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給母親的一封家書
◆ 新教宗擅平衡、以人為本
◆ 為一紙證明雞飛狗跳 陸配媽媽不快樂的母親節
◆ 恢復「4+1」假期 維護民國傳統
◆ 媽媽對孩子的要求不多
◆ 病房裡 母親教給我的最後一課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媽媽對孩子的要求不多
2025-05-10 05:08 聯合報/ 卓瓊鈺/成大物理治療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南市)
母親節要到了!以前在成大教書的時候很忙,爸媽常在母親節前一周來南部跟我一起過。今年母親節前夕,媽媽剛好身體微恙住院,而我剛好也已經退休,因此從找醫師到安排住院開刀我都一手包辦,住院期間我們三兄妹更是合作無間,讓媽媽平安出院,我想,對媽媽來說,健康就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台灣在今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除了平均壽命的延長,許多年輕人不願意結婚生子也是重要的原因。因為女性一旦生了小孩,往往背負許多的照顧責任,相較於強壯的男性而言(女性肌力少男性百分之卅),母親這項工作也比較容易對身體產生傷害。
對於不同年齡的母親而言,會有不同身體部位的職業傷害。年輕的母親因為常抱小孩會有媽媽手,彎腰換尿布會有腰痠背痛等毛病,因此年輕媽媽最需要一位神隊友來幫忙,才能緩解育兒的身心壓力。像我年輕時要努力寫論文還要育兒,因此每年能夠帶學生出國開會幾天就是我的最佳紓壓方式,而我的母親和先生就是我的神隊友們,讓我可以暫時拋開育兒的辛勞,出國充電。
中年的媽媽常為了工作、青少年的教養兩頭忙碌,較容易頭痛與頸肩痠痛。這些媽媽需要有空去運動,伸展一下筋骨,或是而做一下有氧運動,都可以減少身體的疼痛。而在心靈上,他們最希望有幾個好朋友可以傾吐心事,交換教養心得,或是能夠抽空去聽聽演講學習新知,也能夠讓自己心靈重新充飽電。
老年的媽媽因為長年累積做家事比較容易腰痠背痛,因為停經可能會有骨質疏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這些媽媽就需要兒女抽空陪著她面對疾病,給她戰勝疾病的知識與力量。譬如說,我有空幾乎每天會打電話回家,母親只要有醫療問題都會詢問我,即使我不知道,也可以幫她問同事,找網路訊息,讓她得到正確的照護知識與妥善的醫療。像這次住院,我都是在南部幫她網路掛號,距離雖遠也是一部手機搞定,十分方便。
其實母親對孩子的要求並不多,只要你把她放在心上就夠了!那天女兒突然跟我說:妳要不要來房間聞一下我做的紫雲膏,是檜木香味的喔!我聞了一下果然很香,結果她說,糟糕,我忘記這是母親節禮物了!雖然沒有驚喜,我還是很開心,因為孩子有把我放在心裡,身為母親的我就會很開心。
2025-05-09 23:04 聯合報 / 波波 波波漫畫
新教宗擅平衡、以人為本
2025-05-10 05:08 聯合報/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羅馬天主教新任教宗良十四世在梵蒂岡主持上任以來的首場彌撒並講道。(路透)
眾人引領期盼的西斯汀教堂終於在第四輪冒出裊裊白煙,新教宗以「願眾人平安」向大家問好。美國人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樞機主教在秘密會議前儘管在熱門人選名單上出現,但是面對教會史上不曾讓美裔教宗出線,焦點仍多數放在義大利人教廷國務卿帕洛林、義大利人俄烏特使祖皮、亞洲菲律賓主教塔格萊、也屢屢提到友台迦納樞機涂克森。在方濟各教宗生前依照地緣平衡任命的情況下,讓這次特別富有多元化背景的秘密會議增添各方權衡色彩。教宗良十四世上任究竟象徵何種意涵?未來教會可能的路線為何?
首先,在需獲得至少八十九票的情勢下,自始即不時傳出國務卿帕洛林的票數至少擁有四十至五十的基本票,甚至根據《晚郵報》揭露菲律賓塔格萊樞機主教因敗給同是菲律賓樞機帕西翁科大衛,因其勇敢反對菲律賓前總統杜特蒂侵犯人權,而將其亞洲和部分非洲樞機主教達成的共識票送給帕洛林。帕洛林擁有教會外交豐富的功績,配合方濟各完成梵陸主教臨時任命協議,卻不曾深耕地方教會,成為其弱點。最終,由長期耕耘秘魯教區的新教宗-普雷沃斯特樞機主教出線,強烈顯示樞機主教們同意方濟各所秉持的教會必須走出去的宗旨,且必須具備曾深耕當地教會的經驗。
普雷沃斯特是信徒眾多的拉丁美洲牧靈工作的標竿人物,曾擔任兩屆總會長,領導世界各地的奧古斯丁修會。他從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掌管教廷部的領導權,立即展現出一種不那麼學術、更具牧靈精神的風格,被譽為靈魂和教會的培育者。他關注主教會議制度,但不以意識形態強迫。普雷沃斯特本著教會布道的實地經驗卻有著全球視野。他不算是教會革命者,但也非頑固的保守派,更貼近「精神實用主義者」。他是傳統情感與教宗方濟各所倡導的革新要求之間的調解人。
新教宗出生於芝加哥的法裔加拿大家庭,是典型的歐美背景,但秘魯長年的牧靈經驗彌補了非亞非籍教宗的缺憾。不過,要以他的背景就定調跟美國川普拉近距離,這也不然。以政治層面而言,他不曾支持川普的分裂言論,傾向於以人為本,而不是兩極化。他的平衡立場使他能夠與美國主教團中較為保守的派別進行對話,並與教宗方濟各的做法保持一致,因此受到支持方濟各遺產延續性的支持者所喜愛。
由此可見,未來良十四世所領導的教會會在傳統及方濟各的革新路線平衡發展,教廷的外交作為將會是從基層牧靈關懷和教義出發。此外,有別於教廷國務卿帕洛林跟著方濟各深耕梵陸關係,非外交體系但深耕地方教會的良十四世出線,意味著未來還有三年半的梵陸主教任命臨時協議將進入停看聽的磨合階段。
具歐美背景的他,在對中政策方面,不見得能超越拉美移民之子方濟各的耐心與寬容,倘若北京違規任命主教或對當地教會的打壓未見改善,受限於要平衡教廷內部保守派的壓力,良十四世或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值得觀察。
2025-05-09 23:03 聯合報 / 季青漫畫 季青漫畫
寫給母親的一封家書
2025-05-10 05:09 聯合報/ 洪金鳳/行政人員(高雄市)
母親節總是來得快速、來得溫馨,來得讓人不得不想起離開我十八年、到神界做仙的媽媽,如果那時候我知道她很快就要走,我一定放下手邊的事,陪她去旅行、去看她的親戚好友,帶她吃她喜歡吃但生病後都不能吃的東西…但是,生命的歷程沒有「如果」,也因為她無預警的離去,讓我有了「錯過,即是永恆」的體會。
舊時代大部分的母親都雷同,大家在那個物資不豐的年代,住家簡陋但至少有住的地方,能不餓肚子已屬萬幸,身為母親的人要處理家庭大小事項,還要扮演好為人妻人母及人媳的角色,處境不簡單。
鄰家的母親們只管家務農務,而我的母親除了家務、教養子女,還要想辦法找財源,於是種菜販售、幫阿兵哥洗衣、家中做點小生意就在她的運籌帷幄中進行,當然我和弟弟也就被訓練成凡事無敵的幫手。
母親是位管教子女嚴格的人,她說教養子女就像種菜一樣,根基打好,菜就長得好;基礎沒打好,要長得好就困難。今日的我們如果有一點點小小成就,都是來自於母親為我們打下的良好基礎。
雖然母親已離開我們多年,但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我對她還是有許多的懷思與感恩,卻無法面對面說給她聽,謹以此文傳達給在天上的她知道。
為一紙證明雞飛狗跳 陸配媽媽不快樂的母親節
2025-05-10 05:08 聯合報/ 張桂蘭/陸配、金融業(台北市)
隨著兩岸關係惡化,在台灣近40萬名大陸配偶及其下一代子女的在台處境恐更加艱難。圖為不滿陸配劉振亞「亞亞」武統言論的抗議人潮。歐新社
我是一個陸配媽媽,今年的母親節不快樂。因「補繳喪失原籍公證書」在辦理過程中陷入膠著,隨著三個月期限逼近,焦慮日增,寢食難安。自從上個月初收到移民署寄來的補件通知,雖萬般無奈,我仍積極辦理,一個月來,不誇張地說,不僅是我家,連同我娘家全被這一紙證明搞得雞飛狗跳,不得安寧,生活受到嚴重的衝擊。
娘家大哥奔走派出所、出入境、公安局,皆未果。派出所說,我以前的身分證早已過期失效,他們無法辦理,若要除籍,我必須先申請大陸二代身分證,再註銷然後公證。也就是說為了繳交這一紙證明,要先取得大陸身分證,然後再立刻註銷它,世界上還有比這更荒謬更不可思議的事嗎?
我查了資料,中國大陸的「第二代居民身分證」簡稱「二代證」,是在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起開始全面實施的。也就是說,這廿多年來我都不曾持有大陸身分證,既然沒大陸身分證,為何無法證明我是台灣人,又如何除籍?而我取得台灣身分證的這廿多年來,是實實在在生活工作都在台灣的。
大陸出入境給了我一個辦理流程與工作日,包括取得大陸身分證、除籍、公證,必須奔波於鎮派出所、市公安局、出入境、公證處,整個繁瑣流程辦下來要一個月左右,其中除了公證書可以委託他人辦理,其餘皆要親自辦理,還不保證能夠成功。我的一個陸配朋友在月初返回大陸辦理,她不敢買回程機票,說不知道何時能辦好?從事自由業的她無奈表示,只能先把生意收起來,也不知道客人會不會跑掉,不然能怎麼辦?而我只是一個吃人家頭路的上班族,實在沒時間也沒金錢在大陸待上一個月。
政府一方面要陸配回大陸辦理補件,另一方面又大肆宣傳赴陸風險,提醒國人赴陸港澳前應審慎評估,非必要不要前往陸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事實上,經常和先生去大陸旅行的朋友說,大陸對持有台胞證的台胞特別友善。
母親節到了,本該是一個團圓慶祝的日子,陸配媽媽無法安心過節,還在為一紙證明奮鬥,有的奔波在路上,有的千里迢迢回到故鄉尋找遺失的證明。一個月來我憂心忡忡,奔走海基會,移民署,也寫了陳情書。政策本不該溯及既往,政府要來台定居廿、卅年的陸配補件本就強人所難。
強烈呼籲政府,只要陸配出具「未持有大陸二代身分證」的證明,或者簽「未持有大陸身分證」的具結書,就應該視同已經除籍,移民署應該要結案。想想費盡千辛萬苦去申請一張身分證然後註銷它,這是多麼荒唐可笑!只有結案或取消不合理的政策,才能讓身為台灣母親,台灣媳婦的陸配生活回歸正軌,否則大陸那邊辦不出來,這邊不結案,這日子還讓不讓人過?
恢復「4+1」假期 維護民國傳統
2025-05-10 05:08 聯合報/ 陳復/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宜縣冬山)
立法院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10月25日台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12月25日行憲紀念日、小年夜及5月1日勞動節全國放假。記者曾吉松/攝影
由國民黨、民眾黨與無黨籍立委共同推動《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的修法,昨天三讀通過,包括五月一日勞動節、九月廿八日孔子誕辰紀念日(教師節)、十月廿五日台灣光復節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十二月廿五日行憲紀念日與農曆小年夜全國放假。此外,條文還新增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假日由一天增加至三天,達到原住民族與漢民族假期上的平等。
這個修法來自對民國一○五年蔡英文在選舉期間曾承諾「不砍七天假」,但民進黨在取得國會多數後,卻強行推動「一例一休」政策,最終在當年十二月立法院通過《勞基法》修正案,刪除七天國定假日,包括元旦隔日、青年節、教師節、光復節、蔣公誕辰、國父誕辰、行憲紀念日都變成只紀念不放假,造成勞工權益受損。
因此,這個修法有三個象徵意義:其一,這是藍白政黨的一大勝利,象徵藍白始終站在關懷全國民眾權益的角度,有效反制民進黨大罷免宣傳;其二,恢復的假期除勞動節外,都與中華民國的傳統、重要節日有關,象徵著藍白政黨對維護民國傳統的堅持;其三,這象徵著勞工權益一大進展,讓曾經參與抗爭的勞工終於看到希望。
至於民進黨委員,在發言和表決時沒有站在支持增加國定假日的立場,反映出其當年刪七天假的一貫態度,因此,如果真的順利罷免藍營立委,未來民進黨有機會重回全面執政,是否會再度修法刪除這些假日?全國民眾都高度關注並已產生相當疑慮,民進黨若不對此表態,將會嚴重影響大罷免。
為何教師節要放假?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尊師重道則教育興國,這一天是孔子誕辰,相比大陸選擇沒有任何具體紀念人事的九月十日為教師節,選擇孔子誕辰作為教師節實屬意義重大。
未來十月廿五日不只是台灣光復節,更是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這個節日的制訂極有巧思,台灣光復節可讓國人正視台灣重回中華民國懷抱的重要,這是去殖民化的重大日子,提醒國人不再有媚日崇美的自我殖民思想,而能尊重自己生命的主體性價值。新增紀念古寧頭大捷紀念日,藉此緬懷當年陣亡將士,更能讓大家體認保衛中華民國的重要。
十二月廿五日即使不放假,國人都已習慣在這一天跟歐美社會共度耶誕節,然而,重新恢復行憲紀念日放假,可讓國人意識到《中華民國憲法》的制訂與實施,意義殊勝,對於守護中華民國憲政發展,將產生強化的效益。
加上農曆小年夜的放假,擴大年節的氛圍,使得新增的假期有著濃郁的「尊重傳統」這一深意,對照於當前政府正在全面展開去中國化浪潮,恢復「4+1」假期是對當前政府不當施政最有效的反制。放假不只能讓國人有感,更能藉此重新喚醒國民的人文精神,讓大家意識到先賢創業維艱,守成不易,珍惜中華民國的傳統文化,實屬我們能安和樂利與永續發展的基石。
病房裡 母親教給我的最後一課
2025-05-10 05:08 聯合報/ 周祝瑛/政大退休教授(台北市)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等人在研究「悲傷」情緒時發現,人生至痛莫過於面對父母死亡,尤其是經歷母親的辭世,無論事隔多久,都是許多人難以抹滅的記憶。
今年母親節,也是筆者首度失去母親的日子。數月前,家母因雙腳腫脹,送醫檢查,被診斷出癌症末期。一向身體健朗、行動自如的她,面對突如其來的宣判,第一反應是「給我安樂死」。這位自小受重男輕女之苦,卻崇尚生活上「經濟自主、身體自主、情感自主」的二戰世代,從小便教導兒女、尤其是三個女兒靠讀書習得一技之長,爭取經濟獨立。在近九十年中,參與了台灣如何從日據到戰後百廢待舉中站立的歷程。
她國小畢業後即隨養父在市場賣豬肉近半個世紀,孝順父母、照顧親友、撫養五個子女完成大學教育、甚至靠獎學金出國留學。明理的老人家,更靠身教吸引子孫歸家探望。生病前常常單獨騎車穿梭大街小巷,不時搭公車去參加老友聚餐,還每日收看股市行情與國內外新聞,以一,一一五高點出售護國神山的股票,並捐出部分做獎學金,遺愛人間。
從家母最後的三個月,筆者發現原來面對親人生命的臨終過程,還是充滿亂與不安!哪怕這段期間經歷了如何輪流照顧?去哪裡求醫?要治療或採安寧療法?怎樣申請長照與聘請外籍看護?由誰負責定期回診與醫生商量?在家人意見紛紜中,誰來整合與情緒安撫?尤其過程中,又經歷老人家夜裡起身摔倒,與進食嗆到等意外,照顧病人真可謂如履薄冰、步步為營。
在國內安樂死尚未合法化之際,家母用她最後的生命,見證了:人到最後仍有一段奮鬥歷程要走!儘管,她早已在健保卡上註記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但是當她躺在病床上無法決定去留時,子女在不敢放手之際,只能對外尋求醫療援助,進行溫和口服化療與健保標靶治療等,期望奇蹟出現。後來因為進食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送醫急救後,筆者親眼目睹家母臨終的過程,如:五日無法進食、兩日難以排尿、屢屢出現幻覺與囈語,不斷出現小時候上學用的日語,對故人呼叫,眼睛睜大無法聚焦,嘴巴難以閉合與口水外流,嗜睡與不再清醒。最後,呼吸時發出咳痰般的咕嚕聲等「瀕死徵兆」。
當時,在安寧醫療人員指示下,瞭解人到最後只剩下「聽力」。於是,臨終前在她耳邊放喜歡的音樂,輕輕安撫她的額頭與說感恩的話。握著她逐漸冰冷的手,眼見心跳儀上的血壓下降,心率波動幾分鐘,期間出現老人家嘴角蠕動似想說話的迴光返照現象…。
於是今年的母親節,和許多人一樣,只能期待母親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