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2466/web/◆ 聯合報社論/川普的擺盪與妥協,關鍵在美國深受其害
◆ 聯合報黑白集/劉世芳的奇言謬行
◆ 經濟日報社論/脫中入北在經濟政策上的再商榷
經濟日報社論/脫中入北在經濟政策上的再商榷
2025-04-24 00:41 經濟日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主張降低對中國市場與供應鏈的依賴。圖/民進黨提供
「脫中入北」成為近來政經討論的熱門議題。賴清德總統主張降低對中國市場與供應鏈的依賴,並強化與美國、日本、歐洲等民主盟邦聯結。面對美中對抗與地緣風險升高,此策略被視為提升台灣經濟安全與供應鏈韌性的必要布局。然而,其影響層面廣泛,不僅牽動全球產業重組與出口市場再平衡,更觸及各產業結構與競爭力轉型,須審慎評估其利與弊。
正面而言,「脫中」可降低對中國單一市場的曝險。中國經濟減速、政策不確定性升高,加上對台軍事與經濟脅迫,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系統性風險。若能調整出口與投資方向,轉向法治穩定的北美、歐洲與日本等市場,將有助分散風險,提升經濟穩健性。
與此同時,民主國家正打造可信賴供應鏈與去風險化夥伴網絡,台灣可在半導體、AI 資料中心、電動車與綠能等關鍵產業中扮演更核心的角色。深化技術合作與產業聯盟,有助於強化台灣的不可取代性。此外,歐美日市場對品牌、ESG、創新能力要求較高,也將倒逼台灣企業從代工轉向品牌經營,促進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優化。
然而若欠缺周全規劃,「脫中入北」亦可能引發風險與陣痛。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台灣對中國與香港出口占比仍有三成,尤其傳統產業如工具機、成衣、食品加工、鞋類等長期依賴中國作為製造與銷售基地。若無序脫中,衝擊供應鏈與台商營運。
這些傳統產業在品牌行銷、法規認證與 ESG 合規方面仍未完備,進入歐美市場將面臨高門檻與高成本。即使轉向東南亞或印度,也須重新建立供應鏈與熟悉當地法規,對中小企業之困難如同重新創業。
除了中國因素不可忽視外,過度依賴美國市場,也逐漸成為另一項潛在風險。過去數年,美國的經貿政策出現明顯波動,無論是川普政府的關稅戰、拜登政府的大規模產業補貼與本土製造政策,「美國利益優先」已是必然。若美方政策再次轉向保護主義、緊縮金融環境或重新定義外資參與門檻,台灣產業與經濟可能陷入新的單邊依賴風險。
更關鍵的是,政府推動地緣重組與出口再平衡時,應避免齊頭式作法,而須依產業特性與市場風險採分層策略。
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AI 伺服器、電動車,可深化與美日歐的技術與資本聯盟。傳統製造業應以風險分散為主軸,穩定中國市場同時發展東南亞與南方國家替代選項。文化創意與服務業則可靈活運用語言與文化資產,拓展全球華人與歐美文化市場。農漁業等地方型產業,則須政策引導冷鏈物流、跨境電商與出口認證,助其拓展新市場與抵禦脅迫。
國家的任務是保護人民與企業免於重大風險,協助其在全球競爭中爭取最大利益。經濟戰略應以產業穩定與資源合理配置為核心,透過精準政策建立企業信心、減輕轉型壓力,而非僅憑意識形態導向。如果企業無法在脫中過程中獲得替代方案與足夠支援,不僅削弱競爭力,也將損及國家經濟安全。
地緣經濟策略的核心不在選邊,而在於基於國家利益的「策略性分流」與「分工式連結」。唯有根據產業本質與國際邏輯,制定多元而精準對外發展策略,台灣才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中,確保各產業各得其所,進而建立整體經濟韌性與穩定性。
「脫中入北」不應只是戰略口號,而是需要縝密評估、因地制宜與逐步落實的國家工程。台灣是否能從被動應變者轉為主動塑局者,關鍵在於政策是否具備分層、分產業、分市場的行動力與前瞻視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人民與企業福祉,維護國家整體利益與發展尊嚴。
聯合報黑白集/劉世芳的奇言謬行
2025-04-24 04:28 聯合報/ 黑白集
內政部長劉世芳3月29日下鄉宣講,指民眾黨跟著國民黨砍預算,是吃台灣米要當中國鬼,但22日改口說她不是指民眾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內政部長劉世芳近來頻頻暴衝,下鄉開講一嗨起來,什麼狠話都說出口。她在高雄宣講大罷免,罵民眾黨是標準的另一個國民黨,「吃台灣米,當中國鬼」。她也呼籲大家支持賴總統,讓他能清清白白「當我們台灣國的主人」。領中華民國薪水,劉世芳卻是心繫台灣國。
在對藍營罷綠連署的追殺中,劉世芳則扮演了「脫軌急先鋒」。藍營主席朱立倫率公職在北檢抗議,劉世芳立馬號令:「全部移送地檢署偵辦」!北市警局稱無法照辦,因為依《集遊法》規定,只有「首謀」才移送。於是,劉世芳又搶先發布,市警局將傳喚朱立倫等三名首謀到案。此舉,是在濫用行政權影響司法辦案,並刻意鎖定在野黨領袖。
劉世芳的操切,已撈過界太遠。內政部雖主管警政署,負責的是治安政策;在涉及個別案件時,警方依《刑訴法》接受檢察官指揮,而不是部長。劉世芳以為自己是部長,就能隨便下令抓誰、關誰嗎?
更令人頭皮發麻的,是她那句「讓賴清德當台灣國主人」的效忠詞,徹底暴露了她民主理念的匱乏。劉世芳若想當台灣國的官,請她另覓場域繼續努力,不要在政府中狐假虎威。尤其,以前民進黨聲稱「人民是頭家」、「咱攏是台灣的主人」;現在,居然只有賴清德能當台灣國主人。請問,百姓只配當奴隸了嗎?
聯合報社論/川普的擺盪與妥協,關鍵在美國深受其害
2025-04-24 05:06 聯合報/ 社論
在連續批評聯準會主席鮑爾(前)兩天之後,川普總統(後)22日改口稱他無意要鮑爾下台。鮑爾的任期到明年5月。 (路透)
川普總統繼續發威,展現他出爾反爾的本事。前一天,他怒罵聯準會主席鮑爾「魯蛇」,揚言要撤換他,導致美股全面跌趴倒地。次日,川普改口稱沒有要「炒鮑爾魷魚」,只希望他降息;道瓊期聞聲反彈五百點。同一天,川普還說對中國一四五%的關稅「太高了」,未來會大幅下降。這兩項動作,顯示川普態度有軟化跡象;但這不表示他決定縮手,只是把戰場轉向其他陣線。
鮑爾能挺住川普的連串砲轟,仍堅不降息,展現了聯準會主席的專業風骨,令人敬佩。也正是這種「以一當百」的氣魄,使他成為防杜美國經濟被川普搞垮的最大支柱。畢竟,在「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時代,人們幾已找不到可以追隨的標竿。由於川普對鮑爾去留的呼喝,華爾街股市應聲翻跌翻漲,每次震盪其實都在「向鮑爾致敬」,那也是促使川普冷靜下來的一股力量。
川普四月初宣布「對等關稅」後,全球都受重創;美股更如驚弓之鳥,兩天即跌掉五.四兆美元的市值。其中,蘋果公司即暴減近十兆台幣的市值,前景蒙灰。加上美國債市失控大崩,債券殖利率暴衝,與川普原先的期待完全相反,他只好宣布對等關稅延後九十天實施。川普原宣稱,提高關稅可讓美國一天有廿億美元收入;但根據美國海關的實際統計,每日平均關稅僅二.五億美元。川普的大話又吹破。
其後,川普鎖定採取關稅報復的中國,向它揮出關稅大棒;先任性地將關稅提高到一四五%,後又提高到不會有具體作用的二四五%。對此,中國大陸也一一回擊,除了對美國大豆、高粱、禽肉祭出高關稅回敬,並對輸陸的美國服貿業採取反制。更大的殺手鐧,則是宣布航空業者暫停收受波音客機交貨,並下令對稀土礦產出口實施管制,甚至要求南韓停止向美國出口「含有中國稀土礦物的製品」,否則將遭制裁。如此一來,美國的電動車、戰機、風力發電等產業可能在數月內將因而停產。這種種後果,逼得川普不得不重新思考他的關稅戰策略。
川普從來不是自由貿易的信徒,對他而言,關稅更像是自己可以號令天下的機關槍。至於其白宮顧問納瓦羅,則被紐約時報封為「厭惡貿易」的經濟顧問,因此兩人研發出這套冷血的「對等關稅」策略,要讓全球對美國俯首稱臣。有趣的是,華府近日盛傳,對等關稅之所以延緩九十天實施,是財長貝森特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趁納瓦羅不在橢圓形辦公室,伺機向川普提出的建議,很快就拍板,也立即贏得外界的好評及市場的正面反應。近日與各國的談判,多由貝森特出面處理,相形之下,納瓦羅的角色則變得模糊。如果鷹派的納瓦羅影響力降低,而一度傳聞有意求去的貝森特則重獲重用,依此趨勢,川普的關稅戰可能逐漸往現實面修正妥協。
川普用人其實相當工具化,往往用完即棄。川普首任的顧問班農,因藐視國會罪判刑四年入獄,川普還罵他「像隻棄犬」。納瓦羅也曾同樣遭判刑四個月入獄,現在仍受倚重,但誰知道他何時會被打入冷宮?就像馬斯克,為川普的政府效率部血腥殺伐兩個月後,如今兩人友誼似已轉淡。至於特斯拉汽車,今年首季利潤較去年同期大跌七成;馬斯克一陣風光後,也只能回去收拾自己參與有分的殘局。
川普先是推遲了對等關稅,又收回自己對鮑爾的粗魯態度,並承認對中國大陸的關稅太高。三次擺盪,都在修正自己的偏激,他也承受不起「搞爛美國經濟」的罪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