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陳力俊/IC薄膜研究領航人 杜經寧院士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力俊/IC薄膜研究領航人 杜經寧院士
◆  魏國彥/我那小小多坑谷的國家










陳力俊/IC 薄膜研究領航人 杜經寧院士


2025-09-22 23:59  聯合報/ 陳力俊(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八月卅日驚聞杜經寧院士在洛杉磯辭世,心中一時只湧現「天人同悲」四字。經寧兄的離去,不僅是學術界重大損失,更令相知數十年的友人深感哀痛。

杜經寧院士大學畢業於台灣大學機械系,赴美深造,師事哈佛大師滕博教授,取得應用物理博士學位。其後長期服務於美國 IBM 華森研究中心,直至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年)轉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材料系教授。彼時 IBM 華森研究中心與貝爾實驗室並稱科研聖地,杜院士不僅是學界翹楚,更是華人研究員少見高階主管。他治學嚴謹謙沖為懷,在國際材料科學界早已享有盛譽

我與杜院士的緣分始於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當時我在康乃爾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從事半導體元件金屬薄膜研究。杜院士與康乃爾材料系梅爾教授同為該領域巨擘亦是摯友兩人合開相關課程,使我得以結識杜兄。自此結下長達四十五年的深厚情誼,也因他的引介,開啟了我此後廿年間的重要研究方向。而他長期半導體元件薄膜材料領域領航人,在個人研究賦予莫大助力

回顧與杜院士的交往,歷歷在目: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年),他邀我赴美國材料研究學會研討會發表受邀演講;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他促成滕博教授以及另一位世界級大師來台開設「材料相變化課程,為清華學界帶來難得啟迪;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我們為頂尖回顧期刊《材料科學報告》合撰「磊晶金屬矽化物」專文;次年他與梅爾教授共同出席「中國材料學會」大會並作主題演講。民國八十醫治八十六男(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年)間,我們又共同擔任國際期刊《材料化學與物理》主編持續合作無間。這些經歷不僅是學術上的佳話,也是華人學者逐步登上國際舞台縮影

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年)起,杜院士轉任 UCLA 教授,其後並擔任多年系主任繼續開枝散葉。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當選中研院首位材料領域院士,更是對他學術貢獻肯定。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他還特別接待率領國科會駐美科學組訪問團。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退休後,他返台擔任交通大學台積電講座教授主持與台積電合作大型計畫,並在民國一八至一一年(二○一九至二○二一年)擔任玉山學者這段期間,由於清華與交大比鄰,我們互動日益頻繁,不僅常一同參加中研院評議會,也結伴旅遊海南島、緬甸等地,甚至數度農曆春節寒舍共享年夜飯。這些溫馨時刻,成為記憶最珍貴部分

杜院士晚年仍持續貢獻學界,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受聘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直到今年七月返美前仍活躍於學術場合今年八月原訂來台講學,卻因病情急轉直下,未能再見最後一面,成為無可彌補遺憾

在我心中,杜院士既是良友,也是貴人。他不僅以卓越研究教學奠定國際聲望,更以溫和謙厚人格,贏得學界與朋友的敬重。他的一生,正是華人學者如何以專業、品格與努力在國際舞台立足典範

杜經寧院士的音容笑貌,將長存於所有認識他的人心中。他的逝世提醒我們,學術之路並非僅是論文成果堆疊,更是一種人格實踐典範傳承謹以此文敬悼杜經寧院士,並寄望後進繼承嚴謹治學謙沖待人精神,讓這份典範長續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