賴清德的十講都不敢面對、沒臉面對,又憑什麼發動這場以「消滅反對黨/終結政黨政治」為目標的大罷免?
民進黨的政治論述蒼白貧血,只有口號,沒有義理,至此已是原形畢露。
③操作。這段期間賴清德明目張膽操縱司法的醜惡行跡,激發了民眾極為悲憤的反應。
原來可能是雙方「以罷制罷」的賽局,最後呈現了三十一比零的場景,曹興誠且以此自得。但三十一比零,卻活生生是司法檢調醜惡介入的結果,將反罷方的組織團滅,這個司法檢調介入的SOP,當然是出自賴清德。因此,三十一比零固然成也檢調司法,但二十五比零卻亦是敗也司法檢調。
再者,這是一場賴清德與罷團演出的大罷免雙簧。站在後頭唸白的賴清德後來居然被迫十講閉嘴,讓站在前頭耍寶的曹興誠、柯建銘、沈伯洋等搶戲出盡鋒頭,最後賴清德、民進黨還被曹興誠撂挑子放鴿子。騎虎摔下來,反被虎噬。這般水準的操作,在民進黨是奇恥大辱,也在台灣政治史上留下了一則黑色笑話。
綜上所論,無論從「結構/義理/操作」上來說,大罷免的大失敗,皆使民進黨累積了數十年的義理與形象轟然解構崩塌,跌得粉身碎骨。
民主嗎?要消滅反對黨,要打掉雜質。清廉嗎?只要追追看挺罷方長期以來的標案與財源即可。工於廟算嗎?居然對「結構」全無先見之明,飛蛾撲火。司法中立嗎?看看那些狗腿子吧。明星人物呢?從當年施明德那個崇山峻嶺的高度,已經沉淪至以曹興誠、柯建銘及沈伯洋等丑角為典範與旗幟。兩岸呢?只剩把所有主張和平競合者指為匪諜、打成「共匪/中共同路人」這一招而已。治國綱領呢?連十講都講不下去。
更重要的是,大罷免不是孤例或個案。民進黨諸多的重大國政操作,皆是如法炮製。僅以兩岸與能源政策為例,皆是故意無視「結構的本質/義理的正誤/操作的均衡」,亦均在反憲政反民主的暴力獨裁下一意孤行,刀口舔血、橫柴入灶、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如今,大家看清了這就是賴清德的底細,這就是民進黨的真面目,這也是民進黨主體支持者的內涵與品質。民進黨成了一個反民主的、只會製造仇恨與撕裂國家的沉淪政黨,禍國殃民。
此時此際,賴清德和民進黨人皆應照照鏡子,看看自己變成這樣的妖怪,你還認得出自己到底是什麼東西嗎?
大罷免大失敗。民進黨的最大失敗在暴露了靈魂深處的污穢,使得政黨形象破碎解構,社會上對民進黨的疑慮加重,仇恨值加劇,不信任感加深,期待感降低。
大罷免大失敗,只是保住了國會民主制衡的起碼條件。但整個國家要撥亂反正,尚待整個民進黨的洗心革面,更待賴清德的周處除三害。
重建政黨形象,已是民進黨的重中之重,但這一切都必須從賴清德重建自己的形象作起。因為,你正在毀了民進黨。
皇天后土。奉勸賴清德,沖個冷水澡,重新做人,與民更始。
賴對美進退失據曝台危機
2025-08-10 00:00 聯合報/ 吳林鍇/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馬來西亞吉隆坡)
近日,美國國務院前顧問惠頓發表了一篇名為「台灣何以失去川普」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該文不僅打破了副總統蕭美琴基於「戰貓外交」塑造的「資深外交官」形象,而且嚴肅指出民進黨長期以來與民主黨過從甚密,已遭到共和黨與川普的反感。
雖然許多人對惠頓的發文動機表示懷疑,但從台灣被美國課徵關稅廿%稅率超過日韓、甚至還是「疊加」,且看不到有什麼轉圜可能的事實來看,文章內容或許並非空穴來風。更重要的是,透過該文我們可以延伸出一個常被忽視的關鍵問題,即民進黨的地緣政治經營其實相當糟糕。
地緣政治意指基於自身實力與地理位置,透過軍事,外交,政治等手段,拓展從區域到全球的生存空間。因此,地緣政治強調宏觀上的全球視野布局、與中觀上的區域關係,中觀上的區域關係又形成微觀上的契機來解決宏觀的發展問題。例如,川普上任後在美俄(歐洲)與美中(印太)競爭的宏觀地緣框架下,提升華府對中東的關注。這種提升在中觀層面重塑了與眾多海灣國家的關係(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等)。同時,海灣國家與美國的合作又在微觀層面嘗試解決美方關鍵礦產(包括稀土)的進口與加工問題,用以對抗宏觀層面陸方以關鍵礦產遏制美方的戰略規畫。
以此反觀台灣,綠營多年執政顯然沒有掌握任何地緣政治先機。首先在宏觀層面上,台灣作為國際供應鏈關鍵本應擁有布局全球的視野,將自己的生存空間放在美歐乃至大陸等多個「籃子」裡。然而民進黨由於「抗中保台」意識作祟,選擇將全球框架狹窄化,簡化為「對美關係」。於是這種孤注一擲的押寶在面對川普步步緊迫時,自然無力招架節節敗退。
其次,缺乏全球視野指導,台灣近年來在中觀層面的區域發展難免效果平平。蔡英文「新南向政策」的虎頭蛇尾,賴清德「脫中入北」的左支右絀都是顯著例證。此外,其他國家成功的區域布局也會對台灣的生存空間造成巨大壓力。例如,日本已基於安全、經濟、市場與技術逐步建立起與韓菲美澳印的「小多邊」合作機制,此舉在印太邊緣化的恰恰就是台灣。
最後,缺乏中觀層面的區域經營,也促使民進黨無法抓住任何微觀層面的地緣契機,以至於許多應該有著專業度與敏銳性的駐外代表,都成為了綠營的酬庸對象。今年五月,藍委王鴻薇就直指賴政府十八名駐外人選中,近一半沒有相關經驗。
在關稅海嘯來襲下,賴政府對美進退失據的背後,恰恰暴露出民進黨長期以來地緣政治的經營困境,而這也是如今台灣面臨的結構性危機。
2025-08-09 22:52 聯合報 / 波波漫畫
台積電洩密案的警示 制度文件厚度 擋不住僥倖的薄度
2025-08-10 00:00 聯合報/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台北市)
台積電內部爆出疑技術外洩事件,知情人士指出,部分前員工在任職期間,違規取得2奈米晶片製程的關鍵技術,涉案人員已遭解職。記者葉信菉/攝影
近日台積電的二奈米技術洩密案,震撼的不只是市場和供應鏈,更敲響科技企業在倫理治理上的警鐘。三名年輕工程師的犯行,除了個人貪念,更映照出科技能力與專業倫理之間的薄弱連結,也讓我們看見全球高科技供應鏈在倫理風險上的共同脆點。
多年來,台積電將「誠信」視為核心價值,在法遵教育、企業社會責任訓練與永續報告中一再強調、反覆宣示。但這次事件證明,制度與標語的存在,並不能保證員工的行為自律。問題的主要癥結在兩點:第一,現行制度的威懾力,未必足以讓人「不敢」;第二,誘因配置與防範機制,尚未達到能對抗高價值資產誘惑的平衡。
就現行制度的威懾力而言,關鍵在於「確定性」。《韓非子》的「麗水生金」故事記載:荊南麗水盛產黃金,朝廷雖設重刑,仍有人鋌而走險,因為「不必得也」—被抓的確定性不足。
台積電案同樣如此,若內部偵防與稽核機制,不能讓員工確信「一旦觸法必被查獲」,那麼再多的倫理課程也只是背景音。
另一面,政策學者 Aron Wildavsky 的「誘因|能力平衡」理論提醒我們:當非法收益極高而查處能力不足,違法行為就會增加;反之,若查處風險高且收益有限,違法率自然下降。高階製程機密的市場價值,尤其在美中科技戰的背景下,幾乎等同「印鈔機」。而台積電的內控機制,顯然還不足以匹配這種價值等級的保護需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際經驗為或能為台灣提供借鑑。例如,三星在制度防線上,採取「專案分區制」與跨部門網路隔離,並結合 AI 即時監控研發資料;一旦偵測異常,立即啟動調查,並公開懲處案例,以同時達成震懾與教育之效。另外,英特爾則著力於倫理文化的深耕,新進員工必須接受密集的倫理訓練,並設有匿名舉報與檢舉獎金機制,同時與 FBI 建立跨境洩密的快速通報鏈。兩者的共同啟示在於,唯有嚴密的制度設計與內化的倫理文化並駕齊驅,方能形成長久而有效的防護。
台灣高科技產業若想避免重蹈覆轍,必須在制度設計與企業文化上同步強化,並對齊國際治理標準。具體來說,第一、提高查緝確定性:導入 AI 資料行為分析、跨部門隔離與即時異常偵測,讓僥倖無所遁形;第二、降低觸法誘因:股權獎酬、長期研發紅利等利益綁定機制,讓員工看重留在公司發展的價值;第三、跨境司法合作:與政府、國際刑警形成打擊鏈,讓跨境洩密無處藏身;第四、深化倫理教育:將真實案例匿名化後納入培訓,把後果轉化為心理威懾。
這起洩密案提醒我們:企業的安全不是靠文件的厚度,而是靠制度能否讓人「知必究、而不為」。在全球競爭與地緣政治壓力下,只有確定性與誘因平衡並行,結合國際最佳實務,才能確保技術與聲譽的雙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