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正忠/被忽略的人權
◆ 陳國樑/財劃修法僵局 小心豬羊變色
黃正忠/被忽略的人權
2024-12-20 03:35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一位吳姓公務員輕生致死,導致一連串該分署謝宜容署長涉嫌霸凌致死的指控,也引爆全國反霸凌風潮及更多政府內長官霸凌同仁的舉報。然而密切關注所有媒體對此事件的追蹤報導,幾乎沒有討論到霸凌與人權的連結。如何解讀、分析與解構此事件背後的意義,恐比政治化口水與湊熱鬧但事不關己冷眼旁觀來得重要。這件事不僅關己、關公部門與私部門,更攸關環境、社會與治理(ESG)中最弱的社會議題。
國際勞工組織(ILO) 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修訂通過之第一九○號《暴力及騷擾公約》,明文定義「職場中之暴力及騷擾」(包含霸凌)為讓人無法接受的行為或做法,可能造成身心靈或經濟上的傷害,所以職場暴力會構成侵犯/踐踏人權,易言之,無暴力的職場環境為基本人權。
歐盟針對融資與投資的永續金融分類標準(EU Taxonomy),除了針對六項環境保護目的外,規定若要符合永續金融定義還需要符合最低的社會面保障措施,包含國際公認的人權規範,且需要有人權盡職調查機制。這就是歐盟最低的人權守衛措施,任何金融機構的融資與投資要宣稱永續,就必須謹守最根本的人權保障。
時間回到一一一年五月五日,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行政院會聽取法務部「台灣首部國家人權行動計畫」報告後表示,政府秉持人權立國的精神,提出台灣首部國家人權行動計畫,囊括八大人權議題、一五四項行動方案,代表政府不僅願意承諾並自主履行國際人權公約的義務,更積極回應國際社會與民意反映的人權問題,讓台灣的人權標準不斷向上提升。時間再回到當下十二月七日「二○二四年世界人權日」典禮中,賴清德總統指出台灣人權立國永遠不會改變。
民主與自由是人權,現代奴隸與血汗職場是人權,歧視、霸凌及人口販運也是人權,爾近在職場人力資源領域逐漸受到重視的多元化、平等、共融(DEI)議題,都是基本人權,與時俱進更是人權領域轉型精進不能忽略的。供應鏈的勞動人權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人權議題的核心,可是全球永續供應鏈管理的實際落地卻一直不如人意。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自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公布以來,距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的量化目標目前只有百分之十六可能達標,社會面二極化卻更嚴重,當台灣公部門已有可能是長官霸凌下屬致死的爭議、民間社會有只因想求職卻發生台版柬埔寨集體囚禁的事件,均反應出當代人權問題必須得到更多重視與保障。
人權不是口號,不是對民主法治未開時舊時代的緬懷,更不是掛在嘴上的社會正義。它必須是當下的行為準則,有所規範不可逾越的明確界限,可以被實踐、保護的根本權益。人權立國的個人、企業、社會與國家應當對人權議題的敏感性愈高,而不是明明已經發生卻完全被忽略討論、檢視與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