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美中元首外交,「抗中保台」已無立足之地
◆ 聯合報黑白集/文大的森林
◆ 經濟日報社論/不破不立 台灣難加入 CPTPP
經濟日報社論/不破不立 台灣難加入 CPTPP
2025-11-02 02: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執行委員會,預計11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將討論包括台灣在內六國的新申請案。 聯合報系資料照
今年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執行委員會,預計11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將討論包括台灣在內六國的新申請案。台灣在民國一一O年(2021年)9月申請加入 CPTPP,迄今仍未能順利成立工作小組,取得談判門票;癥結並非台灣準備不足或條件不符,而是深陷於政治現實、制度性障礙與地緣博弈的多重困境中。
CPTPP 雖以「高標準、開放、包容」為吸納新成員的主要原則,但在實際運作中,始終無法排除政治考量。地緣政治因素是台灣面臨的最大阻礙,中國大陸較台灣早六天提出申請,對於杯葛台灣加入 CPTPP 的力道,甚至高於自身申請的投入。台灣也未曾示弱,除了強調自身條件已經符合入會標準外,也明確反對中國大陸在經貿體制未健全下加入,導致 CPTPP 成為兩岸角力的另一主戰場。
在此情勢下,CPTPP 成員普遍採取延宕或觀望策略,不願在兩岸問題上選邊,以避免承受政治壓力。尤其近年來兩岸關係急遽惡化,中國大陸對台灣打壓持續升級,使 CPTPP 成員更趨謹慎,這種「政治真空」對台灣極為不利,進一步壓縮台灣加入的空間。
其次,美國自民國一O六年(2017年)退出 CPTPP 前身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台灣失去美方奧援,無法重新複製當年兩岸同步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在「互不排斥」原則下,雙方順利加入 WTO 的情境。
另外,CPTPP入會程序並未規定固定時程,但須經全體會員一致同意才能成立工作小組。此種「共識決」機制在政治運作下,易成為制度性障礙;因為只要中國大陸對特定成員施壓,便足以延宕程序,使台灣的申請停滯於「程序凍結」的階段。
為化解目前僵局,台灣必須跳脫目前「有台無中」的思維,釋放出在 CPTPP 架構下,重塑兩岸經貿新關係的訊號,才有機會有所突破。中國大陸抵制台灣加入 CPTPP,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另一關鍵是對台灣長期對中國大陸多項經貿限制措施的抵制。由於 CPTPP 強調在相同法律與基礎上推動自由化,並遵循「同一文本,一體適用」的原則。台灣若解除對中國大陸的單向經貿限制,並在兩岸均有機會加入下,承諾對中國大陸比照 CPTPP 成員待遇,以呼應 CPTPP 的非歧視原則。此種以「制度性安排」取代「政治性對抗」的方式,無損台灣的主權,反而為後續談判創造更有利條件。
此外,台灣應充分發揮產業與科技優勢,將經濟實力轉化為推動經貿整合的戰略槓桿。CPTPP 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降低關稅,更在於確立高標準的規範與強化區域供應鏈韌性。台灣可主動提出符合 CPTPP 精神的合作倡議,與現有成員在特定議題上建構雙邊協定,強化互信基礎。此舉不僅能凸顯台灣經貿實力與制度透明的優勢,也能逐步形成「準會員」的地位。透過「先實質、後形式」的策略,以行動展現與國際接軌的決心,為未來台灣正式加入奠定基礎。
自明年起,CPTPP 輪值主席國將依序由越南、祕魯、馬來西亞、智利、汶萊與英國擔任。這些國家過去從未在公開場合表態支持台灣加入,部分國家甚至多次附和中國立場,對台灣的申請態度保留而謹慎。若兩岸持續互相否定、杯葛對方申請,甚至設下更多違背 CPTPP 規範的貿易障礙,只會使政治現實愈發僵固,最終可能導致兩岸均被排除於外,形成雙輸局面。更可能的是,在中國大陸強大壓力與外交操作下,中國捷足先登率先成立工作小組,使台灣陷入更不利的處境。
台灣唯有主動出擊,打破慣性思維,從制度調整與區域互動同步突破,方能翻轉長期以來被拒於門外、陷入政治掣肘的困境,申入 CPTPP 才能取得實質進展。
聯合報黑白集/文大的森林
2025-11-02 01:1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經濟部水利署連三年發函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要求評估在翡翠水庫設置光電板的可行性。圖為翡翠水庫。 圖/翡翠水庫管理局提供
很少人知道,不止國立的台大、興大有森林,私立的文化大學也有座廣達九十二公頃的森林。原來,文大早年購入此地想闢為第二校區,卻因後來翡翠水庫的興建被劃入水源保護區,即使距離水庫好幾公里,開發利用仍受嚴格限制,文大因此被迫坐擁森林。
既然攸關大台北地區六百萬人飲水安全,文大就算損失再大、再有不甘,也只能默默硬吞「黃連」達五十年;文大的森林,正是有識之士為捍衛水資源努力或犧牲的最佳例證。對比如今民進黨政府,竟三番兩次打算把光電板架在翡翠水庫內,真可謂是「惡向膽邊生」。
民進黨政府究竟有多惡?台北市議員爆料,中央連三年發函翡管局,要求盤點可否設置屋頂型、地面型及水域型等光電設施。換言之,保護水源法規並無問題,卻是有人想強行撕開法規破口,就只為牟取光電巨利、滿足所謂綠電優先的政治口號。
更因如此之惡,民進黨政府進一步滋生「惡膽」:一是已有石門水庫以「在槽水庫不宜設光電板」為由拒設,豈會不知翡翠是比石門還大的在槽水庫?二是無論中央地方法規均清楚規定嚴禁開發利用,卻仍鍥而不捨發函,莫非是想強壓地方違法?
為翡翠水庫犧牲的不止文大,還有水源保護區萬千住民,民進黨政府卻甘冒大不韙,活脫是現代版「放火州官」。
聯合報社論/美中元首外交,「抗中保台」已無立足之地
2025-11-02 01: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川習會10月30日在南韓釜山登場。 (路透)
川習會無聲勝有聲。會前火熱的台灣問題,並未端上談判桌;大陸官媒形容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美中防長仍在東協會議交鋒。但高階晶片與稀土出口管制報復回到原點;兩國關稅退到對等關稅宣布前,助益雙方恢復貿易。最重要的是,時隔六年川習再會面,開啟美中元首外交時代。川習將就高科技經貿到軍事展開一系列對話,台灣的生存空間壓縮戰才剛開始。
台灣議題未上桌,但川習會前兩周,台灣突然與稀土、晶片並列會談熱點。美國軍方背景的蘭德智庫率先拋出「穩定美中競爭」報告,主張美國應「為北京採取漸進和平統一」創造最大誘因,並限制台灣破壞現況,反對台獨。其後多個智庫與外媒熱議台灣問題,「棄台論」因川習會發酵,可預見台灣問題將伴隨美中元首外交被反復盤點。
這波外媒探討台灣問題的目標是避戰。重點有三:一,論述以美國利益出發,多將台灣視為風險,必須管控。二、風險聚焦在賴清德,如《時代》雜誌專文形容他是「魯莽領導人」,大陸武嚇及灰色襲擾未如過去多著墨。三、管控方式包括和統反獨。《外交事務》提議美中再保證台海休戰,最新一篇論點將「和統」列為休戰條件之一;《經濟學人》等則建議兩岸對話。
美國地緣政治論述轉變,台灣從「抗中前線」變成「風險引爆點」。我方戰略學者分別指出,半年多來陸續有美國智庫學者點出台灣並非美國生存的國家利益,建議避免為台灣和中國開戰;而美防長等核心國安官員認為美軍目前相對共軍並無足夠優勢,除非核心利益遭威脅,應避免軍事衝突,以爭取更多時間重整軍力。
親台美國學者也投書綠媒,提醒風向轉變。但賴總統及國安團隊置若罔聞,除高唱「民主同盟」老調,吹噓美國要再次偉大少不了台灣,外長林佳龍還指控某些美國智庫背後有大財團介入,帶風向引導不利台灣的言論;其說法和側翼批外媒「洋五毛」如出一轍。
無論綠營如何抹紅撰文者,不能改變的事實是:國際地緣政治正發生「氣候變遷」。美中關係再平衡,除川普新孤立主義和交易性格,也因大陸綜合國力上升到與美國平起平坐。美中劃定勢力範圍,以交易方式管控競爭避免衝突,而台灣的「抗中保台」政策無異和美中對撞,論述基礎崩塌。
面對美國政策風向轉變,以及北京加大反獨促統,賴總統在川習會前後都喊出反併吞、反侵略、反對推進統一。他強調投資國防與提升不對稱戰力,以戰止戰,還要全民學《聖經》的大衛用彈弓射倒巨人歌利亞;但那些天價彈弓有的延宕未到,更有的因川習會被取消。賴清德完全忽略美中要和平避戰,正好落入「魯莽領導人」的人設,自證台灣是危險引爆點。
未來一年,川習互訪,美中元首外交主導地緣政治,台灣只有兩種選擇:備戰與對話。沒有美國支持,他國出兵挺台機率極低。台灣的談判桌只在兩岸之間,賴總統卻要以「大衛對抗巨人歌利亞」精神,抵抗威權主義脅迫,視兩岸對話是綏靖主義、對侵略者讓步。難道川普與習近平談止戈,也是綏靖屈服?
當和平避戰成為美中安全的主流議題,視中國如外敵的賴政府,當即淪為絆腳石。台灣本可藉台積電在台美與兩岸關係上取得談判優勢,偏偏賴清德把好牌免費奉送川普,還加碼提高軍費,幫助川普累積交易籌碼;沒換得出兵抗中的實質承諾,台灣被淘空還成了麻煩製造者。領導人要犯多少錯,才會把國家領進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