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關稅海嘯 難免自傷
◆ 美地圖砲貿易戰 民主願景黃昏?
◆ 川普「麥金利還魂」 台灣卻看不透
◆ 製造敵人 犧牲言論自由
◆ 從憲法看亞亞案 3大問題須釐清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作文與做人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作文與做人
2025-04-07 00:01 聯合報/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誠實為上策。 圖/張俊哲
對大多數的考生而言,寫作並非易事。其實,要在短短幾十分鐘內敘事分明、言之有理,即便對許多老師來說,也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據報導,不久前某場入學考的作文測驗,有高比例的考生捏造情節,將仍健在的長輩們「賜死」,編出看似催淚的故事。甚至還有補習班老師推波助瀾,建議學生不妨別出心裁,虛構長輩罹癌或病重的劇情,以博取高分。儘管事後有媒體指出造假的考生比例可能被誇大,但我認為:以至親之死換取分數,實無情無義,更悖離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即使僅有一人造假,這類偏差的行為也不應被鼓勵,更不該被教導。試想,「假死」的長輩與「造假」的學生一同慶祝金榜題名,如此之「黑暗榮耀」,諷刺至極!
在現實的世界裡,我相信絕大多數的考生並不希望虛構的悲劇成真,或慘遭報應。他們之所以寫出高度雷同的劇情,很可能是模仿了相類似的範文。然而令人憂心的是,若老師教作文時僅強調起承轉合的流暢與辭藻的華麗,卻忽略了忠於事實與真情流露的重要性,那麼作文考試豈不淪為偽造文書的競賽?
因此,我建議老師們除了教授寫作技巧與文字運用,也應鼓勵學生表達真誠的感受。當然,我明白這並非易事。也正因如此,出題方式與評分標準便顯得格外關鍵。以今年學測作文提到的「52赫茲鯨魚」為例,其引導學生自我探索的立意雖獲好評,但老實說,若十八歲的我看到題目開頭那句-「有一頭鯨魚,到今天還一直在人們心中唱歌」,恐怕會不知所措。因為我從未聽說過、也未曾想像過鯨魚會唱歌,更別說這隻「52赫茲」的鯨魚。如果我是考生,我會寫道:對不起,我從未在腦海中浮現那隻會唱歌的鯨魚,但我願接受「52赫茲鯨魚」的科學發現及其獨特行為,就如同我逐漸學會接納杞人憂天的自己;因為憂慮雖帶來痛苦,也伴隨著責任感,並非一無是處…。如果真有時光隧道,我倒想參加這場考試,看看我的作文會得幾分。
再以「那一天,我流下了眼淚」這個作文題目為例,我建議老師們在給予「感人熱淚」的故事高分之餘,也應肯定「欲哭無淚」的案例,或接納以「鱷魚眼淚」自嘲的經歷。總之,若能讓真誠的表達得到正向回饋,學生在自我探索的旅程,至少願意待在「表裡如一」的航道。這樣的自省,正是透過作文,學會做人。
多年來的中英文寫作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寫作,是思考最好的方式。它不僅能精煉語言與邏輯,更有助於釐清內心世界,甚至解碼靈魂。簡言之,愈寫愈能瞭解自己,也愈能參透為人處世的道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也不得不承認,作文的內容真偽難辨,要真要假,存乎一心。老師們所能做的,就是在課堂內外發出「真誠的赫茲」,以喚醒同學們「良知的赫茲」。共勉之!
川普關稅海嘯 難免自傷
2025-04-07 01:36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課徵對等關稅32%。歐新社
美國總統川普於四月二日宣布對全球一百八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銷美商品廣課關稅,並對其中約六十國訂定高額「對等關稅」,讓美國平均關稅從去年的百分之二點三立即上升到三成左右,打擊面之廣,幅度之大,遠出外界預料之外,對世界經濟影響將極為巨大,堪稱「川普關稅震撼」。
有專家發現,所謂對等關稅,實際上是名不副實,而是利用一個簡單公式,反映川普認為對美出超即是占美國便宜,相當無理與粗暴。
川普此舉相當無厘頭,貿易本是互利行為,在二戰以後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中,貿易全球化讓世界普遍改善經濟,而美國更是嘗盡甜頭,長期享用來自各地廉宜的產品,但製造業漸被掏空,獨尊服務業,是美國商人的趨利行為,到發現影響到製造業工作機會流失,造成民怨,不亟思改善國內環境,罔顧美國往往保持大量順差的服務業並不計算在貿易差額內,反而一味責怪對美貿易出超國家,是本末倒置。
台灣被課以三成二的重稅,聲稱有參與國安會議的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早前預估關稅僅一成,顯示其誤判相當大。對川普上任後自動奉上大增軍費,由台積電對美投資一千億美元,百般討好美國的賴政府,除了沒有獲得口頭承諾協助保台外,如今還遭高額關稅重擊,宛如青天霹靂,情何以堪。
川普的任性與恣意妄為,以及重商主義喜好交易的本質,在他第一任期時已表露無遺。賴政府卻一廂情願,自動奉上寶貴籌碼,焉知對方只會加碼,是「真心換絕情」,如今喊「不公平、不合理」,倉皇推出補貼,為時已晚,同時拖累全民共嘗苦果。為今之計,應首先停止內耗,即刻終止大開民主倒車、製造分裂、勞民傷財的「大罷免」,凝聚朝野共識,速謀妥善對策,全力應對川普高關稅的「大海嘯」,以降低傷害。
另一方面,川普的如意算盤是要製造業回流美國,全面打擊自然遭到全面反彈,如中國即率先祭出對等關稅,後座力即使強大如美國恐也難以承受。曾任美國國務院首席經濟學家布朗與同儕在《外交事務》雜誌分析稱是「改變貿易平衡的無效方式」。英國《經濟學人》認為:「川普造成的破壞是無法避免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愚蠢注定要勝利」。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則直斥川普作為是「違背經濟學原理」、「在賭博但是會輸」。
《經濟學人》並指出:「美國在進口的最終需求中所占的份額僅為一成五,因此它並不像在全球金融或軍事開支方面那樣主導全球貿易」。「全球貿易警報」(Global Trade Alert)智庫計算,即使它完全停止進口,按照目前的趨勢,其一百個貿易夥伴也可以在短短五年內收回所有損失的出口,也就是「世界減美國」也並非滅頂之災,問題是各個國家在期間的承受經濟受損能力。
對於美國,可預見的立即後果是通貨膨脹,而讓製造業回流牽涉廣泛,即使有部分牽動,也非短期內能夠見效,與世界各國大打貿易戰,也難免自傷,甚至導致經濟蕭條,可從美股連日崩跌見到端倪,而川普必須在一年多後的期中選舉前交出起眼的成績單,恐凶多吉少,後悔莫及。
美地圖砲貿易戰 民主願景黃昏?
2025-04-07 01:40 聯合報/ 朱立安/教(嘉義市)
美國掀起貿易戰,大開「地圖砲」,連偏遠的澳洲企鵝島都不放過,導致全球股市血流成河,成為清明連假最熱門話題。使筆者驚訝的,除了台灣的親美執政黨不意外的又一次狀況外,只想花納稅人血汗錢去補貼納稅人在貿易戰承受的損失之外,似乎整個社會對於美國一貫以來的做法都很迷惘。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氓國家」,乃知名學者杭士基一系列國際法著作的基本定調。杭士基指出,必須理性審視被錯誤冠上「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國際權力結構。筆者在美國求學時,是受美國人稱道的後雷根時代,當時美國開始收割二戰後力推自由貿易的成果,全球資源流進美國,美國即使中產階級以下,都能以低廉價格享受非洲來的咖啡、南美洲來的熱帶水果,街角常有勞工階級小孩在下課後扛著日本製手提音響、穿著東南亞進口的垮褲唱跳饒舌舞曲。
在那年代批評自由市場的往往是左派,筆者就遇過同學打探,台灣外銷成衣業是否血汗工廠?(現在則詢問為何半導體工廠得朝九晚十二的加班?)
當年的全球化自由市場結構就根據美國利益而設計,目標是裨益美國,讓資本家找尋便宜原料、便宜勞工,獲致最大利益。當這體系經過數十年,美國進入資本家與政客把持的資本集權主義,例如美國想吞併中國研發的 TikTok,處心積慮牽線亞馬遜等超大公司要把 TikTok 據為己有。試想,權力頂端的大富翁控制臉書、X、TikTok 等社群媒體(以及接下來的 AI),同時掌握權力金錢與言論,遠比手握行政立法司法,更徹底完全執政。
但是中下平民分不到甜頭,必須把怒氣導向外國,如台灣先前諷刺「一切都是阿共仔欸陰謀」,美國則「一切都外國人的錯」。所以,大張旗鼓逮捕並驅逐移民、「地圖砲貿易戰」的白宮記者會,都是表演給美國選民看。
問題就在此,既然是表演,向無居民的企鵝島徵收關稅是否合理?去貧窮非洲國家買美國人愛的鑽石,卻回頭痛罵貿易赤字是否公平?都不在白宮考慮之列。按川普說法,關稅是與他國談判交換的籌碼,換言之,隨時可以改,那就與所謂大幅進帳、支援減稅相矛盾。但自我矛盾也不重要,因為低教育平民聽到減稅兩個字很容易被蠱惑,不理解從減稅獲益最大的是富人階級,是掌權者與富人互相輸送利益的新貴族結構。平民也不理解,白宮所謂「把製造業拉回美國」,多是美國人不願做的低薪、黑手工作;當前具體例子是驅逐移民導致移工躲藏起來,佛州的勞力工作找不到人,正要立法放寬童工到十四歲,希望小孩扔掉學校課業,天天打工上大夜班。
從台灣看這荒謬的貿易戰,有好幾點格外令人憂心:第一,美國不考慮他國福祉,掀起全球貿易戰滿足私利也在所不惜。其二,政策穩定性不見了,關稅隨時改、新的行政命令隨時頒布,美國像流氓老大不在乎盟友,甚至懶得假扮盟友去對話。其三,在野黨反應膽怯,只能看執政者繞過國會簽署五花八門的行政命令,目睹民主規範逐漸崩潰卻束手無策。
在美國,至少有伯尼桑德斯這樣的老左派上街呼籲打擊寡頭政治;台灣的在野黨是否只能在寡頭奪取政權時旁觀呢?民主願景是否已隨資本極權主義興起而走入黃昏?值得我們反思。
川普「麥金利還魂」 台灣卻看不透
2025-04-07 01:40 聯合報/ 周伯戡/台大歷史系退休教授(台北市)
每個人都有心儀的英雄,特別是政治人物從該英雄的思想與行為中取得靈感,並在關鍵時刻,指導他在政經實務的決策。川普不是政治的莽夫或唯利是圖的生意人,做為美國總統,他清楚知道美國政治傳統,並以第廿五任總統的麥金利為表率,他多次在公開場合讚揚這位被刺的共和黨籍故總統。
十九世紀晚期,美國的製造業處於起步階段,興起的鋼鐵、石油與民生輕工業面對歐洲優勢產品的競爭。麥金利從任眾議員開始,力主提高進口關稅、保護美國工業。他甫任總統,簽署了「丁利法案」,平均提高美國進口關稅達百分之四十七,高關稅法執行長達十二年。
配合高關稅法以富強美國,麥金利採取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海外政策。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是當時歐洲強權處理國際政經主流思想。
一八九八年,這位總統發動了美西戰爭,從西班牙手上取得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三個海外殖民地。在戰爭期間,麥金利併吞了夏威夷共和國;他需要該島的珍珠港,做為美國商船與軍艦前往亞洲的停泊與補給基地。併吞當然是非法的,(根本不存在的)理由是,島上大量的日本移民會使該島成為日本的保護國,這會影響美國在亞洲的擴張。
麥金利總統對華政策即為一八九八年的「門戶開放政策」,該年大清(中國)可能遭歐洲列強與日本瓜分。麥金利在說帖中力陳,列強應保持大清在領土與行政上的主權,不得瓜分與推翻大清。此外,列強要讓中國市場向各國開放,但容許列強在一定區域有特定的經濟特權(如開礦、建鐵路),此說帖得到多數列強的同意。一九○○年義和團動亂在北京爆發,麥金利派軍加入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門戶開放政策遂成為戰後列強對華外交政策的原則。
麥金利在遇刺前,鋪下了巴拿馬運河建造與控制的法律道路,美國被授與建造並控制巴拿馬運河的權利,後在副總統老羅斯福繼任總統後完成,並絕對控制運河。
二十世紀初,美國不是世界的霸主,但是麥金利為美國未來霸主地位奠下了基礎。一二五年後,美國霸主地位因國家財政惡化與中國勢力的興起而動搖,川普借鏡於麥金利的施政歷史,於上任百日內徹底推翻先前美國經濟全球化的自由貿易政策。藉著美國乃全球最大的市場,與「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口號,提高關稅並「掠奪」他國的經濟資源(如烏克蘭的礦產)與技術成就(如台積電的晶片製造)到美國,來穩定美國的霸業。這種根源於美國歷史的施政,短期不可能改弦易轍。
讓我們回顧川普執政百日「類麥金利」的海外行動,他宣稱要併格陵蘭。(併吞夏威夷的翻版?)巴拿馬運河或將重入美國的控制(李嘉誠已屈服,只待法律程序完備)。他沿用美國霸權文化的措辭,稱加拿大該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州。
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當夏威夷成為美國第五十州,「誰是美國第五十一州」的用詞於焉出現。他諷刺地描述一個國家在國安、外交、文化、經濟仰美國鼻息,以美國馬首是瞻。當加拿大對川普的措辭激烈地反應時,台灣社會卻「看不透」這措辭的含義。或許是因為在台灣,某些政黨、媒體、政府在下意識或潛意識裡,有歸化台灣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州的意願。
民進黨政府精於當下的政黨鬥爭,卻盲然於川普從美國的歷史採取的政經施政原則。它誤以為送上台積電千億美金的投資,會交換到川普只對台灣課百分之十的關稅。以美國的「被保護國」自處的民進黨政府,這次要如何和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川普交涉?我們拭目以待。台灣曾是日本的殖民地,希望今後不會是美國的殖民地。
製造敵人 犧牲言論自由
2025-04-07 01:40 聯合報/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退休教授(台北市)
龍應台近日在《紐時》的專文,所言甚是:「和平與自由的唯一路徑」,是與中國大陸和解共存,賴清德總統卻反其道而行,將對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歐美也在製造敵人,但只有我們是「草螟弄雞公」,更不明智。
製造敵人的後果之一,就是言論遭扭曲與自由縮小。每年的四月七日,是政府明訂的「言論自由日」,但先前陸配「亞亞」說她沒有主張武統,是不要戰爭;陸委會卻認定那些可能經過斷章取義或加料、原本僅在對岸流通的影音,就是武統而「不用辯論」。這個態度,是有權者只求滿足特定人群業已偏失的認知,忘了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其著作中的期期以為不可:「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美國拳頭大,遠邦不敢飛彈襲擊;東西有海洋,南北都是小國,更無遭人軍事攻擊的國安威脅。白宮製造敵人,起自內部分裂,以俄中為敵,才能團結兩黨。《紐時》至去年的前五年報導,都說俄是威脅他國的侵略擴張者,逾千篇文章,僅一篇正面 - 暖化有利寒冷國家如俄羅斯。前年底至今,華府更離譜地製造新敵人,指凡是批評以色列政府等於反猶太;大學校長為此辭職、聯邦政府威脅斷絕大學補助金,引發師生控告白宮違法,至少已有七起。以國不乏良心之士,包括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起任職國防部長兼參謀總長四年的 Moshe Ya'alon,在去年底他嚴詞批評以軍對加薩的種族清洗,他會反猶太嗎?
歐美研究俄羅斯者,至少可以二分;占上風的一種,執意認定俄之帝國野心不死。主張至少從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以來,俄無意也沒有能力擴張的人,為數不少也持續發言,卻相對不受重視。當前,川普改變美國的中俄政策,除是否持續仍得觀察之外,已經引來歐洲主流強大不滿,指責響應川普的人是「叛國、通敵、投降」的詞彙,紛紛出籠。但這種認定,盲點明顯;俄軍若真如此強大,三年有餘卻死傷累累,無法攻克烏克蘭,合理嗎?烏克蘭將軍近日都說:「太久啦!外界以虛假的萬花筒看俄軍,指其是所謂的舉世第二強大軍隊。我們已經曝露真相,國王沒有穿衣服。」
歐洲製造敵人來嚇自己,後果是國防預算增加,但歐人社福的權利意識與回擊力量不弱,是否會容許政府加稅卻只是圖利軍火商而無涉國安?是否同意減少基本生活的保障而移轉稅入至國防?必有爭議。屆時衝突四起、挫敗有黷武傾向的人,並非不能想像。
歐洲的希望,說不定來自反俄最嚴重的英國。當地七成七的人認定俄羅斯要為爆發俄烏戰爭負責,但「英國改革黨」黨魁 N. Farage 一直主張是北約東擴造成。去年七月英國大選該黨得票率一成四,今年三月初支持度已經上升至二成五,僅次於表示若烏克蘭要打就持續支持的工黨首相,該黨支持度從三成四降至二成八,至三月底再降至二成一。英國是否率歐洲之先與俄和解,是大事;我們能否善體事實,不以妄念為理念,與對岸協談和解之道,也是大事。
波波漫畫
從憲法看亞亞案 三大問題須釐清
2025-04-07 01:39 聯合報/ 陳瑞仁/退休檢察官(台北市)
陸配「亞亞」經移民署以「有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之虞」為由,廢止其依親居留許可並限期離境,引發社會兩極化之政治反應。此案其實可從憲法角度分析之,本文謹列出各項問題供大眾討論。
首先是中華民國憲法有無保護「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之人」(含大陸地區人民與外國人、無國籍人)?我國憲法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只有第七條之主詞是「中華民國人民」,第八條至第廿二條之主詞則均是「人民」(the people),應作何種解釋?
在亞亞可以主張我國憲法保障之假設前提下,問題便進入移民署廢止居留的合憲性問題。
第一個要確定的是,這個行政處分是「處罰」性質,還是「管理」性質?它是行政機關對言論內容的直接評價,還是僅因入出境管理而間接影響到言論自由?
如果是前者(處罰),才須討論是否構成「事先箝制」,並進入「贊同武統」是否應列為「不受保護之言論」之問題。如果是後者(管理),則必須探究移民署在作出廢止居留許可之決定時,是「內容中立」?還是「基於內容」?如果是後者,那就要滿足二個要件才能通過憲法的嚴格檢視:一、別無其他更少之侵犯人民權益方式。二、為了要維護政府之迫切需要的利益。
關於有無其他較少侵害方式,牽涉到的就是比例原則。現行法只有廢止與不廢止之選項,移民署能否透過行政契約方式(含切結書)來替代僵硬的「全有或全無」的行政處分?而關於政府之迫切需要,「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四款的條文是「有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之虞」,其中之「社會安定」內涵為何?與國家安全有何不同?散播不受歡迎的言論、挑起社會對立,是否屬於「危害社會安定」?
至此,又涉及另一個憲法層次的問題,即有關「非本國人」入出境之管制,其行政裁量權有無特殊性?美國憲法有一理論稱為「全權學說」,即某些國家權力係專屬於某人或某一機構,除非完全濫用,法院並不作嚴格的司法審查。其中最明顯之例,即為總統之特赦與移民署對外國人之管制。我國移民署對於入出境與居留管制之行政裁量權空間,有無大於一般之行政處分?法院得予干預之程度為何?亦會成為爭點。
「亞亞案」涉及統獨對立甚或兩國論的敏感問題,很難理性討論。但基於法治國的理念,與其用政治意識形態來處理爭議,不如交由中立的司法來一錘定音。此案應會進入行政訴訟及憲法訴訟,期盼法庭內有精彩辯論與智慧火花出現,讓法院作出公正判決來定分止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