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對等關稅 是戰爭行為
◆ 停止惡罷 朝野亟需團結
◆ 川普關稅大棒盤算 美債是特急件
◆ 昧於外情 賴政府缺乏經貿談判人才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川普的戊戌變法
◆ 從美陸逢源到美陸夾殺
◆ 川普的手術刀 台灣挨得起?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川普的戊戌變法
2025-04-08 01:58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美國總統川普。圖/林一平繪
美國總統川普短期內推動一系列激進政策,尤其在國際貿易領域。他透過行政命令與加徵高額關稅等手段,試圖重塑美國內政及全球經濟秩序。這一策略不禁令人聯想到一八九八年光緒皇帝發起的「戊戌變法」,雖然兩者在本質、背景和影響上存在顯著差異。
戊戌變法試圖改革封建體制,而失敗源於「外強中乾」的絕對落後。川普的貿易戰則是反全球化、回歸民族主義,卻面臨中國的崛起、製造業外流等美國霸權擴張回調的影響。兩者雖處於不同國家體制及時空背景,相同之處皆展現了領導者在短時間內推動變革、挑戰既有結構的強烈意志。而劇烈變革往往損害既得利益者,無法達到近悅遠來的效果。
光緒皇帝的變法雖以制度改革為主軸,但也影響到經濟層面。變法本身並未挑戰國際經貿規則,而是試圖融入其中。然而,由於清朝在不平等條約框架下失去關稅自主權,始終無法真正主導對外經濟政策。加上變法缺乏深厚的社會基礎與權力後盾,終於在慈禧太后的政變中遭受扼殺,未能改變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被動地位。
相較之下,川普作為美國民選總統,雖受到憲政制衡,但仍能強力透過總統行政權實施具高度衝擊性的貿易政策及聯邦政府改革。川普採用馬斯克的 DOGE 改革,聯邦政府雇員無法「近悅」,而其貿易政策更無法讓世界各國心甘情願「遠來」。
最有趣的是,川普自比戊戌變法時的清朝,認為美國受到貿易不平等條約的壓榨。於是以「美國優先」為號召,川普對中國、歐盟、日本、墨西哥乃至台灣等主要貿易夥伴徵收高額關稅,試圖抑制進口、振興本土製造業,並藉此逼迫各國重新談判貿易協定。他的作法實質上破壞了自二戰以來美國主導利人利己的自由貿易體系,也使全球貿易戰升溫。川普是否會逼迫各國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使全球經濟陷入不確定性?
十九世紀末的清朝無法擺脫列強控制,只能被動應對貿易壓力,導致經濟變革裹足不前;而廿一世紀的美國具備制度優勢與全球話語權,但若單邊貿易政策未能兼顧國際合作與內部共識,其長期穩定性亦堪憂。川普的關稅政策在短期內雖有助於提升部分美國企業的議價力與國內產能,但也會導致美國在亞太與歐洲的經濟影響力相對削弱。
戊戌變法被視為中國現代化的開端,雖然改革失敗,卻喚起對制度轉型的深層反思;而川普的貿易戰則可能成為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分水嶺,挑戰長期以來依賴多邊協議與開放市場的全球化體系。歷史告訴我們,無論在哪個時代,改革若未能整合內部力量並取得國際理解,其影響終將受限。川普的「戊戌變法」方興未艾,改變了美國八十年來作為全球自由貿易守護者的形象。而世界各國震驚之餘,都希望有位慈禧太后出現,終止川普的變法。
美對等關稅 是戰爭行為
025-04-08 01:59 聯合報/ 吳成豐/靜宜大學企管系終身特聘教授(台中市)
美國總統川普拋出「對等關稅」後,各國震撼也震怒,連美國國內與歐洲各地民眾亦上街高舉「把手拿開」旗幟,反對川普掠奪民眾經濟與人權。據非正式統計,抗議群眾多達六十萬人。
但早在三月,股神巴菲特接受電視專訪時,就已語出驚人說「關稅某種程度上算是戰爭行為」。巴菲特的主要理由是,懲罰性關稅極可能引爆通膨。
且看賴政府如何因應川普計畫對台課徵對等關稅。六日晚間,賴總統透過影片對全民喊話,其因應川普的重點做法是擴大對美採購以降低台美貿易逆差;行政院已盤點對美大量採購計畫,國防部也提出軍事採購清單,以及擴大對美投資等。
直白地說,美對台的對等關稅三成二,肯定重創台灣產業及民眾生計,就像巴菲特說的有如戰爭行為,而且將很具象化地「兵臨城下」。先前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已「被迫」在美增加投資千億美元以上,川普仍公開說「台灣能富裕,是因為搶走美國晶片產業」,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又加一句「正研究如何把半導體製造從台灣移回美國」。
台灣智慧與金融資產如此「朝貢式」輸美,仍不能滿足川普胃口,非但是非顛倒,且重稅照課。
嚴重的是,賴政府先前面對台積電未經我政府投審會審查即擬在美增資一事,有損台灣利益卻噤聲不語;如今川普又兵臨城下,賴政府的對治之道竟是大量對美採購,包括許多國人認為已不可再增的軍購在內。近三年來,台對美軍購比往年增加千億台幣以上,已嚴重壓縮國人醫療保健、長照、教育經費與廣建社會住宅等「社會福祉」。
川普種種對台作為賴政府都容忍了,請問讓台灣嘗盡苦頭的是誰?這苦頭是否類同巴菲特口中「戰爭行為」下的產物呢?如果是,那麼敵人又是誰?
賴政府在兩岸高揭抗中保台,在內部縱容大罷免,如今面對百分之卅二關稅的撞擊,才知道邀集在野黨「共赴國難」。請賴總統認清戰爭行為的本質,全球很多國家反制川普的高關稅,反觀台灣,強烈意識形態的抗中,真的保到台了嗎?或是說,是否有高智慧的作為,讓台灣與兩岸均能避險呢?
季青漫畫
停止惡罷 朝野亟需團結
2025-04-08 01:59 聯合報/ 林水吉/前國策顧問、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總會長
面對「關稅危機」,行政院提出八百八十億救產業,惟工商界領袖並不看好,建議盡快召開國是會議尋求朝野最大共識。畢竟,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根」,攸關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目前正是朝野團結、停止「惡罷」的最佳時刻。
立委審查預算是憲政職權,大罷免是去年選舉不認輸的心態,也是霸凌憲政體制,霸凌人民及立法委員。這次立院總預算案審查結果為兩兆九,二四八億,對照去年總預算為兩兆八,五一九億,今年總預算仍較去年高,民進黨實在不宜在媒體上用錯誤數據,製造對立,殊屬不智、不道德。
大罷免一再升高社會對立及拉高社會仇恨值,政府一定要評估後座力,大罷免沒有任何政黨或個人得利,沒有誰是贏家!
如今世界各國都在設法因應關稅危機;請民進黨停止「大罷免」,大家同心協力,以和為貴,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川普關稅大棒盤算 美債是特急件
2025-04-08 01:59 聯合報/ 華科/台銀倫敦分行前經理(台北市)
自川普宣布「對等關稅」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股市應聲暴跌,中美兩大經濟體間的關稅大戰,可能觸發全球經濟衰退的陰霾籠罩全球。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如我國,更是衝擊嚴重,七日股市加權指數單日下跌超過二千點,跌幅達百分之九點七,股民哀鴻遍野。
川普頻頻以關稅大棒進擊全球,連最忠誠的盟友也受到嚴苛打擊。其目的除了希望藉此增加美國政府稅收,彌補財政的不足外,也讓製造業回流美國。但背後是否尚有其他的思維邏輯,值得進一步推敲。
川普二度上任,承接了總額超過卅六兆美元的國債。據美國國會辦公室估計,今年需支付超過一兆美元的利息,較之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第一次就任時的十九點九兆美元,沉重的債務負擔必然嚴重拖累川普施政;如再加上川普競選時對選民應允的減稅政策,國家財政缺口將進一步惡化。而美國財政部必須繼續向外舉債以為因應,形成惡性循環。
依過去歷史經驗,一個國家經年累月的發債終有極限,常演變成對該國貨幣信心的喪失,導致新債的發行出現難以為繼的困境。最近黃金價格不斷飆漲,似乎正在反映全球對美債無上限印發,後續償債能力的疑慮。
為維持美元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減輕美國現有債務負擔,施行寬嚴有序的貨幣政策,提升美國製造業的復甦,將是川普實現「美國再次偉大」的重要施政策略;沉痾已久的美債問題,更成為川普政府無可迴避的特急件。
川普甚為倚重的白宮經濟顧問米蘭撰寫的「重組全球貿易體系使用者指南」,被認為是此次川普為解決美債問題的思維藍圖。藉由:
一、大幅調升對美進口關稅引起各國恐慌,進而逼迫對美貿易順差的國家進行談判,美國得以提出為調降關稅稅率,這些國家應做出的對應代價。包括需在適當時機配合美國調升對美元的匯率,以增加美國對外出口的競爭力,同時達到提升美國製造業之目的。
二、多年來對美國貿易順差所累積的美元外匯儲備,各國必須轉換為美國發行的長期債券,其發行期間可能長達一百年,所載的利率也非一般市場利率。但這些國家將因此成為美國保護傘下的被保護國。作為美國的回報,其中包括出兵協防或取得美國軍售武器。美國將因此解決不斷到期債務的借新還舊問題,也達到降低美債利息支出之目的。
美國現任財政部長貝森特也敦促世界勿對新增稅率採取報復手段,同時表示這些國家將得以個別與美國商討關稅。言外之意,被調漲關稅是可以討論的,但需支付相當代價。
此計畫是否可行,已引起國際財經界討論,但由歐盟和其他重要經濟體已直接表達將採取直接報復關稅來看,關稅大戰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以此推知,此次川普的關稅大戲,其後應隱藏著更大目標,後續的發展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昧於外情 賴政府缺乏經貿談判人才
2025-04-08 01:59 聯合報/ 張鷹/退休外交人員(台南市)
賴清德總統表示,針對美國對我課徵高關稅,將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領軍組成談判小組。傳出有民進黨立委認為,要集聚專業、有經驗,且是重量級的人來作為赴美談判特使團團長,由前總統蔡英文組團為宜,但蔡英文辦公室回覆「不予評論」。
賴總統責成毫無經貿和涉外談判背景的鄭副院長倉促上陣,主因在於賴政府缺乏經貿、談判、涉外長才,國安團隊也輕忽川普在競選、當選、上任期間對台灣釋出的一連串訊息。
一年多以來,蔡政府和賴總統的國安團隊及其幕僚,昧於外情,報喜不報憂,有誤導總統決策之嫌。
去年川普在競選時表示,台灣搶走晶片生意,應向美國付保護費,並一再稱台灣偷走美國晶片云云。針對川普發言,從未見賴政府有派遣資深經貿官員向川普團隊積極進行澄清和溝通。當川普上任後逐一兌現其政見,直至日前公布對台「對等關稅」,賴總統才發覺與原先預期有落差,關稅既不對等也不合理,這才要求行政院與美方強力交涉,但已失先機。
日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受訪時表示,美國計畫將晶片製造從台灣轉移到本土,川普將會深入研究如何將半導體製造遷回美國。當川普政府不再使用外交話術,直指對台灣和台積電不滿,民進黨政府實有必要適切回應這些指控。
上月賴清德總統偕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舉行記者會表示,赴美增資案是台灣的時刻,更是台美關係歷史性的時刻。事隔一個月,賴總統言猶在耳,川普官員非但不領情,反而表示「這些以前都是在美國製造的,是我們的政策讓台灣把這一切都拿走了」。台灣人民的護國神山頓時懷璧其罪,情何以堪?
此外,外長林佳龍在立院表示,說川普是孤立主義並不精確,美國還是需要全球力量幫助偉大,台灣則是美國的夥伴,讓美國再次偉大,不能沒有台灣。
回顧賴總統及林部長的發言,明顯與現實有落差。歸根究柢,民進黨政府執政十七年來,缺乏具經貿談判背景的涉外人才是不爭事實。
例如蔡政府時期,以有業務特殊需求為名目,採多元化人員進用方式,放寬駐外機構最多得任用十名政務公使及政務副常任代表,目的在安排民進黨人士外派。安插口譯哥趙怡翔,擔任駐美代表處諮議及政治組組長。儘管民進黨人士擁有選舉造勢能力,但轉換到涉外的長期業務,仍需團隊合作,而非個人單打獨鬥,何況對外談判須具備語文、經貿、談判三條件。
反觀在國民黨執政時期,長期培養出如蕭萬長、江丙坤、鄧振中、卓士昭等優秀經貿談判人才,他們皆歷經無數次談判考驗,在談判桌上折衝樽俎,為國人爭權益,對方也認為他們是可敬的談判對手。民進黨以選舉起家,但缺乏涉外能力與認知,且不信任常任文官,也不培育經貿談判人才,如今捉襟見肘。賴總統應記取教訓,讓美國再次偉大,不能以台灣為代價。
從美陸逢源到美陸夾殺
2025-04-08 01:55 聯合報/ 戴東清/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嘉縣大林)
川普日前宣布對台灣課徵卅二%關稅,比鄰近的日本廿四%、南韓廿五%都來得高。因該關稅額度比原先預期的廿至廿五%高得多,各界紛紛表達將對台灣經濟造成重擊的憂心。四月七日台股大跌兩千多點,如實反映這樣的憂心。彭博經濟學家估計,該稅率將讓台灣對美出口銳減約六十三%,導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 GDP 下滑約三點八%。若果如此,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將再現少有的負值。
台灣被課重關稅的公式,是根據美國對台貿易逆差數字除以進口台灣產品的總值再打對折所得。去年美國對台貿易逆差為七三九點二億美元,進口台灣產品總額為一,一六二點六四億美元,前者除以後者再除以二,即約為卅二%。若採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美國對台貿易逆差為四七九點七五億美元,進口台灣產品的總值為八七七點五二億美元為計算基點,則為廿七%,與日韓幾無差別。誰能料到凸顯競爭力的貿易順差竟會成為課高關稅的來源,這恐怕顛覆了所有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台灣因為不想在經貿上過度依賴中國大陸,以免因失去經濟自主性喪失政治自主性,故想方設法轉移生產基地,並減少對大陸的出口。台商好不容易將生產基地大陸轉移東南亞或印度生產,不料川普一改自由貿易的邏輯,對東南亞國家及印度課高關稅,使得轉移生產基地的努力形同做白工,也難怪許多電子業者會喟嘆不再轉移了。
台灣不僅面臨美國高關稅對經濟的衝擊,而且還要面對來自對岸日益嚴峻的安全威脅。對岸繼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連續進行「聯合利劍二○二四 A、B」演習後,今年又無預警進行「海峽雷霆二○二五A」演習。既然有了 A,就沒有理由不舉行 B 甚至 C,「海峽雷霆 A」已經演練要域要道封控等項目,也傳出台灣運送天然氣船因演習而多繞一天入港的訊息,未來對台的安全威脅只會更多而不會更少。
當然,對岸以軍事演習來阻止台獨勢力擴張也好,防止美台合作抗中也罷,除了傷害台灣人民感情外,能夠收到的效果有限,否則為何在台灣支持和平統一的聲音愈來愈少,傾向獨立的聲勢反而愈來愈旺?政治人物只要高舉台灣獨立旗幟就有選票,民間團體連發動大罷免,都把被罷對象是「中共同路人」的紅帽子拿出來用,不正說明武嚇的作用有限嗎?
台灣原本就不必過度寄望於對岸的善意,只是維持兩岸和平,不是符合台灣的利益嗎?因此也就沒有理由中斷與大陸的溝通,也沒有理由讓兩岸的敵意不斷螺旋上升!畢竟兩岸不溝通就容易產生誤解,敵意不斷上升就愈易導致兵戎相見的結果。美國即使與大陸競爭,也未放棄與之對話的機會,實力與美國差距不小的台灣又何必放棄呢?
台灣獨特的歷史背景,可說是比美國更了解中國大陸,比中國大陸更了解美國,原本可運用此優勢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不料卻走成美中左右夾殺的局面。若不能在政策上有所調整,未來在兩強的夾殺之下,台灣發展前景恐難以樂觀。
川普的手術刀 台灣挨得起?
2025-04-08 01:55 聯合報/ 范振家/管理學博士(高雄市)
川普再次高舉「美國優先」旗幟,宣布對全球一八○個國家與地區祭出新一波「對等關稅」,試圖藉此重塑全球貿易版圖。而台灣,儘管長年以美國最堅實盟友自居,卻在此波政策中被課以高達卅二%的關稅,成為亞洲主要經濟體中遭遇最高懲罰的國家,甚至高於南韓(廿五%)、日本(廿四%)與新加坡(十%)。這記來自華府的「手術刀」,無疑劃破了我們對「歷來最佳台美關係」的美好想像,也深深刺入台灣經濟體質最脆弱的部位。
川普宣稱,這是一場為了拯救重病經濟的手術,現在手術完成就等病人康復。乍聽之下彷彿醫者仁心,但對全球多數被納入「手術範圍」的經濟體來說,這更像是冷酷的外科處置─在未經同意、無預警之下強行切割、抽血、縫合。對台灣而言,這並非單一關稅的問題,而是一次對我們長期依賴單一市場、忽視經貿多元化,結構性失策的殘酷揭露。
或許,我們應該「感謝」川普。正是這一刀,刺穿了「與美國站在一起」即可穩固經濟命脈的迷思,也讓我們看見盲目信仰「價值同盟」的戰略空洞。
這一刀,讓我們被迫直視長期對美國出口依賴的風險,以及未能有效布局替代市場的現實困境。川普的話術一向荒謬,但這回卻殘酷地精準,他說這是手術,我們確實成為病床上的病人,只是我們從未簽過麻醉同意書。
台灣近年積極強化與美國的政治與經濟關係,從晶片聯盟、軍購合作到「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我們投注了大量資源與政治籌碼,希冀能換來更多實質保障。然而,卅二%關稅不僅無情摧毀這份期望,更清楚宣告,在美國的「利益清單」上,沒有所謂的特殊待遇,只有赤裸裸的計算。
在國際政治的現實邏輯中,情誼無法兌現保障,盟友不等於豁免。台灣過去對美國的依賴,已從戰略聯盟逐漸傾向經濟附庸,一旦美國轉向保護主義,首先受創的往往就是最依賴它的夥伴。
川普所謂的「對等關稅」是一個極度簡化、扭曲現實的概念。當今全球供應鏈高度整合,各國依據比較利益原則進行互補貿易,「對等」並非關稅稅率數字上的一對一,而是建立在產業分工、制度差異與市場成熟度的綜合體系上。以此邏輯強行推動關稅壁壘,不只破壞國際規則,也推動其他國家加速脫離美元體系、重組供應鏈並強化區域合作機制,川普的政策正在反向推動全球「去美化」。
對台灣而言,我們必須放下對「美國承諾」的過度期待,重啟區域經濟戰略思維。過去長期忽視與東南亞、歐盟、印度等多元市場的實質經貿合作,必須盡速補強與推動,避免再次陷入單邊依賴的死結。
其次,政府應全盤檢討出口結構與產業風險機制,鼓勵企業分散投資、尋求多邊經濟協定保障,並強化自主研發與科技升級,提升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不可替代性與彈性。
是時候該停止迷信「價值同盟」萬靈丹,川普狠狠告訴我們:不是你跟著美國就能免於被割。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擁抱,而是更多籌碼、更多彈性、更清晰的自主戰略。這場關稅衝擊或許是一記重創,但若能讓我們真正醒來,或許也不失為一劑苦口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