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言論自由≠政黨宣傳自由
◆ 這不是罷免 是製造寒蟬
◆ 脫中入北?沒實力能變出什麼把戲
◆ 川普讓疑美論成為潮流
◆ 美陸優劣勢難料 台應謀多元分散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學生言論自由≠政黨宣傳自由
2025-04-18 04:09 聯合報/ 黃瑞彬/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近來大罷免活動如火如荼,甚至延伸至大學校園。教育部長鄭英耀強調「活動並非校方主導,應尊重學生言論自由」。他亦認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毋庸置疑,並規畫納入識讀中國威脅的教材。
教育基本法第六條規定「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法律主體雖為學校而非學生;但各校如中山大學、政治大學等,均強調「尊重學生於合法範圍內參與公共事務之權利」,並表示「不介入學生對特定議題」立場」,雖表面中立,若校內政治活動背後實由政黨策畫,則無法迴避教育中立遭侵蝕的疑慮。
事實上,大罷免為執政黨所推行,若將校園內的罷免攤位視為純粹學生自發,未免自欺。學生當然可有立場與聲音,但若以「學生自主」為名、行政黨動員之實,將政黨介入包裝為言論自由,將使教育淪為政治工具。
若以「學生言論自由」開此先例,未來選舉期間是否可在校內豎立旗幟、擺設看板?此行為是否仍屬學生言論自由範疇?教育機構與公共空間不同之處,在於其須在思想開放與政治中立間取得平衡,保障學生在免於政治干擾的環境中學習,而非成為政黨「先修班」。
由哈佛大學與川普政府的衝突,可見捍衛教育環境之艱難。川普政府意圖打擊多元化政策,哈佛大學明確拒絕聯邦政府的「改革」要求。川普政府隨即凍結哈佛大學廿二億美元補助,凸顯出堅持學術自由的高昂代價。
再看台灣近年的教育部長,從杜正勝的「左轉九十度台灣地圖」到潘文忠的「愈本土也愈國際」,再到如今鄭英耀「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論述,已經引起憲法層級的爭議。教育部長雖屬政治任命,其主張無可避免帶有意識形態,但教育政策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若過度依附權勢,恐將深刻影響教育的價值導向。
大學校長的角色亦不容忽視,知識分子應在關鍵時刻堅持良知立場,為真理發聲。
大學為思想重鎮,更是民主素養的起點。教育部長與大學校長,身為知識分子與教育推手,應在原則上堅守底線。若讓校園成為政黨動員的搖籃,將嚴重傷害教育中立的核心價值。
捍衛學生言論自由不應與捍衛政黨宣傳自由畫上等號,唯有真正落實黨政軍退出校園,才能維護學術空間的理性與自由。
這不是罷免 是製造寒蟬
2025-04-18 04:09 聯合報/ 董保城/東吳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政大法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
近日檢調針對在野黨發起的罷免行動,展開大規模搜索與聲押,面對此類高度政治性的案件,不得不嚴肅提醒:檢調做為司法體系的一部分,其所啟動之每一項強制處分,不僅是針對當事人,更涉及整體司法在人民心中的正當性與中立性。此次針對罷免案的偵辦,無論從程序時機、法律適用,或檢察官角色,均值得深切反省。
首先,檢調發動搜索、約談甚至聲押相關人員,其合理性與必要性令人質疑。罷免連署文件為客觀書面資料,依法均交由選務機關保管審查,不存在立即滅失之風險。更何況罷免連署尚在進行中,是否成案仍在未定之天。傳統上檢調對此類爭議性高、與選務相關之刑事問題,多遵守「刑法謙抑性」與「選後偵辦」的實務慣例。就如同辦理證券市場內線交易案件,檢方為顧及市場穩定,常選擇於周五下午搜索,以減低對周一市場波動的影響。
今日罷免案偵辦卻反常地在罷免連署進行期間倉促啟動、聲押多人,究竟是基於何種不可延遲之急迫性?何以選擇性偵辦在野黨發起的罷免行動,難道另有政治考量?
再者,此次聲押與搜索之適法性,亦有比例原則的爭議。罷免案所涉罪名,多為刑法偽造文書、個資法等,性質輕微,部分甚至屬告訴乃論。根據我國現行法制,對此類輕罪原應循行政程序先行處理,選務機關本可透過審查刪除瑕疵連署,若再發現疑似惡意偽造,方始移送檢調偵辦。然而此次事件中,選務機關竟未善盡自身職責,即全案告發至檢方;檢調更未審酌罪責輕重與事證滅失可能性,便以最強手段聲押多名黨工與志工,難免令人懷疑是否有「興師動眾、以儆效尤」之意圖。
對比執政黨支持者所發起之罷免連署所涉類似問題,是否以同等標準辦理?雙重標準若確實存在,不啻於動搖人民對司法的基本信任。
最後,就檢察官角色言,必須再次強調:檢察官非行政命令之執行者,而為國家公益之代表人。刑事訴訟法明定檢察官於偵查與起訴中,應注意於被告有利與不利之情狀,維持客觀中立,方能符合公益代表的憲政定位。然當前檢方在此罷免案中所展現之作為,令人遺憾地接近「司法助攻」的社會印象。
一個政治行動,尚未有選民最終選擇之呈現,卻因一紙連署爭議,即被檢調定調為「涉刑事犯罪」,進而以最嚴厲之強制處分應對,此非僅侵害個人自由,更等同向其他有意行使罷免連署之公民發出威嚇,形成制度性寒蟬效應。試問,在此氛圍之下,誰還敢發動公民罷免?誰還相信「民主可以制衡權力」不是一句空話?
司法從來不應成為執政者清算政敵的工具。司法若不自守界線,放棄中立原則,人民對其敬畏將轉為警戒,對其信任將化為防備。檢調應愛惜羽毛、潔身自持,勿為一時政治風向犧牲長期法治價值,否則司法不僅失其公信,更可能步入歷史上所有威權體制清算異己的覆轍。
脫中入北?沒實力能變出什麼把戲
2025-04-18 04:09 聯合報/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民進黨最近忽然提出「脫中入北」論,應該先釐清的是,其主要談的是產業投資發展方向。從在執政黨部報告的學者媒體投書來看,其觀點證據也是以過去台灣對外投資、出口集中度與對外投資流向的歷史分析;而民進黨主席賴清德附和稱:投資「脫中入北」過程正面,並舉「矽盾2.0」說台灣與全球北方民主國家組成聯盟,這正是他所提出的「非紅產業鏈」及「台灣+1」,「台+美」新布局整體藍圖的一部分。
既然談到政府與產業投資,就不得不提起促成台灣經濟奇蹟的發展國家論。該論認為,過去台灣經濟之所以能發展,是因為國家有重視經濟發展的官僚、對社會的有效穿透,以及不受利益團體影響的產業保護政策等。一言以蔽之,台積電等電子產業之所以能崛起,當時的政府厥功甚偉。
然而,如果用發展國家論在台實踐軌跡來評估民進黨的「脫中入北」論,卻能看出許多問題。
首先,自從民主化開始後,台灣就逐漸脫離發展型國家模式了。李前總統將黑金引入中央政治,打壓專業官僚;後繼者更是貪腐纏身,帶頭做了壞示範;政策即便有所規畫,也會受到利益團體影響;再加上目前內閣財經官員表現,很難看出賴政府官僚有自主性與足夠專業能力。
其次,發展國家能成功,也與冷戰時期美國支持有關,一起形成幫助產業的合力,現在則正好相反:過去國家扶助私有特定產業是不讓其市場化以保護之,美國政府也視情況接納此種保護政策,而如今台積電在市場上打遍無敵手,面對的主要問題,是美國一直要它赴美開新廠、提高其運營成本的威脅。理論上政府要幫忙,就是該頂住政治壓力,作企業後盾,但結果卻是配合美方威脅,增加企業成本。
第三,美國現在是經濟民族主義當道,未來台積電的股權會不會變動?美國本土有沒有成立新公司的動機?一旦有了各種概念的「美積電」,留在台灣的台積電,是否將被視為新公司的競爭對手?
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四月初在媒體訪談中,直言表示,要將半導體製造業從台灣移回美國,上述疑慮並非無的放矢。
總結言之,外界很難看出賴政府有保護自家產業的對策與能力,國家發展前途堪憂。從美國課徵台灣對等關稅到所謂「脫中入北」論出來,僅能看到政府搶先配合美國姿態,就算講的是入「北」而非入「美」,得罪對岸能加入多少國際經貿組織、能與「北方國家」簽訂多少經貿協定及厚植實力?
猶記當年「雙英辯論」ECFA,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提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走向世界」,執政多年來也多次宣稱要加入國際經貿組織等走向世界,但成績如何?而國家要加入哪個方向可再討論,但實力沒了,去哪裡都沒意義。人民該看看賴政府還能變出什麼新把戲。
川普讓疑美論成為潮流
2025-04-18 04:09 聯合報/ 朱立安/教(嘉義市)
看到美國前總統拜登的演說,也看到前白宮資深顧問班農斬釘截鐵說川普即使違憲也將贏第三任總統,想起近日重溫莎士比亞,莎翁亙古恆新,乃因場景雖假託古代異國,卻寫當代罪孽與無奈,而今日的美國和台灣正放大百倍重演莎翁筆下的蠢惡。
拜登身為卸任元首,不滿現任總統上任八十天就簽一百多條荒誕行政命令,只囁嚅指責不該損及美國人的退休金保障,這就是進退維谷的哈姆雷特,不能不表態,又小心翼翼怕得罪當道。班農上節目,主持人拿憲法唸條文,把那本憲法送到班農手中,班農滿臉不屑,那個側翼覺得自己是造王者,我們則看到昏庸的李爾王、不知滿足的馬克白,以及狡詐、大膽、全無道德觀的軍官伊阿古。
台灣常演出莎翁的仲夏夜之夢,若更多人熟悉這齣用鮮花隱藏大砲的傑作,會發現戲裡演蠢戲奉承當權者的村夫,放到今日民主社會就是大悲劇!如今,會一人一票選出川普,也會在台灣推動踐踏國會的大罷免。
當哈佛大學發出公開信,反抗川普政權的荒謬作為後,有識者談價值觀、道統、公平、法律程序,但更多戴著驢頭的蠢夫除了物價、退休金之外毫不關心,所以國王只消撩起讓國家再次偉大的病態鄉愁就能撈選票。蠢夫聽到國王說各國排隊等著「吻他屁股」,不會介意其背後的帝國主義思維,但台灣豈該以舔進「美國隊」而洋洋自得?
美國曾與加拿大、墨西哥簽《美墨加協定》,棒打這兩國亦毫不手軟。新加坡與美國有貿易逆差,仍被美國用關稅處罰。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提出五點「貢品清單」,從第一點要各國出口產品全面接受美國關稅,到第五點直接捐款美國財政部,都吃人夠夠,但民進黨團總召讚揚關稅戰,說川普在打全球大罷免,到最後世界雙強就是美國與台灣,完全附和班農的 MAGA 論調。
一星期前,美國各地舉行反川普示威,今日我細讀美國政府把髒手伸進學校的新聞,以及哈佛大學的公開信,無法不感嘆,美國還配稱作民主自由國家嗎?美國剛把薩爾瓦多獨裁者迎進白宮,完全不是當初把澤倫斯基轟出白宮的嘴臉。總統又在社群媒體發文說俄烏戰爭是拜登的戰爭,不是他的戰爭,顯然別肖想美國出兵幫助烏克蘭。民進黨喜孜孜舔川時,請想想這些實例,也想想美國已撕毀多少條約,又退出了多少國際組織。
充滿優越感的川普,讓「疑美論」成為國際潮流,這並不僅關稅一項問題。美國排斥特定族群,將之遣送出境,更對文化機構與各級學校下手,把教育當成認知作戰,又想方設法規避憲法制衡,台灣與美國兩個政權一搭一唱,顯然也不僅貿易戰一項而已。
當馬克白野心被煽起,理智就沒了作用;當李爾王在阿諛中做出任性決策,更大悲劇必隨之而來。如今這個每十五分鐘就有頭條新聞的動盪時代,想生存需要頭腦清晰,負責任的領導人該停止望梅止渴的口號,例如「再次偉大」、「脫中入北(美)」之類,別糊弄人民、自我麻痺。
季青漫畫
美陸優劣勢難料 台應謀多元分散
2025-04-18 04:09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美國總統川普於四月二日宣布對主要貿易國家徵收對等關稅,最終演變為美中貿易戰。隨著美國針對中國課徵高額關稅,中國也祭出反制措施,兩強對峙迄今未有根本緩解。在這場博弈中,究竟誰更占優勢?各界看法分歧。
在近期的《外交事務》雙月刊中,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在〈美國在貿易戰中很容易失敗〉一文中指出,美中關稅戰實則對美國更為不利。
而曾任拜登政府亞太事務副國務卿的坎伯與學者合撰的〈別低估中國〉,則從經濟、科技與軍事等多面向分析中國的結構性優勢,強調美國需結合盟國力量,方能有效應對中國的長期挑戰。
波森的觀點值得重視。他認為,美國在貿易戰中的劣勢,來自於對中國商品的高度依賴與替代困難。例如,美國自中國進口的商品與原料在短期內難以被其他國家取代,或無法以合理成本在國內生產。美國在去年對中國的商品與服務貿易逆差約達兩千六百億美元,相對於擁有順差的中國,在對抗中相對吃虧。
此外,波森指出,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雖表面上施壓中國,實則對美國供應鏈與消費市場造成衝擊,導致製造業成本上升、通膨壓力加劇,甚至影響投資信心與生產力發展。他警告,若持續中斷自中國的進口來源,將可能引發「滯脹」風險,美國聯準會與財政決策者將面臨艱困選擇。
坎伯等人則指出,中國在關鍵領域正逐步取得主導地位。在製造業方面,中國總體能力約為美國的兩倍;在科技研發上,中國每年產出的專利數量與高被引論文均已超越美國;在軍事上,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導彈庫存與高超音速技術也領先。尤其在新興產業如電動車、太陽能、電池與稀土礦物的生產上,中國的市占率已高達全球七成以上。
更重要的是,依據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早於十年前在實質經濟總量上超越美國,顯示其內部市場與工業產值具有相當厚實的基礎。
當然,這些觀點並非意味美國完全喪失優勢。美國在制度設計、科技創新、金融體系與全球聯盟網路等方面仍具深厚實力。坎伯等人也指出,美國若能團結盟國、加強供應鏈韌性與自主生產能力,仍有望在長期競爭中維持主導地位。然而,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美國的策略與態度須更具連貫性與前瞻性。
這場貿易戰的影響並不僅限於美中,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也帶來深遠影響。台灣作為半導體、電子與精密製造的重要節點,夾在兩大強權之間,應在因應地緣政治與貿易結構轉變時,維持靈活務實的策略。
最近賴政府提出「脫中入北」口號,試圖重塑經濟布局。然而若未能配合產業現實與國際市場的實際需求,反可能導致內部產業承受成本壓力,加重民眾負擔。因此,更應謀求多元分散的經貿政策,在穩健中創造空間。
總而言之,美中貿易戰對全球政經格局影響深遠。在此過程中,冷靜分析形勢、避免情緒性政策反應,並審慎規畫自身定位與應對之道,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