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經濟/優化「亞洲.矽谷」 助產業脫胎換骨

.聯合報社論..總統一條鞭指揮與權力貶值效應
.聯合報黑白集.九二共識大勢丕變
.經濟日報社論.優化「亞洲.矽谷」 助產業脫胎換骨







經濟/優化「亞洲.矽谷」 助產業脫胎換骨


2016-09-15 03: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長林全在桃園市長鄭文燦的陪同下視察「亞洲矽谷」預定地。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鄭超文/攝影


爭議多時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據報導在新政委唐鳳與許多新創團體經過多次溝通,並創意的在亞洲及矽谷兩個名詞間加一個「.」之後,8日已獲得行政院會通過。行政院長林全強調,「亞洲.矽谷方案」為五大新興產業的旗艦計畫,如果無法落實,其他新興產業也將受到影響,希望各部會共同努力掌握,讓台灣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能追上時代潮流,順利改善整體經濟結構。
「亞洲.矽谷推動方案」的架構主要是「一個生態系、二大主軸、三大連結及四大策略」,亦即建構一個「以研發為本的創新創業生態系」;「推動物聯網產業創新研發及強化創新創業生態系」二大主軸;「連結未來、在地及國際」三大連結;四大策略則包括體現矽谷精神,強化鏈結亞洲,健全創新創業生態系;連結矽谷等國際研發能量建立創新研發基地;軟硬互補,提升軟實力建構物聯網完整供應鏈及網實群聚,提供創新創業與智慧化多元示範場域。
就全球大趨勢及台灣產業目前景況而言,如何透過創新創業來促進經濟成長,並掌握物聯網的潮流來協助產業轉型升級,的確是現階段的關鍵課題。我們也期待新政府能夠跨部會合作,中央地方攜手,集中所有柴火,全力來推動。不過觀諸整體方案,有些環節可以再進一步思考調整,或許可以擴大及加速計畫成效。
首先,在建構「一個物聯網創新生態系」的內涵中,本方案聚焦於以研發為本的創新創業生態系,雖有其本,但這樣的思考仍難脫於過去製造業的思維。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經提出:「現今企業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缺乏商業驅動設計,無法形成一個全新產業,也難以因應產業重塑帶來的環境改變。
物聯網未來將大範圍衝擊各項民眾生活與企業行為,其帶來的創新應用服務,將促使產業全盤生態體系的解構與再造,也是我國資通訊產業迎頭趕上的機會。
因此如何透過提前掌握物聯網創造的新生活樣態、新商業模式及新產業可能的變革,結合台灣目前資通訊產業優勢,重新建構應用情境,聚焦關鍵技術及服務領域,設計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也是未來方案中需要關注的重點。
其次,方案中提及要活絡創新人才、完善資金協助、完備創新法制及提供創新場域。觀察目前創新創業的瓶頸,法制的鬆綁,以及場域的提供應是首要克服的議題。在法制方面,除了數位經濟方面的法制議題須加速處理之外,也應思考如何透過更好的政策優惠以吸引更多國內外人才,並鼓勵產業界擴大投資。所謂高風險高報酬,但產業目前瀰漫一股高風險低報酬的投資氛圍,長此以往,投資動能恐將無法提升。
在場域方面,誠如許多新創團隊所言,目前物聯網應用的實驗所需並非許多園區或大型建物,而是提供更多垂直行業的實際運作場域。觀察許多國際新創成功案例可以瞭解,如何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術、人才與經營模式,透過上下游生態體系及跨領域的連結,才是成功的關鍵。因此政府應思考如何在此方案中將場域提供與應用試煉也列為各部會推動考評的指標,才有利於創造環境與條件,幫助新創企業突破取得場域的困難。
最後,「亞洲.矽谷推動方案」既然期許為「從IT到IoT的全面轉型升級發展計畫」,那麼所設定的五大關鍵量化目標,包括產值占全球經濟規模、新創事業成功或研發中心數、成立國際級系統整合公司數、國際級公司在台灣投資數及建立虛擬教學學院數,是否這些數字都達成了,台灣產業就已經全面升級轉型了?或許這部分也可以再思考一下!

聯合/九二共識大勢丕變


2016-09-15 03: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仲裕/攝影


田弘茂上任,海基會致海協會函未見九二共識,而海協會回海基會函則稱,只有海基會確認堅持「九二共識」這一體現「一中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兩會機制才得以延續。
本報社論說,即使是阿里巴巴本人(田弘茂或宋楚瑜)到了門口,都必須喊芝麻開門(九二共識)。這已是無可動搖的局面。
但是,正在此際,國民黨新政綱取消了「一中各表」,使「九二共識」的大勢丕變。藍綠紅三方各有不同反應:
取消「一中各表」,埋下國民黨內路線鬥爭的火藥。洪秀柱方面稱,放棄一中各表就是主張一中同表;但如吳敦義等卻說,「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八個字不能拆開。
北京官方尚未對此公開評述,但智庫皆肯定「放棄一中各表/靠近一中同表」的走向。至於民進黨方面,對此迄未見發表具代表性的意見,但未來的發展可能有二途:
一、民進黨不同意一中同表,所以更加堅拒九二共識。二、回過頭來指出,民進黨反對的是「沒有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如此即可形成「民進黨主張一中各表」與「國民黨主張一中同表」的抗衡,可為九二共識再創生機。
國民黨若主張一中同表,非但自己走的是極險之棋,且亦形同把民進黨回歸九二共識的門也封死。民進黨這時究竟是順勢就永遠關上這扇門,或趁國民黨走向一中同表時民進黨改走一中各表。這是一個戰略大抉擇的時會,必須「停/看/聽」!

聯合/總統一條鞭指揮與權力貶值效應


2016-09-15 03: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籌劃召開「整合會報」,加強府、院、黨的溝通聯繫,以改善政府欠佳的施政績效。外界的解讀是:新政府將進入總統「一條鞭」指揮的時代。由於一條鞭施政將導致權力更向層峰緊縮,這也引發兩項隱憂:其一,是民進黨立院黨團將成為總統的橡皮圖章;其二,閣揆林全的行政權將被架空。
若認為目前內閣表現欠佳都是由於溝通不良所致,那麼,召開「整合會報」,加強黨政之間的協調,自有其必要。然而,如果新政府的腳步踉蹌,是因為行政團隊的腦力不足以因應,或者是因為心態和方向錯誤所致;那麼,少數黨政高層互相依偎取暖,其實未必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使決策變得更封閉、更專制,甚至更不理性,那就可謂愚不可及了。
事實上,台灣自實施總統直選以來,政府的權力便一直在往上集中,閣揆權力相對萎縮,內閣部長們更是不斷地自我矮化。林全上任四個月來,此一趨勢越發明顯;若干部會首長,民眾根本聽不到他們的聲音,看不到他們的身影,甚至想不起他們的姓名。也因此,在華航罷工事件中,我們聽到的是蔡英文的講話;在兆豐事件中,人們聽到的是林全來遲的評論;在勞資爭議中,則只聞蔡英文和林全的喊話;在核一重啟爭議上,更出現林全和蔡英文各說各話的局面。與此同時,相關部會的首長幾皆噤口無聲,或者直接從舞台上消失。說穿了,這就是一種「權力貶值」現象。
林全內閣這種「萬籟俱寂」現象,原因有三:第一,那些具有藍營背景的閣員深知自己的「客卿」角色,刻意低調;第二,那些以學者、專家身分入閣的首長,對政治之海諱莫如深,唯恐以言賈禍;第三,綠營政客的排外心理作祟,加上蔡、林的過度干預,都形成「一傅眾咻」效應,不斷侵蝕或剝奪閣員自主行政的能力。試想,如果內閣部長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或者被剝奪獨立決策及發言的權力,繁瑣萬端的國家政務如何能走上軌道?
進一步看,與其說「權力貶值」讓人擔心,不如說「權責分工」遭到破壞導致行政失能失效,才更令人憂慮。觀察蔡政府目前的黨、政失調問題,有兩大癥結待解:在蔡英文方面,她雖對執政充滿個人理想色彩,卻找不到適當的路徑和人選使之付諸實現。在民進黨方面,對現實政治的操作與利益得失極度敏感,但對施政的效能和平衡則缺乏真正的理想和理性,往往只能表現為指摘與叫罵,這並無助於蔡政府的施政。
簡言之,當蔡英文企圖透過「整合會報」進一步完成一條鞭式的指揮,這顯示她既有的黨政溝通平台是失效的;因此,她必須把手伸得更深、更長,把權力抓得更緊。此舉如果真有助於溝通也就罷了,但其一大後遺症是,她將使自己置身爭議的最前線,不可避免地捲入各項紛爭,從而失去元首原有的高度及緩衝。任何大小問題稍一不慎,都可能回燒到總統身上,加速其聲望的下挫。從這點看,總統對行政決策負責,固然是勇敢的;但凡事插手干預,甚至撈過界,則是不智的。
新政府上台近四個月,銳氣和新意皆已大幅磨損,蔡英文總統自有必要調整施政方向和腳步。此刻,她應該思考的,也許不是「加法哲學」,再去擴張自己對細瑣議題的控制及介入;而是應該考慮「減法哲學」,讓更多的政務官或黨政同僚可以發揮更多的創見,同時避免不斷用自己的競選主張去框架黨政官員的思維與作為。且看,剛剛開議的立法院,馬上要面對行政院就落實蔡英文競選政見所提出的廿項法案,老實說,這是否當前台灣最迫切的工作,讓人存疑。
一心想著政治謀略,卻聽不到近四個月的焦慮民意,這才是蔡總統一條鞭指揮的最大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