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專家之眼】國民黨先天不足 後天失調

◆  【專家之眼】國民黨先天不足 後天失調
◆  【專家之眼】2024新政府新財政







【專家之眼】國民黨先天不足 後天失調


2024-01-15 08:02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2024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右五)、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右四)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六)向選民宣布敗選。圖/聯合報資料照


賴蕭配贏得大選但未過半,綠營也未能獲得立法院多數,因而必須結盟才能過半,導致民眾黨炙手可熱,形成扶龍王的角色,勢必會牽制民進黨。當前的整體格局類似法國朝小野大的「左右共治」,台灣將展開新的政治里程碑。

在總統選舉方面,賴蕭(558萬票,40%)比侯康(467,33%)多出約100萬票,而侯康又比柯吳(369,26%)多出100萬票,但因賴蕭只獲得4成的票數,形成少數總統。而在立委方面,國民黨52席(比上屆+14),民進黨51席(-10),民眾黨8席(+3),再加上無黨籍兩席,形成三黨不過半的格局,因而綠白與藍白合作都可過半(57席),這將可以參考德國長期組織聯合政府的經驗。

依此情況,在立法院院長與副院長選舉,民進黨勢必會釋出相當的利益來達成綠白合的目標。再加上民眾黨不分區第一名是黃珊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又與其兄黃曙光以及其所主導的潛艦國造計畫有關,雙方的共同利益極大,而藍營早就將黃珊珊視為是藍白分的罪人。在組織政府方面,綠白合也幾乎也成為兩黨的唯一選擇,主因行政院長需要總統任命。但這是否會形成議題導向的合作,還需觀察,因為這對於柯文哲2028的目標比較有利,而柯市長八年任內也都是聯合政府。

至於國民黨方面,可謂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綜合觀之,侯友宜的條件確實較差,雖然選舉賣力,但對於民眾的吸引力不足,此乃可從其長期執政的新北市都未能贏,以及立委政黨票(476萬)還超過侯的得票(467萬)得到證明。最後再加上馬英九的臨門反踢,讓國民黨在南部全軍覆沒。但在立委方面的成績甚佳,可見國民黨基層的實力仍不容小覷,朱立倫主席的功過參半。

相對的,民眾黨選民的支持力道未減,形成對柯文哲的死忠,但其區域11位立委參選人卻全軍覆沒。由於柯搖擺於藍綠之間,再加上其直白的言行,吸引不少年輕人,但年齡較大群體的支持度卻少得可憐,此乃柯P民粹主義的重要案例,這與國民黨的結構與作為剛好相反。再以小黨觀之,得票少得可憐,當然是因為三大黨廝殺猛烈,空間完全被擠壓所致。

雖然民進黨整體贏得大選,但總統與立委都是少數,因而必須與他黨合作與妥協。由於賴是少數總統,尤其在選後就要開始為連任著想,如何擴大基本盤才是正辦,所以在兩岸關係方面勢必會比較低調。但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力道,則要看國際格局,比如中東戰爭的演變,以及對於美中關係的影響來定奪。由於美方在選前就聲稱要在選後派跨黨派議員訪問團來台,這當然也是在做姿態來向北京示好,以便降低中共的反應。

由於北京早已點名批判賴蕭,若綠白聯合,民眾黨將可以兩岸一家親的基礎來發展綠白政府的大陸政策,比如由白營負責海基會,否則北京只能繼續觀望而不來往。由於新科立委將於2月1日就職,各黨之間的權力安排時間緊迫,是否或何種形式形成的聯合政府,還有待觀察。














【專家之眼】2024新政府新財政


2024-01-15 07:30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
台灣財政須強化紀律,目前財政紀律有兩大破口:一為特別預算的浮濫,另一為稅收超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恭喜賴清德先生當選第十六任總統,即將成為第十位的中華民國最高領導人。

政府施政,大從數千億的基礎建設、小至發送一則手機簡訊,皆須有財源應對,是以財政為「庶政之母」。過往八年的財政功過是非已矣,台灣財政的未來仍有可追。謹此提出以下三大要點,不僅可作為「財政新政」之綱要,也是後續四年任期間,用以審度檢驗賴政府財政施政之根據。

首先,財政紀律的強化。財政經營管理最終目標在於永續,而財政永續奠基於財政紀律的基石。目前財政紀律有兩大必須面對的破口:一為特別預算的浮濫,另一為稅收超徵。

自八十五年公民直選總統以來,在一政府會計年度中,同時有三、四件執行中的特別預算,已經成為財政常態,且特別預算的金額規模,也屢創新高。由於特別預算以特別條例為法源,往往為一時之所需,而有跳脫一般財政紀律規範的情形;如果無法杜絕特別預算的浮濫,則財政紀律淪為具文,無法制約政府支出的膨脹。

又,財政紀律的維持,精確的數字管理為不可或缺的條件。但一○五年度至今,全國稅收超徵金額合計高達一兆七千餘億元;絕大多數為中央內地稅稅收。無法準確預測稅收,意味財政數字管理失靈;鉅額超徵的稅收,凸顯預算程序功能不彰;持續性的超徵,則表示整體租稅制度,恐有結構性問題,有違租稅公平正義。

第二,落實中央與地方分治,促進地方財政自主。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央與地方分權而治;但擺在眼前的現實是,三分之二的縣市政府,歲出平均約八成來自中央統籌與補助,且年年如此。地方財政不能自主,所謂地方自治,不過是仰中央鼻息。一旦地方政府為取得預算經費而一味迎合中央的計畫,或反過來由中央引導地方發展,民主政治將走向集權與專制路徑。

賴總統當選人,曾經擔任直轄市臺南市第一、二屆市長,有長達近七年地方治理經驗,對於地方財政之不足,必然有深刻體認;且曾擔任行政院長近一年半的時間,熟知財政的中央集權與中央集錢。《財政收支劃分法》、《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與《中央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補助辦法》的修正,攸關國家憲政體制的成敗,不容再蹉跎。

第三,全盤檢討稅制,實現租稅公平與正義。近年來,台灣稅制的發展,並無結構性變革,乏善可陳下,只見搬出空洞抽象的「稅制優化」作為口號,錯亂地以「國人不用繳稅家戶數」當成稅改績效。對於國人革新稅制的期待與呼聲,一味以拖待變;面對政治扭曲與選舉壓力,則是惟命是從。稅制的現況問題在於:資本利得課稅不一,多項稅制未能與時俱進,對於日趨嚴重的所得分配不均問題,稅制重分配功能不彰,甚至助長中低所得家庭的貧窮世襲。

賦稅改革的方案應具有理論基礎,賦稅改革的方向應尋求社會共識;建議召開全國賦稅改革會議,整合資本所得稅制,因應人口與經濟結構的變化,調整稅制結構,檢討並廢除不合時宜的稅目,推動遺贈稅改,促進機會均等。稅制必須要翻轉打破「百分之一所有、百分之一所治、百分之一所享」的現況,達成實現「全民所有、全民所治、全民所享」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