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蔡到賴 酬庸文化 毀文官制度
◆ 從豬瘟管到堰塞湖 看農業部非專業分工治理困境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左右人生抉擇的AI工具
◆ 吳音寧仕途 吳晟也語塞
◆ 台肥任命案的派系棋盤
◆ 民調搞加權 綠營真會選舉
◆ 用洋文教中文 應分類分級
◆ 開拓外籍生融入華人社會
◆ 傷害專業尊嚴 護理師不需女神頭銜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左右人生抉擇的 AI 工具
2025-11-04 00:22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大資工系教授)
近日一則報導指出,有位原本住在德州的女士,透過聊天機器人的建議,在六個月前搬到法國小鎮于澤斯(Uzès')定居,而今她已在小城窄仄的巷弄和中世紀建築中找到歸屬感。
她先輸入自己的背景資料,包括價值觀和願望清單(慢活節奏、宜人天氣、農產市集、國際村落),然後聊天機器人推薦了法國南方的兩個城鎮-薩爾拉拉卡內達(Sarlat-la-Canéda)和于澤斯。在這兩個城鎮之間,她仍舊猶豫不決,於是再讓聊天機器人幫忙作最後選擇,就這樣遷居到于澤斯。在人生困頓時,該女士竟讓人工智慧工具來作出自己的重要抉擇,大膽行徑實在不可思議!幸運的是,這個決定幫助她從嚴重的職業倦怠中恢復過來,並重新找回了自我。
如今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大躍進,聊天機器人已逐步取代人師,成為芸芸眾生日常生活的「解惑大神」。另一方面,身處變化多端及人際多元的數位時代,我們每天從早到晚分秒必爭,當下必須作出的大小決定不知凡幾,一不留神恐即陷入「決策癱瘓」。
身為飽受五花八門決策轟炸的現代人,要如何才能體悟「無事掛心頭」的好時節呢?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把日常決策完全交給人工智慧工具,持續一段時間後到底會如何?它會讓生活更加便捷,還是帶來更多混亂?人們獨立思考作決定的時代難道已成過去?
有位記者曾試著整整一周,將食衣住行育樂的決策權全交給聊天機器人,讓它告訴自己該吃什麼、穿什麼、怎麼帶孩子,甚至如何選擇髮型,親身體驗完全把日常生活託付於人工智慧工具,進而探索用人工智慧工具輔助生活的潛在好處和弊端。該記者發現,任勞任怨的人工智慧工具,在處理例行事務方面極具效率,但缺乏人際溫度和細膩差別。一個被低估的風險是,它可能會讓人人變得平庸、抹殺個性,將普羅大眾化為一個扁平的統計平均值。
最可行的模式似乎是協作夥伴關係,善用人工智慧工具來跳脫框架思索,針砭我們設想的種種方案,並讓它代為處理導致決策疲勞的例行事務。重點並不是讓人工智慧工具替我們作決定,而是讓它幫助我們輕鬆作出更好的決定,同時又保有自己獨特的直覺、人情味和道德判斷等。
另一方面,不管個人使用與否,已有愈來愈多的公私部門使用人工智慧決策系統,來評定醫療保險、房屋貸款、工作聘任和升遷、社會福利等,大家或多或少都已遭遇人工智慧工具的影響。
透過人工智慧工具的機伶建議,或許能讓人從疲憊的抉擇盲點中解脫出來,又或許能讓企業組織更快速評定結果,但其利弊得失終究仍在未定之天。我們既要拋開「我執」,也切莫陷落於「機執」,畢竟人生本就是一趟「千算萬算不如天算」的赴賭旅程呀!
從豬瘟管到堰塞湖 看農業部非專業分工治理困境
2025-11-04 00:25 聯合報/ 拱祥生/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理事、大地技師、水保技師(台北市)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底溢流潰決,造成下游農田大面積淹沒。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農業部近一個多月來,接連處理花蓮馬太鞍堰塞湖及台中非洲豬瘟疫情,但堰塞湖與非洲豬瘟,其實分屬工程及動物防疫專業,如今卻皆屬農業部執掌?從中央一開始低估馬太鞍堰塞湖災害疏散區域,到台中市政府針對非洲豬瘟的疫調資訊混亂,從中央到地方,都落入非專業分工的治理困境;因此,藉此契機梳理調整、回歸專業防災才是正解。
堰塞湖之所以由農業部主管,係根據行政院「堰塞湖警戒、監測及撤離與演練方案」治理權責主要分工,由發生堰塞湖之所在位置,依上游林保署、中游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水保署)、下游水利署為權責機關;林保署及水保署均為農業部二級機關,水利署為經濟部二級機關。平心而論,這樣的分工未見專業,卻讓堰塞湖的防災工作變成一國多制。
再看各機關業務專業屬性,林保署偏重林務管理、水保署一半農業一半工程、水利署則是水利工程專業機關。老天爺卻偏偏和台灣開了一個玩笑,馬太鞍堰塞湖由幾無工程專業的林保署來承擔,以致於堰塞湖從七月底成形,到九月中旬由林保署主責疏散人數,與災前內政部委託台大團隊的分析結果,實有天壤之別。儘管林保署也有部分專業管理能力,但專業仍有一定落差,況且上級機關農業部不具工程專業。
更進一步分析,除了疏散區域人數有落差,國人無法理解馬太鞍堰塞湖後果這麼嚴重,災前是否確實做好預警?至於防減災更引起諸多專業與非專業的分歧看法與討論。儘管以專業判斷,堰塞湖壩體過大、人煙罕至,不見得能事先降低壩體並引流,但中下游又做了多少防減災措施?
不具工程專業的農業部長與次長,雖明白大規模山崩導致堰塞湖,但他們是否知道農業部二級機關水保署,已執行多年的大規模崩塌減災計畫?若在七月底一開始,林保署與水保署即能通力合作;又或者由中央跨部會整合農業部、經濟部、內政部等,針對馬太鞍堰塞湖減災處置,後果是否會迥然不同?
至於台中市非洲豬瘟疫情,正因農業部次長杜文珍具獸醫背景及動植物防檢疫專業,截至目前得以控制豬瘟疫情;反觀地方政府疫調資訊紊亂,加上台中市農業局長是水保工程專業出身,而非動植物防疫專業,有如此結果也就不意外了。中央把堰塞湖危機交給農業專業首長,地方把非洲豬瘟防疫交給工程專業首長,雖然致災並非由於單一因素,卻都凸顯了沒有專業治理的後果,從防災會議與執行救災任務上即可一覽無遺,民選首長們能夠得到教訓嗎?
除了任用首長須配合專長,目前中央政府亦未整合工程專業,工程會、交通部、內政部國土署、經濟部水利署、農業部水保署等,要整合成類似日本的「國土交通省」才是正解。
期待立委諸公不只是通過「馬太鞍溪堰塞湖重建條例」,更應立法修法、統整散見於各部會的工程機關,正式成立「交通建設部」,才能妥善執行減災、重建家園。
台肥任命案的派系棋盤
2025-11-04 00:19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台北市)
台灣民主走過風風雨雨,人民早已看透政治戲碼中的權力交換與派系平衡;台肥董事長人事更迭,就是如此這般、深具象徵意義的政治風暴。
吳音寧被指派擔任台肥董事長,引發社會議論。支持者稱其敢改革、勇於碰地方利益;反對者則批評這是派系酬庸、權力分贓、「有黨證就好」的政治文化,民眾對政治特權的忍耐已達臨界點。
執政團隊說這是「依法任命」、其具備農業改革視野,但多數民眾不滿的不僅是流程,而是訊號。民主社會對人事安排的敏感度,往往超過對政策辯論的興趣,因為政府的用人哲學正是價值選擇;正所謂「看一個政權,不在它說了什麼,而在它任用了誰」。
更敏感的是時間點,大罷免風波讓綠營受創,黨內地盤競逐與派系和解的傳言四起,有媒體指此案牽涉「賴系」與「英系」的協調,甚至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地方選舉布局。
若外界感受到的不是專業而是交換,這就不僅是普通的人事案,顯現的是權力暗室分配再起與民意靠後。
支持者強調吳音寧面對抹黑時的堅韌,將其視為「改革者」或「抗拒既得利益者」。批評者則回憶起她任職北農、於市議會備詢時,經管經驗與危機處理能力不足等爭議,質疑她接掌台肥董座能否服眾。這兩種敘事不僅是人物評價對撞,也是期待與失望的交鋒。
執政者更該反思的是內部反彈,有綠營地方人士直言「二○二八恐不好選」,這正是對派系運作不透明與不公平的焦慮。當基層尚在修補大罷免裂痕,權力核心卻急於擺位,幾乎無視民意的脈動。
政治並非完美,但必須讓人民感到公平、誠懇、願意改進。真正的試煉不在順風時,而是在重壓下仍能做對的事。今天的問題不只是吳音寧適任與否,而是制度是否透明、任命是否服眾、是否存在派系私心。
民意能原諒學習過程的錯誤,卻難以忍受「過了即忘」的政治傲慢姿態。派系平衡是現實,但民主成熟的指標是「才能置於忠誠」之前,而不是反過來。
若執政者真相信吳音寧有能力改造台肥,那就該公開政策目標、績效指標與改革時間表,讓公眾檢視;若自信其用人無瑕,就應更加公開透明。否則不僅是又一次人事任命爭議,更增加社會「一切如故」的疲憊與反感。政治是完成人民期望的管理學,台灣需要能「管理希望」的政治,而非消耗信任的權力。
吳音寧仕途 吳晟也語塞
2025-11-04 00:21 聯合報/ 林法/公退(彰化市)
吳音寧。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吳晟是台灣知名鄉土作家,他的女兒吳音寧,大家也不陌生。筆者有幸與吳晟同為彰化人,始終關心其動態。我常爬八卦山,而且喜歡從市立圖書館旁的文學步道拾階而上;入口處正好是吳晟大作,寫著:
「我們的山脈他還年輕,種子不斷迸裂,生命的精氣,在雲霧繚繞處瀰漫。蒼蒼莽林正在茁壯,像上天的庇蔭,那慈愛恩澤,從天頂綿延直到平原草坡。雖然一再承受激烈的震盪,和共同走過艱苦的台灣一樣,深刻的痛,讓他成長、再成長,需要我們悉心呵護、疼惜」。每次讀過,都讓人感受作者對這片土地的深情摯愛。
吳音寧身為「綠營新銳」,從彰化縣溪州鄉公所主任秘書、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再到台肥公司董事,並將接任年所得逾千萬的董座。一路平步青雲,這樣的安排也只是「小英女孩」不勝枚舉的爭議之一;北農總經理時期不懂財務報表、議會質詢語塞,仍歷歷在目。
相較以「文學和改革」為職志,並終身守護家園、自豪「一輩子戶籍地址不曾改變」的吳晟,父女兩人格調似判若雲泥。
對於吳音寧即將接掌台肥一事,吳晟受訪時稱,雖與其女同住,但平常各忙各的,故不知女兒動向。
如今消息見諸公眾,一生讓人敬重的鄉土作家如何回應,相信不只我這個彰化人,許多人也拭目以待!
從蔡到賴 酬庸文化 毀文官制度
2025-11-04 00:27 聯合報/ 王秉鴻/業務人員(屏東市)
台肥今天將召開董事會,預計通過推舉新任董事長吳音寧。圖為賴清德總統(左)二○二三年為吳音寧(右)助選的畫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文官體系的中立與專業是國家治理穩定的基石,然而從蔡英文到賴清德,民進黨再次執政九年以來,卻不斷以「用人唯親、唯黨、唯派系」的邏輯,將「人事酬庸」合理化,空降與突兀任命成為常態,嚴重破壞文官制度。
執政者選人用人只看「顏色」,不問能力、不顧觀感,將國家治理視為派系分贓的工具。從早年的「歷練–考核–晉升」制度,到如今的「只要我喜歡」;文官倫理蕩然無存,空降成為新常態,如何讓那些兢兢業業、寒窗苦讀、從基層一步步爬升的事務官心服口服?
吳音寧的仕途堪稱民進黨酬庸文化的縮影,八年前她以毫無企業經驗之姿空降北農總經理;她在議會答詢時坦承「我會學習看財報」,被譏為「高級實習生」。八年過去,卻又被安排進入台肥,職等四級跳、年薪六倍翻,直奔董事長之位;這樣的安排無論從專業、資歷、民意反映甚至責任政治來看,都難以服眾。更令人不解的是,被她取代的李孫榮雖同樣被批為酬庸,但至少具備博士學歷與企業治理實績,帶領台肥推動轉型升級。吳音寧憑什麼自信能勝任這個職位?還是她只是個派系鬥爭的棋子?
《周易・繫辭下》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句話正是對當前政治現象的寫照。一個人的德行、能力與其所處職位不符,出狀況是遲早的事。吳音寧的兩次空降,不僅讓她個人承受輿論壓力,更讓民進黨政府一次次陷入信任危機。
不只吳音寧,蔡英文任內的「口譯哥」趙怡翔也因政治關係,跳過正規外交體系而派任駐美政治組長,遭外交部前部長歐鴻鍊批評為破壞制度。外交體系講究資歷與訓練,趙怡翔的任命不僅打擊專業外交官士氣,也讓制度形同虛設。
從蔡英文的「基金會人馬」到賴清德的「派系酬庸」,民進黨執政下的文官制度不斷被侵蝕,專業與中立犧牲於政治算計之下。當權者或許可以一時得勢,但歷史終將記下這些破壞制度的名字;當制度崩壞、民心盡失,政權的崩塌也只是時間問題。
傷害專業尊嚴 護理師不需女神頭銜
2025-11-04 00:07 聯合報/ 邊立中/護理師、副教授(台中市)
近來媒體報導某海外華裔藝人涉嫌刑案,再度以「護理師女神」為題,描述案件中一名早已離開臨床工作的女主角,甚至繪聲繪影地描寫其生活細節。身為護理教育者與臨床工作者,我對此表達深切的不安與遺憾。
首先,「護理師」是專業職稱,必須具備國家考試合格的專業執照,並於臨床場域執行照護任務。若當事人早已離開臨床工作多年,媒體仍反覆以「護理師」或「護理女神」標註,不僅不實也不尊重專業。真正的護理師沒有經紀人,他們的「工作現場」是病房,不是攝影棚!這類報導模糊了專業與娛樂的界線,也讓那些長期面對臨床高壓責任的護理師們,感到被低視與貶抑。
其次,以「女神」之名包裝護理師形象,看似稱讚,實則是一種性別化的媒體修辭;它強化了「外貌比專業重要」的錯誤印象,削弱了社會對專業照護價值的理解。真正的「護理之美」來自臨床現場的判斷力、對病人的同理與關懷,以及在長時間、超負荷工作中仍堅守品質的專業精神,而非妝容、身材或鏡頭前的形象。
長期以來,台灣護理人員面臨人力不足、工時過長、薪資偏低、社會認同感不足等問題。當媒體選擇用「女神」來形容已經離開臨床工作的公眾人物時,不僅是對真實護理工作的錯置與扭曲,更是進一步削弱了社會對護理師職業的尊重。這不僅是言語用詞的問題,更是對專業尊嚴的傷害。
誠懇呼籲媒體和大眾傳播業,報導時應遵守基本的新聞倫理,尊重「護理師」一詞的專業意涵,避免將護理形象娛樂化、性別化。護理師不需要「女神」的頭銜,他們需要的是社會的理解、尊敬,及與專業價值相稱的待遇。
開拓外籍生融入華人社會
2025-11-04 00:08 聯合報/ 林啟屏/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
針對本校此次中文系徵聘博士生兼任講師擔任以英語講授大學國文通識一事,簡要說明如下:
本校有招收全英語授課之學士班學生,其修課規定亦須完成本校通識教育之語文通識要求。然這些班別的學生,或因中文能力問題暫時無法修習本校開設之中文通識課程,故規畫此類以英文授課之語文通識課程。因為,若無英語授課之中文通識課程供其修習,將損害此類學生之受教權,並影響其學位之取得。
為了善盡教育的責任,並透過通識課程引導外國學生認識中華文化與文學經典,進而願意學習中文,本校特針對上述外國學生應修習之三學分中國語文通識課程,開設英文授課之國文入門班。中國文學系為此課程特別設計並且挑選文本,從跨文化視角出發,引領學生認識近代華人文化、思想,並研讀中國近代思想名著。
本校對僑生與外籍生亦另開基礎及進階國文班,以中文進行教學。若就讀英語授課學程之外國學生具有一定之中文能力,可進入以中文教授之基礎或進階國文班就讀。
此外,中文通識並非華語文課程,而屬文學及文化類課程。本校基於通識教育理念及為符合相關規定外,期待建立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理解華人文化與社會,此有助於外籍生融入台灣社會,並引發與提高學習中文的興趣。
用洋文教中文 應分類分級
2025-11-04 00:08 聯合報/ 劉邦師/警聲月刊編輯(台北市)
報載國立政治大學在徵求中文系博士班學生到學校教導「全英文」中國國文課。用外文教中文,不是新鮮事,在私立幼兒園且行之有年,成果怎樣?家長「高興」就好,迄無公理性或制度性的規範可循。
幼兒園乃至國小學生採取「雙語教學」,就中文底蘊、深邃及白話文基礎來看,爭議可以獲得共識,但大學及至碩博士領域,雖很多教育及中文學者也漸有「苟同」現象。不過,中文源遠流長溯至夏、商、周來觀察,則自然出現不可不解決的非等閒問題。
例如商朝中晚期起的甲骨文,又稱作契文、殷墟文字或甲骨卜辭等說法,到目前,已發現的甲骨文字約有二萬五千字,而真正被釋讀無誤的有多少字?仍有很大研究空間。
到北宋范仲淹時代,范仲淹提及「通經而致用」問題時,寫了「上時相議制舉書」指出:「聖人法度之言,存乎書;安危之幾,存乎易;得失之鑒,存乎詩;是非之辯,存乎春秋;天下之制,存乎禮;萬物之情,存乎樂…」。語意簡樸,容易理解,洋文可以這樣簡約卻能深及井底的瞭解嗎?
我贊成以洋文試教國文,但應將所教內容分類分級,等時段成熟後在予以逐量放大放深,這樣也才符合教育精神。
民調搞加權 綠營真會選舉
2025-11-04 00:09 聯合報/ 紀情/家庭主婦(台北市)
爭取民進黨高雄市長提名的綠委林岱華因造勢晚會主持人疑鼓勵支持者謊報年齡二十到三十歲,以提高民調加權分數,引發欺騙影響結果的嫌疑。民進黨表示,如查證屬實,將依黨紀懲處。
民進黨發言人吳崢解釋年齡加權分數,意義在於讓受試者年齡等族群比率,反映出真實母體,若某一年齡族群特別少,可能透過運算,使其近乎真實比例,若某一年齡族群非常多,民調將下修,反映真實世界比率。
有選舉權的人每一票都等值,民進黨區分年齡,尤其把二、三十歲提高加權分數,目的何在?不但違背票票等值的原則,如何證明受民調者真實年齡?被批評很會選舉的民進黨,竟想出這種損人不利己的遊戲規則,真的令人搖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