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中國版vs.美國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597/web/ 

◆  聯合報社論/中央不能、地方能:珍惜上海的交流大禮
◆  聯合報黑白集/黃珊珊是手滑或心滑?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中國版vs.美國版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中國版vs.美國版


2024-12-19 02:42  經濟日報/ 社論
全球化:中國版vs.美國版。路透


美國在12月初修訂了《出口管理條例》,將140個中國半導體行業添加到「實體清單」;中國予以反制也宣布禁止原物料包括鎵、鍺、銻、超硬材料、石墨等對美出口。美國一系列動作除了有遏華動機之外,更多的是持續自川普1.0時代以來的反全球化思維,川普2.0尚未上任,即宣稱要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加徵關稅,即是對反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

僅僅在大約十年之前,美國是全球最主張、最積極推動全球化的國家,一度甚至把全球化上升到一個道德高度,對一些全球化程度不足的國家施加道德壓力,但這麼全球化基本教義派的美國,何以從川普1.0開始改變了方向,從「全球化」逆轉為「反全球化」,拜登與川普、民主黨與共和黨雖處處不對盤,卻在反全球化上高度一致,甚至還去全球化及逆全球化,這其中演變的邏輯為何,讓很多人不解。

作為對照,中國大陸在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之前實行的不僅是計畫公有體制,基本與世界上所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不相往來,換言之,是一個反全球化的忠實履行者,但從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開始出現了轉變,中共第11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開放決定,可視為中國走向全球化的1.0。大約20年後,民國九十年(2001年)加入 WTO,可視為中國走向全球化的2.0,中國終於認識全球化的好處並開始認真擁抱全球化了;民國一○二(2013年),剛上任未久的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情況一如上個世紀的美國,不但自己堅定不移地全球化,還號召、鼓勵各國一同加入全球化的大潮流,這應是中國邁向全球化的3.0了。如果把中國跟美國對照起來,一個從原本的全球化發展為反全球化,另一個則從原本的反全球化轉變為支持及擁抱全球化,這其中,到底是什麼邏輯才解釋得通?

其實,邏輯就在全球化的邏輯中就經濟學理而言,全球化有三個邏輯,分別是優化配置、優勝劣汰和優勢互補。優化配置容易理解,這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而全球化即是市場經濟從一國範圍延伸為對全球範圍的覆蓋,故全球化自然也確保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關鍵在第二個優,即優勝劣汰,市場經濟必然充分競爭,充分競爭必然會優勝劣汰,關鍵是誰決定誰是優、誰是劣?表面看是市場,但市場又憑什麼決定誰是優、誰是劣?憑的是誰有核心競爭力或誰的核心競爭力更強,有核心競爭力者或核心競爭力強大者勝出,無核心競爭力或核心競爭力弱者淘汰。

長期以來,美國幾乎在每一領域都擁有超強的核心競爭力,讓它在競爭中占盡優勢擊敗對手,所以那時的美國贊成並鼓吹全球化。但時至今日,美國在製造業上早已缺乏競爭力了,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美國製造業王國的地位就被後起的中國取代了。這即是川普看到的美國的危機,所以他要用關稅來保護美國本土的製造業,為此不惜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相反的,中國在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王國,說明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早已今非昔比,所以中國不畏全球化,反而力推全球化。

但同樣的全球化,今天中國的全球化和當年美國的全球化有一基本不同。全球化強調市場經濟,這一點,中國版和美國版並無不同;如有不同,是美國版的市場經濟需有更多及明顯的資本主義色彩,也就是一切為追求最高利潤,可以無視於公平與正義,因此,上世紀以來的美國版全球化,雖然帶來了全球經濟的繁榮,但同時也產生了國際間的貧富差距問題

以學術概念表達,美國版的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加帝國主義,美國是最大甚至是唯一的受惠者中國版全球化則是市場經濟加社會主義,中國將與全球化的各國合作共贏從人類大歷史的角度看,這或許也是全球化從1.0版到2.0版的進階吧














聯合報黑白集/黃珊珊是手滑或心滑?


2024-12-19 04:14  聯合報/ 黑白集
立法院17日針對考試院人事同意權進行投票,民眾黨立委黃珊珊在投票時卻在柯麗鈴同意、不同意欄位都蓋了章。黃珊珊(中)下午在開完黨團會議後,一語不發的走回到立委辦公室,事後在臉書為此致歉,並承諾往後會更加小心。 記者曾學仁/攝影


立法院就考試委員同意權投票,這麼簡單的事,在野黨竟有四立委投錯,令人匪夷所思。有人是首次當立委,這其實不成理由。最不可思議的是黃珊珊,她在同一個名字底下同時蓋下「同意」和「不同意」,使那張票變「廢票」。

黃珊珊投錯的這個人,是藍營和白營共同指名要封殺的柯麗鈴,是教育部前部長葉俊榮之妻,也是黃珊珊的「師母」。儘管黃珊珊的廢票未影響最後結局,柯麗鈴仍被拉下;但黃珊珊到底是不小心「手滑」,還是故意的「心滑」,外界議論紛紛。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臉都綠了,黃珊珊因此被罰款五萬,暫停出席黨團會議兩個月

這種罰法,未免奇怪。黃珊珊因政治獻金假帳風波,三個月前遭停止黨權三年,黨團副總召也停職,卻還保有立委資格黃國昌曾說「跑票要開除黨籍」,現在卻罰款了事,民眾黨黨紀彈性真大

黃珊珊的政治之路複雜,從新黨出發,途經親民黨,轉進民眾黨,卻不斷向綠營示好這些曲折,比姚立明猶有過之她被稱為「小英女孩」,在大選藍白合時從中作梗,斧鑿斑斑如今柯文哲仍繫獄,她已心猿意馬,連投出廢票都「演很大」,讓人側目。再下去,民眾黨還留得住她的心嗎?

在野黨最好開個投票訓練班,教大家如何精準投票。否則,如何鬥得過綠營?
















聯合報社論/中央不能、地方能:珍惜上海的交流大禮


2024-12-19 04:05  聯合報/ 社論
上海市副市長華源(中)表示,將積極推動上海居民赴台團隊旅遊。 記者季相儒/攝影


在賴政府三卡五卡下終於順利舉行的「雙城論壇」,落幕時,意外收到上海副市長華源帶來的大禮:恢復上海團客來台旅遊。此舉,也為因疫情中斷四年多的陸客來台觀光,重新打通經脈。對此,萎靡多時的國旅業者備感振奮,陸委會及觀光署也表示歡迎。更重要的是,兩岸藉由觀光恢復交流,有助化解海空機艦對峙的敵意與僵局。

上周一度傳出陸委會企圖封殺雙城論壇,但因會議已箭在弦上,最後僅封殺了一○二名代表團中的十一人,包括上海台辦主任金梅、副主任王立新及九名隨行媒體記者。據傳,主因是陸委會要求在開會期間與上海台辦代表私下會面,希望商談營救被捕的一貫道信徒之事,遭對方以「非自身業務」拒絕。陸委會一怒,便使出封殺金梅等人的絕招。此事陸委會雖已否認,但會前臨時封殺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僅如此,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也向台北市長蔣萬安喊話,希望他能藉雙城論壇向陸方遊說,幫忙解救三名被扣的一貫道信徒,包括去年在上海被捕的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海、陸兩會如此千方百計亂搭,除暴露自己已失去對岸溝通管道,難以行使其職務功能又把不相干的事務強加於他人,更是顢頇到極點。在這種情況下,華源依舊帶著善意,攜來開放上海團客的大禮。兩相對照,號稱民主體制的台灣高官,反而顯得專斷無能。

上海市為何把開放團客的消息選在「雙城論壇」宣布,而不是先行與陸委會或海基會私下會商?其中,除了層級與職位的「對等」外,主要原因是,台北、上海雙城的交流由來已久,雙方具有平等和互信的基礎,是個可以充分表達善意的場域,而不必擔心遭到片面放話、抹黑、打臉。事實上,民進黨政府對付在野黨或黨內異議者動輒謾罵中傷,政治上幾乎不可能與對手有平等、理性的交往。在這種情況下,上海市自然願意選擇在光明正大的場合釋放善意;何況,台北市有七成多的民意支持兩岸交流。

大陸福建省開放對金、馬小三通後,對我國離島的觀光經濟助益頗多,國內觀光業者莫不期待能迎來更多陸客。上海市有兩千五百萬人口,居民的經濟能力普遍更強,也更具國際觀。由上海團客先行,對台灣的觀光業自然是一個好的起點;對撫平兩岸日漸升高的仇恨值,也是個較謹慎的測試。當年台灣大規模開放陸客,因品質良莠不齊及旅遊業者壟斷行程,影響到本地民眾的觀光樂趣,社會上迭有怨言。如今,兩岸各經四、五年起浮沉澱,民眾心情已有變化,兩岸觀光由上海市民領頭重返台灣,是個有序開展的契機。對此,觀光業者要做好軟硬體服務,政府和民間要做好心理準備,才能迎來後續大陸更多城市的開放。

在賴政府各式的卡關阻攔中,華源帶來上海開放團客的好消息,是個意外驚喜。雙城論壇的多年積極經營,終於使「城市交流」開出花朵。這項「中央不能、地方能」的成果,並不是市長蔣萬安有什麼特殊手段或魅力,他只是積極保持溝通善意,低調承受不同政治壓力,設法讓雙城論壇開成;最後,終於在兩岸亟需的交流突破上扮演了角色。

華源這次宣布開放上海團客來台,當然經過中共中央的同意據稱,居間扮演穿梭角色的,正是這次被陸委會封殺的上海台辦主任金梅。陸委會先前一路貶抑、打壓雙城論壇,如今看到此會推進了它自己無力成就的任務,會不會感到有些羞慚?更重要的是,民眾看到兩岸政策五年繞了一個大彎仍回不到原地,應該驚覺:兩岸善意全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