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獨金孫成新麻煩製造者?
◆ 誰在強迫人民選邊站
◆ 豈有文章驚海內 李大維的和光同塵
◆ 逆賴者成雜質 豈是民主
◆ 賴總統眼中的雜質 是人民的喉舌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逆賴者成雜質 豈是民主
2025-06-26 00:00 聯合報/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桃園市)
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十講」,可能愈講愈使國人不團結,因為他訴求「團結」的論點,大概只能說服特定政治意識形態者。
美國當代自由主義大師羅爾斯強調,自由社會除非採取武力鎮壓,否則合理多元是一個永恆的事實。也就是說,在真正自由的社會,公民在道德、政治或宗教上的主張必然會出現歧見;雖然有些主張是基於錯誤的事實、推理謬誤或個人偏見而不合理,但即使基於事實、推理正確、沒有個人偏私的合理觀點,也不可能定於一尊。因此「合理的多元」是自由社會的常態,齊一思想只會發生在威權與專制社會,賴總統卻想透過個人的特殊政治觀「團結」國人,卻不知道自由社會的團結不能靠齊一思想。
賴總統一再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是事實;但是基於相同事實,並不保證得到相同的政治觀點。台獨支持者從上述事實得到的結論是「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是反對台獨者,可能更關注另外兩個更重要的事實,亦即,中華民國曾經統治過大陸、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所以他們的結論是:台灣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才是。
靠台獨意識形態談「團結」無異緣木求魚,賴總統在「團結第二講」說要透過選舉與罷免打掉「雜質」,這樣的民主觀點不只匪夷所思,而且離團結目標更遠。首先,民主選舉的理想狀態是「選賢與能」,但是實際的現狀是,政治的「雜質」很難完全去除,一方面人民的判斷力可能不足,另一方面則是政客充斥、政治人物幾乎都是「雜質」,人民只能選一個比較不壞的。如果賴總統心裡想的是「逆我者就是雜質」,這顯然是為大罷免作宣傳,團結只是藉口。
其次,如果賴總統宣講的目標真的是團結,那麼他心中的那些「雜質」及其支持者,難道不也是團結的對象嗎?還是賴總統口中的「團結」只限定民進黨及其支持者?如果賴總統真心想要團結國人,那些反對者的想法和感受才是他最該關心和照顧的。把所有反對者當成「雜質」,必欲去之而後快,這是哪門子民主?
如果自由社會必然是價值觀多元的社會,團結多元的唯一方法,不是靠特定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而是靠公平合理的公共規則,亦即「接近正義的法律」、「適當合理的公共道德」。以交通號誌為例,來自四面八方、政治立場和價值觀迥異的人,在路口碰到紅燈一律暫停,這就是透過合理的遊戲規則,讓觀點和立場不一樣的人也能「合作」。自由社會的團結也只能從正視法律、尊重自由民主憲政體制的角度切入,不能選輸了就變臉。這也是「民主即法治」的精髓:一切依法行政、依法治理。
「反共」應該是熱愛自由者的共同信念,但若中華民國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度,任何人只要不違反法律,他甚至可以「不反共」,因為這是自由社會保障的公民基本自由,是我們和中共不同之處,也是我們對中國大陸人民最強有力的訴求。
賴總統「團結第二講」最大的敗筆,是把異議分子當成「雜質」,這不只貶抑人性的尊嚴,洩露自己對自由民主的無知,對團結更是無益,自由社會的團結不是靠齊一思想。
賴總統眼中的雜質 是人民的喉舌
2025-06-26 00:00 聯合報/ 巫椏濢/家庭主婦(苗縣頭份)
賴清德總統前天「打掉雜質」一說引發爭議,他昨天在總統府接見日本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小林鷹之眾議員。圖/總統府提供
賴總統的團結十講,第二講來到桃園,竟然跟鼓吹大罷免有關,是團結的反面例證;「雜質說」更引人聯想:是否只要剷除他認為的「雜質」,才能促進整個國家的團結和諧?這樣的思維,無異於把監督力量與不同聲音視為阻礙他鴻圖大展的絆腳石。賴總統眼中的「雜質」是人民選出的喉舌,除掉他們等於割掉人民的舌頭一樣,持異見者發不出聲,就天下太平了嗎?
若把時代倒退到公元前的周王朝,就特別有意思,它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朝代,長達八百年。卻產生一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那就是周厲王。國家在他自以為是的領導下斷崖式的下墜,終而覆滅。
厲王在位期間,聽信寵臣榮夷公之建議,實行「專利」政策,壟斷山林川澤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採樵、漁獵,與民爭利,無視百姓的死活,國人紛紛公開議論他的過失。
此時,他為了控制社會言論,掐住人民的喉嚨,就從衛國請來巫師,藉助巫術的魔法去偵察人們的竊竊私議,發現了隨即呈報,立即斬首示眾。以致於人們敢怒不敢言,熟人在路上相遇,只能透過眼神來示意。
召穆公對言論壓制政策,深感痛恨,便向厲王進諫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意思是說堵住人們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厲害。治水講的是河道要暢通,治理民眾也一樣,應該有包容各種聲音的雅量,有過則改,無過則自惕。但是厲王根本不聽勸阻,繼續一意孤行。最後人民發動暴動,不僅趕走了周厲王,而且動搖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基礎,周王朝開始走向衰落。
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總會反映真相。賴總統心中堅持台獨路線,總統有其個人主張是正常,但許多國人亦堅持一脈相傳的血緣道統、不想背負數典忘祖之罪名,也不想為台獨搞對立,只想維持和諧相處,民主社會不同聲音都應得到尊重。這些被大罷免的立委,只是身負選民所託,善盡啄木鳥的角色,抒發人民聲音,怎會是中共同路人,又為何被以「雜質」論處?
豈有文章驚海內 李大維的和光同塵
2025-06-26 00:01 聯合報/張宗智/世界日報紐約社社長
2016年12月蔡英文(中)與川普通話,李大維(右)時任外交部長,與當時的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左)都在場。圖/總統府提供
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五月,因兩顆子彈事件連任的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通知駐歐盟代表李大維轉任駐美代表。李大維是外省人、國民黨籍,是第一位在台灣出生的駐美代表。不過,他當年七月抵達華府,在杜勒斯機場迎接他的,卻是大批反對陳水扁,舉著「李大偽」等標語的抗議群眾。
在美國維安人員的堅持下,李大維一出機場就被推上車。一個小時後,我趕到駐美代表處碰運氣;進了代表室,有點驚魂未定的李大維擠出笑容說:「你是我第一位接見的客人。」
幾天後,台北的報導傳出李大維入境時並未受到禮遇,被海關要求按捺指紋。我雖是他第一位見的客人,聊了半天,他完全沒提剛發生在他身上的「新聞」。
多年來,李大維歷任政府要職,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退休後,就想把一輩子工作經歷的所思所得,留下紀錄。主意既定,就埋首著書。李大維不擅用電腦打中文字,本以為他會找人口述代筆;未料,他過去一年竟然非常有紀律地伏案完稿。這本近四百五十頁,由李大維逐字寫出來的作品「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六月底由聯經出版社出版。
書名主題「和光同塵」,反映了李大維力求中道的處世哲學,副題「一位外交官的省思」,則是作者視角的明確定位。
「和光同塵」流暢好讀,全書共十四章,前十三章涵蓋李大維四十多年公職生涯的重要職務與經歷;最後一章專門探討美國總統川普。李大維寫人論事,除學理評述外,還適時帶入現場與對話,讓紙本也有畫面感。尤其主要章節都加入了他對過往人事的省思;想瞭解台灣過去四十年的重大外交事件,尤其美中台關係,是本絕對不能錯過的重要著作。
李大維分別擔任過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與蔡英文四位總統的政務或特任官,台灣政壇有此經歷者,無出其右。他是國民黨培養並起用的外交人才,重用他的卻是民進黨政府。陳水扁總統讓李大維當駐美代表,蔡英文當選總統後,第一位確定的閣員,就是外交部長李大維。
李大維外交履歷完整,他在書中對從事過各項外交職務的甘苦與秘辛,以及台灣對外關係的回顧與展望,盡可能侃侃而談。但對他在蔡英文政府擔任國安會秘書長與總統府秘書長,只觸及與外交有關議題,小心拿捏其間分寸。
例如國安會秘書長任內,李大維與川普的國家安全顧問波頓在華府會面,是美台斷交以來首例。此事與外交有關,他交代頗詳盡。他在總統府秘書長任內,遇到美國國會眾院議長裴洛西執意訪問台灣,引發台海危機。當時蔡英文政府是熱烈歡迎,還是被迫接受?
李大維書中僅含蓄透露,當時國安團隊「至少有三位」,從專業角度,對裴洛西到訪「持保留意見」。但也引用蔡英文卸任前接受 BBC 訪問時提到:「對任何一位總統來說,你都無法對裴洛西議長這樣的來訪說不」。道盡決策者不得不然的無奈。
李大維雖以專業外交官自許,但想在黨同伐異的台灣官場堅持專業,總得面對選擇,也得面對失去。他雖與人為善,但分別在兩次民進黨執政時任高官,少不了國民黨昔日諸多同僚朋友側目和批評。
但初心不改,李大維宦海浮沉,自有一把尺。他書中對蔡英文總統的評價極高,作為國家領導人,蔡英文對李大維的信任和禮遇,也絕無僅有。
「和光同塵」最緊貼時事的,應是最後一章對美國總統川普其人與政策的分析。李大維形容川普是位以鄰為壑,只想當老大獨贏,「活在廿一世紀的強盜男爵」。書的結語也探討面對不可預期的美中關係,台灣不能讓自己成為美中對抗下的「附帶損失(collateral damage)」。他也花了極大的工夫論戰爭,雖強調「享受自由不可能沒有代價」,但沒明說的應是「台灣應該想盡所有辦法避戰」。
李大維也提醒領導人必須「趨吉避凶」,審慎走中道,因為「現實政治還是硬道理」。這大概也是他能提醒的極致吧。
從新聞記者的角度,還是得說李大維也太審慎走中道了。這本書刻意迴避了一些歷史事件;例如,他對總統府秘書長任內,代表蔡政府與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的新冠疫苗談判始末,隻字未提。
此外,蔡英文在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面對賴清德挑戰大位時的心情轉折與整體氛圍,李大維和蔡英文互動密切,但讀者卻看不到這段「近身觀察」。
「豈有文章驚海內」,李大維的「和光同塵」書名如其為人,意在審慎低調,卻皆曖曖含光;雖無大爆料,卻絲毫不減其作為探討近代台灣對外關係重要著作的地位。相信此書出版後的討論,亦「漫勞車馬駐江干」,持久可期。
誰在強迫人民選邊站
2025-06-26 00:05 聯合報/張世杰/佛光大學教授兼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竹縣竹東)
賴清德總統前天「打掉雜質」一說引發爭議。圖為賴總統昨在總統府接見日本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小林鷹之眾議員。圖/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總統啟動「團結國家十講」,僅進行至第二講,政治企圖已昭然若揭。他不僅把面臨罷免的在野黨立委比喻為「雜質」,主張須予以「打掉」,才能讓台灣民主淬鍊成鋼,以抵禦對岸文攻武嚇;更進一步將台灣人民區分為「中華民國派」與「台灣派」,聲稱真正的中華民國派必須反共,真正的台派必須護台,兩者相加才能「團結力量大」,推動國家進步與對抗中國併吞。
這番論述已不只是政黨對決的意識形態之爭,而是進入一種國族意識純化的極端政治操作。人民被迫在兩個選項間做出抉擇:要麼站在民進黨主張的「台獨」立場,要麼就有可能被貼上統戰滲透的匪諜標籤。當「中華民國派」與「台灣派」被刻意切割,再重新拼貼成一種國家忠誠的新認同框架,其結果,就是透過此種忠誠審查,排除不從者。
日前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指出,「大罷免已成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之爭」,並強調台灣長期缺乏單一、清晰的國家認同,是政治紛亂的根源。此語表面中立,實則與賴清德的邏輯互為呼應,意在昭告國人:唯有在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間選邊站,才能凝聚團結。這種「認同清晰化」的訴求,無異於推動極端的民族純化邏輯,帶來文化與身分認同的道德壓迫。
但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單一且清晰」的國族認同嗎?事實上,台灣是個多族群、多記憶交織的社會,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的歷史經驗,共同構成今日台灣的樣貌。正是這樣的複雜性,使台灣民主能發展出兼容並蓄的公民文化。若以意識形態畫界,將和平務實者視為不忠,將異議者貶為雜質,台灣不但無助於團結,反令社會陷入內耗與焦慮。
賴清德身為《中華民國憲法》下的國家元首,更應明白領導者責任,不是畫界分群,不是製造忠誠壓力,而是穩定社會情緒,提供和諧共處的可能。在罷免案即將進入關鍵時刻之際,呼籲賴清德停止操作兩岸對立的敘事,也提醒社會各界,賴清德這種強烈要求選邊站的政治操作,無疑將把台灣推向戰爭邊緣。
在兩岸仍高度緊張的當下,台灣更需要的是一種理性、自信、兼具文化深度的「寬容式國族認同」,而非建立在去中國化焦慮上的防衛性認同。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中維持內部穩定,保持戰略靈活與自主性。
台獨金孫成新麻煩製造者?
2025-06-26 00:06 聯合報/ 鄭紹成/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台北市)
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國家十講」登場,在野陣營認為十講實為大罷免宣講,意圖將在野陣營打成「中共同路人」,若將「中共代理人」趕出立法院,台灣政壇就此歸於「賴神」一人意志治理。
首先,政治人物謊言最常出現在三個時機:選舉前、戰爭時、打獵後。俄烏戰爭和以伊戰爭,各方都說自己是贏家。賴的前兩講,以反面觀之,就知賴的「國家」講次主張「台灣是國家」,其實法理上「中華民國才是國家」;賴說團結的「台派、中華民國派團結反共」,就是抓出共同敵人、要大家聽從賴指揮去除「雜質」,才是賴式「團結」真意。
其次,對大罷免結果,賴殷殷期盼必是「藍營被罷、重選綠營過半、綠行政立法一把抓」,若果,從治理國家「戰略」層次,賴要將台灣帶往哪裡?托爾斯泰名著的「戰爭與和平」,是賴要給予台灣民眾的掀牌答案。一年多來在野忍受青鳥和黑熊戰鬥尖兵囂張霸凌,台灣民眾更要繼續沉淪於大罷免後的「再選舉」,賴式治國一事無成。
第三,網路熱議趙春山教授和對岸學者沈逸隔空交戰。沈逸要台灣提出統一條件,不要再侈言和平,恰恰指出兩岸問題癥結所在。台灣民調近年來「維持現狀」民意居多,而統獨光譜兩極的統一和獨立居於少數。台灣要和平,對岸卻要統一,此為在與對岸年輕友人討論時的結論。我告知台灣民眾都希望兩岸和平相處,不過友人說「但是我們要統一!」畢竟武統時,上戰場是中國十四億人口中的少數,而非一般平民犧牲,自然不會排斥任何形式統一。
第四,大罷免結果若符合賴期盼,賴會走上台灣獨立?多年前,國民黨高層名言:「反攻大陸,可以說、不能做;台灣獨立,可以做、不能說」。此所以民國七十年代,「消滅萬惡共匪、解救大陸同胞」喊得震天價響,卻未具體反攻登陸。李登輝執政後,台獨腳步慢慢邁出,不過阿扁卻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至於蔡英文的台獨基因,絕無賴「台獨金孫」顯性。賴是否會在大罷免遂行其願後,成為美國眼中的「新麻煩製造者」,猶待觀察。
最後,國防部長到立院備詢時被逼出的答案,幾乎都會提美軍介入程度與馳援速度,是台灣能夠抵禦中共的關鍵。對岸不排除以武力達成民族復興大業,可確定的是中國任一領導者絕對不會放棄「收復台灣」;當賴屢屢挑戰中國紅線,他真心認為美軍或民主同盟國家會出現在台灣灘頭,與國軍並肩抗中嗎?
邱吉爾說:「人類唯一的引導人,就是他的良心」。賴清德習醫出身,是否也能良心治國救台灣?台灣要和平,「團結」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