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大罷免給三黨的教訓:為政以德 勿輕試「白虎湯」
◆ 大罷免綠營重挫 賴還要續走自毀「黃磚路」?
◆ 名家縱論/民主止跌回升的關鍵時刻
◆ 反思罷免 理由書不該是謠言傳播站
◆ 協商才能解大法官提名僵局
◆ 台灣中道力量的勝利
◆ 星期透視/罷免大破功 展現公民覺醒反抗力量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民主止跌回升的關鍵時刻
2025-07-27 00:17 聯合報/ 蘇永欽(政大講座教授)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昨天舉行的第一批罷免投票開票結果,成案的廿四位國民黨立委全部未通過,另民眾黨新竹市長也未通過,當然最終席次有無變動,還繫於八月廿三日第二批七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投票結果。無論如何,民意可說再清楚不過:我們已經給民進黨足夠的機會,現在是人民捍衛民主的最後關頭!
此次投票不僅攸關我國民主發展,還會影響兩岸的戰略調整,絕對是關鍵時刻。台灣在世紀之交的十四年間,通過七次修憲完成全面民主化,在華人世界拔得頭籌,意義非凡。雖然大家也知道,對這個初登場的民主抱太高期待是不切實際的,我們也的確犯了不少新興民主常犯的錯誤,只是更具福爾摩沙的生猛風味而已,比如國會動輒失控打群架,更不要說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翻轉大選結果的兩顆子彈。但這些都還可以視為建立良性政黨競爭文化的摸索過程,某種成長的陣痛。
真正的考驗還是在於基本規則的遵守,兩千年只拿了不到四成選票的陳水扁總統,所領導的民進黨在立法院連三分之一席次都不到,面對的就是所有半總統制的總統都可能碰到的難題:任命的政府必須得到立院多數支持,如果沒有,就只能和友黨協商組聯合政府,或者請對立的政黨組閣,否則注定空轉!這是憲政工程不變的邏輯,因此儘管同類憲法多未明定此一規則,在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法國密特朗總統跨出左右共治的第一步後,此一基本規則已在此類國家快速確立。
所以當陳總統執意以少數政府執政八年,我們看到的就是各種建立在多數統治基礎上的基本規則,如法律保留、預算保留等被大量迂迴扭曲,政風也因此快速惡化。之後兩大黨各連續執政八年,都是行政立法一貫的完全政府,雖也出現制衡不足的憲政問題,但至少多數統治的第一天條沒有問題。直到去年一月,同時改選的總統和立法院,民進黨總統當選人只得到四成支持,立法院也只有四成五席次,但賴總統還是堅持以少數政府走下去。不僅如此,本應保護民主的院級和部會層級獨立機關,賴總統倚仗之前八年執政餘蔭,更是上下其手,直接把三院和 NCC、中選會,乃至享有外部獨立的檢察體系都當成御林軍。
到這裡,我們的民主體制已和民主沒有太大關係了。但不願空轉的賴總統仍毅然決定,由上而下的把憲法為「原選區」選民保留的罷免權操作成全國一體的「大罷免」,用個體民主的手段來處理總體民主的困境,絕對可以和我們近鄰一夜炮製的和平戒嚴,競逐亞洲地區的活剝民主獎。他的總體民主解方仍是民進黨使用多年的「抗中保台」,當成洗腦口號很響亮,政策上卻很難化為積極可行政策,其實正是去年多數選民拒絕民進黨的主因。但正面選舉過不了,何不試試負面罷免的仇恨動員(「親中賣台」)?
荒謬的大罷免終歸失敗,零分!台灣人民以如此戲劇化的方式告訴賴總統和民進黨,這不是我們要的民主。選務花費十幾億還算小事,社會撕裂和政府空轉,才是難以彌補的損害。多數不當然代表真理,但少數必須接受多數民意卻是無法繞開的基本原則。從這個角度看,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這次真誠合作,不僅是能有這樣結果的主因,同時也為撥亂反正提供了堅強的基礎。我的意思是,不要讓賴總統坐困愁城,他不需要對國會負責,但基於憲法,他有義務組建可以對多數負責的政府。退無可退的,絕對包含朝野政黨!
星期透視/罷免大破功 展現公民覺醒反抗力量
2025-07-27 00:14 聯合報/ 鈕則勳(文化大學廣告學系教授)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綠營與罷團雖強力動員,但首波大罷免以「大破功」收尾,一席藍委都沒被罷掉,除能凸顯台灣多數民意不贊同鬥爭式的罷免操作,更等於對賴投下不信任票;不僅總統權威受到衝擊,綠營要在八月廿三日第二波投票反攻更困難,畢竟罷免已造成社會割裂、互不信任,更摧毀「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光榮感。而今多數民意支持反罷,除真正的公民力量覺醒反抗外,罷免操作功虧一簣,其實早有脈絡。
首先,罷方無差別攻擊,反使社會對藍營產生「受害者症候群」,畢竟罷方多只祭出虛無縹緲的「親共」標籤或無實據的涉弊指摘,鮮少舉出要罷免藍委的堅實理由;更甚者,府院黨更被認為利用優勢資源打壓在野,更可能讓民眾產生「一黨獨大威權」的恐懼。這些情緒堆疊,不僅鞏固藍營基本盤,更順勢產生對其有利的受害者症候群。
其次,罷團和民進黨的競合關係複雜,甚至競爭已大於合作,畢竟除了罷掉藍委後的補選,是尊重罷團還是黨中央主導,恐引發猜疑外,民進黨或也擔心若罷免成功,罷團、曹系可能進一步影響決策,掣肘賴清德。民進黨雖要求黨公職配合罷團,但否全力動員也有懸念,特別是縣市議員也會擔心若動員太猛,日後會否反被藍營罷免。況且前總統蔡英文投票前貼文又寫得諱莫如深,只有感謝公民團體並稱她會去投票,也無「大罷免大成功」,黨內英系如何解讀更耐人尋味,都會限制綠營催票動能。
再者,以日本等於是完全順從「美意」並大開市場門戶,才有相對低的關稅,此種感覺發酵必不利罷免。畢竟面對川普關稅重拳,政府沒有能讓民眾放心的有效對案,過程不透明,主動權完全操之在美,民間擔心政府擋不住川普壓力、恐面臨比日本更不利的情況,當然會藉不同意罷免給民進黨壓力、來表現民意對政府對美態度軟弱的不滿。
此外,風災效應成壓垮綠營的最後一根稻草。賴總統雖到南部視察,但被質疑同理心不夠;如回應災民是否能請國軍協助,賴「不能什麼事都靠國軍」、「法律規定,國軍是不能進去民宅」等都引發爭議,也讓民眾對綠營的「萬事莫如罷免急」產生負面觀感。
最後,藍軍以盧秀燕、蔣萬安及韓國瑜為主的「黃金三角」在反罷戰役中扮演關鍵角色,蔣為「抗綠先鋒」、盧也強化火力對準賴清德,韓則護住藍委心脈,加上侯友宜與張善政全力守護選區,呼應藍軍「對賴清德投不信任票」的主軸,並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訴求「還柯文哲公道」的第二戰場相互呼應。藍白聯手將民眾對民進黨、賴清德的不滿及對柯文哲的同情擴張到極限,也是擋住罷免的關鍵。
總之,大罷免名不正、言不順,逆民意而為之,自我反噬也是剛好。
大罷免給三黨的教訓:為政以德 勿輕試「白虎湯」
2025-07-27 00:19 聯合報/ 鄭自隆/政大傳播學院退休教授(台北市)
民進黨大罷免確定失敗,也對賴清德總統的期中考發出不合格的分數,圖為賴清德視察台南災區畫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吵嚷將近九個月的首波大罷免落幕,廿四比○,台灣選民選擇民主制衡,國會結構不變,有一首宋人楊萬里的詩,非常適切形容這次的大罷免: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由執政黨來發動大罷免,是典型的「萬山不許一溪奔」,取得總統大位,表示在中央五院中實質控制四院,行政、司法、考試、監察的院長及重要首長,都由總統欽點,唯獨立法院由公民直接選舉委員,由委員選出院長,如果連這個也要沒收,那就是崇山峻嶺巍然聳立,食銅食鐵,連一條小溪都不許過。
愈不許小溪存活,小溪就會拚命日夜喧譁,終於掙扎衝到山腳,找到出路,小溪拚出一條路,「堂堂溪水出前村」,阻擋小溪的萬重山,只能奈其何。
為了讓執政黨好做事,不惜撕裂台灣,空轉經年,就是要取得國會多數;媒體一方面噬血,一方面有其意識形態堅持,於是打開電視新聞台,都在講罷免,宛如台灣已無正經事可討論;經過渲染擴散,罷團、反罷團對立,親友反目,社會更成兩派,「不支持罷免,就不是台灣人」,把一半的國人歸為「旗魚人」與雜質。
政治人物更好笑,猜猜這句話誰說的,「罷免是人民的權力,但是不能是政治鬥爭的工具,有人想要利用比較低的罷免門檻,來拉下大選中,以過半選票當選的立委,如果我們不在意,他們可能得手,所以明天我們一定要用手中這一票,遏止沒有正當性,只為政治計算的罷免」。
是誰講得這麼義正詞嚴,應該給他鼓鼓掌?不用猜,政客之言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藍罷綠,綠的頭人會這樣講;綠罷藍,藍的頭人也一樣這麼講。政治失掉公義,只看到權力,我們選民何必隨之起舞。
如果有針對性,找特定立委罷,或許會成功;但民進黨的目的是要控制國會,所以要換掉六席以上,因此團滅式遍地開花,這是梭哈的賭法「卅一位通罷應可撈到六位」,心術偏離正道,變成貪心不足蛇吞象的「白虎湯」,白虎湯是有特效的猛藥,但使用不當可能致命,果真。
年初國運籤,台南的南鯤鯓代天府「一重江水一重山,誰知此去路又難;任他改求終不過,是非終久未得安」,最後的「未得安」,有兩種解釋,照字面是不好過,但亦有一說「未」指未月,即農曆六月,所以當家的執政黨,只要大罷免一過,從此頭過身過,海闊天空,完全執政;但可惜,天不從黨願。
這次「大罷免、大失敗」,民進黨重傷,八月廿三日的二波罷免已成強弩之末,但接著會面臨內閣改組、國會黨鞭是否更換的壓力,而且牽動明年縣市長選舉,甚至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總統連任的大選。
「大罷免」給三黨的教訓是,為政以德,勿試「白虎湯」。
台灣中道力量的勝利
2025-07-27 00:15 聯合報/ 劉宗夏/金融分析者(台北市)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首波大罷免結果揭曉,藍白沒有得意的本錢,當然今天這種結果代表藍白支持者強烈凝聚,想要給執政的民進黨一個教訓,但也有不少非藍綠鐵票投下不同意票,他們不是支持藍白,而是反對民進黨分裂台灣。
過去民進黨為了選舉利益操弄抗中保台,多數時候都嚐到不少甜頭,這一次是罕見的大敗,為什麼輸得這麼徹底?不是因為台灣人對於中共的態度大幅改觀,而是受夠了賴政府的兩面手法,口喊團結、實則為了政治利益撕裂台灣。
從結果來看,顯然中間選民也出來表態!不同意罷免的比例大幅高於同意,代表非藍綠選民覺得若不出來表態,台灣社會可能會被推向危險的懸崖邊:用膚淺的口號,喊個反共,就可以區分台灣人誰愛台、誰賣台。如今這個投票結果,就是台灣社會拒絕低俗文化的訊號。賴政府不能再躲在後面,應該要出來對於造成台灣社會的內耗紛亂道歉。
當然結果也代表了民心的難測,當初「卅五名藍委進入二階」幾乎把國民黨打到谷底,民進黨也用司法抄國民黨的家,眼看藍軍就要被團滅,但是民進黨得意忘形、操作過頭,反被民意反撲。所以在野黨看到這些過程更應該警惕,應該心懷謙卑、步步為營,勿犯民進黨得意忘形的錯。
今天是台灣中道力量的勝利,不是任何一個政黨的勝利。
協商才能解大法官提名僵局
2025-07-27 00:16 聯合報/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新北市)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日前立法院再度全數否決總統提名的七位大法官人選。目前司法院僅存八位大法官,憲法法庭無法運作的困局依然延續,攸關人民權利救濟與憲政秩序的根本機制,陷入持續停滯的僵局。如今首波「大罷免」落幕,未能改變國會生態,賴總統更應正視國會現實,主動釋出善意,以理性對話為前提,尋求與在野黨重啟協商的契機。
本次提名案未能過關,固然與提名人選的專業背景與政治形象有關,但更深層的原因是整體政治氛圍高度對立,朝野彼此角力,互信基礎薄弱。在野黨內部即有聲音指出,若再有兩位大法官獲得通過,即可使憲法法庭達到最低開庭門檻,得以重啟運作,屆時恐對《國會改革法案》等關鍵立法作出違憲宣告。為防止憲法法庭淪為政治操作工具,遂形成全面否決之共識。
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提名名單中,部分學者如蕭文生與詹鎮榮,在全院委員會審查階段曾獲國民黨委員肯定,黨團內部原亦有放行的聲音,顯示其學術聲望與專業能力獲跨黨派認可。可惜最終仍受政治氛圍牽動,未能獲得共識。
然而憲法法庭的設置原為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維護法制正義,不應淪為朝野鬥爭的犧牲品。大法官職司釋憲與審查法律合憲性,需具備專業獨立性與社會信任感。若長期處於癱瘓狀態,不僅削弱對違憲法律的修正機能,更將侵蝕人民對司法制度的信賴,損害民主憲政的根基。
當年陳水扁總統亦曾處於朝小野大的格局,最終透過與在野黨充分協商,促成大法官人事案順利通過,足為今日借鏡。大法官人選雖由總統依憲法提名,但「須經立法院同意」本即意涵制衡與共決精神。在實質朝小野大依舊的情勢下,若賴總統再一意孤行,繼續無視國會民意與憲政平衡,勢將迎來第三次封殺的政治風暴,屆時不僅憲法法庭遙遙無期,總統的憲政領導威信亦將難以維繫。
大罷免綠營重挫 賴還要續走自毀「黃磚路」?
2025-07-27 00:15 聯合報/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台北市)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昨天台灣民主制度迎來一次震撼教育式的檢驗。號稱歷來規模最大的「大罷免」行動,藍營完勝、罷團潰敗、綠營重挫,民進黨政府自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大選以來,首度在選舉操作上遭遇全面挫敗。然而,在熱鬧的數字與勝負之間,我們更該問的是:這場政治動員的勝利,是否也是民主的勝利?抑或是另一場通往自毀的「黃磚之路」起點?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Kathleen Parker 在七月廿五日以「川普的黃磚之路並不通往奧茲」為題,提醒世人:政治人物對於不同的陣營與聲音,如果只沉迷於控制與清洗,而非制度與包容,那麼所走上的不會是通往神秘王國的黃磚路,而是一條逐步自我融化、自毀聲望的深淵之路。這句話,用來形容當前台灣執政黨的選擇,無比貼切。
罷免制度,本該是公民制衡代議士權力的合法手段;但當其背後的節奏與操作邏輯,逐漸轉由政黨主導、由中央指揮,原本屬於民眾的問責機制,卻悄然變質為黨派動員的工具。這次的罷免標的不再是施政失職的個別議員,而是整批在野陣營的象徵性「政治標本」-「只要你是對手,就要清除」,這不再是民主的遊戲規則,而是權力競技場的生死格鬥。
事實上,在這場大罷免前後,制度操作與民主精神的落差已令人憂心。從行政資源下鄉助選,到執政高層釋放「整肅反對勢力」的言論,再到媒體鋪天蓋地的暗示性報導,所營造的不只是一次投票,而是一場清洗異己、劃清敵我、鎖定忠誠的權力儀式。
這場行動,無疑點燃了在野陣營支持者的激情,也一度穩固了政黨動員結構;但後果是什麼?是制度信任的進一步流失,是對選票與民意真正價值的質疑。選舉操作成為「政治清算的遮羞布」,制度成為「黨意合法化的工具」。這樣的走勢,不正是走上那條「黃磚之路」嗎?乍看之下金碧輝煌,實則通往虛構的幻境與制度的空心化。
真正成熟的民主,不只是讓你贏,更要讓對手可以安全地輸,並繼續存在。政治應是長期博弈,而非一次性的殲滅。當勝利淪為消滅異己的藉口,當罷免轉為打擊對手的儀式,民主已不再是權力的節制機制,而變成權力的延伸手段。
這次罷免結束後,藍營獲得壓倒性勝利,的確重新定義了戰略主導權,但問題仍未解決。罷免制度的初衷能否被重新理解?選民投下選票時是否感到自由而非被挾持?在這些問題未被認真對待之前,每一次的勝利都可能是下一次信任流失的開端。
罷免,是權利,不是武器;民主,是共存,不是清算;選舉,是節點,不是終點。
台灣現在的關鍵不在於誰贏,而在於制度還剩下什麼。如果執政黨執意走在這條政治清算的黃磚路上,那麼結局恐怕如同 Kathleen Parker 所言,不是走向王國,而是逐步走進權力自毀的深淵。

2025-07-26 23:39 聯合報 / 波波 波波漫畫
反思罷免 理由書不該是謠言傳播站
2025-07-27 00:16 聯合報/ 陳秋政/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教授(台中市)
中選會應實質審查罷免理由書內容,行政機關本應依法中立、忠實執行職責,若文書涉不實指控,應主動介入處理。 圖為中選會主委李進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台灣首次大規模、被罷免者全為在野黨、難掩「追殺」意味的首波罷免投票昨天落幕,結果出乎許多人預料「大罷免大失敗」。
這波罷免活動的來龍去脈,終究還會歸於政治而各持己見,政府權柄是否直接或間接涉入其中,也將因透明治理遙不可期而無從解密或澄清。這種信者恆信的溝通現狀與文化,著實不利國家社會未來發展,也讓民主素養持續處於淺碟化、民粹化的自嗨境界。
回顧本次罷免狂潮的制度運作過程,面對成案與否總是聚焦於程序面門檻,例如有效份數、幽靈連署、送達時間、領銜人資格等等。
但在程序面較勁的就是政黨動員實力與資源,加上不同政黨支持者特徵與投入度不同,因此成案率高低立判,遑論輿論質疑選舉罷免主責機關的行政中立。
從公共事務治理的專業訓練來看,必須從證據與理性的層面提出幾點反思,據此對選舉罷免成案與否的行政體制審議過程,提出制度變革建議。
首先從反思講起,要想避免不必要的政治動員,其實可以從制度改善著手;在程序面門檻之外,中選會應該對「罷免理由書」內容進行實質審查,雖然這部分有賴審查成員組成結構的超然客觀,但上述期待不應是奢想、夢想,而是應該立即斷然改善或展現選務機關的超然中立。
從罷免活動的推進過程來看,試問有多少連署人、投票人耐心看完「罷免理由書」、「答辯書」內容?成熟的民主權行使應該以什麼為基礎,是主觀情緒還是客觀論證?街頭上許多的積極論述看來都是主觀情緒,或者是假裝為客觀論證。
只要詳細分析「罷免理由書」內容便能歸納出幾項典型論述,例如刪除預算損害民眾福祉、支持修法影響國安、問政表現怠惰不積極等等,也常見「可能、不利、不符合民意」等缺乏佐證證據用詞。
行政機關本於職權應該妥善實踐忠誠忠實的義務,本於法令中立客觀。若公告的選舉罷免文書內容涉及不實指控,中選會應有所動作。
回顧此次大罷免,罷團提出的種種罷免理由部分缺乏具體實證,也讓真真假假的訊息在網上流傳,成為另類「謠言傳播站」,加劇了對立。面對此次大罷免結果,期望賴政府反思,也期望行政機關能檢討此次大罷免過程中的可能疏漏,敦促台灣民主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