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南中國海更名為「南臺灣海」?
◆ 【專家之眼】華南華東共軍面對「潭美」侵襲如臨大敵
◆ 【專家之眼】文化部長不該討厭周杰倫
◆ 【專家之眼】大陸以「得寸進尺」對付賴清德台獨三段論
◆ 【專家之眼】談「二六共識」前 應先做好一事吧?
◆ 【專家之眼】蛋價崩跌 為何農業部超量引進種雞?
◆ 【專家之眼】台灣的安全困境
【專家之眼】南中國海更名為「南臺灣海」?
2024-10-26 11:31 聯合報/ 宋燕輝/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理事
南海爭端持續不斷,各聲索方頻頻出招。圖為我太平島。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南海爭端持續不斷,各聲索方頻頻出招。最新的動作是馬來西亞國會議員提議將南海更名為「馬來海」或「東南亞海」,目的是宣示主權,牽制對抗中國大陸在南海的擴權執法行為。
明年,馬來西亞將擔任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輪值主席國,對南海爭議的處理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包括東協與中國大陸正努力磋商俾以通過一份規範各國在南海活動的行為準則。馬來西亞本身是南沙群島主權爭端聲索方之一,與越南和菲律賓一樣,十分重視南海潛在衝突的處理。
去年中國大陸自然資源部發布「2023年版標準地圖」,將馬來西亞沙巴(Sabah)和砂拉越(Sarawak)附近大部分海域、台灣、南海諸島等存有爭議地區納入其管轄範圍,引起菲、越、馬的抗議。沙巴和砂拉越均位於南海的東部,屬東馬。
早在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越南與馬來西亞共同與個別向「聯合國大陸礁層界限委員會」(CLCS)提交南海南半部與北半部的延伸大陸礁層範圍申請。今年六月與七月,菲律賓與越南又分別向 CLCS 提交南海西部與中部的延伸大陸礁層範圍申請。
近期,繼中國大陸與菲律賓就南海仁愛礁、仙濱礁、黃岩島(我稱民主礁)及中業島的島嶼主權和有關補給的執法行動發生嚴重摩擦,以及中國大陸在西沙群島的中建島裝設完成反隱形雷達,可能重啟西沙的島礁建設工程,導致越南強烈不滿與抗議,之後,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為南海南部海域內油氣資源探勘開發活動爆發衝突。中國大陸派遣海警船阻撓馬來西亞在沙巴和砂拉越馬國所主張專屬經濟海域內的油氣資源開發活動。
本月23-24日,越南外交學院主辦的「第十六屆東海(南海)問題國際會議」在越南下龍市召開。會中,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指出「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南海聲索國採取固化佔領、擴建島礁、油氣開發等單邊行為加劇了南海地區的緊張局勢」。
三個多月前,越南河內市政府將一份城市新修和拓寬道路命名議案提交至市議會。在提案中,河內政府建議採用「黃沙」(即西沙群島)和「長沙」(即南沙群島)為兩條新路命名,以宣揚越南在南海地區的主權主張。越南一向稱呼南海為「東海」(East Sea)。民國一O一年(2012年),菲律賓宣布將南海更名為「西菲律賓海」(West Philippine Sea)。民國一O六年(2017年),印尼將南海其所主張的專屬經濟海域更名為「北那土納海」(the North Natuna Sea)。
根據國際水文組織(IHO,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南海的正式名稱應該是「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東海正式名稱是「東中國海」(East China Sea),但海峽兩岸將此二海域分別稱之為「南海」(South Sea)和「東海」(East Sea),蓋此海域位於大陸本土與台灣島的東部和南部。韓國則將位於朝鮮半島東部的日本海稱之為「東海」,將此半島西部的黃海(IHO 正式名稱是Yellow Sea)稱之為「西海」。
中國大陸、韓國、菲、越、馬、以及印尼都是 IHO 的會員,應以該組織的名稱稱呼上述所提海域,其官方海圖也應如此命名和標示,但基於政治目的,這些國家實際上的做法與 IHO 組織規定相違。
如果每一個國家都打民族主義牌,為激發民眾的愛國情懷,更改 IHO 已確認定名之海或洋的名稱,非 IHO 會員的台灣是否也可仿效其他國家做法,稱南海為「南台灣海」(South Taiwan Sea)?
此作法之政治外交目的是讓國際社會不要遺忘台灣也是南海聲索方之一,「南海行為準則」之協商與南海海洋治理合作之推展不能將台灣排除在外。
立法院的委員是否可以學學南海其他聲索方的作法?
【專家之眼】華南華東共軍面對「潭美」侵襲如臨大敵
2024-10-26 05:06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今年北半球太平洋地區第20號「潭美」颱風從22日凌晨2時生成,受東北季風加上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可能有共伴效應發生,台灣迎風面雨勢猛烈且持續。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北半球太平洋地區第20號「潭美」颱風從22日凌晨2時正式生成後,雖然其預計移動路徑直接侵擾臺灣機率不高,但是由於當時其與位於西太平洋遠方海面本年度第25號熱帶低壓,後續有可能會生成第21號「康芮」颱風,再加上由北方南下季節性冷氣團,將有極高機率產生共伴效應,形成劇烈降雨以及嚴重強風與浪湧,因此讓各國氣象單位與預報機構都十分重視。
數日後果如各方預測,25日上午7時「康芮」颱風正式生成,但在其正式生成前,臺灣東北部以及花東地區受到「潭美」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交互影響,已經遭遇區域強降雨侵襲。
未來「康芮」颱風以及「潭美」颱風移動路徑,是否距離會接近到互相干擾產生「藤原效應」仍有待觀察,但「潭美」颱風在穿越菲律賓進入南海後,因為先後受到不同高壓反氣旋引導,因此將會產生極為少見東西反覆游移路徑變動現象,同時亦將因為各個氣旋不同牽引效應極為複雜,讓其移動速度亦將充滿變數。
正因為「潭美」颱風未來移動路徑將直指南海中沙以及西沙海域,共軍面對「潭美」颱風侵襲威脅,考量南海島礁港口與機場設施,面對颱風破壞力時,所能提供艦艇與戰機防護與掩蔽能力不足,因此早在「潭美」颱風生成初期,就展開各項防颱防護與疏散應變作為,透過調整兵力部署,以如臨大敵姿態應對自然災害侵襲。
基本上就地面部隊來說,除因營舍駐地可能因為地勢較低,在面臨降雨量過大時,可能遭致侵害而必須調整部署外,通常都是透過加強防護就地防颱,採取相對起來較不複雜之應變方案。但艦艇與戰機部隊就必須考慮駐地港口與機場設施,能否獲得自然地理形勢提供掩護,再考量駐地建物強度與排水設施,可否有效降低風勢與避免因降雨量過高,讓艦艇與戰機產生損害。
因此當20日遼寧艦編隊通過臺灣海峽駛返華北駐地時,鮮少有軍事觀察者注意到其可能因為「潭美」颱風即將進入南海,海南榆林三亞軍港亦有可能遭受侵襲,因此才會配合疏散移泊防颱方案,直接率領編隊各艦駛返華北。但各種跡象顯示,駐防西沙群島共軍艦艇與戰機,顯然是透過移駐其他港口與機場,實施移駐防颱。
原則上共軍艦艇部隊共計有就地靠泊或是錨泊防颱、移泊他港防颱以及海上機動防颱三種防颱方案;戰機部隊則是具有進入機庫就地防颱或是移駐其他機場防颱兩個選項。就目前看來,南海永暑礁、渚碧礁以及美濟礁三個機場與港口,距離「潭美」颱風移動路徑具有相當距離,其駐防艦艇與戰機很有可能還是就地保持警戒,但不至於會透過疏散移駐返回海南島防颱。
同時就風浪預報資料分析,除黃岩島直接位於「潭美」颱風移動路徑,風浪可高達九至十級外,其餘華陽礁、南薰礁、赤瓜礁以及東門礁,應當氣象與海象不至於明顯轉劣,原則上還是會繼續就地防颱。就軍事態勢來說,在「潭美」颱風進入南海,預計路徑將反覆游移數日期間內,共軍海南島與南海諸島駐防兵力,受到不利氣象影響,無法相互策應支援,會形成短暫兵力分割態勢。
至於華南與華東地區共軍沿海軍港以及戰機基地,還是會考量「潭美」颱風與北方南下季節性冷氣團產生共伴效應,特別是在南部戰區與東部戰區交界沿岸海域,還有臺灣海峽中部與北部海域,都會因強風與降雨形成間接性惡劣海象,空中戰機與艦艇活動態勢都會因此受到影響。
至於海南島海口、文昌、樂東與東方四個地級市海域,在24日正處於天文高潮期,因此共軍沿海相關部隊亦將依據氣象單位所發布浪湧三級警報,採取相對應措施。秋颱來襲因為與季風冷氣團產生交互作用,共軍華南與華東軍事氣象預報單位,通常都會採取高度警戒態勢。配合多項民間港口海事部門宣告客運渡輪船班停航,共軍在沿海地區演訓以及射擊活動亦會配合調整。
各國軍事活動都會受氣象影響,在面臨極端氣象狀況會受到侵襲時,相關軍事部署調整、兵力調動移防進駐與應變措施,更是情報蒐集重要資訊;因此在颱風來襲前,各種空中情報蒐集儎臺活動頻率亦會增高,通信截聽更是重要工作重點。
自從共軍機艦愈來愈接近臺灣本島周邊海空域,並且保持經常性常態部署與活動後,共軍南部戰區與東部戰區例常氣象蒐集與預報作業,亦自然更向西太平洋海域及空域擴展。但是吾人要反省,針對共軍活動態勢變化,國軍氣象蒐集與預報範圍是否亦隨之調整呢?難道真是井深不知風雨大嗎?