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雲端放光芒 天涯共此時


◆  賴總統周年 還要慶祝嗎
◆  賴一路走到黑 全民當奮起自救
◆  民意警鐘響起 賴政府4大結構性困境
◆  收不及格成績單 總統願自省?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雲端放光芒 天涯共此時
◆  我們能從黃仁勳身上學到什麼?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雲端放光芒 天涯共此時


2025-05-20 00:00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大資工系教授)


隨著數位通訊科技的突飛猛進,線上直播平台讓信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隨時遠距參與宗教盛事。

五月上旬,選舉教宗的樞密會議在梵蒂岡的西斯汀教堂召開,共有一百卅三位樞機選舉人出席。為確保選舉過程的純潔性、神聖性與獨立性,在尚未選出新教宗前,大家都不可離開。樞密會議以西斯汀教堂煙囪冒出的煙霧顏色,向大眾宣布選舉結果:如果是黑煙,則表示投票未過關,尚未選出新教宗;如果是白煙,則表示投票過關,已選出新教宗。

西斯汀教堂的煙囪立即成為全球焦點,無數民眾透過直播畫面緊盯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大家莫不引領而望。第四輪投票後,西斯汀教堂的煙囪終於冒出白煙,樞密會議選出新任教宗「良十四世」(Leo XIV

在樞密會議期間,棲息在西斯汀教堂煙囪旁的海鷗家族,已成另類神聖視覺元素。有很多時候,大家透過直播看著海鷗盯著煙囪,增添了一層意外幽默此情此景,讓人不禁聯想到卞之琳《斷章》的名言「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在白煙快冒出前還出現一幅神秘畫面,煙囪旁的一隻海鷗突然振翅移動,彷彿預知即將發生的喜訊,果真是「煙囪氣流鷗先知」

五月上旬,在國內也有場一年一度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今年的路線是「去急回緩」,從白沙屯拱天宮出發後,白沙屯媽祖的鑾轎「粉紅超跑」日夜兼程趕抵北港朝天宮,倘若沒有足夠體能是無法跟上的。

所幸那些腳步跟不上或時間抽不出的信眾,還是可以透過網路直播平台共同參與關鍵時刻。例如,當粉紅超跑在北港朝天宮三進三出時,現場信眾齊喊「進喔」;未能親臨的民眾,也可在直播平台留言處寫下「進喔」!來共護道場。又如,當粉紅超跑功成身退,白沙屯媽祖在秋茂園換轎時,筆者就在直播平台留言「甘溫」傳送訊息當下,GPS 顯示筆者與白沙屯媽祖正好相距一○八點八八公里。

四月時,筆者透過網路快閃活動,以特惠價格購買「馬戲 FUN 閃,限時快閃住房專案」。除了入住優質旅店外,還附贈門票觀賞林懷民執導,FOCASA 馬戲團演出的劇目《幾米男孩的一百次勇敢》。舞台上的女孩男孩演出精湛,不僅博得滿堂彩,同時也讓許多觀眾感動得熱淚盈眶。

隔日從南部返回台北時,先到新港奉天宮參拜,再到大甲鎮瀾宮祈福。雖然車多擁擠,但竟都順利找到停車位。當日人氣鼎盛,熱鬧非凡,直覺是很特別的日子。查一下手機日曆,果然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生日。擇日不如撞日,隨意出行竟受到媽祖特別的眷顧,真的很甘溫。

雲端網路讓我們不必舉頭望明月,就能天涯共此時可以這麼說,「上網」後,千里天涯若比鄰;不過要小心的是,「落網」後,可就咫尺比鄰若天涯了。














賴總統周年 還要慶祝嗎


2025-05-20 00:00  聯合報/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往事已矣。雖要盤點賴清德總統就職周年施政得失,但重點更該放在未來。然而,如果領導人在專訪扭曲誇大過去,大概就能推知其以史為鑑的意義甚小。按理說,賴清德總統最近接受雜誌及網路媒體專訪,應早讓幕僚擬定比較好看的答案了,可是若以兩岸政策為切入點卻答得奇怪。筆者因此想換個方式,提醒我們原來曾有「其他可能」。

面對財經期刊專訪,賴說上任後,他選擇讓兩岸關係走向「戰略清晰」,定義「境外敵對勢力」是為了告訴國際社會「台灣已別無選擇」;因為「反滲透法」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一)月公布實施,內容已明確定義何者為境外敵對勢力

其次,賴舉共諜統戰案以陳述「中國沒有放棄武力攻台」,又說海基會透過各種管道,包括台商組織、民間社團或是海基會本身,協助台商或是在中國大陸的台灣民眾,「這也是政府的責任,我們沒有放棄」。最後又在另一場專訪表示,「中國對台灣採取文攻武嚇策略多年,情況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難道是中國需要的嗎」

訪談中,可以看到事實被扭曲誇大首先,賴雖提到反滲透法,卻沒說為何在實施三、四年後才動用「境外敵對勢力」的定義,中共應不會對蔡英文執政時的台灣「比較好」。其次,賴舉出的共諜統戰案例,相關案件仍多在審判並未定罪。

第三,在官方冰封下,政府有沒有辦法協助在陸台商或民眾?去年底有三名宗教人士被捕,堅稱兩岸有管道的海基會,改口說曾尋求海協會協助、依「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協議窗口」欲解狀況,皆未獲得回應。

中共對台威脅,我們應該有所表示,然而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岸情勢在賴就職一年內迅速惡化。以最近幾份國際期刊為例,《經濟學人》刊載〈台灣被強權輾壓的時刻到了〉;《外交事務》刊載〈台海戰爭風險高,而且愈來愈高〉。套句賴的用語:戰爭逼近難道是台灣要的嗎

最後,想像一下,如果是藍白正副總統就職一周年,兩岸現在會是什麼景況?台灣可能很快與大陸和解,雙方全面恢復交流;人民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共軍機艦缺乏繞島動機,美國與中共的主要競爭地區將改至南海;沒了軍事壓力,也沒有推出「國安十七條」的理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應對美國「對等關稅」壓力。由於不需要對美一邊倒,我們手上還有許多籌碼,可以好好準備談判。

可惜,現實沒有「如果」。把上述想像反過來看,就是兩岸敵意螺旋持續上升的現況。最近有個明顯的訊號,是關於台灣不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的新聞,在大陸網路平台的瀏覽率衝至第一;甚至如具政協統戰背景智庫「中國海峽研究院」昨天也發布年度兩岸關係風險指數報告稱,由於民進黨的「台獨」道路走向新的、明確的對抗階段,指數再創新高並突破陸方以「非和平方式」處置的臨界點

想想不久前,還在「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兩岸情調,賴總統的周年,還要慶祝嗎?



2025-05-19 22:57 聯合報 / 季青 季青漫畫











賴一路走到黑 全民當奮起自救


2025-05-20 00:00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賴清德上任屆滿周年,國內政局紛亂、財經前途堪憂、外交局促且兵凶戰危,追根究柢無德無能

賴以「雙少數」執政,卻希望如蔡政府時期「沒有通不過的人事與法案」,視國會多數為仇讎,絲毫不願妥協。除指使民進黨團全力杯葛外,又動員「青鳥」在院外滋事威脅,利用綠媒與側翼鼓譟;行政院則動輒申請覆議,不成後又移請如「御林軍」般的大法官釋憲。在七位大法官任期屆滿,集議人數不足後,又搞起違反民主常軌的「大罷免」,聲稱用「更大的民意」取代「最新的民意」,以各種汙衊手法升高仇恨值喊「團結」其意為「順我者昌」,實際上是製造分裂

最讓人詬病的是各部會恣意曲解法條,並驅使檢調及法院「鷹犬化」在「大罷免」過程中公然「辦藍不辦綠」,有高院法官甚至上綱到以「動搖民主根基」為由,毫不忌憚地裁定羈押國民黨地方黨部主委、黨工及連署領銜人,顯示司法機關幾已全面淪陷,不再是「正義最後防線」,為解嚴卅餘年來僅見,令人痛心。

在民生經濟方面,明知綠電建設不足,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會導致嚴重空氣汙染,遠遠偏離減碳目標,卻仍死抱「非核家園」神主牌,甚至連立院通過核電廠延役、給了台階下也視若無睹,一意關閉僅存的核三廠二號機,以話術遮蓋繼續開發綠電的種種弊端,無視電價高漲的後果。

對外,只有「倚美抗中」一招,盲目百般順從美國各項需索,坐視台積電及其產業鏈「美國化」,減弱台灣經濟與戰略地位卻增加風險,台幣升值更對傳統產業打擊沉重。另外大幅提高效用可疑軍購經費,仍無法換得川普政府承諾出兵協防台灣最近川普發言,在期待大陸開放市場後加了一句「有助統一與和平」,綠營強辯此話「無涉台灣」,不啻掩耳盜鈴

可悲的是,面對同文同種的強鄰,卻又是另一副嘴臉,趁美國對全球大打貿易戰之際,宣布對岸為「境外敵對勢力」,明令各部會配合政策、拿出具體措施,導致各種光怪陸離且荒腔走板的亂象;將善意交流統戰畫上等號,擺明要阻斷兩岸來往;極力打壓任何企圖和緩兩岸敵意的努力,懼怕民眾解真相,凸顯對台灣的民主自由毫無信心。

矛盾的是,去年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及香港,占整體出口比重約三成二;若扣掉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台灣貿易幾近逆差。不僅貿易依存度極大,台灣仍享受相當的 ECFA 優惠,卻視對岸為寇讎;當耗盡彼岸善意時,又缺乏對策。

賴政府一年來拿不出任何像樣的政績,反而施盡手段、當家鬧事,讓民主倒退、司法破防,亦毫不珍惜台灣賴以生存繁榮的產業根基,並破壞能源供應韌性。對外則以意識形態掛帥,不顧客觀情勢,一味企圖激怒本可和平相處的強鄰,把遠在天邊而極不可靠的「美軍協防」當作救命稻草,是愚不可及。

台灣民眾必須看清,就從強力反對「大罷免」開始,盡速將「一路走到黑」的執政者拉下馬來,才會脫離「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險境。















民意警鐘響起 賴政府四大結構性困境


2025-05-20 00:00  聯合報/ 田俊雄/東華公共事務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花蓮市)


根據聯合報公布的最新民調,賴清德總統就任周年,施政表現評價呈明顯負面,不滿意度高達五成三,為歷任五位民選總統就職周年相比之最高,這不僅是對賴總統個人聲望警訊,更是對整體執政體系信任重大危機。政府若無視民意警鐘,勢將面對更嚴峻的治理挑戰與社會撕裂;若能以此為契機,誠實面對問題、調整政策思路,則可重建信任,推動真正民主而透明的治理。

本次民調重點不僅在於高達五成三的不滿意比率,更值得關注的是民眾對政府執政方向的整體感受,包括安全感下降、社會分裂感提升、政治氛圍疑慮。這些指標顯示民眾對政府信任不足。四成三受訪者認為台灣「更危險」、五成二認為社會「更分裂」、四成二認為政治「更獨裁」,顯示社會對政府的執政方向普遍疑慮。

安全感下降,反映民眾對兩岸關係惡化與戰爭風險上升的擔憂;社會分裂感加劇,則與政黨對立、族群矛盾及政策強勢推動脫不了關係。「民主倒退」的印象也浮上檯面,反映人民對行政權過度集中、立法監督受限、獨立機關失衡的不滿。此外,賴政府更有「四大結構性困境」待解

第一、兩岸政策缺乏穩定性與風險溝通。在美中角力加劇、地緣政治高壓下,雖政府強調備戰強化國防,但對於「和平與可信任框架」未見具體規畫,導致國人無法理解政府如何有效管控風險避免誤判。

第二、社會撕裂感加劇,族群世代裂痕未弭。成為國會少數黨後,民進黨仍延續強勢對抗,未見朝野合作與包容,加深社會對「一言堂統治反感

第三、民主制度的制衡機制削弱。人民質疑司法與監察機關中立性媒體環境也因政策與「補助糾結」而失衡。若無制度制衡透明問責,民主將喪失正當性

第四、能源轉型政策欠缺信任與溝通。核三廠二號機停機、非核政策持續推進,引發七成二民眾對未來供電穩定的憂慮。再生能源儲備、調度與備援政策更是未有社會共識。

賴政府如何重建民眾信任並回應民意期待首先,在堅持主權的前提下盡速恢復兩岸對話,釋出制度性善意,提出「兩岸和平溝通行動綱領」,增進透明與理解。其次,強化民主制衡與資訊公開,落實五權分立、尊重立法院的監督職權,並確保考試、監察權不受政治干預,維護民主制衡機制。

其次,推動社會和解,設置跨世代政策對話平台,鼓勵青年與長者、城鄉族群對話;在地方治理中,給予各政黨縣市首長更多的合作資源與平台,破除中央地方壁壘,並緩和意識形態對立。最後,制定三段式能源轉型路徑;短期,評估核能延役並納入備援;中期,擴大儲能與綠能誘因;長期,推動區域能源自治,讓地方參與供電規畫,提升彈性與穩定,確保邁向二○五○淨零碳排。 

就職周年回顧時刻,更是轉型關鍵。民意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台灣正處於國際政治與內部撕裂交織的歷史節點,人民期待的不是口號與對抗,而是穩健治理與尊重民主。執政團隊若執迷於「強勢推動」與「忽視民意」,恐將失去認同與治理基礎。

唯有誠實面對問題、轉向改革、強化制度透明與民主品質、重建信任,方能走出危機。













收不及格成績單 總統願自省?


2025-05-20 00:00  聯合報/ 林公正/資深媒體工作者(高雄市)


賴清德總統就任屆滿一年,多數國人但覺兩岸緊張、國事紛亂;朝野內鬥、國家空轉;物價飛漲、日子難過,甚至司法淪為政治打手、公義不彰;提及這三六五天,搖頭嘆息者多,點頭肯定者少。面對這張不及格的成績單,不知賴總統有何感想?

去年五二○就任時,賴清德在就職演說稱:「新政府將兢兢業業,拿出最好的表現,來接受全民的檢驗。施政更要不斷革新,開創台灣政治的新風貌」。但治理國家一年,聯合報最新的民調顯示,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創了新低,只有三成七滿意,不滿意者則高達五成三是總統民選以來,首位不滿意度超過五成的總統,更是不滿意度排名第一的總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竟有五成二的民眾,認為賴清德執政讓台灣「更分裂」、四成三的民眾認為台灣「更危險」、四成二認為台灣政治「更獨裁」。這一切,無非都是賴清德擇「惡」固執的結果。

賴清德是以五五八萬餘票、剛過四成得票率當選的少數總統,民進黨在立法院也是僅有五十一席的少數;在雙重少數的情況下,賴清德理應放軟身段、謙卑再謙卑,取得在野黨支持與合作以順利施政。未料,賴清德非但未見謙卑,反而剛愎蠻橫不與在野黨溝通卻發起對藍委的大罷免,意圖翻轉朝小野大的國會生態,希冀重返「完全執政」,好能為所欲為

回顧去年五二○,賴清德曾表示在任期的每一天,他都將「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但一年來對照其所作所為,「賴桑」是說的比唱的好聽。他在就職演說中明確表示:「立法院的議事運作,應該遵守程序正義,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才能避免衝突,維持社會的安定和諧」。還強調「政黨在競爭之外,也應該有合作的信念,國家才能踏出穩健的步伐」然而,一年來在立法院居於少數的民進黨,何曾服從過多數?遑論合作

從「國會改革五法」到選罷法、憲訴法、財劃法,還有總預算案及警察人事條例,行政院全都提覆議,創下憲政史上覆議案最多的紀錄;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還針對憲訴法、財劃法及總預算案申請釋憲擺明要與在野黨強力對抗對撞,明眼人都知這是綠營為大罷免添加柴火、累積動能而為,卻讓國政陷入空轉。

除了「強碰」在野黨,對於大陸,賴清德同樣是倨傲鮮腆。賴就職時曾說:「民主自由,是台灣不可退讓的堅持,和平是唯一的選項」。又稱「由於兩岸的未來,對世界的局勢有決定性的影響,承接民主化台灣的我們,將是和平的舵手,新政府將秉持四個堅持,不卑不亢,維持現狀」聽起來有滿滿的善意,但這一年來,賴清德不僅動輒挑釁對岸,還特別弄出「對付」大陸的「國安十七條」,並且公開指稱對岸是「境外敵對勢力」,已然升高兩岸的緊張氛圍,台海的和平願景也更加遙不可及。

施政一年成績不堪入目,若賴清德自覺愧疚、有負國人所託,就請閉門思過,深自反省檢討三天後再出發,給國家與生民一個新機會


















我們能從黃仁勳身上學到什麼?


2025-05-20 00:00  聯合報/ 杜紫宸/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台北市)


輝達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每次來台,均引發媒體與產業高度關注。他造訪夜市、親切和民眾自拍,與供應鏈大老共啖台灣美食,背後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家全球科技龍頭力量,更是一種跨越產業、地緣與世代的思維格局。台灣人在熱情歡迎同時也應思考,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什麼?

黃仁勳的成功並非偶然,他創辦輝達時,並未與既有的 CPU 巨頭正面競爭,而是從遊戲顯示卡、虛擬貨幣挖礦、圖形影像辨識切入,進一步推動 GPU 運算成為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時代的基礎架構。他不是追隨趨勢,而是創造趨勢,這種能力來自於對市場深度理解對未來前瞻布局

除了精準正確的技術選擇,黃仁勳也極擅長「說服世界」他每次在輝達技術論壇或台北電腦展演說,不只是介紹新產品,而是傳達一種產業願景AI 如何改變產業結構?晶片與機器人如何重新定義城市、醫療與能源使用?他的語言不是冷冰冰的技術規格,而是讓人相信未來並願意參與其中。台灣許多科技公司擁有優秀的研發能力,卻無法清楚說明「為何重要」和「對世界有何影響」。前瞻技術之外,品牌敘事國際溝通能力,已成為全球競爭力重要門檻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對抗的時代,黃仁勳對布局的靈活應對亦值得台灣借鏡。雖然輝達為美國企業,但黃仁勳長期與台積電、廣達、鴻海等台灣夥伴保持密切合作,亦在先進製程、先進封裝與 AI 晶片量產上深耕布局。他明確理解台灣在全球科技鏈中的不可取代,也懂得在中美科技戰的緊張局勢中精準操作;一方面配合美國政策回應對中國的限制,一方面又努力保留中國市場需求的轉圜空間。為了合法進入中國市場,輝達考慮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避免川普對美國技術輸中的疑慮;他不是地緣博弈下的被動者,而是主動擘畫全球戰略的產業棋手。

反觀台灣,許多企業仍處於出口依賴型思維,缺乏應對全球供應鏈風險的轉型規畫。當貿易規則改變、市場結構重組,我們應思考如何建立多元市場、強化技術自主、提升全球談判力。政治可以選擇立場,但產業必須腳踏實地;「站對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站穩腳」。

黃仁勳能持續帶領輝達從遊戲、AI 到元宇宙不斷轉型,關鍵在於他的企業文化他鼓勵員工挑戰、容許試錯、信任專業,並親自與第一線工程師溝通,創造一個有創造力的團隊環境台灣企業面對創新時代,若組織文化仍停留在命令式、上下階層分明的管理方式,恐難以吸引與留住關鍵人才。

一顆晶片再先進,也需要一群願意挑戰極限的人來推進它文化是企業的軟實力,是最終決定能否長期領先的關鍵

在全球科技格局快速轉動的當下,黃仁勳的成功不只是輝達的成功,更是一種可學習的現代領導範式。他的行動告訴我們,創新不是等待,而是出擊競爭不是依賴,而是布局領導不是控制,而是賦能

黃仁勳不是神,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複製他的經歷與資源,但他代表了一種能動性的典範:不只是順勢而為,更是創造條件主導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