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國難當頭 還忙肅清異己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2144/web/ 

◆  國難當頭 還忙肅清異己
◆  90天倒數 台灣沒有樂觀的本錢
◆  川普對中政策的三個誤判
◆  川普稅目標 減國債堵大陸
◆  入北論讓南方邦誼心寒
◆  台灣想「脫中入北」的三大障礙
◆  正視地緣風險 我應培養「抗震力」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國難當頭 還忙肅清異己


2025-04-11 05:24  聯合報/ 許哲銓/文字工作者(宜蘭市)


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雖然暫緩九十天,但危機考驗仍在;這場災難看似源于國際經濟波動,實則是民進黨多年外交路線崩塌的必然結果。

賴政府上台後宣告「台美關係史上最佳」,川普上任後賴政府親美依賴症加劇,承諾加大對美投資、台積電到美國擴大設廠,先將籌碼奉上,川普卻仍不留情面。

面對川普關稅震動世界,各國領導人急於尋找紓困之道,日本首相石破茂甚至用「國難」形容。當關稅海嘯席捲全島,台股連日跌停時,民進黨仍全力投入大罷免卓揆邀朝野共商關稅問題,柯建銘卻只關心大罷免,稱「廠商自己要避險」一場世界級金融危機到來,民進黨眼裡卻只剩下政權沒有人民,只有肅清異己

請正視國難,及時止損吧台灣需要的不是更多政治籌碼,而是一場徹底的價值重構,讓經濟戰勝意識形態狂熱,讓民生福祉高於黨爭私利,只有這樣才能度過關稅危機。早點扯下大罷免這塊治理無能、分裂台灣的遮羞布!












九十天倒數 台灣沒有樂觀的本錢


2025-04-11 05:24  聯合報/ 孫廷禎/律師、立法院法案助理(台北市)


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暫緩九十天,雖讓國際鬆口氣,但這本為川普反覆無常的典型決策習性。關稅實施延後,絕對不是結束,台灣完全沒有樂觀的本錢與空間。

川普的第一任期,以對中國的強硬姿態打響貿易戰號角;然而,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簽署時,川普仍不忘提及習近平是「很好的朋友」。越南曾是最大轉單受惠者,卻旋即成為下一波關稅對象。川普直言,越南占美國便宜比中國還嚴重,不僅將其列入匯率觀察名單,還指控其協助台灣與南韓「洗產地」,對其鋼鐵課徵高達四五六%的懲罰性關稅。台灣當年主動調整出口策略、降低對中依賴,也未獲美國關稅豁免,還成為出超國打擊名單的首要對象。

即使眼前有九十天緩衝期,政府仍須檢視現有籌碼,評估是否能談、如何談。別忘了,爭取美方減免的「萬國朝美」隊伍已有超過七十國,台灣到底「掛幾號」沒人知道。賴政府的「因應方案」:美國想要的產業,我們奉上;美國想賣的東西,我們來者不拒;美國沒想到的採購,我們也主動列好清單。這不是談判,是自首悔改的通報

民進黨政府在經貿談判上長期毫無策略,折衝樽俎的藝術完全缺席。在軍事與地緣戰略上,美國確實重視台灣;但在經貿方面,商務部、財政部與貿易代表署等單位對台本非友善,台灣不僅在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上,也常因本地法規而遭美方指點。美方對台經貿強硬已非今朝今夕,但政府往往以「台美關係史上最好」來粉飾太平。也因為這樣,縱使開放萊豬進口、天然氣採購長約,甚至是國家戰略資產台積電赴美設廠等,卻幾乎未獲任何對價,曾經夸夸其談的 FTACPTPP 或安全承諾等皆落空。

現政府推出八八○億補貼預算以為因應,卻可能再被美方重擊。當年美國「三○一調查報告」,就曾痛批中國對國內特定產業的政府補貼等扭曲市場的行為。如今台灣突然宣布八百多億紓困,內容如果涉及補貼、低利率貸款、賦稅優惠,恐又被美方扣上「干預貿易」的帽子

行政院表示將「比照美加墨自貿協定從零關稅開始談」,卻忽略早有 FTA 的加拿大與墨西哥,仍遭美方關稅重擊並反制。台美 FTA 多年毫無進展,如今卻寄望在川普關稅至上的格局中突破,顯然缺乏專業依據

最大的希望、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應是政府的基本態度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味迎合、毫無準備的災後應對。希望未來的談判不要再輕掀底牌,否則台灣只能用民生為代價,替政府無牌上桌埋單。














川普對中政策的三個誤判


2025-04-11 05:24  聯合報/ 葉傑生/退休人員(新北市)


川普這類政治人物的特質,用四個字形容最為貼切:外強中乾。看似強悍,實則虛浮。他那一套「嗆聲治國」、「發文外交」的把戲,在國內尚可鼓動群眾,在國際上卻頻頻踢到鐵板。當年對金正恩咬牙切齒地喊打喊殺,最終卻急忙赴板門店與其並肩而坐,一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樣子,讓人一眼看穿他的底氣不足。

這種領導風格說穿了就是欺善怕惡;面對弱小動輒咆哮,碰到真正敢撂狠話、敢亮底牌的對手,立刻收斂鋒芒。

這種矛盾而缺乏戰略深度的作風,不只讓盟友錯愕,也讓對手樂見其成。在他任內,美國的國際信譽明顯受損,不再是那個話語一出、全球附和的霸權

針對目前川普對中政策的破功,從三個角度或可以清楚看出中國的戰略耐力與川普的誤判

一、中美貿易不是中國的命脈:美國自以為是中國的「經濟要害」,但實際上,中美貿易只占中國對外貿易的約十六%,中國雖會受傷,卻遠未致命。況且許多產業關鍵供應鏈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像稀土、電池材料、精密製造等,美國反而處處受制。川普動不動揚言加關稅,實質上只是「自斷後路」,苦的是美國自家企業與消費者。

二、內需市場是中國的強心針:與其對外求生,中國更懂得向內求穩;龐大的內需市場與逐步升級的消費結構,正逐漸築起一道穩定緩衝牆。中國政府的「韌性治理」在這裡發揮作用,能讓它在風暴中站得更穩,進退自如。

三、川普的「四面樹敵」反讓對手聯合:他一邊挑釁中國,一邊對歐盟、加拿大、日本、韓國全方位施壓本意是打散各自為戰,結果卻逼出潛在的合作空間中國加快與歐亞各國建構多邊經貿合作,甚至在 RCEPBRICS 等平台上穩紮穩打,反而將川普原本要「孤立中國」的企圖變成「孤立美國」的現實。

在當今這個多元的世界,誠信穩定性才是一個大國真正的戰略資產;川普的治國邏輯偏偏反其道而行,不僅自毀國際信任,更使美國在全球博弈中失去戰略定力。當中國逐漸塑造出「敢戰能和」的國際形象,而美國卻陷於內部撕裂、對外飄搖的泥淖時,誰在上升、誰在下墜?不言而喻。

總結來看,川普式的政治戲劇效果,終究無法長久維繫一個帝國的榮光。中國靠著戰略縱深制度調節,在風高浪急中穩住船身;而美國若繼續走在一條由民粹衝動主導道路上,那麼它的全球領導地位不是被挑戰,而是被自我消磨殆盡













川普稅目標 減國債堵大陸


2025-04-11 05:24  聯合報/ 楊柔遠/退休媒體工作者(台北市)


川普暫停對等關稅九十天,將準備談判的七十五國的關稅先降到百分之十;中國大陸關稅調漲為百分之一二五,立即生效。可能是看到美國物價上漲,民意開始抗議,再加上華爾街股市大跌、殖利率一直攀升,所以從善如流;也有人認為他「治國如兒戲」。

從脈絡看得出,川普的打擊目標是中國,策略是聯合其他關稅盟友同心協力。就像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的「廣場協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聯合起來,要求日圓升值、日本減少出口。

接下來可以想像的是,和包括台灣在內的七十五國談對等關稅,川普政府會要求:

、貨幣對美國匯率要升值。特別包括台灣在內的前十大出超國,匯率一定要調升到美國滿意的水準。、加大購買美國百年無息國債。現有的美國有息國債,全部或大部分轉為百年無息國債,台灣現有外匯存底近六千億,其中八成以上是美國國債;貿易大國再買美國長期無息公債。、各國對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要提高關稅。、和半導體、AI 有關的供應鏈搬到美國。、擴大購買美國商品,特別是川普選區的產品。、消除對美國的貿易壁壘。

這些做法既可增加美國的關稅收入、減少美國的國債、製造業回美國,更可以聯合關稅盟友圍堵中國,讓中國的出口減少。美國跟各國談判達成協議後,基本上這七十五國的關稅都會下降,從原先對等關稅的版本調到百分之十上下;但中國大陸的關稅就是一二五%。

美國國債的處理迫在眉睫,現有國債已超過卅六兆,創歷來新高,每一年要支付的利息接近一兆,國債中有八兆是一年內到期。川普政府急著要找解方,以免利息愈付愈多,排擠正常的公共預算;也擔心國債過高,國際債評信譽不好,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分攤各國來買長期美國無息國債,可解燃眉之急,也可以「用新無息國債,換舊有息國債」;這些川普口中「長期占美國便宜」的出口大國,在這時候一起伸出援手。

川普不斷放話警告,現在可以看出來過程只是幌子,重要的是最後目的

美國的國債一直在攀升,最主要是因為美國的貿易逆差一直在擴大,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逆差為一.二兆,全世界最高。美國買了國外的商品就要支付美元,美元支付到國外,美國銀行錢不夠就印鈔票;鈔票印多了,就發行美國國債,買回流通在國外的美元,美國國債是幫政府借錢的工具美元是國際性的貨幣,也是全球儲備貨幣,世界各國都相信它;長期的「你買我貨、我借你錢」,使得預算赤字攀高、國債擴張。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美國胡佛總統簽署「史慕特-霍利關稅法案」,將兩千多種商品平均關稅提高五成。儘管有一千多名經濟學家反對、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為首的很多企業家也反對,認為法案對美國經濟非常不利,但胡佛還是簽署;同時驅逐移民、企業減稅,這也是造成民國十九年(一九三○)經濟大蕭條的主因之一。一直到民國廿二年(一九三三年)起羅斯福總統推出新政,以及日後美國參與二戰,經濟才漸進復甦。加關稅、趕移民的歷史重演,只是人們不願正視歷史教訓

川普說全世界七十五國來美國談關稅,他們來「舔我的屁股」。但他和歷任總統不同,有決心處理美國的國債,而且也找到了方法。既增加稅收又圍堵中國,美國人看他有魄力,如果成功更名垂千古。美國的強大,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打垮它,只有美國才可能打敗自己


波波漫畫












入北論讓南方邦誼心寒


2025-04-11 05:19  聯合報/ 蔡慧俠/地理學者、退休教授(台北市)


賴清德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上表示,全球北方民主國家都想爭取優秀台商,投資「脫中入北」能以自身經濟實力布局全球,如此方可在國際局勢變動中轉危為安。如此排外、刺眼的國家發展論述,真是令人驚駭!

雖然該論述之「入北」,似指將台灣科技產業往所謂「北方民主國家」推動,但台灣的科技產業從生產至銷售端,不需要包括「南方國家」嗎?

在此經濟動盪、台灣產業亟需尋找出路之際,更該「立足台灣、布局全球」,更包容全球、而非更排除其他區域。此種「入北論」隱含著十九世紀日本「脫亞入歐」的幽靈,鄙視周遭區域與民族、自塑尊貴階級,為侵略鄰國找藉口,早為歷史所唾棄

所謂「北方國家」與「南方國家」,並不是以赤道為界的南北半球國家,而是以經濟開發程度區隔;例如南半球的紐澳被視為北方國家,諸多較晚發展的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等區域的開發中國家,則視為南方國家(即使位於赤道以北;也包括海峽對岸)。然而隨著經濟文化發展及全球化經濟體系,已很難從過去的偏見去定義哪些國家是「南方」

台灣僅存的十二個邦交國而言,除了歐洲的教廷,都是所謂「全球南方」國家。「脫中入北」口號,置我們的南方邦誼國家於何地?在文化與經貿上,我們所處的東亞文化圈、經濟圈,以及長期推動「新南向」的東南亞國家,又是如何的在「入北」概念上被摒棄、被鄙視?

台灣位於不南不北的經濟發展梯度上,台灣產業也在科技與百工百業的長年辛勤耕耘下,各自在全球分工上有不錯的位置及成果。面對美國的關稅政策及地緣政經變局,自應依產業類型與規模,廣結善緣,布局全球,以因應關稅、重組產業夥伴關係,奠定經濟硬實力。台灣的「護國神山」不只是台積電等科技相關產業群,更應盤點「護國群山」,由生技業、農漁業等共同研商所面臨的不同面向關稅影響,既要與所謂的北方國家、也就是歐美等世界體系的「核心國家」合作分工;更要與全球南方國家協力互補,降低關稅衝擊。

除了加強科技與經濟硬實力,誠信人道關懷贏得全球友誼、打開市場,也是重要的。數十年前台灣有農耕隊、漁技團,協助友邦;今日,我們亦應對「全球南方」有更多的協助與協力,發揮台灣的國際友善軟實力(如:國際醫療、救災、農漁技術、資訊科技等);並因友善協力與技術輸出,發掘各地區潛力,進而打開消費市場。面臨關稅戰,更需要與全球做生意,而不是美國單一市場或「北方」投資;產業界應放眼全球,兼容並蓄,以包容法找出各行各業最佳貿易夥伴,而非以排除法倡議「入北」。

「脫中入北」帶有狹隘地域偏見與歧視敵意,會讓全球南方夥伴心寒,如何產業合作、因應關稅戰?盼政府高層別再提了!



季青漫畫













台灣想「脫中入北」的三大障礙


2025-04-11 05:19  聯合報/ 黃惟冰/公共服務業(新北市)


賴清德總統九日民進黨中常會表示,台灣的投資應該「脫中入北」,因為全球的北方國家都想爭取台灣優秀的廠商去投資,台灣也可藉此進一步與全球北方的民主國家組成聯盟。

然而,此策略仍有三大難以迴避的障礙。

第一台灣目前的邦交國,不論是依國家經濟總量,還是人均 GDP,都不能算是經濟發達的北方國家。倘若台灣未來的投資只「看北不看南」,要如何維繫邦誼?

第二,在蔡政府八年任內,政府高舉「新南向」大旗,希望透過擴大台灣與「新南向」目標十八國的投資與交流,達到拓展市場,分散生產基地的目的。不過,這十八國中,除了新加坡、紐西蘭與澳洲等三國,其餘十五國也都難以稱為北方國家,試問,如今政府又說投資要「脫中入北」,那些已經在東南亞砸下重本的廠商,還有多少餘裕可以響應?特別是這波關稅衝擊才剛要開始。

第三台灣確實有許多亟具國際競爭力的廠商,能夠克服語言、距離、時差與文化的重重隔閡征戰歐美。但,不可否認,台灣仍有不少產業在低毛利中掙扎,中國或東南亞國家的廉價勞力及土地,是他們存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要這些產業前進歐美,恐怕是揠苗助長

總結而言,「脫中入北」的理想很豐滿,不過衡諸台灣過去的基礎,以及目前的條件只能說現實還是很骨感















正視地緣風險 我應培養「抗震力」


2025-04-11 05:19  聯合報/ 陳鈺珊/碩士生(台北市)


近期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再起,加徵關稅與技術封鎖如同一場延燒未止的冷戰延伸,也讓台灣在高度依賴出口與全球分工的格局下,必須正視「地緣政治經濟風險」的外部震盪,思考如何在巨變中找到轉機。

對小國而言,關稅戰從來不只是大國間的數據較勁,它意味著出口品項被排除、轉單效應減弱、原物料成本飆升,進而導致企業獲利下滑與就業減損。以台灣為例,半導體、電子零組件、高科技設備等產業雖在全球占有舉足輕重地位,但若遭遇美國或中國因戰略調整而提高關稅、設限關鍵技術出口,企業首當其衝。當外部環境難以掌控時,台灣政府與企業如何提升「抗震能力」,強化內部結構與市場韌性,成為關鍵課題。

台灣要從被動轉為主動迎擊,應先做好幾方面準備:首先,必須多元布局出口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發展具附加價值的利基型產業;其次,政策端要提供企業在數位轉型、供應鏈韌性升級方面實質資源與誘因,讓台灣製造升級為「台灣智造」;第三,透過教育改革與再培訓計畫,加快人力資本的轉型速度,讓勞動力更具彈性,能跟上產業升級腳步。

更重要的是,政府與民間應建立有效的風險監控與因應機制,包括即時產業通報系統、跨部會戰略應變中心,以及與企業協作的外部市場變動分析平台。同時,也應強化金融工具的應用,例如利用出口信用保險、匯率避險機制等,為中小企業提供防震牆,避免在全球貿易風暴中首當其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