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

闕志克/中得心源的楊振寧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闕志克/中得心源的楊振寧
◆  趙春山/川習未提台灣 賴應懂觀棋不語
◆  陳力俊/無人駕駛計程車與交通的未來
◆  廖元豪/政府扣補助 大學還有脊梁嗎?
◆  李清志/追求城市永恆的價值
◆  王文華/韓愈怎麼用AI?









闕志克/中得心源的楊振寧


2025-11-01 00:06  聯合報/ 闕志克(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年)一月我從柏克萊加大搬到石溪大學,擔任電腦科學系助理教授,楊振寧那時已領導該校理論物理研究中心長達廿八年。在石溪的前幾年,儘管楊振寧早已是赫赫有名教科書級民族英雄,由於領域不同且忙於自己的研究項目,我一直沒有機會親身致意作面對面交流,直到他給石溪中國同學會的一次演講才有了改變。

那次演講的題目叫「中國藝術之美」。這個選題很不尋常,因為顯然與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專長理論物理完全無關,但對我們這些人來說卻頗具吸引力:每個人都很好奇楊振寧對這樣的業外題目到底能講出什麼道理來。透過展示大量中國古代青銅器、陶瓷、繪畫、書法的照片,楊振寧娓娓道出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所在,並時而提示它們美感層次境界。老實說,從藝術評論的角度來看,這個演講並無特別突出之處,我只記得「品味」在演講中被提了好幾次,但楊振寧駕馭一個非專業題目舉重若輕,今天回想依然印象深刻

唐朝畫家張璪解釋繪畫技法時曾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前者指的是臨摹物理世界事物寫實之美首重具體形貌後者指的是抒發表相之下感受寫意之美強調抽象意境。如同藝術家,物理學家工作也是描繪自然,只是他們使用的工具是數學而非畫筆或雕刻刀,而且追求的是準確性非美感。有些物理學家專注於完整描述特定物理現象錯綜複雜細節,另一些則致力發展特定領域理論所需共通概念數學架構建基打底

楊振寧李政道獲得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作品「弱交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就是針對特定現象理論,只因它打破當時物理界的普遍假設,且在一年內就被吳健雄實驗證實,所以論文發表十七個月後就獲此殊榮。楊振寧的另一力作,物理界公認值得另一座諾貝爾物理獎的楊–米爾斯理論,將規範場理論從「可交換對稱群」延伸至「非可交換對稱群」,使其他物理學家可發展出統一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各種理論從而促成今天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如果宇稱不守恆原理外師造化傑作,那麼楊–米爾斯理論便是中得心源極品

晚年楊振寧常闡揚品味科研關係,特別在選題解題時。楊振寧選擇研究課題精準嚴謹,尤其講求課題重要性可解度其實選題技巧訓練學術界產業界一樣關鍵,所謂「做對的事」比「把事做對」更重要,此之謂矣。在解題時常需評估各種解決方案,楊振寧特重直觀性簡潔度,物理大師保羅狄拉克之所以成為楊振寧心嚮往之榜樣,正是因狄拉克將「數學美感」作為評斷物理理論正確性重要指標。一旦研究課題選定,楊振寧大都親力親為,鮮少動用大團隊。也因此,從他門下畢業的博士生不多,很難在物理界開枝散葉。這種為學問而學問的風格,與當下許多學閥大老拉幫結盟到處掛名的作風,迥然有別

李政道為了免於論文掛名順序的糾擾而停止與楊振寧合作,無疑是物理界一大損失。從現存文獻證人訪談紀錄來看,包括楊振寧的父親在病榻前親自向李政道道歉,楊振寧似乎是比較理虧的一方。雖真正根因幽暗難明,但人性貪執,就像宇稱不守恆一樣,終究都只是白璧微瑕大自然難免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