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予取予求 先談判又怎樣
◆ 國際公益與美國利益優先的轉折
◆ 拿關稅削減入超 川普比土匪厲害
◆ 你心換我心 勿涼了陸配心
◆ 大學染政治味 教育部無能無為?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美予取予求 先談判又怎樣
2025-04-12 00:00 聯合報/ 李武忠/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一度宣布對台灣祭出高達百分之卅二的對等關稅,頓時讓台灣產業界陷入極大的震撼與焦慮。總統賴清德提出了以「零關稅」為起點的談判倡議,試圖化解危機,卻引發農民恐慌,憂心以目前賴政府對美方有求必應,很可能重蹈台灣過去為了與美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主動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讓國人承受健康風險和削弱國產豬肉競爭力,台美 FTA 仍始終未得的覆轍。
當前川普給予九十天的對等關稅暫緩期,賴總統宣稱台灣是全世界最早提出因應對策的國家,且已列入美國對等關稅第一波談判名單,對談判信心滿滿;然而民眾在乎的是台灣究竟有何籌碼,能夠透過談判,既滿足美方要求又能保護弱勢的農漁業和傳統產業,讓他們能安穩過日子。
作為長期關心本土農漁業的研究者,謹提出看法:
一,美國長年的貿易逆差,是促使川普祭出對等關稅的關鍵因素之一,問題是台灣總體對美貿易雖然呈現順差,但是對美農產貿易卻是逆差(二十五億美元),加以台灣農產品出口占比不高,對美國當地產業及消費力影響有限,因此對等關稅不應該涵蓋農產品。
二,兩岸關係交惡,驗證過度依賴大陸單一市場確實存在高度風險;同樣的,對等關稅也指明依賴美國市場,亦會受制於美國的經貿政策。既然分散貿易對象確實有助於減輕風險,美國和日本市場亦不該例外,才能維護台灣農業穩定發展。
三,美方認定之非關稅貿易障礙,包括:稻米關稅配額、基改農產進口標示、原產地標示等,尚有許多爭議,不應照單全收;例如目前我國稻米進口係採 WTO 關稅配額措施,美國已是台灣最主要進口國,且美國米價優勢明顯,零關稅將導致台灣稻米產業全面崩解,希望農業部長能信守絕對不會降美國稻米關稅的承諾;至於豬肉產地標示亦有其必要性,原因在於國人飲食以豬肉為主,且外國人甚少食用豬的內臟,豬腳,豬頭皮等部位,故含萊克多巴胺豬肉對我國人民健康的風險明顯高於美國,為了維護民眾的食用安全和選擇權,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考量,但應提出科學證據才能站得住腳。
四,高科技產業大多是跨國企業,資本雄厚,應變能力強,對關稅海嘯衝擊承受力大;反觀農業和傳統製造業,受到關稅海嘯衝擊大,尤其美國農產品進口若採取零關稅,以其擁有規模經濟以及低成本優勢,將會給本土農漁業帶來致命的傷害,何況其他國家也會要求比照辦理,衝擊更大。
五,台灣水產品輸美包括;台灣鯛,鱸魚,魷魚、鬼頭刀等,重要性和獲利能力不同,對關稅調漲承受力自然不同,政府應經過審慎評估未來性、競爭力、風險等,並提出適當的關稅和應變對策,不能一刀切,以免自斷生路。
六,為應對高關稅障礙和競爭對手低成本壓力,透過科技研發創新帶動台灣農業全面升級,勢在必行。
川普宣布暫緩實施對等關稅,雖然給台灣短暫喘息的機會,卻也提醒我們國際局勢正產生巨變,想要過上安穩的日子,對等關稅談判結果至關重要,民眾應共同來關注!
季青漫畫
國際公益與美國利益優先的轉折
2025-04-12 00:00 聯合報/ 許嘉棟/東吳大學辜濂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暨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台北市)
川普2.0在「使美國再次偉大」與「美國利益優先」的口號下,不斷往外交孤立與經濟保護的方面推出自認對美國有利的措施,不免令世人憶起在國際事務(外交)之處理上,被奉為金科玉律的一段名言:「世界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外交講的是本國的實際利益」這句話,不啻粉碎了理想主義者所懷國際政治應講求公理正義的美好夢想。不過,此話若為真,那又怎麼解釋美國過去長期從事「國際公益」的事實呢?
在二戰之後,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強權,肩負起領導者角色,制定全球政經體系及其運作規則,並維護此體系之順利運行,而且還慷慨地擔負了提供這些「國際公共財」的高比例費用。雖然仍有不少人士(尤其是站在與美國敵對一方者),明指美國在從事這些國際公益活動的背後,仍是在謀求本身的利益,但多數人士則讚揚美國,認為美國是在善盡全球守護者的職責。
直到近期川普1.0與2.0展現出諸多只顧美國自身利益的行動,所有世人宛如遭到當頭棒喝,被醍醐灌頂般瞬間醒悟,原來每個國家處理國際事務,終究還是在追求自身國家的利益。
平實而論,美國前期重視公益與近期追求自利的做法,雖然看似差異極大,但都不失謀求美國利益之本質;只是主客觀條件已有重大轉變,美國對所追求利益之內涵以及做法,必須有所調整而已。
經濟學認定每個行為者(消費者、生產者、政府決策者與國家皆適用)都想以最小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而所謂利益,除了屬自身的利益,也就是「利己」之外,還包括「利他」予自己帶來在形象、社會或國際地位等精神層面的滿足。只是「利他」的優先性通常被置於「利已」之下,故多在行有餘力後為之。美國在二戰後六十多年期間,國力強盛,樂於以負擔得起的成本積極從事國際公益,除了營造利己的結果,同時也博得全球領導者與守護者的美名。以成本/效益之角度言,此謂之本益比低,故美國「歡喜做,甘願受」。
不過,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經濟實力式微,國際公益之成本漸成難以負荷之重擔;美國遂一方面將國際組織的運作經費逐漸移轉由各成員國分攤,另一方面川普反覆強調「不應讓他國占美國的便宜」,以及「貿易順差國偷走了美國人的工作」,故要求盟國擴增國防預算,或對美支付保護費,並以關稅制裁等措施要脅各國對美國讓利。然而前者使美國對一些國際組織失掉掌控力,決策未必符合美國的利益,川普遂基於對美國不具實益,而掣肘、甚至退出這些組織。
這些變化顯示:美國從事國際公益之成本相對於其已式微的經濟實力而言,是上升了,而實質效益則下滑。基於成本/效益之計較,美國轉以對美國須有實質利益之原則參與國際事務,應不難理解。換言之,這種轉變還是在「以最小的成本,追求美國最大的利益」;只是利益中的「利他」成分,已被完全置之腦後了。至於川普所推出的諸多措施,是否真的會有利於美國,值得存疑之處甚多,世人且拭目以待!
拿關稅削減入超 川普比土匪厲害
2025-04-12 00:00 聯合報/ 葉萬安/前經建會副主委(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最近一連串的關稅政策,震驚了全世界。其背後推手總統貿易與製造業高級顧問納瓦羅,最近發表專文,說明川普採取對等關稅主張的原因,除美國貿易入超對手國採取不公平的關稅,各國還大量使用各種非關稅手段,不只壓制美國的出口,還不公平對美出貨,保護自家市場。這些手段包括操縱匯率、加值稅扭曲、傾銷、出口補貼、國營企業、盜取智慧財產權、歧視性產品標準、配額、禁令、不透明的許可制度、繁雜的關稅流程、資料儲存在地化要求,還有許多外國競爭者,仰賴血汗工廠及汙染天堂等。
納瓦羅以上所指係事實,但問題在美國明知這些不公平條件還要大量購買,造成鉅額貿易入超。美國並非笨蛋,而有其不得已的根本原因。美國原是全世界最大生產國,但其內需卻超過生產,每年總資源供需產生的缺口,必須要依靠入超來彌補。
美國內需包括民間消費、政府消費及投資,其中民間消費高占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近十多年來都高占百分之六八左右,較歐盟國家、日本,都超過十多個百分點,較中國大陸幾超過三十個百分點,可見美國民間消費占 GDP 之比過高。
再就美國 GDP 占全球 GDP 之比,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為百分之二七點三,高居全球第一,而其民間消費占全球之比更高達百分之三二.但其人口僅占全球的百分之四.美國民間消費之高令人咋舌。
川普總統要削減美國鉅額入超,應從解決根本原因的正道著手,先設法降低民間消費,不再購買那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產品進口,美國入超自動減少或解除,那些出超國家也應檢討改進,一切都能合理合法的解決。可是川普不循此途,而採取旁門左道的「對等關稅」政策,威脅其入超對手國。川普還說,他們現在要來談,除非他們每年支付我們很多錢補償過去、現在的損失,否則沒什麼好談的。這種搶錢方式比土匪還厲害。
川普幕僚對川普說,威脅各國加稅後,在與彼等談判時,要其承諾削減對華貿易,各國不敢不從。美國官員霸權到如此程度,令人髮指。
如那些屈從美國的出超國家,對美國做出那樣的承諾,其國內不僅物價上漲,出口減少,經濟成長減緩,失業增加,更喪權辱國,如何面對其百姓。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直言,川普對等關稅風暴,對美國及全球經濟影響,將比引發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案」更嚴重。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前財政部長薩默斯也警告,新關稅政策對美國經造成的風險,連普通學生都能理解,國內經濟會因此陷衰退,多達二○○萬人失業。他建議政府重新審視現行路線,及時調整錯誤決策,才有望拯救經濟「大幅恢復正常」。
雖日昨川普突宣布七十五國暫緩對等關稅九十天、獨對中國關稅提高至百分之一四五,只是臨時起意,說不定九○天後又恢復開徵。所以我希望川普能學習蔣經國「知錯必改」的智慧,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放棄對等關稅,改採正道處理問題,為時尚未晚也。
你心換我心 勿涼了陸配心
2025-04-12 00:00 聯合報/ 張桂蘭/陸配、金融業(台北市)
四月九日下班回家,發現信箱有一張掛號郵件招領通知,隔天請假至郵局領回,是一張內政部寄來,要求三個月內須補繳「經海基會驗證之喪失原籍公證書」通知,否則就會取消身分證。慶幸的是在大陸出生、不到周歲就來台的孩子並沒有收到通知。盡管網路上一片罵聲,幾位陸配朋友早已收到通知,我仍心存僥倖希望逃過一劫,但沒有。
我無法形容拿到通知單的心情:惶恐、擔憂、悲憤…五味雜陳,心中不斷想著,為何這個政府如此不講道理?隨便就可以主宰你的生死?
來台三十年,早已落地生根,誰會想到早已取得的身分證也可能一夕化為烏有。陸配朋友問:當初取得台灣身分證,不是早已除掉大陸戶籍?若當時沒有繳交除籍證明,內政部為何能完成戶籍登記?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法規定,國人不得擁有中國戶籍或領有中國護照,但在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前已經取得身分證的陸配,根本就不該追溯既往,造成人心惶惶,這是嚴重的擾民。
拿到通知單後,打了兩天移民署和海基會的電話皆打不通。我和朋友親自跑了一趟海基會,現場人很多,大家一臉無奈茫然氣憤。工作人員告知如何辦理除籍證明,說是大陸如果辦證不順利,問他們需要台灣什麼資料再寄回去,等辦好了再請親友掛號寄回來,也說雖然在大陸出生的孩子目前沒收到補繳除籍證明通知,最好也先辦。朋友的女兒當時在偏鄉出生,根本沒出生證明,現在不知如何辦理除籍證明,一紙公文下來,如此折磨人,說心中沒有怒氣是不可能的,「你心換我心」一旦涼了,恐怕很難再被捂熱,若說是誰把陸配的心推得更遠,完全是這個不善待陸配的政府。
我煩惱得兩天沒睡好,篤信佛法的朋友傳來「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的字帖鼓勵,但弱勢陸配能不感到恐怖嗎?更擔心早期電腦不普及,家鄉可能沒有存檔,現在忽然要除籍證明,不啻是強人所難。若返回大陸辦理不僅要請假扣錢,不能照顧家庭,更重要的是,辦證件能保證順利嗎?緊急聯繫了大陸家人,大哥翻箱倒櫃找出我以前辦理結婚的相關證件,說隔日到派出所問問看這些資料能否派上用場,我請他務必想辦法幫孩子也辦除籍證明。
陸配朋友雙親都不在了,近年鮮少回大陸,她很擔心如果沒有辦法拿到除籍證明,三個月期限一到就被取消身分證。她悲問,「那陸配來台灣算什麼?這實在荒謬至極!嫁來台灣三十年,養兒育女,繳交勞健保,繳稅奉獻這塊土地,然後有一天公婆對你說,你不是我家人,請你滾回去?然後變成兩岸人球,還有比這更讓人無語問蒼天的嗎?」另一陸配說「我都當阿嬤了,還要搞這個東西」、「當初嫁過來,婆家說,嫁來台灣就是台灣人,生是台灣人,死是台灣鬼,現在連做台灣鬼也要認證!」
陸委會十日宣布,陸配除籍證明有四種狀況可改具結,老實說,這四種狀況根本沒用、更沒保障,要嘛要你永遠不回去大陸,要嘛只適合新二代,且誰知道政策會不會出爾反爾。陸配朋友說,還是想辦法辦除籍證明,但如果政府始終敵視偏見陸配,真能一勞永逸?何況當初受限兩岸政策,結婚不能馬上來台,有不少新二代是在大陸出生,但自幼就在台灣讀書成長工作,當兵繳稅,甚至擔任公職,接下來若是要開始清查這些新二代,那叫這些新台灣之子情何以堪!
來台二、三十年的陸配生活在這塊土地,熱愛這塊土地,在這裡養兒育女,依法納稅,他鄉早已變故鄉,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請政府不要把陸配當成意識形態鬥爭工具。兩岸婚姻無關政治,單純為了愛情和生活,請高抬貴手,放過陸配,放過新二代,善待台灣媳婦、台灣母親。
波波漫畫
大學染政治味 教育部無能無為?
2025-04-12 00:00 聯合報/ 邱世長/教師(新北市)
近日,各公私立大學陸續傳出有學生在校內罷免連署站、收受連署書或進行快閃宣傳,連政治大學也未能避免此「政治」味十足的行為,引起網路熱議。相對於校方多聲明禁止,教育部卻表示,尊重學生表達其意見權利,並指學生在校內活動係屬大學自治事項,宜由各大學檢視其校內相關規定為之。
不久前,元智大學校內一間書店出現大罷免攤位,宣傳要「光復桃園」,外界批評這不是「光復桃園」,而是「輸掉校園」,元智大學態度積極,要求撤除「大罷免」攤位。政大則是有學生在校內設罷免連署站,政治大學也回應,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學生不能為單一政黨宣傳或反宣傳活動。
除了政治大學、元智大學,台師大、北藝大、清大等校園內,也紛紛傳出有收受連署書的宣傳以及快閃活動。
根據民國一○二年十二月修正的《教育基本法》第六條:「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這是教育的基本原則,任何從事教育工作者,都該視為圭臬!換句話說,若真有大學校長對此「睜眼裝瞎」,選擇「消極不作為」,其實也是一種「失職」,應該議處!
大學生可能不知《教育基本法》早就規定學校教育應本「中立原則」,但,教育主管機關教育部,以及教育部長,其作為與態度又是如何?可符合教育基本法的精神?
當前政治罷免活動,汙染校園安寧,雖教育部已有所表示,卻是一推給學校,這到底是教育部喜歡「無為而治」?還是教育部「無能治理」校園亂象?
筆者呼籲:一、大學校園是淨土,政治罷免團體,請千萬別進入校園,讓教育人員陷入為難;二、大學教育人員要挺起胸膛,捍衛校園自主,維持教育中立;三、教育部長的態度全民都在看,別讓讓罷免活動闖入校園,引發外界對教育界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