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杜紫宸/解決公共數據易遭誤解的議題

◆  杜紫宸/解決公共數據易遭誤解的議題
◆  丁予嘉/漫長的生產線
◆  陳國樑/行政院修財劃? 更像是政治鬥爭









杜紫宸/解決公共數據易遭誤解的議題


2025-09-20 00:00  聯合報/ 杜紫宸(作者為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內政部調查顯示,台灣男性平均壽命七七點四歲,女性八十四點三歲。見報後,有民眾誤以為「若自己目前六十六歲,男性便只剩十一年餘命,女性還有十八年可活」,這是一個典型誤解。所謂「平均壽命」其實是「零歲餘命」,也就是剛出生的嬰兒在當年社會條件下,預期可以存活年數

如果你已經活到六十六歲,代表避開了嬰兒死亡率青壯年意外疾病風險,因此實際平均餘命應該比十一或十八年更長,通常會再增加兩到四年。這正是統計學上所謂的「條件機率」概念,即在既有條件下,後續事件機率會有所不同

平均壽命的誤讀只是冰山一角,類似情況經常出現在其他公共統計數據上。主計總處每年公布的「平均薪資」,往往被解讀為「台灣人普遍的收入水準」;但事實上,平均值很容易受到少數高薪族群拉高,而與多數勞工的真實狀況有所落差。出口貿易統計也是如此,政府公布的是總體出口金額順差,許多人便誤以為「人人都分得到」,卻忽略出口高度集中半導體電子少數產業。這些數據若沒有輔以清楚解釋,很容易讓社會大眾錯估經濟全貌

再如失業率指標,官方定義僅限於「有工作能力、積極尋找卻找不到工作的人」。學生、家庭主婦或選擇不參與勞動市場的人並不計入其中;然而,社會輿論時常把失業率誤解為「所有成年人口中有多少比例沒有工作」,因而產生情緒化批評。這些誤解,並非因為政府數字不正確,而是因為數據專業定義民眾日常直覺存在落差

公布統計數據的本意,是希望讓民眾理解社會現況,並做為政策討論的基礎;但若缺乏必要說明,反而製造疑慮不信任首先,這會導致民眾情緒化解讀,例如看到「平均壽命七十七歲」便認為自己活不久了,卻忽略實際餘命應會更長。其次錯誤理解會助長公共論述偏差,當政治人物媒體有意無意引用「平均薪資」證明民眾過得很好或很糟,若未提及指標定義便容易誤導輿論。更嚴重的是,數據若與民眾生活感受落差過大,會削弱社會政策信任甚至懷疑政府刻意粉飾太平」。

因此,政府未來公布相關統計時,有三方面可改進的方向:第一,數據附帶簡易說明,若能在報告或新聞稿中,以圖表或問答方式附上「名詞解釋」與「常見誤解」,可避免民眾望文生義。第二,應同步提供更多對應指標,例如薪資除了平均數,也公布中位數;壽命除了出生時平均壽命,也公布六十五歲人的平均餘命。以多角度呈現統計數據,才能讓民眾獲得更完整理解第三,政府強化統計素養教育,透過數位平台學校課程,讓國人普遍理解「平均值、中位數、條件機率」等基本統計概念降低民眾被誤導風險

數據本身不會說謊,誤解卻可帶來不必要的爭議與對立。政府機關若能以更清楚的方式解釋統計,才能讓資訊公開真正發揮價值,不致成為錯覺政治口水來源建立社會統計數據正確認知,尤其是民主深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