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專家之眼】班班有鮮乳跳票係食農教育的最大挫敗

◆  【專家之眼】班班有鮮乳跳票係食農教育的最大挫敗
◆  【專家之眼】蔡英文訪歐促進雙邊關係
◆  【專家之眼】政府關門?揭開總預算案僵局的真相







【專家之眼】班班有鮮乳跳票食農教育最大挫敗


2024-10-14 07:37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政府推班班有鮮奶政策,圖為嘉義縣朴子市大同國小學生喝鮮奶。本報資料照


教育部和農業部合作推動「班班有鮮乳」政策,不僅推廣我國優質鮮乳,且將是促成我國首宗食農教育的成功典範。不料絕大多數學校選擇營養價值較低的保久乳,該政策幾乎跳票,可謂是食農教育的重大挫敗。

原本該政策就是要推廣國產鮮乳,教育部卻以問卷的方式決定學校提供的乳品種類,依據聯合報的報導,不少學校考量冷藏保存不易,不敢選鮮奶,已採購學校近七成五都挑保久乳,導致供應量不足,許多學生喝不到鮮乳,甚至因全台大搶貨買不到;六都中,新北、桃園、高雄都高喊「缺貨」,北市和台中也要等到10月中、下旬才能喝到;僅台南表示沒有買不到。而且部分消費者發現「保久乳悄悄漲價了」,原本網購三箱800元左右,但現在三箱1,080元,漲約三成五,連乳品製造商官網也顯示缺貨中、已售完,原味、調味乳皆缺。

對此農業部陳駿季部長表示,班班有鮮乳目的,是要讓學童補鈣並健康成長,部分縣市因乳品供貨、配送量能不足,搶不到保久乳,農業部表示,持續協調得標廠商增加保久乳生產量,近期將再辦理第二次招標。

農業部部長只說對了一半,鮮奶確實可讓學童增加鈣質,增進國人健康,但飲用進口乳品或奶粉,亦可以補鈣,為何不提供外國奶或奶粉?該政策真正的目的在於食農教育,我國食農教育就是仿效日本作法,日本就是將「給食」(學童營養午餐)制度與食農教育推廣至徹底,讓學童認識在地美食,參與午餐設計,從小植根營養概念,並從此喜愛上國產食物。

該國學童奶政策就是最成功的案例,筆者前文就提到,早在昭和29(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通過《學校給食法》,《學校給食用牛乳供給對策要綱》等法令就明文牛奶成為學童午餐的主食。並推動牛奶入菜,開發許多牛奶與傳統日本料理結合的「乳和食」食譜。日本學童在學校養成喝鮮奶習慣後,成為終身飲食習慣。

國產鮮乳之所以稱為「鮮乳」,就是以低溫殺菌,保留生乳多數營養,也就是如此鮮乳保存期限僅有二週,且需冷藏保存;反觀,保久乳縱然有長達半年以上的保存期限,但經高溫殺菌,部分對學童有益的養分也隨之被消滅。既然是提供給學童飲用,當然首選鮮乳,始能真正提升國人健康水準。

相信家長、學校與老師均知悉國產鮮乳營養遠優於保久乳,多數卻選擇保久乳,主因是質疑冷藏保存設備。事實上,農業部已補助每瓶外加二元冷鏈運送費,可保證運送全程冷藏,專家也表示鮮乳即使離開冷藏設備,亦不至於影響其品質,學校根本無需額外添購冷藏設備,部分縣市也實施多年,未曾聽聞學校供應的鮮乳有品質問題。

多數問卷會選擇保久乳,顯然大家對鮮奶的保存方式有所誤解,或有人誤以為鮮乳一離開冷藏,品質即會敗壞。農業部、教育部與學校,正可透過此次機會進行食農教育,化解國人的錯誤的認知。惟食農教育主管機關- 農業部不設法宣導鮮乳知識,以釐清爭議,還要協調廠商增加保久乳生產量,無怪乎我國食農教育會如此失敗!













【專家之眼】蔡英文訪歐促進雙邊關係


2024-10-14 07:20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前總統蔡英文(左)12日晚搭乘華航CI67航班前往布拉格,展開為期8天的訪歐行程。本報資料照


日前我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向媒體證實,前總統蔡英文將於10月12日出訪歐洲,除了在捷克有公開演說,也將赴歐盟總部布魯塞爾會見歐洲議會議員,創下台灣卸任元首拜訪歐盟總部首例,此乃與筆者預先的判斷相符(見風傳媒)。由於我方高官出訪困難,而蔡英文又是卸任元首,自然成為當前台灣最佳的外交尖兵,揮灑的空間甚大。

早在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就主張支持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當時副總統連戰還造訪,可見布拉格政府對於抵擋北京抗議力道甚強。而蔡英文也早於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擔任陸委會主委時,就曾獲邀赴捷克出席第8屆「公元兩千論壇」,哈維爾也是該論壇的創始人之一。另外在擔任總統期間,分別在民國一O九、一一O與一一一年(2020年、2021與2022年)為該論壇發表錄影演說,可說是該論壇的常客。

如今是「公元兩千論壇」第28屆,而此次蔡英文將以卸任元首身分親自參與,此外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以及前波蘭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華勒沙,還有一些著名的民權鬥士也將出席論壇,兩者也都來過台灣。近年來,我方積極拓展與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等國實質經貿外交關係,並成立中東歐投資基金,據稱蔡英文此行出訪將獲高規格禮遇。

之後,蔡英文將赴布魯塞爾,可能出席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並發表演講。由於該委員會曾於民國一一O年(2021年)九月通過決議,建議歐盟駐台機構從「歐洲經貿辦事處」正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並鼓勵歐盟與台灣強化官方交流。

同年十月,歐洲議會也高票表決通過「歐盟台灣政治關係暨合作」(EU-Taiwan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報告,此乃歐洲議會首次主動針對台灣與歐盟友好關係的進一步深化,提出全方位視角的積極建議,其內容包括歐洲議會關切中國軍事威脅台灣,敦促中國停止任何破壞台海穩定的活動,以及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及鞏固台灣的民主,以及將台灣納入歐盟「印太合作戰略」作為重要夥伴等。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由於美國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USCC),曾於民國一O九年(2020年)度報告中提議,主張國會立法提高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AIT處長位階,改由美國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任命。根據美國憲法,這是美國總統決定駐外大使標準程序,目前 AIT 處長一職是由美國國務卿任命,無需經過參議院同意。

由此可見,當前美國與歐盟都有一些促進與台灣關係的作為,只是目前還在醞釀階段,屆時若美歐聯手,將會產生巨大震撼,其中蔡英文的角色就更顯重要。
















【專家之眼】政府關門?揭開總預算案僵局的真相


2024-10-14 07:14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卡關,行政院長卓榮泰(左)與立法院長韓國瑜(右)邀請朝野黨團三長餐敘共商,結果和解飯破局。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的審議,占據了政治新聞的版面。外界對於總預算案立法程序的僵局[註1],有不少錯誤解讀;認為總預算案無法議決,將導致政府無錢可用、無法推動政事,甚至還傳出政府即將關門的說法,這些都是危言聳聽的訛傳,應予釐清。

首先,根據預算法,總預算案應於會計年度開始一個月前由立法院完成審議(議決),並於會計年度開始15日前由總統公布。按目前政府會計年度起迄規定,下一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應在11月30日前由立法院議決,並在12月16日前咨請總統公布、函請行政院辦理。但實際上,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從來不曾於上述時間期限內議決。

拿最近的五個年度來說,109至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三讀通過的日期,都是在1月分、新會計年度已經開始;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雖然趕在112年12月19日完成三讀,但也還是拖過了法定的期限。因此,總預算審議延宕是結構性的問題,眼下一時的卡關,並不須小題大作。

其次,將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退回程序委員會,是依法審議預算案。

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預算案應經三讀會議決。其中一讀程序,是從一讀開始到院會作出決定之過程。院會進行中,由主席宣告請宣讀員按次宣讀報告事項,宣讀員朗讀議案之標題完畢,即屬一讀程序之開始。但此時一讀程序尚未結束,須待院會對議案作出決定後,一讀程序纔算完成。

院會作出之決定,主要有以下種類:一、交付審查:依程序委員會意見,交付特定委員會審查,或經院會決議改交其他委員會審查;二、逕付二讀;三、退回程序委員會。因此,將總預算案退回程序委員會,並非政治操弄的手段,而是立法委員本諸職權,依法審議總預算案。

第三,我國預算程序有「不關門機制」的設計,並不會因為總預算案未能完成三讀程序,而停止政府一般政事的運作。

根據預算法,總預算案未能於期限內完成議決,各機關預算之執行,按「馬照跑、舞照跳」的原則處理;簡單來說,「該收的稅費照收」、「該發的金錢照發」、「延續中計畫照做」、「必須借的錢照借」,是以絕對不會出現政府關門的情形。

在「馬照跑、舞照跳」原則下,唯有「新增計畫」與「新興資本支出」,須俟預算案完成審議程序後,始得動支。影響情形如何?由於我國中央政府總預算結構嚴重僵化,新增計畫與新興資本支出占總預算的比重相當低,無法動支的影響有限。以100元作為比喻,近年來中央政府總預算中,法定義務支出及延續型計畫約為90元,新增計畫及新興資本支出僅約為10元。

而且,大門不開,可以敲敲後門。根據預算法,新增計畫與新興資本支出,在預算案編列的額度內,只要立法院同意,仍可執行!因此,藍白兩黨,若要拆解消卸阻擋「新興治水預算」或「軍公教加薪」的政治壓力,大可在總預算案議決前,先行通過新興治水及加薪的經費。

以上討論雖然簡短,但很清楚呈現的是,總預算案的一時卡關,甚至是一直無法議決,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註2];行政院訂有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未能依限完成時之執行補充規定的行政規章,正是為了避免總預算案之審議,因故全部或部分未能通過,而使政府施政中輟。

真正讓人擔心的是,行政院編列預算,無視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法律,知法違法;面對總預算案被退,不知檢討修正,態度肆無忌憚。何以向來以行事圓融溫和著稱的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現如此驕慢不恭、倨傲蠻橫?莫非是賴清德總統默許甚至直接授意?果真如此,期待總統根據憲法所賦予職權,召集行政與立法兩院調解商議總預算爭議,恐怕是緣木求魚了。

[註1]:根據憲法,立法院會期,每年兩次;根據憲法增修條文,每屆立委任期四年,故共有八個會期。其中,偶數的下半年會期(二、四、六與八),由於預算審查為重頭戲,也被稱之為「預算會期」。第11屆立院第二會期,於9月20日開議,藍白兩黨立委於院會聯手,將114年總預算案退回程序委員會。9月24日程序委員會,國民黨立院黨團提案,總預算案暫緩排入院會討論,經表決通過。10月4日院會,議事日程並無總預算案付委的提案,民進黨要求增列總預算案付委,為藍白兩黨封殺;總預算案遭「三殺」。10月11日,行政、立法兩院院長聯名午宴,曙光乍現;但最後還是未能打開僵局,「和解飯」破局。

[註2]:面子問題大於實質影響。10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之附屬單位預算從未完成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