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川普爭一時 更想爭千秋\星期透視/台三面受敵 選四面楚歌或一條活路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星期透視/台三面受敵 選四面楚歌或一條活路
◆  名家縱論/川普爭一時 更想爭千秋
◆  大屋頂下/懸崖勒馬 大罷免重傷台美中架構
◆  川澤會不歡而散 賴總統應警惕
◆  美烏破局 考驗單邊主義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川普爭一時 更想爭千秋


2025-03-02 03:35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至今才一個多月,就以雷厲風行之勢,推出多項內政外交政策,展現極高效率以及一時必爭的急迫感,對現有的美國政治運作規範與國際結構造成重大的衝擊。

「讓美國再次偉大」隱含美國正在衰退的事實,必須大力掃除政治治理障礙,健全經濟體質,以恢復壯大自己為主要目標,避免做出國際承諾與承擔責任,等到目標完成之後,就足以鞏固美國霸權的千秋大業。

上月底川普在任內首次內閣會議中,特別讚揚馬斯克在政府效率部所做的努力,以科技為後盾,增加政府工作效率、減少政府負債與支出,他還強調在邊界安全議題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川普的關稅巨棒如期登場,但是根據統計數字顯示,民國一○六田(二○一七年)川普首次上台時,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逆差三千七百五十二億美元,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此一數字達到三千六百一十億美元,美國對中國大陸八年的關稅戰在減少貿易逆差方面效果不彰。

川普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主要的目的還是要與中國大陸談判貿易協議,要求中國大陸在期限內增加購買美國產品。

在國際事務領域,川普上任後如預期就宣布將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世界衛生組織;墨西哥灣改為美洲灣;而最為令人重視的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轉變,川普要求,烏克蘭的安全應該由歐洲來承擔,美國不會提供太多的安全保障。川普政府還史無前例的在聯合國大會,與俄羅斯共同反對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決議。

在兩岸議題上,川普政府的視野更為務實。一向對中國大陸強硬的美國國務卿魯比歐,也很客觀的以國際政治現實主義觀點看待中國大陸,他指出美國與大陸的競爭基本上是結構必然,無關意識形態與政治體制。他認為中國大陸終將富強,美國必須面對現實,也必須處理,重點在於先壯大自己。

川普也再度拒絕承諾如果中共對台用武,美國將出兵保衛台灣,強調與習近平關係良好,美國將憑藉實力,透過與大陸溝通以預防戰爭。

川普上台後美國對烏克蘭政策的轉變,充分顯示國際政治現實主義本質就是追求權力與利益。強大的美國在國家利益的考量下,任何國家都可以當作利用的籌碼,更可以做為交易的對象。

川普重返白宮,也反映出世界反覺醒文化的興起,川普善用形勢,順流而上,加上他的個人特質又強化了思潮的擴散,在他任內 MAGA 勢將成為信仰與施政的主義。在他之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理念應該是美國人民的共同願望,為共和黨再度執政提供良好的基礎,而進步覺醒文化的價值觀也會做適度的修正。

我們政府應該要掌握世界思潮的微妙變化,以及對現實主義國際政治更多的體會,我們要有底線思維,設想最壞的情況,做最好的準備,同時要具備全局性的戰略設計,分散風險,除了建立與美國相互依賴關係,增加對美國的價值,也不能忽略經營大陸的必要。













星期透視/台三面受敵 選四面楚歌或一條活路


2025-03-02 03:36  聯合報/ 張五岳(作者為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川普上台一個多月,果然對全球地緣政治、經濟貿易、產業供應鏈…都投下了震撼彈。從他對近鄰同屬北美貿易協定的墨、加開徵高關稅;在俄烏和戰議題首度與歐盟決裂,在白宮對澤倫斯基不假辭色,乃至一方面宣稱與習近平是好朋友準備會晤,卻在大陸「兩會」召開前夕第二度調升關稅

就此而觀,此刻台灣正面對著三大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是美、中大國即將開展的新型博弈;二是美國對盟邦政、經戰略的優先次序已改變;三是美國的全面關稅戰對台灣出口與全球的供應鏈都會產生影響。面對三大挑戰,加上台灣內部朝野卻競相致力於「大罷免」的政治內鬥,的確已經讓台灣面臨到「四面楚歌」的風險。

台海議題雖然與俄烏議題不盡相同,自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以來美、中關係中的「三個T」包括貿易(Trade)、科技(Technology)與台灣Taiwan),如今必然變得更加連動與複雜。在以前拜登時期,美國只對中國進行貿易、科技戰,並未對台進行貿易戰,也未把台灣議題作為美、中博弈的重要籌碼交易,因此台灣基本上在政經都雙重得利。然而,從川普上台後針對安全盟邦與主要貿易夥伴,所採取的戰略思維與策略作為的改變,未來台灣議題成為美、中新型博弈可能的標的與討價還價的籌碼運用,這個機率的確在升高中。

此外,當川普開始對台灣輸美零關稅的晶片等產品開徵關稅,並針對在美中貿易戰下台商前往墨西哥與越南等國投資輸美也加徵關稅;要求台灣先進製程的半導體與晶片赴美投資;要求台灣加大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等。凡此,都將對企業在台投資、台灣企業出口美國,乃至台灣企業原本只要考量到美中貿易戰下,做好「去中化」的全球布局發生改變。是以,未來這「三個 T」必然變得更加複雜,亟需台灣各界齊力審慎因應。

展望兩岸關係,除了觀察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對台工作會議,中共政協主席王滬寧的講話明確提出「要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與「鞏固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格局」。自今年以來,中國與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汶萊、泰國等五國簽署聯合聲明,其中提到有關台灣議題,除了泰國表述沒有提到聯合國的二七五八號決議案外,其他四份都有,並且每一份聲明不僅都重申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三段論,還都加上反獨與支持中國統一。另外,即將召開的「兩會」期間,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所提交「政府工作報告」的涉台部分表述也應是主要觀察點。

個人認為,在觀察中共對台政策,最重要的厥為習近平是否有發表重要的涉台講話,習近平的涉台講話如果是選擇「兩會」期間下團組(在人大與政協團組聽取意見)發表講話,則可能以軟性的融合發展,推動兩岸經貿社會各項交流,弘揚中華文化與民族偉大復興為主軸。但是,如果習近平是選擇在「兩會」後,在中共可能召開的「反分裂法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則必然是以反外力、反台獨等強硬訴求為基調。

是以,短期內觀察北京對台政策,除了關注「兩會」期間習近平是否發表重要講話外,台灣最應高度關注厥為川普與習近平的「川習會」,屆時川習雙方如何表述台海議題自然對台灣至關重要。當美、中正為「川習會」積極交涉的此刻台灣面對上述三大挑戰,已經三面受敵,若再加上朝野內鬥,豈非四面楚歌?不如放下朝野爭端,至少有一條活路可走。















大屋頂下/懸崖勒馬 大罷免重傷台美中架構


2025-03-02 03:34  聯合報/黃年


川普的一句「澤倫斯基根本不應該開啟這場戰爭」,全盤改寫了俄烏戰爭的歷史敘事;再者,他從「美中貿易戰」地圖炮式地發展成「美國對全世界貿易戰」(甚至領土戰),更顛覆了既有的價值體系、利益體系及世界秩序

這兩大趨勢,皆與台灣性命交關。在如此凶險的背景下發動大罷免,對台灣自身,對台美關係及兩岸關係,皆必將發生嚴重的傷害。

諍告賴清德:你要懸崖勒馬!

先談對台灣本身。罷免是以百分之二十五的民意罷免以百分之五十一當選的公職人員,此在情理上原存爭議。爾今又非針對個別失職公職人員罷免,而是滿門抄斬式的「無差別大罷免」。再者,由於要對「無差別」建構一個「共同的理由」,因此已將罷免的訴求無限上綱至「反共剿匪/清除內奸/反中共同路人」的高度。而且,依初始設計,曹興誠原為大罷免在道德、正義上的旗幟人物,也是熱誠及情緒的政治引擎,如今他淪於品格爭議,已然牽動了「為何而罷免/為誰而罷免」的質疑。

這場大罷免,究竟是要在憲政上罷免徐巧芯?還是要在政治上「罷免」曹興誠?曹現任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顧問及中華文化總會執行委員。

對於台灣來說,大罷免必然是一場充滿仇恨與撕裂的政治酷刑。對台灣的民主鞏固與生存發展毫無建設只有破壞,更將嚴重扭曲並傷害台美關係及兩岸關係。

《大屋頂下》日前指出:一、賴清德是三位一體,他是總統、民進黨主席及黑熊青鳥政治飼主,因此他要對大罷免負完全與絕對的責任。二、對賴清德來說,大罷免若贏也絕對贏不到「政通國和」,但若輸卻一定輸到脫褲,可說是一場贏輸都是輸的政治爛賭

賴清德,你要懸崖勒馬。

續說台美關係。川普以「澤倫斯基根本不應該開啟這場戰爭」及「錯在烏克蘭要求加入北約」全盤改寫了俄烏戰爭的因果敘事。他以「極度無能/未經選舉的獨裁者」這類惡毒的語詞羞辱澤倫斯基。最後,川普更將停戰談判的「安全協議」與「礦產協議/投資協議」綁在一起,趁火打劫,要啃食戰後一片廢墟的烏克蘭連骨頭都不吐。

至此,這一場原被喻為「榮耀歸烏克蘭」的衛國聖戰,如今在川普眼中卻成了自不量力的、愚蠢可笑的、自作孽不可活的草螟弄雞公。

全世界都知道,俄烏戰爭其實可說形同兩岸戰爭的彩排。烏克蘭的下場是否即是台灣的下場?澤倫斯基的下場是否就是賴清德或其他台獨領導人的下場?

會不會到了那一天,美國對台獨領導人說:「你根本不應開啟這場戰爭。」「你根本不應搞台獨。」

大罷免必將造成台灣的民主異化與社會撕裂,也必將更加暴露台灣的脆弱,也必將更加惡化兩岸的仇恨關係。這些,皆必將加重美國的「疑賴論/疑獨論」,也必將使川普等人更加蔑視台灣,也會更加厚實了美國「到了那一天,不能無謂挺台灣如挺烏克蘭一般」的心理準備

然而,在「那一天」到臨之前,台灣給美國的「保護費」仍要照付,台積電仍要照搬。(大罷免成了加速器?)台灣希望從美國得到的保護,已然變成了被美國挾持

賴清德,你要懸崖勒馬。

再談兩岸關係。烏克蘭原本可以走向「親歐/友俄」左右逢源的路線,最後卻踏入「仇俄入歐」的死路;主要原因,是納粹化政治操作造成了克里米亞脫烏及烏東兩州割據,使得原本內部存在的「友俄/仇俄」兩種勢力失去了相互平衡、調和、節制的作用,以致政局嚴重傾斜,友俄消音,仇俄氾濫,踏上了不歸路。這是台灣的前車之鑑。

其實,蔣經國的解嚴及開放兩岸交流,已使台灣的兩種兩岸情結在民主運作中得到了相互調和、相互制約,形成了「不輕率統/不貿然獨」(不統/不獨/不武)的平衡狀態,影響至今。這也是台灣較烏克蘭幸運之處,因為在台灣親美仇中備戰vs.親美和中不引戰」的兩種民意迄今仍能維持制衡,也就保障了台灣的生存發展。這是烏克蘭沒有的政治資產

但是,像大罷免這樣的政治動員,在「仇中保台」的主旋律下,將兩岸政策的選擇異化為「消滅中共同路人」的內戰,必將使台灣更加趨近「納粹化/烏克蘭化」,也使台灣內部在兩岸關係上失去了原本存在的制衡機能,這是大罷免必須面對的嚴重後果。

賴清德為了推動大罷免,他就不能鬆手「仇中/反中」的操作。他若贏得大罷免,可解釋為「仇中/反中/反中共同路人」路線的勝利,又為了答酬支持罷免者,也就更不能改善兩岸關係。相對的,中共面對賴清德的勝利,也更不可能在兩岸政策減壓退讓。反過來說,倘若賴清德失敗,中共只會加壓而更不容賴清德周旋,而賴清德自己也在兩岸關係中完全失去了轉圜的能量。

因此,對賴清德來說,不論大罷免的勝負如何,皆將使兩岸僵局更加固化與惡化。

綜上所論,大罷免對台美中架構的影響是

一、大罷免必使台灣政治進一步納粹化,只會留下「賴清德/柯建銘/曹興誠」三張可憎可笑的臉譜,及一個更加相互仇恨與撕裂的台灣社會,而絕非民主的光大與進化。二、大罷免使台灣自暴其短,將使美國及國際更加認識到相互仇恨及撕裂的台灣社會與異化變質的民主,而察覺到台灣的淺薄及脆弱。對美國而言,這不可能加重他對台灣的承諾,只會增加對台灣的疑慮,從而據以權衡與台灣的未來關係。本文認為,其趨勢一定不是增加美國挺台灣的責任感,反而是最後如何不被拖下水的警覺心。三、大罷免的「仇中/反中/反中共同路人」操作,必使中共對台灣的仇恨加深,亦使台灣內部更撕裂。試問:十四億人對台灣更加敵視,台灣自身更加撕裂,兩岸關係將伊於胡底?

面對今日新情勢,賴清德當下必須以他三位一體的角色,果斷地停止已然嚴重納粹化的大罷免。如日前《大屋頂下》所言,只要賴清德能夠維持一個「真正民主/非納粹化」的台灣台灣就絕對不會出現澤倫斯基,台灣人民也絕不會作出烏克蘭的選擇。

敬畏民主,勿玩弄民主納粹化的民主,昔有希特勒,今有澤倫斯基,皆是捏造的民主,皆是民主的悲劇。

「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兩岸和平競合」,是台灣面對「川普世界」時的全球戰略及兩岸方案。

賴清德,你要懸崖勒馬。














川澤會不歡而散 賴總統應警惕


2025-03-02 03:24  聯合報/ 張漢平/榮民(高雄市)


美國時間二月二十八日全球矚目的「川澤會」,完全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竟是以破局收場,主因是雙方的「態度」都不符合彼此的期待所致。美國總統川普希望烏克蘭總統抱持感恩的心,高高興興簽下美方訂定巨額的「礦產協議」;澤倫斯基一心所求則是換取美國的「安全保證」,結果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成了吵架爭執會場,雙方不歡而散。

試想,如此爭執新聞畫面在全球放送,川普那不可一世的霸氣,情何以堪;反之,澤倫斯基面對霸權的美國,為國家安全而據理力爭的勇氣,令人刮目相看,已獲得歐洲許多國家的讚許。

但回到現實世界,攸關烏克蘭的安全保障,若少了美國相挺,該國可能永無寧日,澤倫斯基身為國家領導人此際應該深刻反省、覺悟,挑起一場戰爭的代價,不僅僅是家破人亡,更可能會造成數世代人民的沉重負擔,唉!為何會將國家帶到如此境地?

俄烏戰爭對我們的警惕,最普遍的言論是「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相信全國人民都不希望重蹈烏克蘭的覆轍。何況台灣的地理環境和條件與烏國截然不同,我們擁有最佳的海洋天塹屏障、最尖端的的護國科技神山和積極勤奮的人民力量等,都是能夠確保國家未來安全與發展的優勢,關鍵在於主政者的為與不為。

客觀來說,面對實力崛起且美國視為最大挑戰的中國大陸,賴清德總統必須認清當前國際局勢與兩岸現狀,審慎地思考:我們的對外關係,是否已獲得更多國家的支持?攸關台灣安全的兩岸關係,我們是否已經做好「維持現狀」的守護?為了團結台灣人民,我們是否願意拋棄無謂的意識形態內耗?

賴總統需自問: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全心全意地當全民的國家領導人,帶領國家邁向和平、穩定與進步的未來?
















美烏破局 考驗單邊主義


2025-03-02 03:24  聯合報/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台師大教師(新北市)


美國與烏克蘭未能達成協議,標誌著川普總統的強勢交易式外交策略遇到了瓶頸。這次事件的關鍵不僅僅是美烏雙方未能達成共識,而是川普政府對於歐洲安全框架的整體設計,是否真正能夠經受現實政治的考驗。

川普的外交手段向來以「交易」為核心,他上任以來與俄羅斯總統普亭之間的互動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川普政府並未延續傳統的「強力抗俄」立場,而是希望透過雙邊談判化解緊張關係,甚至試圖以此作為重塑歐洲安全框架起點。然而美國與俄羅斯的談判並非單純的權力競逐,而涉及歐洲地緣政治、美國盟友關係及北約的未來方向。

川普在與普亭的交涉中,一方面希望俄羅斯降低對烏克蘭的軍事壓力,另一方面則試圖讓歐洲國家在安全問題上承擔更多責任。然而這種策略的實際效果卻並不如預期。俄羅斯並未真正改變對烏克蘭的立場,而歐洲盟友對美國的安全承諾開始產生懷疑,甚至擔心美國的外交政策是否會在關鍵時刻讓盟友陷入孤立

川普政府對烏克蘭的政策也是在這樣的戰略框架下運作。此次雙方談判的核心之一就是美國希望與烏克蘭簽訂礦產開發協議,然而澤倫斯基對此顯然有所保留,擔心此舉可能影響烏克蘭的主權與長期經濟利益。

此外美國在與烏克蘭談判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對歐洲發出明確訊號,即美國仍然是歐洲安全重要保障者。然而這種強勢交易的外交模式,使得歐洲國家對美國的意圖產生疑慮。歐洲各國一方面希望美國持續支持烏克蘭,但另一方面也擔心川普的政策過於短視,無法真正為歐洲提供長期穩定的安全框架

此次美烏談判破裂,表面上看來是雙方在條件上未能達成共識,但更深層的原因可能來自川普對自身談判能力高度自信。他一向以「強勢交易」著稱,認為透過施壓與談判技巧,可以迫使對手讓步。這樣的談判方式在雙邊貿易談判或商業交易中或許行之有效,但在涉及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的議題上,卻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國際政治中,盟友關係經營並非單靠談判桌上的勝負,而是長期信任累積戰略協作

美烏談判是否還有轉圜的可能?答案取決於美國如何調整策略。如果此次談判的破裂只是因為溝通不順暢,未來雙方仍有機會透過幕僚級會談重新協商。然而如果川普政府仍然堅持「施壓取利」的模式,而未能考慮烏克蘭的戰略需求與歐洲整體安全情勢,那麼這場外交布局恐怕將陷入更深的困境。

目前國際局勢充滿變數,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壓力未減,歐洲對美國的信任也在動搖。在這樣背景下,如果川普能適時調整談判策略,那麼美烏關係仍可能迎來轉機;但如果美國仍堅持單邊主義,則未來的談判恐怕將更加艱難,甚至可能削弱美國在歐洲的戰略影響力

這場外交風波無疑是川普單邊主義策略的一次重大考驗。美國接下來的選擇將決定這場原本經過精心設計外交布局,究竟能夠重新回到正軌,還是最終淪為一場難以挽回外交挫敗。世界正在觀望,美國的下一步將是一場重要的國際政治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