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結構轉型方能釜底抽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2228/web/ 

◆  聯合報社論/反共反到陸配,最大共諜窩卻寄生政府
◆  聯合報黑白集/當大罷免進入校園
◆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結構轉型方能釜底抽薪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結構轉型方能釜底抽薪

2025-04-15 01:30  經濟日報/ 社論
製造業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川普拋出「對等關稅」清單,雖然暫緩90天生效,近日又傳出豁免清單卻又舉棋不定,但美中對抗情勢升高,已不可避免,供應鏈重組壓力驟升,全球貿易秩序面臨根本挑戰。

面對劇變,台灣卻依然困於陳舊產業模式,對外高度依賴、對內創新乏力。行政院雖火速提出880億元紓困方案,表面看似果斷有力,實則多為補貼貸款與減稅等間接措施,缺乏長遠戰略與結構性改革。這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對作法,無法真正扭轉台灣產業日益邊緣化的趨勢。

川普關稅政策所以一擊即中,凸顯台灣經貿體系長年仰賴低附加價值加工出口模式,欠缺技術自主、品牌發展與市場多元布局。一旦外部環境翻轉,台灣產業幾乎毫無緩衝能力。面對這樣的現實,政府與企業都該自問:我們準備好承擔產業徹底轉型的決心與代價了嗎?還是依舊抱持僥倖心態,指望補貼與削價競爭撐過難關?

孔子言:「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此刻台灣所面對的,不是繼續成長的問題,而是能否生存下去的根本挑戰。若政府仍以為撒錢補助即可化解危機,不僅是對局勢誤判,更是對國家未來的怠惰與失責。

產業轉型與創新,應為當前國政最優先議題,超越短期政績與選舉考量。這不僅關係經濟興衰,更決定台灣在全球分工中存續地位與話語權。

產業結構轉型,並非指某單一產業升級,而是整體經濟資源重組與國家競爭力重塑這是一場關乎深層邏輯與國家戰略的改造工程,其意義遠超過某項技術升級或產品優化

產業轉型牽涉範圍極廣,涉及就業結構變動、資本再分配、教育與人才培育體系重建,甚至需要重新界定國家產業政策與對外經貿定位。其核心在於「經濟重心移轉」與「國家競爭力再定位」。

產業結構的變化,代表社會資源(包括資金、土地、人力、技術與政策關注)重新分配與集中。成功的轉型能提升經濟附加價值,使台灣從「量」轉向「質」,從低薪走向高值與高薪。同時,建立多元化產業基礎將顯著增強國家面對外部衝擊的韌性。在數位轉型與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加持下,更有機會搶占全球發展先機。

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是一個痛苦與艱難的過程,必須有具超然政治魄力的國家領導人堅定推動,政府與國會亦須放眼長遠,持續編列充沛財政預算,任命並授權專業且有能力決心之部會首長,如當年李國鼎、孫運璿等,以十年毅力逐步完成台灣建立未來半世紀繁榮根基。然而轉型必然伴隨陣痛。舊產業可能凋萎,勞工轉型不及則引發結構性失業,造成社會不平等擴大,人才與資源集中於少數新興產業,導致 M 型社會加劇。地區發展可能因此失衡,傳統工業重鎮若無法轉型,將面臨經濟空洞化命運。

值此美中經貿與科技對立持續升溫、地緣政治日趨緊張之際,台灣恐無法同時承受與美方經貿摩擦及兩岸關係惡化的雙重風險。此時此刻,唯有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靈活處理兩岸關係,避免因誤判形勢或無謂政治操作而腹背受敵。若兩岸陷入對抗螺旋,不僅經濟發展將受限,台灣可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中被排除,陷入無可挽回困境。

國家利益,不能讓位於政黨得失;現實風險,不會等待政治妥協。當前形勢逼人,唯有在產業升級與外交戰略上展現務實與彈性,方能抵禦風暴,重塑台灣競爭力。此刻我們已無退路,只有認清現實、果斷改革、推動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才能在亂世中自立自強。這不是政策選項,而是生死攸關的歷史抉擇。












聯合報黑白集/當大罷免進入校園


2025-04-15 04:08  聯合報/ 黑白集
大罷免能否進入大學校園設攤,引發爭議。有網友指控,罷免國民黨立委羅智強的團體竟然在校園旁擺攤。 圖/取自社群平台Threads


民進黨推大罷免無所不用其極,有大學生在校園擺攤收連署書、貼大字報,政治堂而皇之進校園。綠委范雲等人卻大力聲援,還質疑校方打壓言論自由與公民權。對照范雲當年的主張,只能說「墮落」。

這次「罷免進校園」事件,包括主張罷免的學生,被教授批評是「綠蟾蜍」,因而反控教授「霸凌」。再者,中山大學「挺罷免」海報被撤除,學生會質疑校方侵犯言論自由。還有學生在校園內設攤收取罷免連署書,政大、清大等校因此下令,不允許學生在校內擺攤收連署書。

《教育基本法》寫得很清楚,「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教育部也早已函示,學校範圍包括「學生」。罷免和選舉是一體兩面,禁止選舉活動進校園,當然也禁止罷免活動。學生認為自己遭教授「霸凌」,更是無的放矢;難道言論自由是只許自己批評別人,卻不容許別人質疑自己?

「聲援」挺罷免學生的,除了范雲,還有黃捷、王定宇等,清一色都是綠委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很乖巧,馬上表明對撤海報「深表遺憾」,將撤除的海報貼回。只能說,執政黨立委的威力,真的蓋過真理是非。

對照范雲當年參加學運,「黨政軍退出校園」就是主要訴求。今昔對比,令人喟嘆。政治權力是魔戒,會讓人改變本性,或暴露本性











聯合報社論/反共反到陸配,最大共諜窩卻寄生政府


2025-04-15 04:29  聯合報/ 社論
國安會祕書長吳釗燮擔任外交部長時期的助理何仁傑,因涉嫌共諜案遭羈押禁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共諜案連環爆,目前已知總統府、立法院和外交部都被滲透,而且共諜就在國安首長身邊。中共滲透國安核心,值得警惕;我們的國安長城正被攻破,國人必須提高警覺。可議的是,面對綠營連串共諜案,府院黨如果不是在「安心入睡」,就是亂抓人轉移焦點,並抹紅藍白為敵人以催動大罷免。

賴總統幾度提醒國人,中共處心積慮對國軍進行滲透及間諜活動,去年涉及共諜案遭起訴的現役及退役軍人,占共諜案比率已達六十六%三月十三日,賴清德為此召開國安會議,將中共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提出「賴十七條」,並恢復軍事審判。國安局分析中共對台滲透手法,以五年來起訴的共諜案現退役軍人占六成,指國軍已成為中共對台滲透鎖定的對象事實是,共諜寄生民進黨政府,危害遠超過國軍共諜

賴總統、國防部和國安局都擔心軍事機密外洩,殊不知,更高層次的國安機密早已從總統府和外交國安首長身邊源源流向對岸。例如,總統辦公室前諮議吳尚雨,跟隨賴清德從副總統辦公室跟到總統辦公室,賴清德的一舉一動及出訪決策等機密資料,國人與媒體還被蒙在鼓裡,中共可能已瞭若指掌。

又如,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擔任外交部長時的助理何仁傑,吳釗燮從民進黨秘書長、國安會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到外交部長,何仁傑都一路跟隨,受到信任與重用。吳釗燮外長任內六年斷交八國,我國的外交策略與戰略布局、總統外交出擊規畫等機密,如果都被北京精準掌握,這場兩岸外交戰要怎麼打?吳釗燮難道不需全面清查,明白向國人交代?

民進黨政府推動抗中保台,總統和國安首長身邊機要卻是共諜;北京可能掌握台灣的核心國安機密,這是真正的國安危機。洩密的範圍仍待清查,可能的損害也須管控,賴政府卻刻意淡化,稱這些助理、機要接觸機密的範圍有限。言下之意,寄生政府的共諜仍忠黨愛台,只會安安分分偷印自己桌上公文,不會搜羅刺探其他機密;賴政府根本是在侮辱人民智慧!

更可議的是,二月間檢察官已發動兩波搜索並聲押,案件內容與涉案對象都很敏感在檢察一體下,賴清德三月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時應已知情,甚至「賴十七條」就是因民進黨共諜案所促成。然而,賴政府卻先將之操作成對境外敵對勢力的界定、對軍人的忠誠指控、對公教警及國營機構人員的政治考核,乃至對陸配及新二代的戶籍清查。其目的,是在民進黨共諜案爆發前先行轉移焦點,讓軍公教警和陸配成為代罪羔羊,破壞社會信任,製造更大仇恨與分裂

民進黨爆發共諜案,賴清德的補救措施也畫錯重點。賴清德以黨主席身分指示黨內,要研擬「急難救助」辦法,避免經濟困難的黨工被中共吸收。賴清德對軍人共諜軍審侍候,對黨員共諜急難救助,連抓共諜都雙標;其實「清廉勤政愛鄉土」的創黨精神淪喪,才是根本癥結。民進黨執政,腐敗速度超乎想像,黨內高層吃得腦滿腸肥,綠友友賺得盆滿缽滿,黨政商黑共生繁榮,一般黨工如何不受誘惑?那一點急難救助,恐怕更像是對困頓黨工的嘲弄和諷刺!

民進黨一貫以對藍白兩黨扣紅帽,進行仇恨動員,選舉期間如此,這次大罷免更是操作得淋漓盡致。民進黨罵國民黨親中賣台、誣民眾黨勾結北京,不料民進黨養共諜,賣台更徹底。賴清德抓共諜,對軍公教警和陸配全面撒網,遮不住民進黨才是國安最大破口的窘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