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 星期五

228安民或屠民 讓史料說話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228安民或屠民 讓史料說話
◆  誰耗盡台灣半世紀累積的創新紅利?
◆  誰來找回真實228歷史
◆  解救急診壅塞的五支箭
◆  落實分級設急救中心救急診
◆  慢性病醫療系統需超前部署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228安民或屠民 讓史料說話


2025-02-28 01:20  聯合報/ 陳學林/民國台灣史作家(桃園市)
圖為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的「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卅六年(一九四七年)二月廿七日發生在台北市的官民查緝私煙糾紛所衍生的二二八事變,迄今已七十八年。當時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與國府主席蔣中正之間,關於請兵、派兵的考量,及整廿一師來台平靖事變過程中有無濫殺報復,一直為各界爭論不休。筆者依據史料論述之

在事件發生次日(廿八日),台北群情如狂,停工停市,流氓結群持刀棍,遇外省人輒予凶毆。當時國府在台軍、憲兵力嚴重不足,陳儀當天宣布台北市戒嚴,為了防範事態惡化,規定非因自衛絕對禁止開槍。

三月一日,陳儀應省參議長黃朝琴等之請同意解除戒嚴,並組織「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研商善後,但情勢並未好轉;三月二日,基隆市、台北縣、新竹縣市、彰化市、台中縣市、嘉義市、台南縣市等地皆起暴亂,台北治安落入處委會成立的「忠義服務隊」之手。此時省公署、省警總、各縣市政府已無法行使職權。處委會在三月七日提出處理大綱四十二條,要點包括:軍隊解除武裝、省公署由處委會改組、撤銷省警總等,為陳儀嚴拒。三月八日,各地暴亂達到極點。

陳儀是在三月二、四、七日,三次請兵,前兩次電文均強調來台兵力素質須好。蔣中正三月五日電復,已派步兵一團及憲兵一營由滬啟運。觀陳氏對兵力素質的要求,及蔣加派憲兵來台,兩人著眼應在軍紀。整廿一師師長劉雨卿記述蔣示,在「寬大處理、整飭軍紀、收攬民心」。

三月九日整廿一師四三八團在基隆登陸,四三六團及師屬其他部隊稍後到來。十一日,省警總公報,嚴禁官兵使氣報復,違者軍法嚴辦。蔣中正更在十三日急電陳儀:「請兄負責嚴禁軍政人員施行報復,否則以抗命論處」。十五日,陳儀發表告駐台官兵書,列舉七條幾全在申飭軍紀。戡亂自北而南迄東,在三月十七日獲得控制。其中以四三六團在埔里一帶,與老台共謝雪紅領導暴徒戰鬥為激烈,謝事敗後潛逃大陸

事變初定,國防部長白崇禧奉蔣中正命,於三月十七日來台,在台十七天走訪各地,敘明中央寬大處理原則,並嚴飭官兵遵守軍紀。綜觀整廿一師在台期間,官兵恪守軍紀,交易概以現金支付;搭乘交通工具,一律照章買票。為免採買糾紛,由當地農會或合作社代辦主副食,貨清付款。官兵經常參加地方活動,駐台數月期間,若干官兵且與台籍女子成婚。

筆者深感多年來,若干人士為達政治目的,不惜醜化扭曲歷史事實。惟斑斑史蹟歷歷可考,尤應為論者明辨慎思。












誰耗盡台灣半世紀累積的創新紅利?

2025-02-28 01:13  聯合報/ 徐作聖/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退休教授(新竹市)
面對美國川普總統加諸於台灣的威迫利誘,賴政府提不出任何具體因應對策,只能空泛的談「非紅供應鏈」的構想。 聯合報資料照片


地緣政治環境丕變,美國川普總統加諸於台灣的嚴苛條件,使朝野立即感受到迫在眉睫的轉型壓力。但在面對「川普震撼」的威迫利誘之際,賴政府不但提不出任何具體因應對策,卻空泛的夸夸其談「非紅供應鏈」的構想,這個「純」政治考量的對策,對川普威迫手段明顯「文不對題」。

近半世紀以來,台灣遵循的產業創新制度本質上是「儒家資本主義」,也就是政府強力介入並主導產業創新的方向,而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成立新竹科學園區外,及後續在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成立台積電並推動資訊產業發展等大刀闊斧的政策,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自由民主化之後,產業政策及科技創新逐漸轉換成為碎片化、多元化,主流產業為代工及系統組裝,缺乏產業領導力及可自主的槓桿優勢。主要政策方向,包括李登輝總統時代的「十大新興產業」、陳水扁總統時代的「兩兆雙星」、馬英九總統的綠能產業再造及全球連結政策,蔡英文總統時代的「六大核心產業」、賴清德總統的「五大信賴産業」等。這些非專業非系統性堆砌出來的産業計畫,在缺少規模優勢、技術創新、市場幅員等客觀條件下,故多年來成效不彰而整體産業發展遲滯

近二十年來,政府在小確幸格局下,官員主導產業方向但缺乏專業知識及前瞻領導力,只知有碎片化「供應鏈」但不願長線布局「產業鏈」生態系統。在代工文化下,全台就剩下了「小打小鬧、小確幸」零星式的創新,到頭來能拉上國際檯面的只剩下「一人武林」護國神山台積電獨領風騷,產業落入「緬懷」護國神山的情懷中繼續蹉跎。

台灣真正令人憂慮的並非來自外部壓力,而是內部的遲鈍與麻木。全球內外政經環境正面臨巨幅的震盪,而台灣對內的政治操作正快速消蝕殆盡半世紀所累積的政經資產,羅剎海市」的「現實扭曲、黑白顛倒、制度封建僵化」的政經環境,「阿舍」的政府治理能力是台灣治理困境的主因,其中包括而政府領導力、小確幸/碎片化、跟風戀屍矽谷、缺長期產業鏈生態系統布局等。

近年大陸民企各領域拔尖的案例多有,在人工智慧及影視電玩領域展現了中華文化與科技創新無縫結合的震憾,「中國製造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也取得一定成果。

相對的,台積電的一人武林終有消散殆盡的時日,產業轉型不是政治口號而是攸關存亡所需,而台灣在川普 MAGA 的狂風暴雨下如何重新調適,應該是台版「重新再偉大」的起手式。台灣不能再依賴傳統製造業思維,重新盤點創新政策是當務之急,而應迅速轉向知識密集型、高附加價值產業,投資系統性的產業鏈及生態系統才能在國際競爭中重新站穩腳步

在地緣政治威脅及產業空洞化亟需轉型之際,政府須主動調整策略性、系統性的創新轉型,才能在國際競爭中重新站穩腳步。政府是不是也該重新思考產業治理對策,並努力洗刷掉「羅剎海市」及「阿舍」的惡名了














誰來找回真實228歷史


2025-02-28 01:28  聯合報/ 張璉/東華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新北市)
圖為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的「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兩年前筆者撰文「二二八放假,大大失禮」,從國定假日的意義、人情制禮的歷史意涵,以及放假帶來歡樂,卻是基植於族群仇恨的矛盾與荒謬等等析論,提出二二八紀念而不應該放假的呼籲。

直到今天,「二二八」真相在綠營執政長期掩蓋甚至刻意壓制下,呈現的只是片面且偏差的;國人逐年服下綠色執政的藥單愈飲愈順口,殊不知服錯藥了。

我生長於中部小鎮,父母都在小鎮中學教書,住學校宿舍,左鄰張家、右舍趙家,都是爸媽的同事,孩子常在一起玩,只是趙家孩子比兩家孩子都大些。

趙伯伯文質彬彬、帥氣挺拔,趙媽媽不修邊幅,粗手粗腳還嗓門大,罵孩子聲各家聽得一清二楚。我對趙伯趙媽的組合很好奇,一日忍不住問爸爸,爸爸告訴我一個故事:在二二八時外省人被本省人追殺,趙伯伯是河北人、四處逃亡,後來被一家本省籍農夫收留,他感念農夫救命之恩,便娶他女兒為妻。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二二八」三個字,僅十歲的我有一絲絲驚嚇,為什麼本省人要仇殺外省人?

這類事件亦不少,民進黨官方刻意忽略,最有名的不外是台灣經濟發展重要推手孫運璿。民國卅六年二月廿八日當天,若非雲林籍蔡瑞唐課長的保護,孫運璿不知命運如何。

孫當天日記寫道:「今日上午民眾數千人圍攻專賣局,分局內地職員多被毆傷,且有數人斃命,下午復包圍長官公署,與警察發生衝突復被擊斃數人,事態愈行擴大,演變成本省人排外風潮,遇見外省人即打…五時左右聞暴徒已至台北支店,乃急尋黃協理同至蔡課長家中躲避,及暴徒至公司後內地人皆已避去,故未肇事…此次不幸事件,頗為痛心,尤其是令日人看見我們自己火拚,更覺難堪。」

當年不少隻身在台工作的外省青年,被群眾圍毆擊斃,平白冤死,無親人相認、更無人申請賠償。近年有研究二二八者發現一奇特情況,當年聚眾暴動的台灣人中並沒有農民與工人,他們反而是暗中保護他人的善良人

綠營指控的理由之一是「官逼民反」,卻無法解釋為何農民、工人沒有參與暴動;反觀,暴民攻擊的為什麼是官署及外省人,只為單純的排外?

據學人張若彤的分析,當時台灣滿目瘡痍、百廢待舉,來台主事者為重建各項事務,亟須人才與技術官僚;主事者想藉用當時部分留台的日本專業人員,但遭到台人激烈反對,畢竟台灣有一股強烈的反日情緒。而殖民時期的教育缺乏培養高階專業人才,因而高階管理階層多為外省人擔任,甚至身兼數職;因外省人力也不足,又引發台籍人士不滿。

此外,綠營指控「國民黨官員貪腐」,據查史料案件,貪汙腐化的竟有不少是台籍人士,凡此種種皆駁斥了綠營史觀。還有許多真相,有待客觀且不畏強權的學人們,群力找回真實的二二八歷史,還原一個公正完整的拼圖

二二八是除國慶日外唯一政治性假日,放假是為歡慶或反省?卅年間三次歷史教科書改動,綠營的二二八史觀更加牢固。執政掌權者矇騙國家幼苗,徒滋長內部族群對立,何談化解族群矛盾與融合?













解救急診壅塞的五支箭


2025-02-28 01:15  聯合報/ 胡勝川/花蓮慈濟醫院急診主治醫師、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花縣吉安)
待床時間過久,引發急診壅塞,各家醫學中心積極調度病床,或祭出績效獎金,希望逐漸緩解困境。圖為醫院急診室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陳正興/攝影


急診壅塞自古有之,於今尤烈。近日衛福部提出的牛肉政策,我身為急診人給予肯定,但我懷疑是否能解決急診壅塞,因為沒有書明指定用途,挹注金額能真正進到第一線人員的口袋者,不知還剩多少?筆者特詳述多年觀察與解方,供政府參考。

一、護理人力不足-這是最主因。因為護病比入法,導致的因應措施就是關病房、縮減床位,所以急診室堆滿等待住院的病人。解方:將此視為國安問題,許護理同仁有感薪資和令可接受的工作環境。如果他們的訴求都做到了,我不相信喚不回或留不住同仁。

二、加速留觀病人分流。其一,將病人轉到轄區內其它有床的醫院,先決條件是該院有處理能力,且解決病人的交通問題,如果病人堅持不同意,則之後醫療費用須自付,這須政府同意且立法,醫院才敢做,難度較高。其二,主治醫師到急診來清等住院的病人,給予積極建議或勸說病人出院或轉院,可加速病人住院或出院,都較具說服力或快速,這方法最可行,只要醫院院長下行政命令即可;若政府願將之納入評鑑,則可減少推動阻力。其三,加強「在宅急症」實踐,這是衛福部正在推動的。

三、醫院經營的策略造成-這有二種狀況:一,醫院高層默許住院病人中大部分來自門診,從急診品質指標之「占全院住院之比率」可看出,少數醫學中心該指標只有百分之廿至廿五,而大多數醫院該指標為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甚至區域醫院可到達百分之五十至六十。顯然前者醫院急診如果留滯太多等待住院的病人,醫院院長只要下令多收急診病人,將指標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以上,不就解決了急診壅塞的問題?重點是院長敢不敢或願不願下此指令。衛福部若真有心解決此問題,不妨在評鑑規範加入相關條文。二,有些醫院倡導專科病房制度,因此即使還有空床,急診病人無法住,因其不屬於空床的那一科,所以醫院經營者態度很重要,建議可做彈性規定,如果留觀等住院人數超過某數目,就可彈性處理。

四、增強留觀病人照護的品質-急診壅塞既不可免,就要面對它,加強對留觀病人照護的品質是唯一辦法。我多年前提出的「雙主治」制度,在少數醫院有落實,覺得效果不錯,如今政府宣布增加留觀病人的醫師費,去除了「雙主治」制度滯礙難行的部分阻力,如能在評鑑增加鼓勵的誘因,而且評鑑委員認真執行規定,必能大大提升留觀病人的服務品質。

五、急診人力不足是影響服務品質的最大因素-急診醫學會提出在急診實施「護病比」的建言,我雙手贊成,但仍覺不夠。為了留觀病人的服務品質著想,我認為還要實施「醫病比」,亦即一位急診留觀醫師最多負責廿位留觀病人,留觀人數太多,就要等比率增加固定的留觀醫師人力。所以在評鑑要加入此概念,總體評估急診人力配置是否足夠。住院醫師訓練評鑑的人力規範,算急診人力時也有相同概念。當急診主任向醫院院長爭取人力時,才有所依據也容易獲得通過。














落實分級設急救中心救急診


2025-02-28 01:15  聯合報/ 卓瓊鈺/成大物理治療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南市)
全台急診面臨護理師不足,急診壅塞情況。圖為急診示意。記者林琮恩/攝影


近日因為流感諾羅病毒盛行,造成許多醫學中心急診壅塞。然而日前行政院擬定的三項因應措施,包括強化醫學中心院內的病床調度,加強區域醫院聯防機制以及強化民眾分級就醫的資訊,似乎流於形式。此外,衛福部長也站出來呼籲:強調民眾要遵守分級醫療的制度,但台灣民眾喜歡上大醫院的習慣似乎沒有改變。其實,醫療分級的推動如果流於口號而沒有改變政策,民眾大多不會遵守。如果沒有從制度面修改,急診塞爆恐怕造成更多急診人員出走,甚至可能造成急症病患轉送無處的窘境。

日前一場大學同學聚會,筆者跟久居美國的同學提到台灣急診塞爆的問題,他說美國有一個介於大醫院急診醫療與家庭醫生間的醫療機構叫做緊急救護中心,每區幾乎都有一個,可以明顯減輕醫院急診室的負擔。病患在此處如果可以處理好疾病,或是維持穩定,就可以回家或等到白天再去醫院後續診療;重症病患會經由醫師評估後,再搭乘救護車(只能搭救護車)送到大醫院的急診。他說,小孩發燒、老人跌倒等,大多可以得到妥善照顧,同時也可減輕醫院急診醫療的負擔。我想這是可以學習的模式。

此外,美國醫療分級非常嚴格。我在美國醫院工作時,曾因急症須看醫生,也是一早約好家庭醫生,中午才看得到,並沒有因為我是醫院同事就可以直接送急診。小孩發燒,也是由護理師先教家長處理,不會一下子就把小孩往急診送。

醫療資源非常珍貴,最珍貴的是醫療人員台灣健保已實行三十年,它帶給人們就醫方便,但也造成醫療濫用。所以要搶救急診,光喊口號無用,推動醫療分級才是上策。設立緊急救護中心,也可舒緩大醫院急診室人潮。大家一起珍惜健保與醫療人員,健保才能夠永續。
















慢性病醫療系統需超前部署


2025-02-28 01:13  聯合報/ 劉伯恩/台灣長照醫學會理事長、家醫科專科醫師(台北市)


近日因流感急性諾羅病毒流行的大爆發,讓醫院的急診業務瞬間超爆!導致出現了醫療「人球」問題,也讓醫護人員不足的陳年問題迅速浮上檯面。然而大家所討論的幾乎都是如何舒緩急診爆滿,忽略一些因「下轉」到慢性級的呼吸照護系統的危機。

筆者最近已接到許多請託尋找「呼吸照護病房」的案例,原本是在醫學中心加護病房接受被動式呼吸治療,但因其他更急候床的需求,被半強迫要求轉到其他有呼吸照護的機構。家屬在亂槍打鳥式的兜了一圈後,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先登記再等通知」,不得已找上台灣長照醫學會來想辦法。前幾天因某重量級的 VIP 病患家屬之託,不得不動用各種關係,才幫患者找到一床可以近期入住的床位。對於普羅大眾而言,要快速找到應急的呼吸照護病床更不容易!

由於少子化及人口快速老化,一些慢性疾病如呼吸系統的問題一定會大幅呈現,而政府對於長照3.0的規畫似乎都側重在勞務層級但對一些結構型慢性疾病醫療需求卻尚無精準的計畫,站在守護完善高齡社會醫療結構的責任,衷心呼籲一定要超前部署:

一、建構充沛的慢性專責醫院及病床。二、培育專業的「長照醫療專科醫護專師」人員。三、健保總額外另外籌措「長照醫療給付」基金。四、善用人工智慧系統做醫療資源的統籌分配計畫。五、升級居家醫療層次,並納入在宅住院的醫療給付模式。

如果能一條龍的徹底檢討目前急症和慢性疾病醫療系統盲點,一定會使台灣的醫療水準再次傲居國際前段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