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弔念追思孔傑榮教授(十五)
◆ 【專家之眼】蠻橫財政中央集權 行政院無視憲政體制
◆ 【專家之眼】從捷克選舉看歐洲極右派再起
【專家之眼】從捷克選舉看歐洲極右派再起
2025-10-06 06:43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捷克國會大選結束,有「捷克川普」稱號的右翼前總理巴比斯(中)有望執政。(路透)
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10月初,捷克舉行國會選舉。前總理巴比什(Andrej Babiš)領導的「ANO 黨」以約34%的得票率勝出,成為國會最大黨;現任執政聯盟「SPOLU」得票明顯下滑。另一支極右勢力「自由與直接民主黨」(SPD)也獲得近8%選票。此結果顯示中歐民粹與民族主義力量再度抬頭,對歐洲政治版圖產生新震盪。
巴比什的勝利不僅是個人回歸,更象徵中歐選民對現有政府政策的普遍不滿。捷克近年通膨高漲、能源價格上升、民生壓力沉重,而執政聯盟仍堅持援助烏克蘭、配合歐盟綠能與難民政策,導致部分民眾認為政府「顧外不顧內」。巴比什抓準民意,以「捷克優先」為訴求,主張減少對烏援助、提高社會補貼、反對移民,成功凝聚不滿情緒。
這種「經濟民粹+民族主義」的混合策略,正是當前歐洲極右派普遍採用的模式。不同於傳統的排外或反民主立場,現代極右往往以「人民利益」為包裝,兼具反精英、反布魯塞爾(歐盟官僚)色彩。巴比什雖是億萬富翁,但塑造自己為「挑戰腐敗體制的實幹者」,與法國國民聯盟的勒龐、義大利的梅洛尼、匈牙利的奧爾班等人策略相似。
從歐洲整體來看,極右勢力已從邊緣走向主流。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民族主義與懷疑歐盟的政黨在多國取得進展。巴比什所屬的「歐洲愛國者」聯盟(Patriots for Europe)便是跨國右派合作的代表,與匈牙利總理極右派奧爾班關係密切,試圖在歐洲議會形成對抗布魯塞爾的第三力量。捷克此次選舉的結果,等於替該聯盟注入新的政治能量。
然而,這股極右浪潮的背後,是歐洲社會的焦慮與分化。長期高物價、移民問題、戰爭壓力與氣候政策爭議,使中產階級與勞工階層普遍感到不安全。主流政黨難以提出具體解方,讓「強人政治」與「國家保護論」重新獲得吸引力。捷克選舉的高投票率近七成,說明民意的動員與對未來的不確定。
近年德、英、法極右勢力同步崛起。德國「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德國已是第一大黨;法國「國民聯盟」成為最大反對黨,主席勒龐聲勢逼近總統層級;英國「改革黨」不斷吸引脫歐派與不滿移民政策者。通膨、移民與安全焦慮推動民粹擴張,再加上川普的煽風點火,歐洲政治正全面右傾。
儘管如此,極右派執政並非沒有限制。捷克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仍屬親歐派,可能制衡巴比什;同時,ANO 雖為最大黨,但未過半,需仰賴小黨支持。若與更激進的 SPD 或汽車人黨合作,可能引發內外疑慮,也考驗政策妥協的能力。歐盟層級的監督與經濟連結,也使捷克難以完全脫離歐陣營。
捷克案例揭示幾項歐洲政治的新趨勢。其一,極右派不再侷限於反移民,而是以「經濟保護主義」取代單純排外論述。其二,跨國右派聯盟正在成形,試圖削弱歐盟內部的統合力量。其三,中歐國家的政治傾向正左右歐洲對俄、對烏政策的走向。目前捷克、匈牙利與斯洛伐克等國同時轉向,歐盟對烏克蘭的支援將面臨考驗。
總的來說,捷克選舉反映的不只是政黨輪替,而是歐洲政治的深層裂縫。極右派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社會焦慮、經濟壓力與政治失靈的結果。未來歐洲的挑戰,在於如何平衡民主自由與社會安全,避免民粹轉化為威權衝動。捷克只是這場變局中的一面鏡子,顯示歐洲極右主義仍在蔓延,且其政治影響力將持續擴散。
【專家之眼】蠻橫財政中央集權 行政院無視憲政體制
2025-10-06 07:50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財政為庶政之母。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民主化經歷解除戒嚴、政黨合法化、新聞自由、國會民選、直轄市長普選以及總統直選,逐步建立起全面的民主制度。根據經濟學人資訊社(EIU)發布民國一一三年(2024(「民主指數」(Democracy Index),在全球167個國家地區中,台灣排名第12,居亞洲之冠,甚至高於德、英、法、美等國家。
但遺憾的是,在政治體制完成民主轉型的同時,財政的發展卻從來就沒有「上車」,始終滯留在高壓威權下。財政為庶政之母,《財政收支劃分法》為國家財政根本大法,攸關整體財政資源分配,經緯區宇、彌綸彝憲。但在解嚴後,若不考慮最近的修正,《財劃法》僅於民國88年1月13日為配合省政府虛級化,而有過一次的修正。
然而該次修正,不僅沒有隨著台灣民主化在地方自治的實踐,將更多的財政資源下放地方,反而更是強化了財政的中央集權。
修法前後,在收入面,中央政府歲入占各級政府歲入淨額的比例,自88年度的62.3%上升至89年度的73.5%,增加了整整11.2%。在支出面,中央的負擔並未等幅上升,中央政府歲出占各級政府歲出淨額的比率,自88年度的57%上升至89年度的66.1%,僅增加了9.1%。
之後的25年間,在《財劃法》紋風不動下,中央財源移轉地方的鼎鼐調和,全賴「統籌分配稅款」與「補助款」;因此,分別由財政部與行政院主計總處主管之《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與《中央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補助辦法》,頻繁修正。由於這兩部行政規章的修正不須經立法院審議,中央完全掌控了「魚與麵包」,壟斷了財政分配權。
至此,所謂的地方財政自主,不過是地方政府仰中央鼻息而行、求財若乞,伺候於各中央部會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這種整體財源高度由中央掌控的結果,在113年度達到頂點,中央政府歲入占各級政府歲入淨額比例升至75.1%,相當於每四塊錢中就有三塊錢歸中央所有。如果《經濟學人》的「民主指數」納入地方財政自主指標,台灣的排名絕對無法如此耀眼。
第11屆立委,在藍白兩黨的努力下,於113年12月20日完成《財劃法》修正,雖然法條的設計與文字有瑕疵、修正也未能完全導正財政中央集權,但其在確立憲法分權治理的原則上,仍具重要意義。
新版《財劃法》將統籌分配稅款的分配比例與計算公式,直接明定於法,收回原授權財政部的行政裁量,為地方財政自主開啟新契機。此舉大幅度解決了長久以來的惡習:統籌分配稅款明明屬於地方政府的稅課收入,卻常被中央以其作為政治籌碼,牽制地方施政。
在補助款部分,新法並沒有著墨,僅消極規定:「中央政府給予地方政府之一般性補助款項金額,不得少於修正施行前一年度預算編列數」。未加明確規範。
孰料,行政院遂鑽此空隙,先是透過主計總處與發言人片面曲解「編列數」為「總金額」,而非各地方政府的「編列金額」。按此,即使新版《財劃法》有對地方政府補助下限之規定,但仍由中央決定如何分配;並緊接著於今年8月29日公布修正《中央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補助辦法》,極度擴張中央對於補助款的掌控。財政中央集權慣性,於焉復辟,又一次被鞏固。
由此觀之,新版《財劃法》雖試圖透過統籌分配稅款改革來削弱財政中央集權,但行政院的恣意解釋與一紙命令,卻使地方財政自主化的努力付諸流水,公然踐踏修法成果、挑戰國家憲政分權體制。
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黨團及各位立委應刻不容緩,修訂《中央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補助條例》,收回行政院訂定補助辦法的權限,改以法律明文規範補助款制度,以維護憲政秩序,確保台灣民主成果。
【專家之眼】弔念追思孔傑榮教授
2025-10-06 11:11 聯合報/ 宋燕輝/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理事
長期關注兩岸民主法治事務的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22日去世,享年95歲。(路透)
上月23日晚上,我出席台灣民主太平洋聯盟理監事會議。會中,創會人呂秀蓮前副總統提到她恩師孔傑榮對她政治生涯的深厚影響。沒想到我一回到家就收到紐約好友傳來不幸的訊息。她說:「您應該已經聽到 Jerry(孔教授要我們如此稱呼他)離世的不幸消息......。」 是師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牽掛,在會中,呂前副特別提到她去紐約探望孔傑榮教授的事。收到消息第一時間,我請蘇秘書長轉告呂前副總統。
昨天(4日)早上,我參加紐約思想者智庫與中美印象網站聯合主辦的「孔傑榮教授線上追思會」。會中,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陳玉潔副研究員代唸呂前副總統所特別撰寫的追悼全文。
孔教授對呂前副回台從政,推動台灣民主運動,保護人權等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呂前副參加美麗島事件入獄後來被釋放,孔教授的聲援發揮重要影響。陳副研究員是孔教授的得意門生,專攻人權與相關國際法。會中,她也發言表達對孔教授的思念與不捨。
我第一次認識孔教授是十幾年前在香港出席一個有關國際法與南海議題的研討會。由於南海問題緊張升高,菲律賓片面提出南海仲裁案,一向提倡以國際法律訴訟方式解決國家間衝突的孔教授開始關注國際海洋法與南海相關問題。由於海洋法與南海爭端是我的研究領域,我與孔教授的交往與互動越來越密切。他不但邀請我到他的課堂講課,也參加他所主持美亞法律研究中心所執行的國際法律案例撰寫計畫。
此外,更是因為孔教授的關係,我持續參加中國南海研究院與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於民國一O三年(2014年)發起的「中美海上事務與國際法二軌對話」。此對話總共舉辦13輪,後來受疫情和中美關係下滑影響,原本計畫在海南三亞舉行的會議也未能舉辦。
「中美海上事務與國際法二軌對話」為中國與美國涉海政策與法律問題搭建一個機制化平台,是一個重要的涉南海公共外交溝通管道。當時,孔教授決定邀請台灣學者參加此對話的主要用意是讓台灣在南海法政議題上有發聲、溝通的管道。南海研究院不反對台灣學者與會,也是體認兩岸在南海有捍衛島嶼主權與海洋權益的責任與使命。南海研究院吳士存院長也認為兩岸在南海應進行合作。
很遺憾的,未執政前與執政後的民進黨對台灣學者參加此對話過程採取反對與批判立場。為此事,中研院曾經被要求在立法院提出說明,不然年度預算之通過有可能受到影響。儘管如此,我持續參加13次的實體與線上會議。在最後一次的線上會議(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8月)見到孔教授,當時,除了膝蓋問題,他的身體狀況似乎還好。沒想到一年後,孔教授就離世。
孔教授的成就與貢獻紛紛見諸國際媒體和相關追思會及弔念文,不用我多說。但我想表達與感謝的是他對所有晚輩的關愛、照顧、鼓勵。在香港、海南島、華府、紐約、波士頓、台北、在他家,在各種會議與社交場合中,我與孔教授的相處歷歷在目。
懷念這位如父亦友的國際法大師、懷念與他在紐約網球場上的球敘、懷念與他在波士頓普洛斯頓別墅旁湖中的游泳戲水。Jerry, I miss you very much!I am so honour to have the chance to meet you,know you,learn from you,and become your friend. YH. (孔教授對我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