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專家之眼】馬習會十週年的回顧與省思(廿一)

◆  【專家之眼】馬習會十週年的回顧與省思(廿一)
◆  【專家之眼】大陸「十五五」為何重要?














【專家之眼】馬習會十週年的回顧與省思


2025-11-10 06:03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十年前的馬習會凸顯了「九二共識」的核心爭議:兩岸究竟應被視為「自己人」關係或「外國人」關係?


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是「馬習會」十週年。這場於民國一O四年(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歷史性會晤,為民國卅八年(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首度雙方最高領導人直接對話象徵意義深遠。十年後的今日,唯有台灣舉辦相關研討會,顯示兩岸政治氛圍互信程度的落差。然而,隨著美中關係出現緩和、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等政治變數台灣兩岸政策未來走向再度成為國內外矚目的焦點。

馬習會主要目的,在於確認並重申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兩岸兩會形成的「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該共識被視為兩岸政治互信制度化交流根基。雙方會中除回顧既有合作成果外,並表達建立長期和平發展規範行為準則共同願景。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晤從確認到舉行僅隔三日,展現出極高政治急迫性。儘管當時國民黨選情低迷,北京仍堅持推動,顯示其意在政黨輪替鞏固制度化兩岸溝通機制,以政策斷層而美方並未干預,或認為此舉不損其在亞太戰略利益若國民黨形勢有利,美方恐反而採取謹慎態度,顯示華府長期警惕兩岸過度接近

馬英九與習近平以「台灣領導人」與「大陸領導人」的名義會晤,互稱「先生」,在形式兼顧政治對等尊嚴,也反映出雙方在「一中架構」下追求務實對話迴避主權爭議策略智慧

從北京的角度觀察,民國一O四年(2015年)時習近平上任僅三年,而蔡英文即將執政,北京預見未來將有四至八年的重疊期因此馬習會被視為替潛在的「蔡習會」預作鋪墊過去中共堅持若民進黨要與北京互動,須先修改台獨黨綱但馬習會由「政黨領袖會晤」升格為「兩岸領導人會晤」,已開創新的政治範式。此舉使北京得以在未來、倘若民進黨願意接受「九二共識」時,直接援引先例,而不再拘泥於黨綱修改的前提。這不僅降低政治對話門檻,也為兩岸領導層後續互動預留制度空間

北京此一策略反映了「原則性靈活性並存」的思維。若過度強硬,將促使台灣更依附美日;若展現彈性與包容,則有助於創造對話契機。馬習會的存在,使兩岸關係多了一種可被雙方社會接受的中介模式,對當前賴清德政府的兩岸政策仍具啟示意義

此外,馬習會再次凸顯「九二共識」的核心爭議:兩岸究竟應被視為「自己人」關係,抑或「外國人」關係?若承認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架構,則爭議可透過制度化談判處理若視為「兩國」關係,則應由外交部門主導,可立即廢除陸委會。這反映兩岸關係的「準國內性質」(quasi-internal relation),也是制度設計核心特色。而民進黨的矛盾正在於此:一方面拒絕九二共識,另一方面卻又依賴陸委會運作,確實難以自圓其說

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隨著鄭麗文出任國民黨主席,兩岸對話氣氛顯著回溫,國共論壇重啟具可行性。再加上美中關係趨向緩和、民進黨民意支持下降,皆為推動兩岸與東亞和平發展創造新契機。十年前的馬習會,不僅是歷史性會晤,更為今日兩岸和平制度互動奠下基礎

面對新的國際與區域環境,若民進黨政府能適時調整立場,釋出善意並恢復務實對話,台灣或可在美中戰略平衡格局重新取得主體性談判空間反之,若持續固守對立拒絕交流,終將在「大國和解」的國際棋局被邊緣。馬習會的經驗提醒我們,兩岸和平非偶然,而是政治智慧歷史契機交織結果













【專家之眼】大陸「十五五」為何重要?


2025-11-10 06:03  聯合報/ 黃健群/工總大陸處處長
中共20屆四中全會10月23日閉幕,會中通過十五五規畫建議。(歐新社)


中共10月29日公布完整的「十五五規劃」建議稿,各界評論解讀累牘連篇。但即使如此,仍有一個根本問題尚未討論:「十五五」為何重要?

中共一再強調,「十五五」(2026-2030)是中國大陸實現民國一二四年(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承先啟後的五年。綜觀全文共兩萬餘字的「十五五建議稿」,關鍵詞包括「發展」(189次)、「經濟」(76次)、「科技」(46次)、「穩」(43次),由此可略窺「十五五」對發展、科技自主、維穩的重視

戰略層面來看,「十五五」不但是中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更意味其是中國大陸加速告別美式現代化發展道路關鍵五年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不斷強調要走現代化道路,但仍無法擺脫西方現代化制約。二十大中共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不但企圖重新詮釋現代化,以奪回現代化的話語權;更是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擴張下,對「東方的現代化就是西方化」、「東方從屬於西方」的徹底扭轉。對中共來說,「中國式現代化」所彰顯意涵,是對照西方制度、文化與價值的「拿來主義」的徹底揚棄。

換言之,在「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新安全觀」下,中共為避免失去戰略主動,體現戰術層面的「十五五」,將著重以下方面:

首先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產業生態。「十四五」以來中共急速推動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在產業升級方面,基於「製造業不能丟」,將聚焦實體經濟,著重提升傳統產業的附加價值-也就是希望逐漸擺脫長期以來「中國製造」「低端、廉價、代工」的標籤;「十五五」則更進一步,除了傳統產業,更著力發展彎道超車1到N)的新興產業,以及繞道超車0到1)的未來產業,希望藉此邁向製造業強國。與此同時,透過提高服務業占比,一方面吸納就業更重要的是創造更大市場能量

其次建構自主可控科技發展體系。「十四五」以來中共不斷強調科技自主創新,具體來說就是把「關鍵技術」、「關鍵零組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透過「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補鏈延鏈固鏈強鏈,打通產業全鏈條。但中共亦一再強調,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也「買不來」。因此,未來中共一方面將投注更多資源在基礎研究,一方面透過新型舉國體制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值得注意的是,中共認為產業或科技的自主創新必須建立充分利用全球創新網路知識資源,以及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基礎上;亦因此「十五五」的科技自主創新不是單純進口替代,而是一方面加強與歐洲、日本、韓國,包括台灣等先進經濟體的技術合作;一方面透過「中國加一」戰略,加速中國大陸企業出海赴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在降低營運成本同時提高供應鏈韌性目標營造「以中國為主」的新型態全球化合作關係

再次成為全球最重要消費市場。中共認為,二戰後美國依恃薯片(速食文化)、晶片(科技)、大片(好萊塢文化),以及美元霸權、軍事、市場購買力等條件稱霸。且川普得以向全球課徵關稅,其底氣來源是美國為全球最大貨品貿易進口國。基於此,中共近年來即希望藉由擴大內需市場加強內循環能量中國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消費對中國大陸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4.5%,已為經濟發展第一拉動力。但和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大陸消費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政府消費占比較高、居民消費占比較低;且實物消費較多、但服務型消費占比較低。如果中共能透過「解放消費力」,讓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最主要貨品服務消費市場,則將掌握更多經貿話語權

「十五五」為何重要?一句話:五年乃至十年後,中國大陸著力打造的「有中國特色產業生態」、「自主可控的科技發展體系」,以及「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將深刻改變全球經貿體系。也就是說,「十五五」的成效成敗如何,雖然仍有待觀察;但中共「十五五」規劃推進,勢必對中國大陸、對台灣,乃至對全世界,造成顛覆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