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跨部會加速推動信託3.0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和平紀念日,變成民進黨的仇恨提款機
◆  聯合報黑白集/台版小院高牆
◆  經濟日報社論/跨部會加速推動信託3.0








經濟日報社論/跨部會加速推動信託3.0


2025-03-02 02:10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灣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帶來了對高齡及身心障礙者的財產與生活品質保障的迫切需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帶來了對高齡及身心障礙者的財產與生活品質保障的迫切需求。面對龐大的高齡人口和身障者群體,傳統的家庭結構和財產管理方式已難以應對新需求和挑戰。根據統計,台灣的高齡人口已超過400萬,身心障礙者亦超過120萬。然而,實際使用安養信託來管理財產的人數卻不足20萬人,顯示迫切需要全盤改進我們的現行信託制度。

過去的信託2.0希冀將信託機制從單一的財產管理轉變為更全面的照護和生活需求,但現行低落的普及率已無法跟上高齡人口的增長速度,主要原因包括現行法律制度的挑戰和信託財務誘因的不足:首先,現行法制上仍有不少挑戰,即便現行裁量信託能因應高齡化社會,貫徹委託人之意思以及需求做彈性調整,但是一旦涉及特留分制度或多層次受益人機制,實務上該如何處理仍有許多困難之處。再者,信託的財務誘因也十分缺乏,例如現行財政部安養信託結合留房養老,當房屋移轉給受託人(銀行)之後,民眾便無法適用自住房屋稅率。另要有普惠永續信託制度也需要建立公益性質專業意定監護人制度,受託人如果與意定監護人意見不一致,又該如何解決,現行實務處理皆不容易。

信託2.0的另一個主要障礙是,民眾對信託制度的認知不足。大多數人對信託的理解仍停留在財富管理的層面,而非將其視為高齡生活規劃的整體解決方案。根據調查,只有約15%的民眾安養信託,這種認知差距嚴重限制了信託制度的普及。此外,現有的信託機構非專責專營,在提供服務時往往缺乏足夠的動機,難以針對不同家庭的特定需求提供客製化的解決方案。

因此,台灣應加速推動信託3.0,首要任務是在行政院層級建立一個跨部會工作小組,統籌金管會、財政部、法務部和衛福部等相關部門的資源,以共同推動信託制度的改革和發展。這將有助於快速響應社會的需求,並促進信託制度的有效實施和監督。我們也需要學習與借鏡日本在安養信託上的經驗,首先,日本信託具備財產管理的延續性,即使委託人喪失判斷能力或過世,信託目標和管理方針依然有效執行。其次,多層次受益人機制允許受益權跨代傳承,確保財產得以延續。第三受託人裁量權則使受託人可依現況調整受益人,以滿足受益人長期需求。

邁向信託3.0,台灣需要著重法制改革,修訂現行的信託法規,建立更加靈活和適應性強的法律框架。從國際視角來看數位資產信託也是必然之發展方向,像是瑞士或新加坡皆已在信託管理上實現了從實體資產到數位資產的全面接軌。建立健全的意定監護人制度專業受託人認證體系,培養具備跨領域知識的信託專業人才,包括法律、財務、社會工作醫療護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預測,到民國一二八年(2039年)台灣將有三成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積極準備完善的信託制度,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信託3.0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人人可及、處處可用」的信託生態系統,使信託不再是富人的專利,而是成為每個家庭的基本金融工具和生活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普惠金融理念需要政府、金融機構、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共同努力和參與,期望未來能夠加速台灣信託制度朝向更全面、更具包容性的方向發展,真正實現普惠金融的正向力量,造福台灣社會的每一個家庭。













聯合報黑白集/台版小院高牆


2025-03-02 02:43  聯合報/ 黑白集
教育部長鄭英耀(右圖)昨宣布將七所與大陸國防軍事工業密切關連的大學,俗稱「國防七子」的學校列入交流黑名單。台大校長陳文章(左圖)呼籲政府,一次公布陸方所有具疑慮的大學,並給予學校更清楚的規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繼廣州暨南大學等統戰三校之後,教育部又宣布將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大陸「國防七子」納入交流黑名單。賴政府師承美國拜登政府時期對大陸「小院高牆」的科技封鎖戰略,只不過台灣高教是自我封鎖,而且牆愈築愈高,院愈縮愈小。

教長鄭英耀高舉「保護關鍵技術」國安大旗,台大校長陳文章呼籲要有更清楚規範,恰似「秀才遇到兵」的無奈;東吳前校長潘維大直指「已是用政治角度看教育」,賴政府早被看穿「賣芒果乾」的算計。

國科會早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即築起「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的銅牆鐵壁,既有嚴刑伺候,又有天價罰金震懾。在少子化浪潮下,台灣高教早已深陷「難覓大將」窘境,連維持基礎研究都捉襟見肘,教育部不思補強大學研究量能,反而擴大禁止交流,這是演哪齣黑色幽默劇?

就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在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遠超過台灣所有大學,其師生與航太、軍工、資通緊密結合,宛若對岸另類鐵桶江山,網路充斥該校學生「畢業即失蹤」的段子,只因多被延攬從事國防機密。如此哈工大都不怕交流,台灣卻敝帚自珍,何其荒謬。

總統才對大學校長訓話,教長又綑綁大學手腳。當各國爭相競逐科研話語權,交流是避免被邊緣化的良方,台灣竟閉門造車,自斷經脈,台灣高教困境還有解嗎?













聯合報社論/和平紀念日,變成民進黨的仇恨提款機


2025-03-02 02:41  聯合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在二二八紀念活動上稱「獨裁者蔣介石在大陸戰局節節敗退情形下,為了確保來台灣統治,犯下滔天罪行」。 記者黃義書/攝影


賴清德總統出席二二八事件七十八周年中樞紀念儀式,指控二二八事件是「獨裁者蔣介石在大陸戰局節節敗退情形下,為了確保能來台灣統治,所以犯下滔天罪行」。賴清德首度以總統身分紀念二二八,代表國家再度道歉,卻以錯誤的歷史認知,建立扭曲的二二八敘事,不但無助查明二二八真相,也看不到真正的轉型正義,更達不到社會和解、團結合作的目的,反而更像在進行歷史仇恨動員,撕裂社會的傷口。

賴清德建構二二八敘事,排除族群衝突,強調社會背景是「台灣文明進步/大陸水準落後」的落差,政治背景則是「陳儀軍紀敗壞/蔣介石節節敗退」的交乘;而事件過程是「蔣介石犯下滔天罪行/無計其數的人被捉關打殺」的悲劇,事件結果則是「台灣損失一個世代菁英/數十年政治社會禁忌」的哀痛。賴清德扭曲歷史事實,簡化複雜事件,並作錯誤究責,目的是宣判蔣介石「犯下滔天罪行」,或為進一步去蔣化埋伏筆。賴清德的二二八宣判,只有報復政治,沒有和解團結。

賴清德最明顯的錯誤,是對大陸戰局的認知。事實上,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國軍在國共內戰中仍處優勢,國民政府也正積極準備結束訓政、施行憲政,怎麼會是節節敗退,甚至準備退守台灣?而國共內戰在民國三流年(一九四七年)秋後形勢逆轉之前,二二八事件連善後工作都已結束,又怎麼會是為來台灣統治而鎮壓?

蔣介石作為國家元首,應陳儀之請調派軍隊來台,對二二八當然負有政治責任。但賴清德漠視當時武裝叛亂社會動盪無視蔣介石命令禁止軍政人員施行報復,只引述「為何只有受害者,沒有加害者」的質疑,其實二二八研究汗牛充棟,只有民進黨不想開放的檔案,沒有無法開放的檔案,但迄今找不出蔣介石的直接責任,反而賴清德直接宣判蔣介石「犯下滔天罪行」,不但太過簡化,也是無限上綱政治報復主義

賴清德強調,把二二八事件推給族群衝突是完全不負責任,非常不應該的行為。二二八原因複雜,當然不能簡單推給族群衝突,但二二八的確存在並擴大族群矛盾。當時從官民衝突演變成本省排外風潮,遇見外省人就打的情形並不少見,只是民進黨不提就以為不存在。最可貴的是,許多外省人士也受到本省人士的保護,倖免於難。賴清德有意跳出二二八族群魔咒,但民進黨的傳統敘事就是國民黨對台灣人的打壓。綠營長期藉二二八操弄族群問題,進行族群動員,把二二八當成政治提款機,才是「完全不負責任,非常不應該的行為」。

賴清德紀念二二八的重要意義,是避免類似二二八事件歷史重演,但他卻把結論導向抗中。這本是不相干的兩件事,但賴清德刻意連結兩者,一方面強調中共武統將重演二二八事件;另一方面則讓二二八前的台灣光復,與中共武統產生類比連結,繼續影射抹紅國民黨。賴清德到底是在團結台灣,或者分化社會?

賴清德特別指出,去年因共諜案起訴六十四人,是民國一一O年(二○二一年)的四倍。但賴清德知道他紀念面對威權、規模最大、反抗最激烈的受難者,有多少是台共組織武裝叛變?賴清德知道轉型正義平反的受難者,有多少是中共西山烈士?賴清德抓共諜是維護主權和民主,蔣介石抓匪諜就是歷史不正義?如果蔣介石抓的匪諜應該平反補償,賴清德有什麼理由抓共諜?除了作為政治提款機和歷史仇恨動員外,賴清德二二八談轉型正義之荒謬,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