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亮恭/縱浪大化三聲映照
◆ 盛治仁/以包容直面歧異 民主才能存活
◆ 楊志良/行政不干預司法,賴能做到?
◆ 張延廷/國防工業升級勿淪為政治口號
◆ 廖達琪/罷免權需要廢除嗎?
◆ 李清志/藝術家矢延憲司的作品軸線
◆ 闕志克/中國在AI晶片戰的反攻號角
◆ 蘇益仁/從美CDC事件談疫苗的信任挑戰
陳亮恭/縱浪大化三聲映照
2025-09-21 00:00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形影神〉是陶淵明的哲學詩作,以三首詩闡述生命的哲思,透過形體、影子和精神的視角對談人生。形體代表肉身,面對生命的短暫與死亡的必然;影子依附於形體的存在,透過德行與功業讓聲名流傳,延續生命的意義;精神代表超越形體的存在,認為生死皆為自然規律,不必強求功名,應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對自然的順應。
〈形影神〉三首詩的對談,形體先開口,語氣略帶無奈:「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兹。」看著不會老去的山水,看著規律榮枯的草木,忍不住感慨:「人號稱萬物之靈,在生命這件事上,怎麼反而不如它們?」這是年紀增長過程中你我都有過的時刻-看著不變的景色,忽而意識到歲月為自己留下的痕跡,道出每個人的憂慮。
古希臘的伊比鳩魯曾對這種憂慮做出理性分析,他認為人類之所以感到痛苦,往往是想要得不到的,或害怕失去已擁有的。伊比鳩魯以死亡作極致的論述-「死亡其實與我們沒有關係」。我們活著時,死亡還沒來;死亡來時,我們已不在,又何必為與己無關的事而煩惱?
緊接著,影子回應形體道:「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願遊昆華,邈然兹道絕。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長生是不可能的,養生也沒什麼好方法,嚮往仙境,但路途遙遠。不過,影子和形體一生相伴,悲喜都是共同的。影子回應形體,雖然肉身無法永存,但德行、功業可以延續,也是人生所應追求的。
最有趣的是精神的回應,精神語調平和,悠悠說道:「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大自然的造化沒有偏愛,萬事萬物都在其中自然發展。人可以位列三才,正是因為精神的緣故。接著說道:「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最偉大的聖人,如今又在哪裡?傳說中活了八百歲的彭祖,最終也留不住。「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人讓自己在自然的變化中自由自在,不過分喜悅,也不過分恐懼,該結束時就結束,不必獨自煩憂,這才是順應自然。
〈形影神〉三首詩最迷人的地方,在於不同思考間的彼此映照。形體有形體的憂慮,影子有影子的執著,精神有精神的超脫;三種聲音都無比真實,我們有時需要形體的真誠,有時需要影子的堅持,有時需要精神的淡然。伊比鳩魯說「知足的貧窮就是光榮的財產」,富足應該來自內心的滿足,簡單的生活和內心的寧靜比物質財富更重要,正是伊比鳩魯主張心靈平靜的快樂。當我們能「縱浪大化中」,也許就能像陶淵明,在「採菊東籬下」的日常中「悠然見南山」。
衰老是無法改變的過程,而衰老過程中伴隨出現的失去也無可逆,但人可以選擇如何走過人生。陶淵明和伊比鳩魯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卻給出相似的建議-學會與人生的有限性和平共處,在自然的流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影神〉的對話像是溫和的提醒,並非刻意教導的人生大道理,而是在說:生命本是如此,何不輕鬆前行?追求短暫的物質或虛無的德行,都非本我。或許維持精神狀態的平靜與超脫,才是生命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