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川普與歐洲決裂,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 聯合報黑白集/賣礦產vs.賣台積電
◆ 經濟日報社論/國營事業治理改革 要拿出決心
經濟日報社論/國營事業治理改革 要拿出決心
2025-02-28 00:3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營事業在國家經濟體系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聯合報系資料照
國營事業在國家經濟體系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台灣17家國營事業的治理長期以來一直是爭議的焦點。從接連發生的弊案到管理疏失,已經影響了國人對國營事業的信任,也阻礙經濟穩定發展。若要真正提升國營事業的經營效率,國際上成功的治理經驗,特別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理事會(OECD)於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提出的《國營事業公司治理指引》,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鏡的藍圖。
國營事業管理失序與弊案不斷褪去「鐵飯碗」的光環;受限於法規,獎金與激勵制度較不如民間企業彈性,加上傳統業務壟斷優勢喪失,轉型策略不明,獲利每況愈下,甚至虧損連連還需政府預算補助。在過去十年間曝光了多起醜聞。例如,中油前執行長涉及協助業者綁標、收取回扣事件,使得國營事業的腐敗問題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此外,台糖、台電、台水等國營事業也相繼出現管理不善、內部貪汙、利益輸送等問題,這些國營事業治理中的結構性缺陷,亟需改革。
國營事業長期以來面臨的問題,來自於治理結構的不健全。首先,國營事業的董事會缺乏足夠的獨立性,由政府多屬酬庸性任命導致董事會的專業性能力無法達到要求。其次,透明度不高,許多國營事業的財務資訊與決策過程未能公開披露,外界難以有效監督。此外,政治干預問題尤為嚴重,除了政策目的外,很多國營事業的決策過程不僅缺乏市場化考量,反而被政治利益主導,削弱了國營事業的競爭力與長期發展潛力。
OECD《國營事業公司治理指引》為決策者提供了具體建議與實際指導,幫助評估和改善國營事業的法律、監管和制度框架。
OECD 指引的核心要義包括:強化透明度與問責性:國營事業應該公開財務報告,建立績效評估機制,並確保資源運用的效益最大化。
提升董事會的獨立性與專業性:董事會應該由多元背景的獨立專業人士組成,避免政治干預,增強決策與監督功能。減少政治干預:確保國營事業能夠依照市場需求與專業經營理念運作,非成為政治分贓的工具。
台灣可以根據 OECD 指引,進行具體的國營事業治理改革。特別是,政府可以加強董事會的專業性,減少政治的直接介入,並提升財務資訊公開透明度。這樣一來,既能增強國人對國營事業的信任,也能提高國營事業的市場競爭力。儘管 OECD 的指引提供了具體的改革方向,但要實現這些改革最為關鍵的,便是政治意志的缺乏與既得利益的阻力。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 OECD 指引修正版指出,各國改革國營事業在涉及根本利益時,政治人物基於選舉壓力或短期利益的考量,對改革保持觀望,往往予以拖延或敷衍。此外,國營事業的內部人員,特別是受政治任命的高層,往往對改革抱有抗拒心理,擔心自身利益受到威脅。
為突破這些阻礙,政府必須展現出堅定的改革決心。這需要將 OECD 的指引融入台灣實際情況,還需要設立強有力的監督機構與法律框架來保障改革的有效性。例如,應建立一個獨立的國營事業監督機構,負責董事會成員的任命、企業績效的評估與薪資掛鉤、內部運作的透明度。同時,對政治干預應予法律約束,確保國營事業專心市場化運作,而非受到政治力量的左右。
台灣國營事業的治理改革,唯有在吸取過去教訓的基礎上,參照國際最佳實踐,才能為未來的國營事業體系奠定更穩固的基礎。OECD 的《國營事業公司治理指引》改革提供了有力指導,但最終還取決於政府是否能夠展現出足夠的勇氣與行動力,通過改革國營事業必將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確保國營事業成為穩定台灣經濟安全與韌性之後盾,為國營事業創造永續經營環境與世界接軌。
聯合報黑白集/賣礦產vs.賣台積電
2025-02-28 02: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在川普政府推動下,市場傳出美施壓台積電出手救英特爾,接手其代工業務或推動兩家企業合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要求台積電與英特爾合資並輸出技術,傳聞甚囂塵上,至今未見賴政府嚴正否認反駁。大陸國台辦為此批民進黨:將半導體產業當「伴手禮」拱手送人,是砸民眾的飯碗,媚美賣台。重話連珠,不假辭色。
不過,對美軟弱、彷彿護國神山都可以送上的賴政府,卻對陸客來台挑斤撿兩,嚴酷不可一世。邱垂正說,過去兩岸觀光1.0,業者抱怨只賺到疲勞與垃圾。這讓國台辦更怒了,反問過去台灣賺得的幾千億,難道都是垃圾?
賴政府怕是真的看不上陸客團那一點消費力。台積電一年就能賺上兆元,得多少陸客花多少年才追得上?一片高階晶片搞不好比等重黃金都貴,台積電這種能下「金蛋」的企業,賴政府都捨得上供給美國,那把被比成「垃圾」的陸客擋在門外,還真是沒半點毛病。
好在台積電的歸宿還沒底定,究竟要變成「英積電」還是「台特爾」,仍沒個準。川普如今正忙著搞定烏克蘭,澤倫斯基終究拗不過「川皇」,已準備簽約賣稀土礦。
令人好奇的是,賴總統看到澤倫斯基下場,就算沒有一絲兔死狐悲的傷感,難道也不覺得技不如人?連川普都稱讚澤倫斯基,靠演技就讓美國出三千多億美元幫他打仗;為何我們仗還沒打,就得出讓台積電?
再說,烏克蘭打輸了還能賣礦產還債,台灣若輸還能賣什麼?
聯合報社論/川普與歐洲決裂,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2025-02-28 01: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川普政府立場轉換,不僅拒絕譴責俄羅斯的侵略,甚至在安理會上選擇和俄、中兩國站在同一邊,呼籲盡快結束烏克蘭的戰爭。 路透資料照片
正當許多歐洲國家「向右轉」之際,國際社會氛圍也出現了劇烈變化。廿四日的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歐洲支持烏克蘭並譴責俄羅斯的提案,美國卻投下反對票。同一天,聯合國「安理會」卻通過美國呼籲結束烏克蘭戰爭的議案,未譴責俄羅斯;美、中、俄共同投下贊成票,英法等國則選擇「棄權」。安理會的決議,被解讀為「川普與歐洲公開決裂」。
幾十年來,歐洲和美國為軸心的「西方世界」,一直以民主、平等、人權的價值定義著全球道德標準。過去三年的俄烏戰爭,歐美緊密並肩同行,共同支持烏克蘭抵抗俄國的入侵。如今,僅僅是美國總統由拜登換成川普,為何西方聯手資助烏克蘭抗俄的正當性立即瓦解,連美歐之間的「盟友」關係也變得可割可棄,這真是讓人目不暇給的變化。
更令人驚愕的是,美國不僅拒絕譴責俄羅斯的侵略,甚至在安理會上選擇和俄、中兩國站在同一邊,呼籲盡快結束烏克蘭的戰爭。川普這種「敵人變朋友」的迅速轉換,歐洲各國當然嚥不下去,但他們也自知無法阻止;因此英、法等國並沒有投下「反對票」,而是「棄權」,以示沉默的吞忍。無論如何,一旦美國從俄烏戰爭抽腿,這場戰爭便打不下去。也因此,澤倫斯基自知大勢已去,也只能含恨簽下那紙號稱價值五千億美元的「稀土協議」,這還不包括未來可能必須「割讓領土」的羞辱。
川普用冷酷的手段逼烏克蘭停戰,用粗暴的態度要求歐洲盟友追隨,卻反身去擁抱遭它制裁多年的侵略者俄羅斯;這些場景在在讓人瞠目結舌,但卻註定是要發生。人們可以說,這都是川普的商人本色及現實主義作祟,把民主、道義和理想都拋在腦後。然而,川普的粗暴和冷酷卻有一個高尚的藉口作為支撐:他是為了終止戰爭,帶來雙方人民的和平。
我們很難說川普是一個和平的愛好者。他介入以哈和談,也完全站在偏袒以色列的立場,無視以國將加薩摧毀成一片焦土,還奢言要「清空加薩」。但就俄烏戰爭而言,這場戰爭造成近千萬烏國人民流離失所,就人道而言,早日結束戰爭,當然也遠比維持澤倫斯基的戰爭英雄形象重要。尤其,大量難民已造成歐洲社會的不安,乃至引發多國的「反移民」浪潮。德、法等歐洲國家近年政治上都出現「向右轉」現象,這與俄烏戰爭帶來的移民、能源、社會後遺症息息相關。因此,就算川普的態度再粗魯,他能結束這場戰爭仍會受到多數人歡迎。
問題是,如果川普能在短短時間內促成俄烏停戰,為什麼拜登不能?為什麼其他歐洲國家領袖不能?原因就在,拜登和西方國家都仍停留在冷戰時期的對峙思維,他們誇大普亭對西方的威脅,把俄烏的民族及邊界嫌隙上綱為民主與極權的鬥爭,把歐盟及北約的東擴當成圍堵俄羅斯的「十字軍東征」,把烏克蘭想像成西方不可退卻的「道德底線」。在這樣的心態下,他們就註定要打不可能贏的戰爭,烏克蘭只能在西方援助下,用人命幫美國消耗俄羅斯的財力;有任何國家表示應該和談止戰,立刻被指為「叛徒」。相形之下,川普不在乎這類意識形態和道德大話,反而更有機會終止戰爭促成和平,這是最諷刺的地方。
儘管共產主義垮台已經卅多年,但東西冷戰的鬼魅卻仍未散去,這是人們從俄烏戰爭中目睹的事。這次在安理會,川普選擇和俄、中站在一起,把歐洲甩在一邊,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台灣也應能感受到地殼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