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詹文男/自信醫生與AI助理

◆  詹文男/自信醫生與AI助理
◆  陳國樑/對等關稅=土匪關稅








詹文男/自信醫生與 AI 助理


2025-04-18 04:09  聯合報/ 詹文男(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好友老張是趨勢專家,最近熱中於研究人工智慧(AI)在百工百業的應用。前些日子他問筆者一個問題,結果令人意外。老張說有三組對象進行實驗,第一組只有醫生,用傳統工具進行疾病診斷;第二組是醫生加 AI;第三組是只有 AI。請問哪一組的表現最好?

自以為是的筆者毫不猶豫的回答說,一定是醫生加上 AI 輔助的第二組成績最高。老張說他原本也認為是如此,但最近一個實驗有不同的結果。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波士頓一家醫院的內科醫生 Rodman 博士參與了一項實驗,結果發現醫生使用 AI (其工具是 ChatGPT-4)和一般的傳統診斷工具時,表現只比完全沒使用 AI 的醫生好一點點。

驚人的是,當單獨讓 AI 進行診斷時,成績居然比所有醫生都更好。  AI 在診斷病情並且清楚說明理由方面的平均得分高達九十分而有使用 AI 幫忙的醫生,平均得分只有七十六分,沒有用 AI 的醫生則是七十四分

此一研究除了顯示 AI 在診斷疾病方面確實非常強大之外,也呈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醫生通常會過於相信自己的經驗和直覺,即使 AI 提供了更準確、更完整的建議,他們也不容易接受,錯失了 AI 能夠提供更好、更全面診斷的機會。

所以,要讓 AI 在醫療診斷中真正發揮作用,可能需要讓醫生先能夠跟 AI 「好好相處」。醫生需要放下成見,認真思考 AI 的建議,並學習如何善用 AI 的分析能力,而不是只是偶爾問個問題就結束。當然, AI 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目前的 AI 模型是靠大量資料訓練出來的,還是可能有錯誤或判斷偏差,因此醫生的經驗跟專業判斷還是舉足輕重。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 AI 的確可成為決策輔助,但人的態度會決定其成效研究顯示,在某些診斷上,單獨使用 AI 的準確率高於醫生,這表明 AI 已具強大的輔助能力然而,醫生在使用 AI 時,往往仍受到「過度自信」和「確證偏誤」(指人們傾向於尋找、解讀或記住那些符合自己原本信念或觀點的資訊,而忽略或低估與自己信念不一致或相反的證據)的影響

而對醫療機構而言,AI 在某些方面表現優於醫生,並不代表醫生不再重要,而是說明 AI 可以成為決策輔助工具,幫助醫療專業人員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因此,組織應思考如何重新設計醫療流程,讓 AI 與醫生的專業可以進行互補,建立 AI -醫生協作模式,營造「 AI 友好」的環境,以避免專業人士對 AI 可能抱持的懷疑態度,影響 AI 應用的有效性

總體言之,未來 AI 絕對會深刻改變醫療領域,但這必須建立在人與 AI 之間良好的互動基礎上醫生要放開心胸接受 AI 的輔助,而 AI 的設計也要更貼近醫療實際需求,這樣醫療診斷才有機會真正變得更好、更有效率,讓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療與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