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透視/鄭麗文「直球對決」 能為藍營寫新篇?
◆ 川習會後戰略沉默的戰略意涵
◆ 輝達用風險創戰略綁定
◆ 大屋頂下/啞口無言 賴清德為何三緘其口
◆ 名家縱論/誰才是今之庖丁?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誰才是今之庖丁?
2025-11-02 00:00 聯合報/ 蘇永欽(政大講座教授)
王世堅委員鏗鏘有力的質詢最近變成兩岸的洗腦歌,被用來表達各種不同的社會情境和人生意境,特別是游刃有餘和連滾帶爬的對比,竟激起千萬人的觸動和回響,文化基因力量之強大已不需更多的證明。
游刃有餘的典故來自莊子記載屠夫庖丁和魏文惠王對話最精彩的一段,他說砍骨的刀可用一月,割肉的刀可用一年,但懷裡那把屠過千牛的薄刀卻用了十九年還完好如初,只因深悟「解牛」之道,從不亂砍亂割。讓魏王聽完整套錯骨分筋掰肉的工序後拍案叫絕:我知道如何養生了!
有哲學教授說庖丁應該是隱身市井的高人,文惠君求問的也是治國之術,廢話,日理萬機的第三代魏王若只想到養生,也不會有莊子來著墨點贊了!我的問題反而是:如果喜歡夢遊的莊子來到兩千三百多年後的台灣看一圈,誰才當得起游刃有餘?
中華民國政府因內戰敗北遷台,與新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峙迄今已快八十年,前面四十年各自都經歷不小的挑戰與變遷,同時段國際也陷入兩極化冷戰,終從核戰邊緣拉回低盪乃至蘇聯解體。台灣伴隨經濟快速起飛的是強人政治的自然終結,對岸大陸也在西方國家呼喚下,一步步從計畫管制到戶的共產主義經濟,轉向開放市場的黨國資本主義。台灣當時面對的內部問題是如何完成全面民主化,外部則是如何在重新構建中的國際敵友關係,適當安放可敵可友的兩岸關係?
如果堅持「回歸」南京憲法,民主政治當然仍可全面落實,兩岸關係也可以在「法統」的堅持下繼續硬槓。但最後選擇的是,先由朝野代表開了幾天的國是會議,決定以一機關兩階段完成修憲,也就是由代表舊法統的第一屆國民大會為自己畫下句點,再由人民選出的第二屆國民大會建立適合新現狀的國家定位和政府體制。簡單說,就是參考成功從和平共存走向終局統一的德國經驗,在國家分裂時期區分主權和統治高權的屬人屬地範圍。也就是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的土地和人民,基於主權同屬中華民國不變,但只在台灣地區改選的中華民國政府,當然不能統治沒有參加民主選舉的大陸土地和人民。對大陸失去統治權後,所謂的動員戡亂必須終止,兩岸國民則可持續自由交流。
這個以憲法增修條文為基礎建構的統一前體制,我只談三個重點:一、堅持從同一主權範圍出發,一如當年的西德,兩岸都是中國和中國人;二、分裂當然要過渡到統一,但憲法刻意不指示何時及如何統一,只明確放棄武力統一,而且禁止從分裂走向分離。三、從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強調,可以導出這是統一的唯一底線,因此雙方體制仍須先努力統合。
在我看來,促成此一根本改革的李登輝總統,和參與國是會議並分七次完成制定憲法增修條文的國、民兩黨前輩,都是讓兩岸互動得以游刃有餘的庖丁:三十四年前台灣沒有直接「回歸憲法」或「宣告獨立」、點燃大家都打不起的內戰或獨立戰爭。到了大陸強勢崛起後的今天,也未受國際戰略權謀的挑動而恣意放言挑起戰爭,搶先烏克蘭在所有西方世界的都會廣場,靜饗愛好和平人士的鮮花祭拜。
雖然就是有人不喜歡所屬政黨參與修改、且就職鄭重宣誓恪遵的憲法,不時拐彎抹角挑戰憲法的國家和國籍定位,以致受到美國智庫學者類似「睜眼說瞎話」的公開貶抑。坦白說,在政黨激烈競爭下,今天的最大在野黨對於前述三個重點的認知和信仰,又何嘗沒有明知或「未必故意」的模糊之處?特別從這個角度來看剛完成的國民黨主席選舉,我很高興聽到了比較清晰的「回歸憲法增修條文」呼聲,可讓台灣游刃有餘的寶刀!
未知莊子以為然否?
2025-11-01 22:40 聯合報 / 波波漫畫 波波漫畫
星期透視/鄭麗文「直球對決」 能為藍營寫新篇?
2025-11-02 00:00 聯合報/ 游梓翔(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昨正式就任,她在全代會上表示,要讓國民黨從羊群變獅群,讓台灣重現善與正義。記者許正宏/攝影
鄭麗文上任,挑戰艱鉅。抹紅她的、說她「會激怒美國」的,還有人說,鄭麗文若能帶領國民黨勝選,得改寫政治學教科書。
鄭主席得到這種高規格伺候,說明綠營人士對這位當選國民黨主席的前同志,開了警報,也反映了很多人還沒適應「鄭麗文風格」,包括藍營某些人在內。
可以肯定,鄭主席將帶來國民黨領導風格很大改變。在政治傳播上,她展現出鮮明的「直球對決」風格,相比傳統國民黨高層人物總給人拐彎抹角、迴避閃躲的印象,搞到最後不是「保送對手」、就是「有球不揮」,想等保送卻等到三振。鄭麗文的「直球對決」風格讓眾多黨員驚艷,這才是她贏得勝選的關鍵原因。
「直球對決」得「球速」夠快、「控球」精準-即知識充足、思維敏捷、辯才犀利,還得「心臟夠大顆」。綠營壟斷權力已久,習於霸道橫行,很多人容忍不了藍營的「直球對決」。鄭麗文竟然敢把球投到老藍男不敢投的位置,警報能不響嗎?
因為不太適應,於是有一種說法,說鄭麗文的直球對決是在「逆風」,會害了國民黨。
其實,這根本是民進黨製造的一種綠色「沉默螺旋」,這讓其他聲音不是因為「孤立恐懼」而沉默,就是不斷被妖魔化、外敵化。但學術研究早已發現,若出現敢說真話的先鋒,或是「沉默螺旋」搞過頭,激發出逆向的「發聲螺旋」,就會有人站出來「正人心,息邪說」。
除了直球對決,鄭麗文還有一項可能的女性優勢。女性領導者常更能展現「參與式領導」,風格上更常聆聽,更重視團隊。目前觀察鄭麗文的人事任命,確實展現了兼容並蓄,很多人期待這樣的參與還能更年輕、更擴大。
不過也因為鄭麗文選擇直面過去一些藍營閃避的議題,面對鋪天蓋地的「抹紅」也是必然的。「直球對決」也要會「配球」。綠營經常的做法,是把一切議題導向意識形態,希望「抗中保台」蓋過其他議題。其實「在文化和血緣上是中國人」,是連蔡英文都說過的話;兩岸同屬一個民族,是呂秀蓮也曾說過的,更何況國民黨的全名是「中國」國民黨。這題不應畏懼「直球對決」,但球路也不必太過單一。
國民黨人很愛引用《國父紀念歌》裡的「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這句話預言了國民黨總是很缺的兩件事-團結和志氣。如能展現參與領導和直球對決,鄭麗文將會帶給國民黨真正找回團結和志氣的絕佳契機。綠營對此當然不樂見,但藍營可別跟著綠營走,忘了歌詞的下一句「大家要互相勉勵」。
鄭麗文會不會改寫政治學教科書?其實任何學科的教科書都是一直更新的,政治學教科書為川普增加的內容會少嗎?寄望鄭主席,靠她直球對決、參與領導的風格優勢,能帶領國民黨走出正路,寫出全新篇章。
大屋頂下/啞口無言 賴清德為何三緘其口
2025-11-02 00:00 聯合報/黃年
本文從賴清德三緘其口來談賴清德。
賴清德在重要政治節點上的重要政治論述,常把一定該說的話說一半吞掉一半,或者藏頭縮尾半句也不說,或者將系列演講說了一半就爛尾不說了。本文舉三個例子。
這顯示,賴清德的政治認知領域是碎片化的,是自欺欺人的,是不能以全貌真相示人的,因此要不他就吞吞吐吐把該說的只說一半或乾脆躲過去不說,或說到一半就根本說不下去了。
身為總統,不能在真實正確的政治認知上建立一套在事實及邏輯上周全自洽的國政論述,智何以配位?德何以配位?
也只有賴清德有此毛病,過去未見有總統級的人物在眾目睽睽下如此出醜表演,這是賴清德的特異功能,也反映出賴清德在人格上的深層問題。
而且,屢屢鬧出這類笑話,他居然好像一點都不覺得不好意思難為情。
三緘其口之一,在「台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只談古寧頭,卻完全不提「台灣光復」四個字,只說了一個尾巴,卻吞掉了主體,被稱為「鋸箭法」。這是一緘其口。
台灣光復在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古寧頭大捷在民國散十八年(一九四九年)。沒有台灣光復,就沒有古寧頭大捷。如今,賴清德卻從古寧頭大捷的巧門溜出去,繞過了台灣光復的大門;這不但是將歷史碎片化、虛無化,更已到了必須問你是否人格分裂的問題了。
如果賴清德堅持「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光復未定論」、「只有終戰/沒有光復」,那麼就應當在「中華民國光復台灣八十周年」上,向台灣、兩岸及世界堂堂正正作此宣示,矢志不渝,如今卻竟是自欺欺人地連「台灣光復」四個字都未提。如此破爛的總統臉書,臉不臉紅?
這是台灣光復否定論?台灣光復恐懼症?台灣光復羞恥感?賴清德,你究竟是得的什麼病?
正視「中華民國光復台灣」?難道就不能搞你的「抗中保台」了嗎?又難道不是應當大力主張「中華民國光復台灣」,更加能有「抗中保台」的立足點與正當性嗎?
否定「中華民國光復台灣」,賴清德身為中華民國總統,智何足以配位?德何足以配位?
再談三緘其口之二。今年五二○賴清德就職周年,在這個重要政治節點的數千字重要政治談話中,他居然對兩岸關係及兩岸政策一個字都未提。
這是不是一個公然出醜的演出?總統就職周年竟然對兩岸情勢啞口無言,開了一個大天窗,這是否不可告人?這是否遮醜藏羞?這是否無言以對?這是否有說了不如不說的自知之明?甚至傳說,事前與美方會過稿,美方不同意講稿的相關措辭。
總統就職周年的重要談話完全不談兩岸政策,開了一個大天窗,正是賴清德整個政治操作能力上的一個大破洞。
再說三緘其口之三。七月間,大罷免如火如荼。賴清德啟動「團結十講」,其用心是要從國家總體戰略的高度為大罷免建立一套頂層論述,為大罷免拱火添薪。但是,講著講著,「兩國互不隸屬論/打掉雜質論」,引爆了政治風潮;藍營拍手希望他繼續講下去,綠營卻紛紛告饒,要賴清德「拜託,麥閣共啦」(別再講了)。
講了四講,喝倒彩聲四起。接著,第五講外交及第六講兩岸陸續取消。十講就此有疾而終,成了丟人現眼的爛尾樓。
以上三緘其口。談台灣光復,是鋸箭法;就職周年諱言兩岸關係,是開天窗;大罷免團結十講腰斬,是爛尾樓。
這是不是賴清德的特異功能?以這樣的特異功能治國,智是否配位?德是否配位?
賴清德是以「中華民國源自辛亥革命,我是第十六任中華民國總統」的就職演說出任總統,卻在任期至今三分之一時以「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光復未定論」作了國家認同及兩岸政策的結論。
這個支離破碎的論述架構,一路走來藏頭夾尾、東拼西湊、顛倒反覆、前後矛盾、左支右絀、進退維谷…。因此,就出現了前述啞口無言、掐頭去尾,以致三緘其口的醜態。
問題是,這一套等同「總統叛國」的國家認同與兩岸政策論述,如果不能說、不敢說、說了不能自圓其說、說了不好收拾,或甚至必須三緘其口,則如何引領國家、處理兩岸、面對世界?
連說都說不下去,更如何能做到?
面對美國。一方面美國仍持「一中政策」,另一方面挑唆你自縛於「台灣地位未定論」。一方面譏笑兩岸是「筆尖 VS.書桌」,另一方面要你增加軍費至 GDP 的百分之十,準備做一隻殉命的「巷戰豪豬」。一方面要台灣站在阻擋中國崛起的第一線,另一方面又不准台灣做「麻煩製造者」,現在則有人改稱「美國必須警惕台灣的魯莽領導人」。
美國給台灣的訊息是錯亂的、破碎的、不可預測的,更是由不得你的。例如,你警覺他的「一中政策」,就不能掉進「台灣地位未定論」的陷阱。他要你買軍火,就必須警覺他要你做「巷戰豪豬」的命運。
台灣已被美國挾持駕馭,豈能妄想台灣能以台獨駕馭美國?
面對中國大陸。台獨與兩岸和平水火不容。大陸的軍事實力遠高於台灣,已是不言可喻。說得現實主義一些,若台灣想以武謀獨,只會淪為「巷戰豪豬」的下場;若不想做「巷戰豪豬」,就不能妄想以台獨為兩岸的解決方案。
台獨的命運可說決定在中共,但中華民國的命運大半仍可操持在台灣。因為,在兩岸關係上,中華民國,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
賴清德說,「一切是為了維護台灣的主權」。他若改稱「一切是為了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問題就會換了面貌。
賴清德說,要與「志同道合理念相近的民主陣營站在一起」。然而,難道非要搞台獨才能站在一起?難道中華民國就不能?
其實,值此台獨法西斯日漸囂張之際,中華民國的憲政民主更能導正國家的形象與方向。
尤其重要的是,中華民國論述,可以堂堂正正公開向美國、兩岸及台灣內部宣示;但台獨的論述,則不能向美國、兩岸及台灣內部公開鼓吹張揚,連凱道鐵桿台獨都說要「奪回中華民國神主牌」。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賴清德的三緘其口,反映了台獨的不足成事,其實也指出了中華民國的可能出路。上任迄今,賴清德最常張揚炫耀的就是增加軍備,渲染一兆三千億的什麼「台灣之盾」。其實,「中華民國/不搞台獨」才是真正最具韌性的「台灣之盾」。賴清德與其三緘其口,不如誠實面對。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輝達用風險創戰略綁定
2025-11-02 00:00 聯合報/ 夏一新/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10月31日參加南韓慶州亞太經合會(APEC)執行長峰會後接受訪問。路透
隨著生成式 AI 浪潮席捲全球,科技正重塑經濟版圖與地緣政治秩序。就在各國爭相布局 AI 產業之際,十月卅一日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經濟領袖會議,再次表達「希望輝達台灣總部能設在台北」。這項決策不只是企業擴張,更是一場深具戰略意涵的全球宣示。
近期輝達進駐北士科雖一度陷入卡關僵局,但日昨台北市長蔣萬安已在市議會中指出,市府已與輝達高層確認,台灣總部確定落腳北士科,市府將全力協助完成用地整備與都市計畫變更。
黃仁勳的選擇並非偶然,而是基於產業結構與人才優勢的精準判斷。台灣擁有全球最完整的 AI 硬體供應鏈:台積電負責晶圓製造,鴻海與廣達組裝伺服器,華碩與微星設計 AI 主機板,群聯與南亞科提供記憶體支援,構成一條密不可分的產業命脈。更關鍵的是,台灣工程師具備跨領域整合能力,能在晶片、散熱、韌體與系統設計間協同運作,這是 AI 時代最稀缺的競爭力。
黃仁勳比任何人都清楚台海風險。一旦衝突爆發,不只是晶片停產,而是全球 AI 算力與雲端系統全面停擺。然而,他仍選擇在台設立海外總部,並非忽視風險,而是運用風險創造戰略綁定。這是一種新型的國際布局-以科技綁定世界、以供應鏈逼迫護台。
過去,台積電被稱為「護國神山」;如今,隨著輝達台灣總部落腳北士林科技園區,另一座新的「護國群山」正在成形。當晶片設計的輝達與晶圓製造的台積電相互呼應,台灣從製造基地晉升為 AI 戰略樞紐。任何台海軍事衝突,都不再只是區域問題,而是將危及全球 AI、半導體與雲端產業的命脈。
蔣萬安指出,北士科的發展將帶動城市轉型與人才聚集,讓台北成為 AI 創新的新首都。這不僅是城市升級,更是國家安全的延伸-當世界最關鍵的科技公司把未來押在台灣,世界就不能讓台灣出事。
黃仁勳沒有說政治語言,但他的行動已經是最清晰的訊號:AI 的未來在台灣,台灣就是 AI 的未來。
川習會後戰略沉默的戰略意涵
2025-11-02 00:00 聯合報/ 王鳳生/高雄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高雄市)
川習會登場前,川普總統(左)禮讓習近平先行。(歐新社)
近期韓國 APEC 峰會中,習近平與川普短暫會面,據媒體報導雙方對台灣議題保持沉默。這種「戰略沉默」並非偶然,而是國際政治中一種典型的訊號管理策略,也反映出雙方在敏感議題上的謹慎權衡。觀察這次會談,可以從訊號意涵、潛在風險及政策啟示三個層面分析。
首先,沉默本身就是一種信號。對敏感問題低調處理,既可避免立即衝突升級,也為後續外交留出調整空間。習近平若真未在會議中提及台灣,可能意在觀察美方態度,保留策略彈性;川普未公開談及台灣,也可能是在平衡國內政治考量與外交空間。這種表面上的「無聲」,其實是策略性的觀察與測試。
其次,會議時間與媒體安排也透露重要訊號。整場會談僅一百分鐘,且缺少聯合新聞發布,顯示雙方對敏感議題採取高度控制。習近平未與川普一同面對媒體,更凸顯中國在國際形象管理上對訊息釋放的高度謹慎。這種安排既降低誤判風險,也反映出在敏感問題上,中方傾向保持低調和掌控節奏。
從國際博弈的角度看,沉默是一種資訊控制策略。在外交談判中,主動釋放訊息可能帶來談判成本,而保持沉默則能觀察對手反應、靈活調整策略。然而,沉默需要配套信號管理與後續溝通,否則容易引發誤判或加劇地區緊張。
此外,戰略沉默也提醒國內外觀察者對外交動態需保持理性。沉默並不代表無作為,而是一種短期策略。對政策制定者而言,理解沉默背後的策略意涵,有助於評估中美互動趨勢,並在必要時調整盟友或國內政策布局。
總體而言,川習會的戰略沉默既展示了中美雙方在敏感議題上的謹慎,也提醒各方,外交訊號的解讀需理性。沉默不是政策終點,而是一個觀察與策略調整的過程。未來,雙方仍需透過正式溝通、外交管道及策略透明度,避免外界過度解讀或產生不必要的猜測與誤判。
川習會的沉默,既反映謹慎,也提示各界對外交動態應保持理性觀察,理解其背後的戰略意涵,方能更全面掌握中美互動的未來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