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障者變政治工具 政院大錯特錯
◆ 抖音、小紅書成功與演化之道
◆ 川普2.0 促歐對華轉向
◆ 川普封神? 別忘前車之鑑
◆ 台美新章! 靈活應對挑戰
◆ 內耗台灣 怎面對川普2.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身障者變政治工具 政院大錯特錯
2025-01-24 01:28 聯合報/ 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新北市)
預算被刪,行政院長卓榮泰23日第四度舉行記者會說明影響,並稱「無法聘用手語老師」,會場邊手語翻譯席上空無一人。記者邱德祥/攝影
立院日前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大砍約二,○七五億元,刪減幅度之大創下史上新高,對此行政院長數度親上火線,政院卻在記者會直接打上「本院新傳處費用遭在野黨全數刪除,無法聘用手語老師」的字幕公告,此宣告無疑是對聽損群體資訊平權的嚴重打擊,特別是當前處於政治對決的煙硝氛圍中,行政機關的該項決策更顯得格外不智。
這是因為一方面,即使中央總預算被大幅刪減,但中央手上依舊有高達近新台幣三兆的經費籌碼,也就是說,如何捍衛聽損人士的基本權益,理應有更多靈活因應方案,而非因為新聞傳播業務費用遭全數刪除,就逕自取消手語翻譯服務,導致後果直接損及聽損人士權利,以及操弄民粹主義的多方「共輸」。如此一來,顯露出來的乃是當前國家機器對於維護障權的偏頗認知態度,及其延展至對於所有身障者需求滿足或權益保障的有待商榷。
再則,即使非得祭出直球對決般的相互詆毀,但這又何嘗不是令人窺見到,關涉身障抑或其他弱勢族群的社會性投資,究竟在國家機器心中的分量占有多大比重?同時,這更足以顯現行政團隊背後的幕僚們,實有怠忽職守之嫌。畢竟,逕自取消手語翻譯服務一事的背後,關係到的是諸如「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關於身障者(第一條)、合理對待(第二條)、融合社會(第三條)、法律保障(第四條)、平等與不歧視(第五條)、無障礙(第九條)、表達與意見之自由及近用資訊(第廿一條)、參與政治與公共生活(第廿九條)等多項基本原則,對於台灣這樣一個號稱標舉國際公約的締約國度/地區來說,又是何等荒謬與反諷?
因此,針對該項政府機關的策進作為,筆者建議可從公共政策的角度進行反思,從而提出具體變革作為。包括:如何落實預算刪減的影響性評估,而非僅是如打地鼠般進行無厘頭的煙霧對抗。政府部門欠缺總預算被刪減的通盤性因應對策,致使聽損者基本權益受到侵害,接下來勢必會是更鋪天蓋地的各種政治對決;行政機關對於聽損者尋求、接收、傳遞與獲取等資訊平權重要性的認知能力,竟是如此淺薄不足,這才是讓人匪夷所思之處。
以此觀之,顯現出的問題乃是保障資訊平權的重大缺失,潛藏於內的則是直指國家機器對於身障者及其他弱勢族群相關需求的忽視和偏見,更令人擔憂的是,政府部門利用弱勢群體以作為政治工具的粗暴做法,實屬大錯特錯的失責之舉。
最後,無論是懸崖勒馬或亡羊補牢,政府更需努力的地方還是在於有多少的預算,所展現出的最大執政能量,藉此說服社會大眾,面對中央總預算遭刪減,反而更能看見執政黨勇於面對挑戰的蛻變能力。如此一來,執政的正當性危機也自當會瞬間消失殆盡,並重拾民心。
抖音、小紅書成功與演化之道
2025-01-24 01:31 聯合報/ 胡又天/東方文化學刊主編、神州大地關鍵詞主持人(新北市)
TikTok美國用戶轉移到社群平台小紅書,反而引起中美網友交流。香港中通社
TikTok 在美國停止運營十二小時後,至川普回任而重開;用戶歸來後發覺算法似乎變了:推薦內容不如以往討喜,且罵川普、罵 Meta 會被禁言,說中國好話會被限流等等,於是有網友研判 TikTok 已被 Meta「奪舍」。對照此前美國政客的逼迫藉口「受中共操控」,其真意不言而喻,就是「應該我來操控」。
之前中共的操控如果有的話,是怎麼個操控法呢?如果你是中共,你要怎麼指導、操控海外 TikTok 的算法,才最能得利,也最不會被抓到把柄?除了要求他們守法,不介入操控,便是最高明、最難被抓包的「操控」了。只要讓用戶感覺到話語權與受到算法青睞的機會確在自己,不須仰人鼻息,自然會形成一片生態,排擠掉主流媒體與權力結構;到人家忍不住出手的時候,難看的就是你老美,而不是我老共。
過去反抖音和反共人士很少指出這一點,因為難堪。即便把這種操作說成是陰謀,不能否認的是確有數以億計的人依靠 TikTok 得到了快樂與生計。也就在這幾天,許多「TikTok 難民」或出於對美國政客反華話語的逆反心理,湧入更屬於中國大陸的小紅書,意外形成一波「中美網友大對帳」的直接交流。
我在觀察抖音崛起時便有種強烈的感覺,其經營策略與算法邏輯,非常像道家中的「黃老學派」,真正對現實政治「君人南面之術」提供指導思想的一派;如今更覺得,與其說抖音、小紅書暗合黃老道術,不如說,它們自然而然地便比史上所有君王更大規模、更高程度地實踐了道家理想,甚至催生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新道家」。
如《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以今語譯之,就是:做好一個「虛君」,持續編修「中央用戶興趣圖譜」(這是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的看家法寶,亦即「情表」兩字最好的體現);無數人事物在平台上相繼互動,我就靜觀其規律與迭代。兩千年來,大多數人是將這些經文當作生命哲學來理解與品味,誰知道,今天一幫人用計算機把它做出來,參加天下的治理了?
史載老子世為周室守藏史,即國家圖書館管理員,或可認為他就是當時最接近「大數據」的家族,整理出關於統治的經驗教訓,進而想像出某種理想政治與聖人的形態。但,有哪個國家會聲稱自己吸收運用了這隱學、絕學來治國平天下呢?然而,現在的情況是,抖音、小紅書已在相當程度上成了老子所想像、所嚮往、所寄望的某種處於「虛極」,「無為而無不為」的「聖人」,而且處處都有程式碼、數據庫和實績可證。
應該說,抖音與小紅書的成功,證明了老子的智慧真能跨越時代,而且可以付諸實踐,或者說 AI 時代,高速迭代的算法算力、「民之所欲」的網路生態,已在向著道家曾嚮往的方向演化,乃至遠超前人的想像,為下一代人類文明的政治結構作出指引。
在此新局之中,各方人士對於科技寡頭、平台霸權的忌憚是合理的,因為「無為」的道家和極權的法家也就是一線之隔;就看各方豪強能有多少不亂伸手的智慧,民眾又是否能夠串連出新一波的「天下大吉」!
川普封神? 別忘前車之鑑
2025-01-24 01:33 聯合報/楊仁烽/退休媒體工作者(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歐新社)
美國總統川普在就職演中說,「那些想要阻止我們事業的人試圖奪走我的自由,甚至奪取我的生命。幾個月前,賓州暗殺者的子彈劃破我的耳朵,當時我就覺得、現在更加確定,上帝拯救我,是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這整段話充滿了川普的雄心壯志、愛國使命感,以及他的信念、理想;也聽得出,他已經將自己「神格化」了。
川普從競選開始,要增加各國進口貨品的關稅、遣送大量非法移民、買格陵蘭島、收回巴拿馬運河,以致於要將加拿大納入美國的第五十一州。這些作為真正付諸實施,都有後遺症。但川普沾沾自喜,甚或認為「關稅」是字典上最美妙的字,真是吃人夠夠。
以美國現在的政治、社會氛圍,這些都可能付諸實施。川普身邊缺少有思想縱深的策略家、思想家,沒有將政策的前因後果想清楚,貿然說出一些讓選民聽了快意的事。可以說,是他譁眾取寵的策略,或者是川普自戀反射;這都是民主政治走到極端所形成的民粹政治。
川普周圍的人,都以為川普是神,經過造神運動的催化,他自己也以為自己是神,這不是一個好徵兆。歷史上我們看得到,很多自以為是神的人,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毛澤東等等,到最後都弄得國家敗亡,或民眾生靈塗炭。
川普的行事風格打破現有的規條框架,是手段也是目的。他認為這是創新,使美國更偉大;難道,當加重關稅導致通貨膨脹上升的時候,他會將原來聯邦儲備會鎖定的通膨百分之二上限指標,改為百分之三?
從川普的思維可以看出他的個性本質。我相信,各國和他談判的時候,未必會將他定位為「美國總統」,反而可能視其為「美國商人」,在談判策略上就有較大的空間和取捨。
台美新章! 靈活應對挑戰
2025-01-24 01:33 聯合報/吳仁麟/三意學校校長(台北市)
台美關係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川普第二度就任美國總統的同時,台灣也來了一場大地震。有人說這像是對未來台美關係的預告,也意味著雙邊新關係的開始。
在就職演說中,川普宣告「美國的黃金時代從現在開始」,強調「美國優先」的政策,致力於恢復國家主權、加強邊境安全、推動司法改革,並結束激進勢力對政府的操控。這些政策方向,對台灣的未來可能的影響,可以從以下三個面向來分析:
一、政治與外交: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可能導致美對國際事務採取更自我更強勢的立場。台灣在美中關係中的戰略地位,將更受美國關注和重視。像這次立法院長韓國瑜率團前往華盛頓參加川普就職典禮,背後也看得出美國對未來和台灣關係的想像,預告雙方有可能在未來深化合作。
二、經濟與貿易:川普強調恢復美國製造業,實現能源獨立,並宣布在南部邊境和能源領域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他表示將重振製造業,確保美國再次成為世界的製造中心,這些措施可能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影響。台灣需密切關注美國貿易政策的變化,並調整自身的經濟策略。
三、軍事與安全:在競選期間川普曾表示,台灣應該為美國的防禦提供資金支持,將其比作保險。這種言論引發了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的擔憂。台灣可能面臨來自美方的壓力,被要求增加軍費或購買更多美國武器。然而,單純增加軍費並非唯一解決之道,台灣需全面調整國防戰略,強化自身防禦能力,確保在區域安全中的主動性。
川普的就職演說和政策方向,對台灣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台灣需要更靈活應對,維護主權和利益。
內耗台灣 怎面對川普2.0
2025-01-24 01:26 聯合報/ 翁履中/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全球拓展合作計畫負責人(美國德州)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前中)、幹事長吳思瑤(前右)、書記長蔡易餘(前左),昨向憲法法庭遞交「暫時處分裁定陳情書」,並在蔡易餘帶領下,眾人高喊「Team Taiwan、大罷免」口號。記者陳正興/攝影
川普重返白宮,比四年前離開時對自己的權力更有信心,因為放眼世界,民主國家已沒有當年可以向川普說不的梅克爾。面對美國新政府,不論政府如何強調台美關係穩定,都無法掩飾川普團隊對於台灣的要求只會更多。當台灣的對外關係出現變數,台灣政治的對立無解,反映出政治人物認為影響台灣生存的國際局勢變化,遠遠不如國內政治的爭鬥重要。
多年前立法院藍綠競爭不比今日溫和,但不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縱使在議場上劍拔弩張,散會後卻常能坐下來共享晚餐,甚至在觥籌交錯間化解歧見。當年的王金平院長雖然因這種文化被冠以帶有貶義的「喬王」標籤,但能居間讓不同意見者願意一起吃飯喝酒的人際關係及協調能力,為台灣政黨輪替後可能出現的不穩定時代,扮演了必要的緩衝。
廿年後,「喬」文化被公開透明、不要黑箱的壓力給取代。現在的政治風氣表面上強調透明、無需妥協,實際上卻並非源於希望不同意見者能理性的溝通,而是直接透過社群媒體訴諸民意的情緒操作。政治人物樂於挑動粉絲情緒,讓支持者去出征異見者;不同立場者的批評,在網路上被簡化為「愛不愛台灣」的忠誠考核;各自陣營支持者的憤怒值,則在簡化的論述透過社群平台分享後持續被拉高。
在這樣的環境下,新世代的政治人物和網路意見領袖為了爭取流量,往往不得不「硬起來」,用更戲劇化的行為來吸引關注,然這樣的操作引來的是無窮的對立與仇恨,國會的衝突也從委員們有私交的套招式推擠,變成了議事廳裡將對方往死裡打的憤怒。朝野間真正有心想要和解的政治人物,雖不願、卻也不敢不順著同溫層激情演出。當政治人物難以越過被對立情緒挑起的民意,形成共識談何容易?
更可悲的是,這種對立往往建立在片面資訊或錯誤解讀的基礎上,無論是法案審查還是預算刪減,大部分民眾無法真正理清複雜細節;取而代之的是懶人包和梗圖,簡化甚至扭曲了事情的真相,讓支持者更激化,消滅了理性討論的可能。
世界進入川普2.0的大交易時代,華府對北京很可能進入談判彼此底線的模式;換句話說,中美間很可能也出現「喬條件」的互動關係。台灣是否該停下來反思,為了政治內鬥而衍生的仇恨值,對台灣真的有益嗎?當年「喬」文化雖然帶著一點妥協色彩,但至少為彼此創造了冷靜的空間,讓議題有溝通的可能。如今仇恨值拉滿的社會,任何人都無法退讓,甚至連民眾間的基本信任也在快速流失。
民主的價值不僅在於勇敢發聲,更在於尊重彼此不同意見。當握權者無法接納異己,甚至用貼標籤或簡化對方立場來取代討論時,還能說自己守護民主嗎?
捫心自問,以台灣的對立氛圍,罷免過後,誰能保證各方都可平心靜氣地尊重結果,而不是繼續製造仇恨,準備下一場罷免?高度對立的台灣社會,需要多一些耐心傾聽,少一些情緒攻擊;畢竟面對國際變局若不能一起對外,全民都要承擔後果。
川普2.0 促歐對華轉向
2025-01-24 01:32 聯合報/ 衣冠城/退休大學教師(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川普上台後,一口氣頒布了百餘項行政命令,並宣布自二月一日起,對加拿大、墨西哥課徵二成五的關稅,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一成關稅。雖然關稅大刀還沒有對歐盟砍去,但已讓歐盟不寒而慄,感受到殺雞儆猴的氣氛。更何況之前川普一再要求北約成員國增加軍費,歐盟也倍感壓力,讓陷入停滯的經濟雪上加霜。
川普一上台又玩起退群的把戲,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與世界衛生組織,再度拒絕提供公共財,並放棄對世界的領導。他的命令中不乏違反環保、拒斥多元化的新規,也讓歐盟難以苟同。川普的新政讓歐盟切切實實地感受川普2.0的衝擊,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廿一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論壇上指出「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嚴酷的地緣戰略競爭的新時代。」
外部有川普的壓力,歐盟內部也像是壓力鍋隨時可能爆炸。去年許多國家大選及歐洲議會改選,右翼政黨都大有斬獲,得到不少民眾的支持,反移民、反布魯塞爾官僚的政見愈來愈受支持。去年也有不少歐洲國家出現農民運動,右翼保守政黨與農民結合取得更大的社會基礎,讓歐盟不敢掉以輕心。
去年歐洲發生多起恐攻事件,加重反移民風潮,德國、奧地利等國以敘利亞阿塞德政權垮台為由,停止接受政治庇護並準備遣返難民。難民的去留,對已經在當地居住十餘年的難民及收容國來說,都是艱難的抉擇。
曠日廢時的俄烏戰爭早已讓歐盟疲倦,烏克蘭年初停掉俄羅斯經烏克蘭通往中歐的天然氣管線,更引發眾怒。受影響最深的斯洛伐克,其總理費科更是一怒之下跑去莫斯科見普亭,讓歐盟臉上無光。
馮德萊恩這次在達沃斯論壇的演說中,除了提到要改革歐盟的官僚主義,還承諾降低能源成本,這就值得玩味。因為歐盟跟著美國制裁俄羅斯,轉向美國購買高價天然氣,嚴重傷害到歐洲的民生與工業;馮德萊恩口中的「降低能源成本」是否暗示與俄羅斯重修舊好、恢復對俄羅斯能源的採購?就值得觀察。
更重要的是,馮德萊恩在演說中提到中國,態度與過去有了很大轉變。馮德萊恩表示,歐盟必須與北京進行「建設性接觸」;她認為「與中國建立並深化關係」的機遇已然出現,歐盟要擴大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關係。
向來親美的馮德萊恩,繼澳洲、日本、英國、德國之後也開始轉向,務實地改變對華政策以應付川普2.0時代。反觀賴清德總統對華盛頓與北京都缺乏溝通管道,除了高喊「民主價值同盟」卻不見任何作為,實在讓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