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630/web/◆ 聯合報社論/任意解職史雪燕,賴政府還有什麼不敢?
◆ 聯合報黑白集/立院之「寶」重現江湖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低利率時代走到終點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低利率時代走到終點
2024-12-20 01:11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8日決定再度降息1碼。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8日決定再度降息1碼,符合市場預期。但最令金融市場震驚的是,無論會後聲明的用詞,各項經濟預測與利率預測點陣圖,以及主席鮑爾在記者會上的談話,都明示 Fed 已經準備踩下「煞車」,明年將減緩降息速度。更重要的,則是 Fed 已調高對長期(中性)利率的估計值,這意味著低利率時代已經結束。
這次的會後聲明雖只增加了4個英文字,就是未來在考慮進一步調整目標利率區間時,將注意「幅度與時機(the extent and timing)」,但資深的觀察家都能理解明年的降息路徑將是「更慢、更小」。
「點陣圖」說得更為清楚,預測明年總共只會降息2碼,遠低於9月時預測的4碼,亦即平均每4次會議(半年)才降1碼。背景原因,則是官員已將明年底通膨率預估值調高0.3個百分點,經濟成長率上修0.1個百分點。依據「泰勒法則(Taylor rule)」的最適利率公式計算,則最適利率應為3.9%,與 Fed 的預測值完全相同。
Fed 此舉,基本上符合「一切看數據」的決策原則。11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升2.7%,升幅高於10月的2.6%,核心 CPI 則是連續第4個月都是年升3.3%,而 Fed 重視的個人消費支出(PCE)核心平減指數年升幅也回升到2.8%。另一方面,美國勞動市場仍然緊俏,實質時薪比去年同期上升1.3%。之前 Fed 主張大幅降息的根本論據,在於貨幣政策對經濟活動已具有「約束力」,Fed 對於通膨持續趨向2%目標更有信心,因此更應重視失業增加導致經濟衰退的風險;然而最新數據卻顯示通膨依然黏著,甚至蠢蠢欲升,就業則依然穩健,因此原先的降息路徑也必須相應調整。
Fed 減緩降息速度的另一項主要原因,則與川普勝選有關。其一,鮑爾11月會議時還強調,對川普新政策可能產生的影響抱持「不猜測,不揣測,不假設」的原則;但這次他已改變說法,表示決策官員的經濟預測已經開始將川普主張的政策納入考慮。畢竟川普強調的擴大減稅、提高關稅及遣返移民等主張,都具有明顯的通膨性,而「三不政策」純屬自欺欺人;而現在鮑爾終於在「三不」之後,又加上 「不漏過」。
其二,從10月川普勝選的機率升高以來,金融市場持續上演「川普行情」,美股迭創新高,比特幣漲破106,000美元,家庭財富也再度上升,都證明目前利率並未使金融情勢吃緊,鮑爾沒有理由再認為貨幣政策仍具有約束力。華爾街日報及彭博資訊都發表社評,主張 Fed 這次會議就不應再次降息;而且在過去三次 FOMC 會議中,兩次都有委員對降息決策提出「異議」。因此 Fed 這次雖再度降息,但不得不修正明年的降息路徑,否則內部爭議將益發激烈,對鮑爾本人及 Fed 的信譽都將造成重大傷害。
這次會議的另一項重點,就是決策官員又再度調高對長期利率(即中性利率)的估計值,目前已達到3%,比一年前高出0.5個百分點。再依據「泰勒法則」,並代入長期經濟成長及通膨預測值,最適利率也恰恰是3%,但之前 Fed 對「中性利率」的估計值一直遠低於此一水位。鮑爾還強調,由於利率接近「中性」水位,Fed 的決策已處於「過程中的新階段」。這很可能是因為 Fed 終於認真看待人口減少、去全球化、綠能轉型、地緣緊張等長期趨勢,都具有推升通膨的潛力,因此 Fed 必須提高「中性利率」的估計值;在較長期間,甚至不排除 Fed 調高通膨目標的可能性。
綜合觀察這次會議的各種信號,明確顯示美國以往的低利率時代已走到終點,對各國的經濟成長、匯率動向,以及國內、外金融市場的長期影響自不待言。各國決策官員與投資人面對此一新情勢,除了審慎以對,還是審慎以對。
聯合報黑白集/立院之「寶」重現江湖
2024-12-20 03:59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王義川。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藍軍立委發動突襲,將選罷法修正案送出內政委員會。綠營立委兩日後占領委員會主席台,阻止追認議事錄;青鳥桴鼓相應,號召人馬去國民黨部抗議。但一天下來,綠營的聲量冠軍卻是綠委王義川,他咆哮議事人員不給自己倒水,一路罵到院長韓國瑜「搞什麼東西」。不但被藍營譏為「巨嬰」,同志也知「霸凌」是敏感詞,沒人幫他辯護。
藍營「強迫取分」的作法確有可議,綠營顯希藉此重演服貿協議引發太陽花集結的戲碼。但王義川的驚天一鬧,絕對是對醞釀情緒澆冷水。民眾想起的恐非太陽花,而是上屆的「3Q 哥」陳柏惟,以及更早的民進黨「三寶」林重謨、蔡啟芳、侯水盛。
陳柏惟的離譜發言引人側目,「三寶」則以江湖突梯本事博觀眾笑罵,在媒體效應上都有滾雪球的作用。當年三寶得知「受封」,非但不自慚,反而愈發變本加厲發揮「寶」的奇才。同樣的,王義川若非看到大批媒體鏡頭對準自己,大約也不會「起乩」那麼帶勁。
當年三寶在扁政府後期竄紅,接下來,便是民進黨的超級滑鐵盧。3Q 哥一度是票房保證,但隨後的選舉,他所屬的台灣基進黨得票由三.一五%跌至○.六九%,徹底泡沫。
政治人物乃至政黨,要靠選民認同才能持久屹立。王義川若只想當網紅,還是繼續上電視比較快。
聯合報社論/任意解職史雪燕,賴政府還有什麼不敢?
2024-12-20 04:07 聯合報/ 社論
南投縣前議員史雪燕(前排左)因國籍問題,遭內政部解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內政部以「未依國籍法放棄國籍」為由,將具有「陸配」身分的南投縣前縣議員史雪燕解職。儘管史雪燕是遞補就任、且已卸任,她都曾是民選公職無疑。內政部以一紙具高度法律爭議的行政命令,就輕率否定民意,將違法濫權發揮到極致,也為未來憲政運作埋下莫大隱患。
內政部將史雪燕解職,顯是為了阻擋同樣具有陸配身分的民眾黨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李貞秀可能遞補立委,因而「超前部署」。去年,民眾黨欲提名「中華兩岸婚姻家庭服務聯盟秘書長」徐春鶯為不分區立委,「陸籍人士取得我國國籍者」是否必須放棄大陸國籍才能就任民選公職,即曾引發論戰。當時陸委會立場鮮明,表示「國籍」和「戶籍」是不同概念,兼具外國國籍者於任職公職時應放棄其他國籍。後來徐春鶯婉謝提名,風波才暫告平息。
但陸委會的說法似是而非,也強詞奪理。無論《憲法增修條文》或《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都未把大陸當作「國家」,因此沒有承認對岸「國籍」問題。在實務上,大陸人民也不可能因取得我國國籍,就被允許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長期以來,對於取得我國國籍的大陸人士參選或出任公職,都以放棄大陸「戶籍」為要件。此一慣例,才是合憲、合法且保障人民參政權的做法。
史雪燕於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參選,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遞補為南投縣議員,次年年底爭取連任失敗卸任。外界討論徐春鶯案時,即以史雪燕之例,作為陸配「不需放棄國籍」也能就任公職的例證。事實上,陸籍人士參選而就任公職的不只史雪燕,有些人仍現任村里長,難道內政部也要把他們解職,討回薪水?果真如此,數十萬來自大陸的公民豈非被剝奪了參政權?
若內政部自認如今的認定正確,那麼過去讓史雪燕及其他陸籍人士就任民選公職,便是錯誤的。換言之,前兩任內政部長徐國勇、林右昌都涉及瀆職,應作為而不作為。對此議題,林右昌去年只說「依法處理」,而不敢強行解職;那麼,內政部長劉世芳憑什麼覺得自己更高明?
內政部解職史雪燕,可說是直接落實「兩國論」。這固然迎合了民進黨神主牌,卻與憲法增修條文對兩岸的定位扞格,這已不僅是「昨是今非」,更是自己造法、擴權釋憲。
內政部的「暴衝」是自作主張,還是高層授意?在賴政府「全面對抗」的氛圍下,此舉恐非只是為了擋住李貞秀出任立委,而是要封殺所有取得我國國籍的陸配之參政空間,並宣告政府「沒什麼不敢做的」。
由於事涉侵犯人民權利,此案即將進入行政救濟程序。除非訴願、行政法院撤銷內政部處分,否則即使行政救濟失敗,或者最高法院中止裁判聲請釋憲,此案都將進入到憲法法庭,以釋憲或憲法法庭判決作為最終裁決。這也將會使「史雪燕解職」危機,上升到不同的層次。
有學者認為,內政部此舉便是要將「兩國論法制化」;一旦此案進入憲法法庭,即可成兩國論法制化的最後一塊拼圖。近日立法院審查大法官被提名人,準大法官被詢及對史雪燕案的看法,皆避而不答。以目前大法官的意識形態及對民進黨的言聽計從,做出「兩國論釋憲」亦不讓人意外,這也可能將兩岸緊張帶到更棘手的局面。
賴政府違背憲法與法律規範,任意解職民選公職、剝奪數十萬陸配的參政權,完全出於一黨之私,濫用權力肆無忌憚。此時此刻,在野黨應該主動出擊,對史雪燕案聲請釋憲,讓民進黨的詭計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