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880億元產業支持 有記得大陸台商嗎?(廿七)
◆ 【專家之眼】880億元產業支持 有記得大陸台商嗎?(廿六)
◆ 【專家之眼】「X日」遠比對等關稅可怕—川普的軟肋(廿五)
◆ 【專家之眼】黃仁勳訪中對台灣的啟示
【專家之眼】有什麼辦法可以救破產的英國? 無小大
2025-04-23 07:21 聯合報/ 劉明德/四川大學副教授
英國政府於上周末指,將從中資敬業集團手中接管英國鋼鐵公司(British Steel)。路透資料照
3日28日,一則震撼鋼鐵產業的消息傳來:英國鋼鐵公司(British Steel,以下簡稱英鋼)預計今年6月關閉兩座高爐。4月12日,英國國會史無前例地通過緊急法案,由英國政府接管英鋼。英國政府宣稱,未來,英鋼將排除中資,而如果沒有人接手,很可能國有化英鋼。這一引發國際輿論爭相報導的消息,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就在不久前,由中資敬業集團持有的英鋼決定取消一筆鐵礦石訂單,而這些鐵礦石原定是給英鋼的高爐使用的。如果沒有鐵礦石作為原料,高爐就要被迫永久關閉,而高爐一旦冷卻,極難重啟,而且成本極高。這是為什麼英國急於接管英鋼的原因,要是慢了,不只整廠的 3,500 員工要失業,高爐也救不回來了。
說起英鋼的前世今生,真是命運多舛,坎坷加上悲慘。更慘的是,英鋼可以說是整個英國製造業的縮影。過去40 年來,製造業在英國經濟中的比重急遽下降。根據 Macrotrends 的數據,民國六十八年(1979),也就是柴契爾夫人剛上台時,製造業還占英國 GDP 的30%。然而,隨著柴契爾夫人新自由主義的大刀所及,製造業的重要性急速下降,到了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也就是次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爆發那一年,製造業的比重降到 GDP 的14%。到了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更是降到 GDP 的8.5%,而製造業所吸納的就業人口,只占就業總人數的約 8%。
光看名字:英國鋼鐵,會以為這是一家英國企業,其實,早已經不是了。民國六十八 年(1979年),柴契爾夫人一上台,便全力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運動,而且,似乎是為了民營化而民營化,整個過程像在趕進度,也有賤賣國產的嫌疑,以至於很快的,包括英鋼在內的一大批公營事業就這樣稀裡糊塗被賣給了財團。
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英鋼與荷蘭一家鋼鐵公司 Koninklijke Hoogovens 合併,改名為 Corus Group。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印度塔塔集團收購 Corus,於是,英鋼工人的老闆又變成了印度人。民國一O八年(2019年)5月22日,英鋼宣佈破產。隨後,中國敬業集團以7,000萬英鎊買下英鋼,這時,英鋼的老闆又換成了中國人,真不知道英鋼的工人是如何適應不同國籍的老闆的?也不知道英國政府有沒有想到這一點,還是以市場化之名,任由它去?
看完整件事,不禁讓人感慨!其實,英鋼的困境並不是個別企業的經營問題,而是柴契爾夫人把整個經濟重心全放在金融業的必然結果。一方面,導致鋼鐵、煤炭等重工業被邊緣化,大量工廠倒閉,另一方面,整個英國過於依賴金融業,又因過度保護金融業,導致在金融海嘯中遭到金融業的反噬。
在全球金融海嘯肆虐的民國九十六-九十九年(2007- 2010年)間,英國政府對問題銀行的紓困竟然達到 8,500 億英鎊(1.4兆美元)。而所謂的紓困,其實就是掠奪,由納稅人買單(這哪裡是市場法則?都是雙重標準),導致英國財政赤字增幅相當於 GDP 的8%,各級政府債務也暴增接近兩倍,成為英國財政急轉直下的主因,以至於大幅削減原本該給地方政府的補助款,而成為近年來英國地方政府接二連三破產的主因。
曾經的世界工廠英國,如今已成強弩之末,關鍵在於製造業喪失競爭力,服務業變成產業主力,產業結構嚴重偏差,所需商品依大量賴進口,導致外貿長期鉅額逆差。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全年,貿易逆差達1,880億英鎊。
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12月3日,美國時代雜誌在題為《Margaret Thatcher:A Legacy of Revolution》的文章中,把柴契爾夫人吹捧為本世紀最偉大首相(this century's greatest Prime Minister),理由是她推動了英國的革命。然而,時間能夠證明一切,英國人民的苦難能夠證明一切、英國破敗的財政能夠證明一切。隨著時間推移,十年、20年、30年、40年,過去了,益加地證明了柴契爾夫人的革命是一項戰略錯誤。她沒有讓英國重生,而是把英國推入深淵。
有什麼辦法可以救英國呢?孔子有答案,那就是無小大。什麼是「無小大」?傅佩榮說是「不論人數多少,以及勢力大小,君子對他們都不敢怠慢」,錢穆:「無論對眾寡大小皆不敢慢。人固易慢寡小,然亦有喜慢眾大以為剛直者,故幷言之」,他們的解釋可能有錯。我以為,無小大就是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個產業,不特別重視金融業,也不特別重視製造業,當然也不忽視農業,這就是我理解的「無小大」。只有無小大,產業才能均衡,不會出現荷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